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观后感(精选22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游戏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1
20xx年11月24—26日,20xx年江西省中学数学教师优质课比赛和观摩活动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举行,我有幸参加此次观摩活动。本次评比活动分农村组、城市组、中年组三个大组,共有41位老师参加比赛。
其中萍乡有3位老师参加比赛。比赛中,人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教材的课都有展示。我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接触了全省各地市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让我自己在知识技能及专业素养上收获不少、见识不小。我感觉到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幸福。下面谈几点收获:
一、课前准备充分,熟悉吃透和深研教材
这次比赛的一大特点是学生的类型有很大的变化,教材的版本没有限制,要参加比赛的老师首先要熟悉几种教材,了解自己所要面对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怎样的。因此相对以前我听过的优质课有很大的区别,更有深度,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如《反比例函数》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学完了反比函数,而组委会要求选手要按新授课来讲,也没有限制讲哪个版本。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南昌第二十八中学的李巧莉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与众不同的概念课,
整堂课从情境引出数的特征,其实数学就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的。合作探究概念从哪里来,概念如何学,运用不同的数学思想,让学过了学生们对反比例函数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我想李老师能上出这么新颖,正是因为她课前准备充分,熟悉吃透和深研教材。
二、课件新颖、有特色、有亮点、贴切
本次比赛参赛教师的课件做的有新颖、有特色、有亮点且贴近于学生平时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宜春实验中学王宇新老师讲的尺规作图,
整堂课从三个生活中的情境剧引出要学的内容。
情境剧一:生活中贝贝过生日,四个同学为庆祝生日怎么切成4块一样大的生日蛋糕引出如何将圆四等份;
情境剧二:如何加工一面尽可能大的境子给贝贝引出如何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情境剧三:境子不小心打破了。如何使它破镜重圆,引出如何作一个圆。他由生活中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将数学问题得到升华。还有很多参赛教师的课件美观大方实用,内含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听课的老师不觉得累。
三、语言精炼准确,肢体语言艺术性强,课堂形象好
这次讲课的教师语言都非常准确,提问的意图指向明确。
对学生的引导自然、评价中肯,言语中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我们都喜欢听鼓励的话,学生更是如此,
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健康发展非常重要。XX市文清实验中学的赖大吉老师作为中年组的一位参赛教师,他一身笔挺的西装,
大方得体,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在课上语言精炼,简单,南昌的刘冰老师,她的语言亲切,让人有美的享受。他们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赞扬鼓励,肢体语言配合的恰到好处,及时的纠正、引导,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对学生都能够给予的适时评价,促进了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四、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次比赛中各位参赛教师都准备了导学稿,章源中学许萍老师讲《从月历到数陈初步》综合与实践课,引导学生在猜一猜,框一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五、注重团队意识
每一个参赛教师不是单打独斗,后面都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分工明确,对于比赛课的要求进行一初稿,二改稿,三定稿。真正做到了集体备课,每一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通过观摩,我的感触很深,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数学的本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去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得数学课堂更加有数学的味道。
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既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教学是无止境的,在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使我也能够达到这些精英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2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构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供给给学生的文化知识,仅有经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
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构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
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本事、适应本事的构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能够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理解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
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
并且在必须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到达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经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忙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主角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本事,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3
这次福州市骨干班主任培训,我有幸聆听了刘晓明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讲座。首先是教师的讲座非常的生动有趣;其次就是通过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在我心中奠定了教师心理健康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特殊的地位。使我对“健康”有了重新认识,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自已的身体健康,事实上除了身体健康,更应该关注心理的健康,心理专家认为,心理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病,而教师又是这种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之一。
心理的健康不仅影响我们教师的个人生活,还会影响我们周围人的生活,也会影响工作。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时刻保存高度的责任心,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4
今天下午,有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我听了之后收获很大。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来到了多媒体教室。宽大的教室里现在却挤满了人,到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位子了,只好端凳子坐在旁边。
在这堂课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心理健康。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是有着很多方面的。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几个方面:第一,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友好的与他人相处。第二,能够做到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等。
在我的眼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是活泼开朗、有着良好人际关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且言行一致、爱憎分明的。
听着娄老师的讲座,我开始分析自己心理是否存在问题。经过分析,我发现: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但是人际关系并不是很好,其原因在于我不懂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需要什么。我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且言行一致、有着良好的情绪,但是我的意志力和抗干扰能力很差,经常写作业时看到有人在玩儿就忍不住了。
为了让我能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我决定从现在起,经常做换位思考,并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和抗干扰能力。希望我们都能愉快地度过小学最后一学年!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5
11月9日晚上,我院邀请了师范学院张教授来为我们的心理健康给予正确的引导,让我们体会到了一场视听震撼。
整场演讲内容丰富多彩,语言幽默风趣。张教授在台上的自信与从容深深的感染了我,他幽默亲切的话语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脏,每一句话似乎都说到了我们的心尖上。那些催人奋进的事例,那些让我们感触良多的事例,仿佛我们都希望自己是那故事中的主角,拥有他们坚强的意志,拥有他们走向成功的经历。但我们又都在止步不前,我们都在怕什么?都在畏惧什么?是前方的路太坎坷吗?还是我们自己内心有障碍?
视频中的刘伟是一个从鬼门关爬回来的人,他因触到高压电而失去双臂。从此,他只能靠双脚来生活。然而,他现在是一个拥有很多粉丝快乐生活着的人,他的一双脚弹出最动人心弦的钢琴曲子,
他的歌声配合双脚的弹奏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纯真。曾经,他的生活是多么灰暗,遭过多少嘲笑的眼光,经过这样的打击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刘炜?是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向命运屈服的信念!让我铭记于心的是那句“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就是这种意志让他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命运!他,成功了!
