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体会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大象席地而坐》,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在国内影院上映?
这样一部将近4小时的超长电影,影片中至少反映了校园霸凌、老人养老、家庭教育、教师品德、按揭供房、社会混混等社会问题。
要是因此认为这样一部电影肯定冗长而杂乱,那就错了,恰恰相反,整部电影看下来,可以说全程无尿点,一下子时间就过去了,至少我的体验是这样(影片还未上映,但网上的资源已经流出来了,我想说如果有上映的那一天,我会买票上电影院再看一次)。
导演胡波的掌控力由此可见一斑,他对底层人物的悲悯之心也在这部电影中展露无遗。
电影的格调是灰沉阴抑的,在当下的中国,真实反映底层人物的影视作品,无一都是这种格调。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代表了某种与官方不搭的认定,但正视底层社会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所有人都不必讳疾忌医。
影片中有几个片段的对话,特别有现实意义,我相信,那一定也是导演胡波对现实中同样问题的理解。
比如于城和好朋友的女友关于买房说的话:
他过得很惨。
因为你非要买这套房子,
他每个月只有两三千,
两三千能干嘛,只能跳楼了,
你虚荣,他买单。
如果没有量力而行,收入不高,在高房价的今天,为了面子,逼着自己的男友(也可以是家人)买房(或其它高消费),那就是“你虚荣,他买单”,有时候,会造成不可想像的后果。
再比如于城和他一直追求不上的女子关于“中产生活”的对话,于城说:
你这些表象都是你经营出来的。
就你现在这样,你经营出来的,
其实你脑子里想的跟别的女人都一样,
我就看着你啊,我每天看着你啊,
看你怎么展示你自己,
我天天发现你滑雪、潜水,过中产生活,
你好好看看这,
装什么中产生活啊。
伪中产,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颇有讽刺味道的问题。电影中,于城是个社会小混混,可有时候他也像个哲学家,总能一针见血说出某些社会问题的本质。
胡波导演特别年轻,拍《大象席地而坐》时才28岁,但在电影中他表现出来的睿智和思想深度,个人以为和他的年龄完全不符。
或许,他过早察觉到生命的沉重,而他年轻的生命还没为这些沉重做好准备,所以他选择轻生。
然而,我认为影片中,胡波在灰沉阴抑的格调中一直试着要挣脱生命的沉重,这从两个富有禅意的片段中可以领略得到。
一是于城在火车站问韦布:如果你现在在一个高楼阳台上,会想什么?
韦布的回答是:不想!我还能怎么办?
就是这一句“我还能怎么办”,一下子让于城醍醐灌顶,他看了韦布很久,哭了,似乎顿悟到了什么,起身跟跳楼的.朋友的母亲坦白了朋友跳楼时他在现场。
另外一个我认为有禅意的片段是在影片最后,老人王金跟韦布说了一段话:
你能去任何地方,到了就发现,
没什么不一样的。
但都过了大半生了,所以之前,得骗个谁,一定是不一样的。
你懂这意思吗?你在想别的。
我告诉你最好的状况,
就是你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边那个地方,
你想那边一定比这好,
但你不能去,你不去,
才能解决好这里的问题。
王金这段话说得真好!这是他人生的阅历。
然而,韦布就答了他三个字:去看看。
“去看看”三个字,我认为禅意很深,完全直指人心,连王金都被他打动了,带着外孙女和他一起坐上前往满洲里的汽车。
想起此前很热的那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是一种诗意的浮躁,胡波这里更短的“去看看”三个字,却是一种现实的沉着。
而且“去看看”三个字,我以为还表达了胡波导演的一份坚定:希望,以及摆脱纷扰,去探究世界。
这是一份对底层社会特别温暖的关怀,这样一部电影,没有理由不让上映。
回馈到胡波身上,我想说,导致胡波在29岁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应该有来自外界他无法掌控的东西让他走上绝路,而不是他不愿意尊重生命。
真是让人扼腕长叹。
胡波走了,《大象席地而坐》成为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绝响。如果这样一部电影无法上映,那掌管电影放映生杀大权的人,真是王八蛋。
2