刘伟他向所有人证明了他生活着,而不是被生活。在人生这门课程中,在大学这个大课堂上,我学到了什么?来到大学有两个多月了,这两个多月我似乎觉得过了很长的时间,不是时间过得慢,而是经历了太多的事。开学之前,我带着一种希望一种信念,告诉自己:这里是新的起点,我准备好了。我要充实自己,我要多彩的大学生活。然而,当我在大学这个大校园里,我还是会不知所措,还是会迷茫。告诉自己:别忘了最初的梦想,别丢了自己。
“如果你不能,你一定要;如果你要,你一定能。”
这一个多小时的讲座,我受益终生。
我觉得这个讲座的主要意图就是把“大学生不要轻易谈恋爱”说的拖沓委婉点而已,恋爱并不意味着结婚,我觉得爱恋是个过程,而婚姻是个结果。
我觉得大学生完全可以敞开心恋爱,当然,我只赞成那种友谊式恋爱,不要那么暧昧、无需太多言语、凭心交流、坦诚相待;空闲时聚一聚,繁忙时理智性分开、两情若是长久时,也不在乎朝朝暮暮了。自然一些,应该宣扬一种低调而又高雅的爱情观。
当然,女孩子的心像云雾中的太阳一样,让人追摸不透,嬉笑怒骂也不知是否夹杂着爱恨情仇。恋爱中,男孩通常投入在前期,而女孩往往倾注于后期。所以,爱上一个人是短暂的,但爱着一个人却是漫长的。闪电式结婚来的快去的也快,但毕竟是少数,谈恋爱,就是开口谈的,一件钟情只是小说、电视的表述而已。
“大学生谈恋爱,只不过是为毕业积攒一些眼泪罢了。”这句话或许说的有些牵强,或许结局很不完美,但会有个完美的过程,这就足够了。
大学生不必将恋爱天天挂在嘴边,毕竟人还是要为以后的事业着想的,当然我认为爱情和事业并不是矛盾的,都可以同时存在或先存在。先有爱情,奋斗事业更有动力;现有事业,寻找爱情更为踏实。“事业”是“爱情”避风的港湾,“爱情”是“事业”休息的场所。
目前,校方既不提倡恋爱,也不反对。而学生群中却是很普遍存在恋爱现象,至少也是心有所属。而且这种现象在中学也是屡见不鲜,这或许是潮流的走向,思想的倾式。校园情侣真的是随处可见。
能够称得上朋友的又有多少呢?何不把男(女)朋友当朋友看待!那些名义上的朋友,看似聊的热火朝天,话多的永远说不完,实际只是表面交谈罢了。真正朋友是交心,更多是将忧伤一其分担,把烦恼相互交谈,心平气和的谈论一些触及内心的话题。看似漫无边际,但是却是最实际,最真实的,也是我最欣赏的一种状态。
真正的恋爱,不需要太多的暧昧话语,一个短信就表示“我想你了”,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一切都可以表明。胡老师说恋爱是“男性是靠眼睛看,女性是靠耳朵听”,是的,每个女生都是浪漫的,内心世界是充满幻想的,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而男生通常是希望看到对方对自己的关怀,为自己的付出。
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双方共同经营的。所以,凡事三思后行,当真爱来临时,不必刻意拒绝,但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无悔去爱,无悔生活。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6
上周日在新教师培训中,我听了xxx老师的心理辅导讲座——压力与压弹培养。
李老师通过压力觉察游戏、自画像投射测试、自制人际支持系统网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浅谈压力和压弹的培养。整整两个小时的讲座,学生听得饶有兴趣,丝毫没有疲倦之意。讲座中,我有几点感触很深:
一、年青教师压力不小。
据讲座资料显示,从年龄坐标比较,20——30岁的年青人是中国压力最大的人群。20——30岁是人踏上社会的转型期,压力主要来源于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从行业坐标比较,中层管理者80分,经理层75分,教职员工75分,高于下岗工人(68分),也高于一般企业工人(59分)。
年青教师的压力一方面来自自身:自身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来自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繁琐事情多、学生声音嘈杂、社会期望较高、家长关系难处理,
虽然工作时间固定,但完不成的工作还得带回家做,此外,备课的工作可能使教师回家去后还在苦思苦想,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案。
确认年青老师有压力是正常的事情,就应该正确对待它。就我个人来讲,就应该正视压力,培养压弹。“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处世积极,能够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能量。
二、了解你——我——他。
李老师在讲座上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了解。人和人的交流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但不恰当的语言的运用会适得其反。尽管本意是好的,但情绪的宣泄却可能伤害他人,破坏彼此的关系。
换一个角度,尝试着去理解他人,那就会知道别人最需要的是怎样的语言,自己真正需要说些什么。讲座上,李老师谈到了两点:
1、要就事论事,不要就事论人。
人是通过事情来了解人的,往往因为一些消极的事情而否定一个人的全部。当一个人被全盘否定时,那种感觉非常难受,并不利于他的改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所以不能够否定一个人的全部,而应该就事论事。
2、知道说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说,知道对谁说。
说话之前要打好草稿,选择合适的时间、想好合适的内容、考虑彼此的关系。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支持网络。
李老师在讲座上要我们画了一张蜘蛛网图,网的中心是“我”,按照远近次序,分别在网中填上当自己遇到压力时可用的资源。
我发觉自己的压力网络比较窄,当遇到压力时可倾诉的人也只有4—5个。尽管自己感觉已经够多了,也足够了,不过李老师说,压力网络越大越好,而且要在网络中加入学科中的领军人物与优秀教师。学科中的领军人物和优秀教师往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给自己补充心理能量。
四、区分清楚工作的重点。
“要区分清楚压力的来源,确认重点,确认那些可以放弃。”教师的工作很繁杂,从早到晚基本没停下来的时间。如果事事都觉得是同等重要的,把自己的精力平均分散,那会事倍功半。
刚刚进学校的新老师,往往会想把什么事情都处理好,但是总觉得力不从心。我曾经就有这样的感觉,于是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踏踏实实地把课备好,课后作好反思工作。虽然不是每一次都有师傅来听,而且备课的辛苦可能也不能为人所知,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教学能力的提高必定能有所进步。教育教学能力才是教师发展的根本。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7
3月26日,我有幸聆听了王加绵教授做的关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纠正对策"的讲座。王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就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在场的教师送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也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于家庭,表现在学校。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表现的较为突出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厌学
小学生厌学的成因很复杂,后果也是可怕的。它是家庭、社会、学校,还有孩子自身的认知条件下综合作用的产物。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他们学习的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二)说谎
孩子说谎是由于社会风气、家庭压力、虚荣心、心理因素、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未臻成熟,说谎不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的实现。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正确的引导,教师要给孩子以心灵的安慰,给孩子提供改错的机会,给孩子自我反思的空间,让孩子能够真诚地面对生活,面对他熟悉的每一个人。这样每个孩子才能诚实、自信、健康,茁壮的成长。
(三)早恋
小学生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除了上述两个问题之外,就是与异性的交往。随着青少年的发育提前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早恋现象已经在小学的高年级出现萌芽。13、14岁的青少年正值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异性充满着好奇、爱慕,又有着虚荣的心理在作祟,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作为教师要细心观察,实施温情教育。在班级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班队会活动,对友谊进行正确的引导。家长要给予积极的配合,未雨绸缪。早恋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充满阳光的童年,不要让早恋的`小雨洒到他们的青春花园。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艰巨、复杂的培养新人和创造精神财富的脑力劳动。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会不断地寻求现代教育的新路,切实以新理论、新方法、新理想来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8
我认真倾听了xxx教授《关注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其中“没有尝试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屈辱”,这一心理现象,令我感触最深。
我班有一个不想做任何作业的小哲同学,我觉得他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也许使我们老师的错误做法造就而成的“典型后进生”。反思平时的做法,我真想对小哲说一声:“孩子,对不起!”
我将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我们班小哲同学的表现,分析其表象存在背后的原因,以求找出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
一、“没有尝试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屈辱。”
钟教授讲到福勒博士曾深刻地指出:“没有尝试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屈辱。”“可悲的是,避免屈辱压倒了个人的发展。孩子们为了拒绝体制,宁愿造成不幸的终身后果,也不愿承受班级里的耻辱……”
20xx年秋,我担任一年级语文和班主任工作。我觉得我班小哲的一些变化,非常符合钟老师讲的这种心理现象。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小哲已经不再做任何作业,甚至拒绝学习。
记得小哲一年级刚入学时,能认得部分拼音字母,也能认识几个简单的汉字,每次老师提问,他会很积极地举手,当然更多时候是抢答。因为他自控能力比同龄孩子要差,想说就一定要说出来才能安静下来。后来,小哲对音节拼读、认读笔画较多的汉字,汉字书写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困难很大。同时,小哲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越来越吃力。
我和老师们对小哲不约而同地就只有批评批评再批评,除了批评还是批评。这就出现了下面的一幕:“啊!错了这么多!唉!怎么十个字,写错了九个!”我们班其它学科老师也经常向我告小哲的状:“你们班的小哲,昨天又没做数学作业!”“你们班的小哲,今天美术课又没带全美术材料,上课什么也不做!”……渐渐地,老师们觉得他学习是怎么也赶不上去了,就给了他更多的“自由”——他不管怎么玩,只要不故意扰乱课堂,老师们就会不管不问。老师不再关注他,同学们也越来越忽视他的存在。小哲可以说是即将或已经被边缘化了的孩子。
现在,小哲已经上二年级了,而他好像已经对学习知识完全失去了兴趣。他不再写任何作业,上课也只有玩。他可能正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拒绝写错误的作业,以免承受班级里的屈辱。这种现象就是福勒博士强调的,某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认为“没有尝试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屈辱。”“孩子们为了拒绝体制,宁愿造成不幸的终身后果,也不愿承受班级里的耻辱……”
二、为了争取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小哲在以不适当的行动来追求自己的“归属”感。
戴克斯的“行为目的”理论: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1759)中说:“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欲望将必然难以得到满足。”表现出问题行为的青少年不相信自己可以用良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归属感”,但是又希望获得师长和同伴的关注、认同和接纳,为了争取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他们只有以不适当的行动来追求自己的“归属”感。”
现在的小哲,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理,所以才表现如此。课堂上,小哲通常是旁若无人的“疯玩”——随便乱涂乱画些什么,咬咬铅笔头儿,捏橡皮泥,玩文具,折纸飞机……任何一个小东西,都足够他玩上一节课。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几乎已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而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跑到讲台上跟老师说:“我要上厕所!”他几乎每节课都要上一次厕所。有时看他的神态表情,确实急需上厕所。有时又发现他去厕所的真正目的是到校园里透透气,玩一会儿。因为他要溜达很长时间才回到教室。
课间活动,小哲常常会因为一点儿小事(伙伴碰了他一下,同学抢了他的蚂蚱……)而嚎啕大哭。一次课间活动,校园里正浇花,他拿着一根长长的柳条沾满了泥,一边跑一边甩,追着小伙伴满校园跑,弄得校园里好多水泥地面上都是泥污!还有一次,他竟然拿着一把剪纸刀剪自己的头发,伙伴们越是不让他剪,他就越剪,结果很多同学围观,等老师指导,他已经剪得满头坑坑洼洼像个“刺头”。如今的小哲,无论是与众不同的怪异表现,有意所谓的恶作剧,还是哗众取宠的行为,可能都是不想被人们给忽略掉,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吧!