《大象席地而坐》全片都没有出现具象的大象,结尾好像远远传来大象的鸣叫声,主人公们最终是否见到了满洲里那只大象不得而知。不过见没见到也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去看大象的愿望,以及辗转于火车大巴之间的旅程。至少那个夜晚,他们暂时告别了操蛋的生活,无忧无虑地踢着毽子。主人公们过着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像极了那只坐以待毙的大象,所以他们决定去看看同类,或许是决定结束这无望的生活重新开始。所以尽管底色悲凉,电影并没有那么黑暗,那只没出场的大象,至少闪烁着希望的微光。
于城是个人尽皆知的社会混混。他睡了唯一的朋友的老婆,被撞见后朋友跳楼了。他觉得朋友的死与自己无关,先把责任推给朋友的老婆,说她虚荣给了朋友太大压力。又把责任推给前女友,说因为她老是拒绝他才去找别的女人,才会刺激得朋友跳楼。看似有头有脸,实际上他比谁都清楚自己一事无成。
韦布是个只会踢毽子的少年。在家里被父亲鄙弃辱骂,在学校被同学霸凌,被老师断言以后只能在菜场卖烤串。他为了帮好友正名和校园混混于帅起了冲突,结果于帅意外地摔下楼梯陷入昏迷。于帅的哥哥于城满城搜索他的踪迹,韦布害怕被报复死,于是离家出走到处躲藏,想去满洲里看看整日坐着的那头大象。
黄玲是个叛逆的少女。她的父亲缺位,和母亲关系恶劣。母亲不尽责任,还自以为是地把女儿想象得肮脏不堪,对她怒吼“你根本不知道活着是怎么回事,我哪有精力就去给你营造你喜欢的东西,我自己都一团糟呢”。她和学校副主任关系亲密,渴望的不过是一个干净的房子和一个对她好的人,哪怕是讲些啰嗦的大道理。有同学把她和副主任唱卡拉OK的视频散播到学校群里,二人的名声尽毁,于是她决定和好友韦布一起逃往满洲里。
王金是个孤立无援的老人。儿子儿媳以学区房太贵太小住不下为由,要赶他去敬老院。捧在心尖上的小狗被别人走失的狗咬死了,却反被对方恐吓威胁。他在路上偶遇了韦布,之后带着小孙女加入了前往满洲里的行列。
四位故事主人公的生活都是绝望愤怒的,人物表情是淡漠麻木的,人物台词是抽象颓废的。这样的生活离我很遥远,但我清楚它有多真实,它存在于每一个城市的角落,即使是最精致繁华的城市。它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困境,城市建设带来的变迁,原生家庭的支离破碎,不受掌控的校园霸凌,高价逼仄的学区房……其中稍显好过的就是于城,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导演让他没有和另外三位同行前往满洲里。看到很多人说导演太狭隘悲观,但如此赤裸裸不留余地地表达绝望愤怒的情绪,直面生活的丑陋,也很难得。
20xx年,我一直在质问自己,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怎么就你受不了了?这种质问仍旧没有得到答案,可能是我过于矫情敏感,可能是我能力有限,也可能只是单纯因为我懒。身边朋友也常常感慨一下艰辛的生活,但我知道他们只是发发牢骚,避免因为太过一帆风顺显得与丧丧的时代格格不入。这些人学习工作认真努力,积极上进,连抱怨都流露出一种生活太过丰富多彩以致于安排不过来的“优越感”。只有我是真的一团乱麻,对任何与未来直接挂钩的事情都本能性回避,偏偏还给人永远笑嘻嘻的错觉。头疼欲裂时,我无数次对自己说,算了吧。逃避之后,我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内疚之中,打起精神想要改变,但面对越来越糟糕的现实束手无策,只好再次算了。如此恶性循环。
说实话,如果和电影里的人比惨的话,我没任何资格怨天尤人。他们受不了腐烂发臭的生活,我受不了被无形的手推着走的生活。我害怕对人倾诉,怕被人骂不知珍惜,自私自利。我只想拥有“受不了”的权利,怎么这么难呢。人是非常脆弱的,比想象中要脆弱得多。就像电影的导演最终也没能捱过生命的寒冬。如果可以,我希望人们不要那么苛刻,不要要求每个人都坚忍不拔,把忍耐当做必需的品质。身陷泥泞时,我不想听到周围人给我加油打气硬要拖着我站起来,我更愿意听到有人说“你躺一会吧没关系”。不愿强撑面对,我们选择逃亡到满洲里去看一只大象,事情是荒谬的,但生活本身不也是荒谬的吗。
这种逃亡在我看来是理想主义的,真相大概在老人口中——“其实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你站在这里,看着远方,感觉那里一定比这里好,而不要过去。”很多人去了远方后发现,人生并没有变好,人生永远不会变好,进而更加绝望。但这不能阻止我们逃离当下琐碎的生活,拒绝生活的真相,毕竟,我们总是要看一看那头大象才肯死心。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体会】相关文章:
《大象席地而坐》读书笔记06-24
席地而坐的成语故事01-17
《大象林旺》观后感07-17
《跳舞吧大象》观后感10-09
《大象林旺》观后感范文06-07
《大象男孩与机器女孩》的观后感07-12
电影观后感01-22
电影的观后感03-07
电影观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