想起小哲这一系列表现,我感觉自己身为老师,身为班主任却丝毫不懂心理学,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只是盲目地做出误判:“他是学习有智障的孩子,不用严格要求他完成学习任务,只要让跟小伙伴们一起玩,一起快乐的在一起,就足够了。”
原来,我这不是一种善举,我只是在给自己找一个不用去管理他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对孩子的那份深深的歉意油然而生:“孩子,对不起!孩子,你需要什么?孩子,让我怎样去帮助你?”
三、过去的事既然已经发生,忏悔也没有必要,如何避免“错误的做法”再次发生倒应认真思考。希望“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若要尊重与接纳每一个学生,除非我们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一个体独特的潜能,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和价值,否则我们不可能做得到。
当一位老师对学生有了基本的信任,他不但能欣赏学生成就和优美的一面,同时,他有能力去体谅和接纳学生的错失、困惑和混乱,因为他相信人的可塑性,可改变性。而教师的接纳、尊重、饶恕、忍耐,会引导学生的转变与成长。
小哲才刚刚踏上小学之路,如果我们能做到从现在开始,注意从言辞和行为等方面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一颗信任的心去尊重和接纳这个孩子。他可能曾经是因为保护尊严的需要转移了对知识和技能的兴趣,现在趁孩子还没有对学习知识完全失去兴趣,我们还能帮助他更快地找回对知识、技能学习的乐趣。这就需要老师们达成共识,做到以下最基本的几个方面。
1、对孩子全接纳,无论他犯了什么错,都不要用侮辱的言辞去羞辱他,保证孩子最基本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
2、多关注他,给他发言的机会,多让他回答难易适中的问题。他书写能力差,但背记能力强,我们不要抓住其不会写字的小辫子不放,多让他背诵一些诗文,以展示其优秀的一面。
3、家校沟通,督促孩子完成老师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作业。只要孩子稍微有进步,就给以大力表扬,逐渐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
4、小哲身强体壮,爱劳动,也很会干活。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优点鼓励他多为班级服务,这样他会觉得自己对大家有用处,在班里有地位,不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逐渐让他在同学面前找到了自尊,找到爱与归属感,他就会踏上健康成长的光明大道。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他徜徉会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时刻关注着学生内心的基本需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行!学习儿童心理学,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让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这将是我永远不懈地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9
10月12号下午,我院邀请了青岛市心理咨询中心院长王冠军王教授,来为我们的心理健康给予正确的引导,让我们收获颇丰。
整场演讲内容丰富多彩,语言幽默风趣。王教授告诉我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打拼事业的必要条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持有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要有健康的心理首先了解几个方面: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特征,心理健康的原则等问题。
他还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构想向我们诠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在讲到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时,王教授做了全面的概括,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通过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使我学到了很多,知道了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的重要性和相关办法,明白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唯一可以改变的是自己。我们要学会宽以待人,控制自己的情绪,试着接受更多的正面信息。激发自身潜质,不断的完善自己。
读大学快两年了,似乎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向何方努力。没有明确的目标,生活也好像失去了激情,得过且过。最美好的青春应该是到社会上拼搏一番,我却浪费在所谓的浪漫的大学里。人人向往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二分之一,似乎没有什么收获,也许在高中三年里太压抑了,现在自我放纵,结果两年了没什么收获。听了职业规划讲座,这个一直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渐渐变得明朗许多。
首先,我们对自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知道自己的层次在哪里,切莫走入眼高手低的误区。从现今的大背景来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让每个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心理阴影浓浓,挥不去的乌云。目前,全球经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各界,国家,学校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锻炼。这个号召不错,但问题就出现了,许多大学站在公司的一线———生产线上工作。大学生心理上出现了这样的想法:读了十几年的书,结果跟小学文化水平的待遇一样。许多大学生认为这伤害自己的的自尊,还动摇的他们对就业的信心。其实不然,在怎样的环境下就应持有怎样的择业态度,适时的降低对薪资的高要求,抱着爱岗敬业的态度也能在地起点上慢慢得到晋升的机会。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10
有幸聆听了来自市里的三位专家的讲座,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很多知识是我未曾接触过的。专家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只有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日常工作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心理首先要健康。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必须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况。
在讲座中,几位心理学老师给我们做了几个游戏,让我们感受很深,并且从这些小游戏中我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印象最深的游戏就是红黑游戏。它的规则是这样的:将培训的老师分成a、b两组,分别到不同的教室去,再由一个心理学专家作为通讯员。有红黑两种颜色供大家选择,每轮每个小组选其中一种颜色,
由通讯员公布出来。若双方均选黑色,则双方都为3分;若均选红色,则双方都为—3分;若一方选红色,另一方选黑色,则选红色方为5分,选黑色方为—5分。最后以累积的正分最多的一方获胜,是双赢。
前四轮里,两组都是选红色,也就是我不赢你也别想赢的做法。但大家静下心来一想,这样结果不是双赢而是双输了。但双方又不敢轻易换成黑色,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们决定选黑色,另人高兴的是,我们的对手也是选择了黑色,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是对大家的互相信任的一种赞美。
结果双方都得了正的3分,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一开始,大家就抱着这种让对方也赢的心态的话,我们会得到33分。从这个游戏中大家应该明白:什么是“双赢”?大家是处在同一个环境中,并且是有交集能够互相影响的,不管是哪一方都不可能永远把对方踩在脚下。顶多这次我算计你成功,但是下次呢,别人就扳回来了。不让对方有好日子过,你自己也没有安宁的生活。这就是个互相成就的问题,
互相给机会大家都能发展。鱼死网破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损人不利己的愚昧行为还是少做为妙。再推广一点,这个地球是一个大环境,整个地上的生物包括动植物和人类都是栓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和谐平衡的局面若无法建立和保持,那么地球上生物的绝路也就不远了。
这次讲座的所得所获对我的帮助应该说是非常大的,培训结束以后我将会细细体会,不断实践,提高自己的素养。引领孩子们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11
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省第一位心理健康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的有关心理健康讲座,觉得很有收获。现代的孩子们,被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弄得不知所措,常常不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再加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社会、家庭对孩子不当的要求,使一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容忽视。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应该能胜任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一职。但是,事实上,我们自己有时也很茫然,不知如何开导孩子,甚至自己也因为各方面的压力大,而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孩子。钟老师的讲座,无疑是在仲秋中给我们带来的一丝凉风,很是及时。
一个晚上的讲座,一点都没让人感到疲劳,反而是让人感到意犹未尽,听后感受可以概括为三个字:清、悔、惑。
清。主要是指,听了钟教授的讲座后,对很多以往模糊不清的心理健康的概念清晰了。比如:一直以来,总认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就是不健康的。看来,这个看法是片面的。了解了正确的观点、理念,对今后我们的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不会再不顾孩子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无端拔高要求,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有了正确的理念指导,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效开展带来无限的益处。
悔。正如科研室许主任所说,钟老师的讲座,不仅针对我们教师有用,更对年轻的父母是很有用的。听了讲座,真是对自己以往教育自家孩子的方式感到惭愧。虽然自己是教师,但很所时候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常常不顾及孩子的心理,以致造成孩子有了一些不良的个性行为。边听边后悔,心想早听此讲座多好。呵呵,后悔药是没的。现在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总也能有所效果的。后悔之后有所促进也是好事,还是很值得的。
惑。听了讲座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觉得很多方法,比如规定时间完成作业等,早很多年就向家长推荐过,可是好像也收效甚微,所以感到非常困惑。所以非常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听到这样精彩的讲座。不过,钟老师的“心海扬帆”网,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途径,非常好。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12
今天我收看了河北电视台公共频道于丹老师的讲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习惯》,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下面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感受最深的是我们要学会“独立承担”。于丹教授讲的生活中祖母祖父对小孙子的宠爱的故事,我想在我们这些家里的“小太阳”来说太常见了,明明是自己走路摔倒了,祖母为了安慰我,埋怨路的不平,也有时候我明明知道自己是做错了事情,就是没有勇气承认错误,这次听于丹教授讲课,深深的触动了我,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其次,就是我们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在无数次考试过程中,经常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有的题做错了,其实自己认真点是可以作对的,就感觉没什么,不是自己能力问题是马虎,所以心不在焉,不重视,下次还是出现同样的低级错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我才知道,那是我的能力有缺陷,但是这种缺陷是可以由自己培养训练之后可以弥补的,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制定学习计划,来锻炼的学习能力,把这种能力缺陷补上来。
我的感想还有很多,总之,愿我们大家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13
经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
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欢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大学生情操,充实了大学生生活,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大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必须的影响。
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大?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境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教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忙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忙学生,使学生幼大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我必须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忙时,教师仅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仅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进取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14
《心理游戏》影片围绕着弟弟送的生日礼物,一个神秘的游戏展开,富豪Nicolas出身富庶,但父亲48岁跳楼自尽的情景一直缭绕心头,他也因此性格孤僻刚愎,虽然作为一个拥有everything的成功者,不过他并不快乐,他几乎也没有真正的朋友,家庭也因此破裂。
这个CRS提供的游戏为消费者量身打造,可以提供一种不同的生活体验。不过其过程也是惊心动魄,Nicolas起初并不感兴趣,不过游戏并不放过他,随着一步一步陷阱谜团,Nicolas吃尽了苦头,最后竟然身家尽失,被弄晕送进墨西哥墓地。
气愤的Nicolas一路杀到CRS总部要讨个公道,谁知误杀了为自己庆祝生日的弟弟,绝望的Nicolas在懊悔内疚的挣扎中终于崩溃了,选择从天台上跳下,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大家以为悲剧发生的时候,故事却峰回路转,Nicolas掉入事前准备好的垫子,安然无恙,而周围是所有被邀请的熟人来为他庆祝生日。
他的48岁的生日party,主人以这样一种方式登场还没有见过情节基本上符合逻辑,由于crs的内幕并未清晰交代,使得牵强的地方也都可以有较为合理的解释。另外这种服务没准会真的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整个游戏在不断的揭露尼古拉斯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他也慢慢的有所领悟…随着游戏的进行使他认为自己已经身无分文…阴谋让他发现身边竟然没有真正可以信赖的朋友…紧接着又是强烈的对比…被丢到西班牙(有人说是墨西哥)后曾一度认为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他终于抛下了高傲的自尊跑到警局去求救…当掉了手表的几百块钱也能满足他最基本的温饱…十几块钱也有人肯拉他回到旧金山…他一直怨恨的前妻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尼古拉斯在游戏里被搞到认为自己已经身无分文的时候……在他原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里…他应该已经一无所有了…然而这并没能整死他……真正让他跳下楼的……是让他以为自己亲手杀死了自己最爱的弟弟……于是在这场游戏中他获得了重生……彻底改变了他对金钱…对爱的理解…也了解了当初父亲是为什么选择自杀……就像我们整天喊自己穷死了……但是穷并没能让我们死……真正让我们死去活来的…是我们失去了最亲爱的人…是我们亲手毁掉了幸福…
而说起这个游戏的账单…就连尼古拉斯自己都觉得高得惊人…其实导演并不是在传达这是一场有钱人的游戏…而是在表达情感、亲人、朋友和爱的价值…是像尼古拉斯这种身价几十亿的富翁也无法承受的重…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就怕是钱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部心理学电影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在游戏进程中的思想变化描述的非常细腻……这种影片再看不懂就不要再看悬疑推理类的电影了……就他的主题而言,这部影片重复的还是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人性救赎(宗教意义)。
人性救赎是当下社会文明的“共谋倾向”。影片的主题正好迎合了社会主流群体的审美倾向——人性救赎是当下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这部《心理游戏》还是老套,很俗的!不俗的,其实是那种带给你我“另类刺激”的观影体验!
另外, 这部心理学电影还给我们呈现了一场“电影版的”的“心理学实验”——心理脱敏(心理治疗)。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15
初来人世的我们,一如清晨的朝露,清透而又晶莹。心灵在阳光下一览无遗。可是从何时起,我们不愿再敞开心扉,不愿再吐露心事,宁愿活在自己的城堡,就算是孤独的,也还是一如既往。
我们更多执着于未来的理想,更多的纠结于对现实的不满。忽略了太多太多不应错过的风景。
看完《心理游戏》,心灵好似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旅行。从回忆过去,到思考现在,再到冥想未来,白纸宛如一方明镜,将我的内心一一展现,我接受也好,抗拒也罢,那一个我已一目了然。
第一个游戏“我的五样”,我最珍贵的是什么?刚开始时,我的大脑竟然空白一片,但紧接着却有大量的词汇涌了上来,父母,爱情,友情,健康,快乐……我竟有些不知所措了,我最珍爱的到底是什么?我无力做决定,我也不愿按作者说的去割舍任何一个,也许是我贪心了,可是我知道,无论最后剩下的是什么,我都会伤心。但作者仍是成功的,他让我明白要好好把握住自己珍视的一切,如果等到割舍了后才知道心痛,那是何等的可悲。
随着游戏的进行,我一度失去了看下去的勇气。因为那种感觉就好似自己的灵魂被一层一层的剥开,最后只剩下一颗赤裸裸的心灵,让自己不得不去正视他。第五个游戏是“再选父母”,也许这个游戏有些荒唐了,谁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呢?但是这或许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想法。儿时的我也曾想过如果我有个不会太唠叨的妈妈该多好,可是如今呢,自己远在他乡求学,异常的想念妈妈暖暖的唠叨。如果人生重演一遍,我绝对不会再有那样的想法。
“写下墓志铭”,做这个游戏时,我想起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还未来得及享受世间的美好,就被病魔无情的吞噬。在与病魔抗争的每一日,就算身体是痛苦的,她依然每天微笑。他说:我要乖乖的,不能让爸爸妈妈再难过了,天使也会喜欢我。最后,天使带走了他,那微笑也定格在了他的脸上。在他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来过,我很乖。小女孩深深地震撼了我,生命短暂又如何,人生坎坷又怎样。好好的过好每一天,能把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就足够了。而关于自己的墓志铭,我希望是这样的:“也许幸福没有一直眷顾着我,但是我也庆幸自己没有做痛苦的俘虏。”快乐就好,这是我人生的信条,不一定非要有大的作为,但是一定要学会微笑面对一切。
看完整本电影后,我可能是以逃跑般的心态合上这本书的。心里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但思绪并未戛然而止,书中的某些情节依然在脑中闪现。游戏的结果,我想我不会向别人谈起,我会埋在心底,放在只有自己看的到的角落。人生并非是游戏,但是我想这些游戏也许会不经意间的改变着我。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16
电影看到最后还有十几分钟时,和影片主人公一样,我倒真的以为会像盗梦空间一样,游戏中是不是暗藏着什么惊天阴谋。可直到主人公跳楼那一刻,才知道这仍然是游戏——一切都是假的,只有游戏才是真的。而主人公尼克在经历了一系列惊魂、恐怖的生死之旅后,则终于走出了童年的阴影,他在精神上获得了重生,并真正地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一变化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叫做“出世又入世。”从这一点来看,主人公那45万美元还真没白花。
也许是心理暗示吧!影片从头到尾无论是音乐还是色彩都感觉很阴暗,给人以极度压抑的感觉。而到了最后一刻来了个180度大逆转。这个先抑后扬的手法用的的确不错。从这一点看影片导演还是深谙观影心理学的。而本片就是围绕治疗主人公因童年创伤所引起的心心理问题而展开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每个人人格的形成以及他的行为方式尤其是精神创伤引起的都与童年遭遇有关。弗洛伊德曾用“性”来解释人性。而在这里,主人公的童年显然是定格在父亲从楼顶跳下来的那一瞬间。这以成为他童年最深的烙印。这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是非常残酷的(我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掉下井的一刻)。在日后的成长经历中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般情况下那些经历所造成的副作用称隐形状态,但这是对于一般人而言的。而像主人公尼克这样一位。身家过亿的“孤家寡人”则不一样。(想想影片中跳楼画面的频繁出现就知道了。)它对主人公的影响是显性的。表面上尼克先生身处万人之上,执无数人之牛耳。但没有人体会到那脆弱的玻璃心防线。所以尼克的私人生活之痛苦可想而知。关于付辛博最后的画面总算不断在主人公脑海浮现。网上的解释是“强迫性重复”。这是一种潜意识过程。治疗它的有效方法便是亲自去揭开它,也就是以毒攻毒。这便是影片中CRS心理游戏的原理。这个公司通过大量的演员、道具使尼克一次次地经历不同的诡异的事情。从影片的发展开看,一次比一次直接,一次比一次残酷。直至最后逼得主人公跳楼(当然这也是提前做过预案的)。也许在导演看来,经历过无数刺激甚至死亡的人才能彻底解脱。或许现实就是这样,谁知道呢?
在我看来。这部悬疑、惊悚片在讲述故事时。的确有着自己独到的东西。但却又显示出好莱坞商业片的情节俗套。影片到了后半部分,我们还是看到了大量的大量商业娱乐元素。比如枪战、街头飙车、绝地求生,(和盗梦空间真的很像),以至于很多观众都可以猜想最后作者肯定是抱得美人归。圆满收场。事实证明,一点不假。我想着对于一部悬疑、惊悚片来说不算什么好消息。但总体来说《心理游戏》还是一部相当精彩深刻的优秀电影。
大卫。芬奇导演正是通过心理学、暴力、政治……各种元素的揉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离奇却不失逻辑。失控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光影世界。导演与主演们用生动的画面阐释了佶屈聱牙的佛式心理学。但我个人认为心理学顶多只能算整个故事进行的理论依据。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性才是它真正的主题。我们可以回放一下主人公尼克之前的生活状态:亿万富翁,冷酷的决断,在商界近乎于呼风唤雨的权力。但柏拉图曾经说过,要衡量一个人的财富不是看他有多少钱,而是扒光他的衣服后看他还有什么。当尼克参与CRS的游戏后,他逐渐发现原本熟悉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起来。存款不翼而飞,周围所有人甚至自己的弟弟都变得不信任。影片中当作者一绝醒来发现自己像乞丐一样躺在陌生的国度,便是上綀状态的写实。只有有过那种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与世隔绝、前所未有的孤独,仿佛自己进入了真空。这种隔断你所有的社会联系远比直接的肉体伤害要残酷得多。我曾经在一个荒山呆了三个多小时后在再也压制不住内心的孤独恐惧后逃了下来。这也许是对人是社会性动物的最恰当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人性。影片中通过主人公噩梦般的经历告诉我们,正是平时人们毫不在意的点点滴滴构成了人的本质。
要是把人性再延伸开来讲那就可以说,影片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据说,当好莱坞明星迈克。道格拉斯第一次看剧本时,就被剧情中的钱数吓了一跳。富人们可以为了自己个人的精神需求而一掷千金,动用各种资源。而大量的平民老百姓却像影片中女侍者一样还在为生计而奔波。我们可以说这是自然法则,优胜劣汰。但对于拥有自我意识的本质的人,对于一个整天标榜民主、公平、正义的国家来说,怎么看都像是讽刺。现实中也许没有这种近乎疯狂的游戏。但也不排除其他在富人圈中类似的烧钱的玩法。说到这儿我想起了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的一句话“当你在高级写字楼里气定神闲地品着名贵的蓝山咖啡时,仍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疟疾、霍乱和艾滋病而死去。”当然有很多人可以用各种正当有理有据的话为自己辩解。但若真要我说一个帮助穷人们的理由,那便是两个字——人性。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17
这个电影里面没有高难的特技但是却总是连贯着丝丝入扣的情节。 一开始就能感觉到主角的那种身份和地位,但是却也带着那种童年的阴影。生活上他并不是很顺利,离婚的家庭和一个不争气的弟弟,操劳的事业等等。一定给很多成功人士带来了某种共同语言。当拿到那个入会卡片的时候其实一切已经开始按部就班的开始了。 其实很多高贵的身份到了某一种公平的气氛里的时候很让人受不了的,所以当他去没有预约的场合的时候,别人不理就给他带来了烦躁。而一个看似十分普通的类似业务代表的人让他代拿一下食品的时候显示出了他的无奈和惊讶。是的自己的身份地位没了,社会就是如此。当你变的身处平凡的时候,处处的环境你都会觉得是苛刻的。而电影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策划中的策划。
一种让你从拥有一切变成一无所有的时候,也正是万念俱灰的时候。而这个策划就是让你死而后生,而你要是死的不够彻底,或者说你足够坚强的话。一切都不会随之而结束。这是一种心理的考验。结尾是美好的,那就是我们期待的结尾。
点评电影中的几个矛盾情节。警察没追进互通放了一条狗,那个狗咬住之后居然没伤,倒是叼着一只鞋子跑了,从高楼跳下的时候是垃圾桶怎么就那么多软的东西,如果里面正好有几个破盘子或者碗的话后果就十分的严重了,当然电影嘛,总是那么的凑巧。 当逃离现场丢失了手提包之后又在宾馆发现了很多想不到的东西的时候,这一天是过去了还是真的他昏迷了一天?显然这个事情他并没有做。别的都可以策划,割破手2次总没必要吧。但是很多事情恰恰和割破手有关系。或许是要的那种真实吧。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发现了事情急于掩盖的心理。
当男主角去女主角屋子发现屋子是假的时候,那个廉价台灯冒烟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关灯的,而不是手去撕掉,不过这里面显出了一点,那个屋子是刻意装修的,包括台灯的廉价和临时性。而找水和纸的同时也正好发现了问题。但是接踵而来的那些枪的效果我就十分的不理解了。为何子弹真的打穿了地板和门,而实际还是那个所谓的空包弹?
私j侦探其实是去送枪的,显然已经看出来了。不过那个枪打在气胎上的结果我就很怀疑,大家或许可以说人家预先安排好的,如果你当事人的话,你会知道你自己情急之下枪打在玻璃上还是前胎或者后胎呢?所以这个子弹悬而又悬。
最后结束的时候的跳楼是最不可思议的,光秃秃的楼顶居然就那么一个位置跳下去才是对的,而且不知情的人还就选择了那么一个位置跳的。就算位置选对了。试想一下几十层楼下来的缓冲就算道具玻璃是糖砸一下估计也骨折了吧。就算下面有气垫子也早完蛋了,除非能解决的就是降落伞。可惜并没有。
整个电影的悬念其实也是针对一个人的极限的挑战。里面野蛮的枪击过程总是让人不可接受的,游戏也好策划也好,一阵枪林弹雨往往会有更多的后果不可思议的。
另外一个点评的是人性,一个手机很多地方都没有信号,似乎不是这个社会能理解的,倒是我一开始就理解成做了手脚。当和女的一起逃跑的时候,他还给银行打电话和说密码,这个电话很可能是人家截听的,很多时候往往是欺骗的信任真正的欺骗了自己。当进入了那个房子之后打给自己信任多年的律师的时候被女人的几句话给轻易的夺去了信任。是女人容易相信还是主角过于迷信那个人呢?
当在西班牙死而复活的时候还有一个手表被‘遗忘’的时候我想不出他为何不打个电话给自己的国家而是自己千辛万苦的自己跑回来呢?或许他觉得他的朋友都帮不上了?还是他的钱不够打个电话的呢?不过剧情中他受尽了折磨,至少穷的不可思议。也是真正的意义上让他享受到了那种贫穷的无奈。
一个人,让他从贫穷到富有,他不会珍惜什么。一个不曾拥有的人让他拥有很多他也会觉的是应该的。毕竟他努力付出了。但是如果一个拥有很多的人让他失去一切的话,他会有想死的那种心态,而在瞬间再次给回他一切的话,那种珍惜往往是不可思议的。而整个剧情就是为了让观众和主角一起经历一次从有到无而再次重生的感觉。
这个电影还是成功的。如果你因此而觉得惊悚不堪的话,说明你也得到了很多。但是第二次看的时候我相信你的悬念将当然无存。所以很多电影值得看第二次,而这个电影建议你认真的看完第一次。因为没有必要看第二次了。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18
这部影片主要呈现的就是童年阴影对于人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关系。我们也许一辈子都生活在童年形成的诸多模式中而浑然不觉,或者为童年所丧失的、所缺乏的需要的满足所牵制而精疲力竭。表面上看来我们时自由的,实际上我们总在相似的情景中,不自觉地经历着同样地开始和结束。
但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弗式言论,在此我还是要延伸一下这个话题。在心理文章中曾经更新过一篇“探索自己的心理,改变现在的你”的文章,文中就讲到过《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中就提到“不应该把成年后的一些心理问题都归因为童年。孩子的自愈能力比我们想象当中的强,真正会使童年的伤害不断扩大的是成长过程中的环境不断刺激你的伤痛”。
影片中的主人公接受到的环境刺激可以说就是自己作为哥哥需要承担父亲这个角色,对弟弟的一切都很照顾,也可以说是控制。当自己的身份成为了“父亲”,这个身份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主人公记起自己的父亲。一场心理游戏,主人公如同他父亲一般从高楼坠下,仿佛死亡可以带来大彻大悟,而那一刻随之掉落的还有主人公“父亲”这个身份。
比起导演所要呈现的,这部影片更能呈现的是人性。柏拉图曾说过,要衡量一个人的财富不是看他有多少钱,而是扒光他的衣服后看他还有什么。当影片中主人公像是乞丐一样地躺在西班牙这个陌生国度,抛去了亿万富翁的身份,没有了金钱傍身的孤独与之主人公亿万富翁时的生活孤独可不同,你不再是高高在上,你需要深入社会中交谈,看人脸色。主人公在这场“心理游戏”中不只是直面了童年阴影,也是看清了自己一直以来性格上的缺陷,可以从影片的最后兄弟间拥抱和对自己前妻的倾诉中看出主人公的改变。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19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时我还在上高中,那时候刚看过七宗罪又看了这个,心想老美真牛逼呀,剧情都这么出人意料欲罢不能.后来又有了搏击俱乐部,我才知道三部都是同一个导演的作品.这三部电影可以说一脉相承吧,从时间顺序推断我觉得是七宗罪反响很好,于是有了心理游戏;心理游戏反响不错,于是有了搏击俱乐部.和另两部从头郁闷到尾的作品比,大卫芬奇在这里厚道多了,电影结尾层层累进到最后彻底释然,总算有个轻松的结尾.十四年后再看一次,音响效果好了,画面效果甩了当年vcd好几条街,虽然每段情节都烂熟于心感觉却还是很过瘾.十四年后有了豆瓣,自然要看看别人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可惜,我的想法跟多数人很不同呀.
看很多同学都在纠结他爹的死的意义啊什么的,心想是不是有点跑偏了.在我来看中间穿插的父亲跳楼的闪回和48岁这个年纪有关,一开始导演就借秘书的嘴巴起了个引子,暗示他可能在48岁遇到与他爹一样的困境.之后每次他爹的跳楼闪回的出现都为了暗示他会选择跳楼,而crs就顺着这条线来步步紧逼以达到最后的目的.
要说这个游戏最终解决的问题,或者说他弟弟要解决的问题,和童年印象没什么关系;至少电影里并没有这方面的交代.电影开端就不停的交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负,冷血,工作狂,没有家庭观念,孤僻.导演用他炒掉书商老板来说明他冷血,用他无处不在的电话会谈说明他工作狂,用离婚的妻子半夜电话祝他生日快乐还被他冷嘲热讽说明他没有家庭观念,用阴森巨大的房子和保姆留下的冷冷清清的晚餐说明他孤僻.再进一步,他弟弟说要送他一样他缺少的东西作为生日礼物的时候,他说:i dont need anything in my life. 最后扯出来的无非是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家庭价值.这和他最后选择和clare搭讪真好扣在一起.所以他弟弟要解决的是让他看清人生中除了工作还有其他的东西需要把握.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20
今天闲来无事看了一部二十年前的电影,《心理游戏》。看之前对这部片子并不了解,只是随便找来打发时间的,所以并不清楚故事概况,这让我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电影中。
影片开头是一段老胶片的片段,反复出现的镜头,让我看的一头雾水。只是隐约得到一些信息,这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十分富裕的家庭,他什么都有,只是父亲好像并没有给予他太多关爱。并且在他很小的时候自杀了。然后就开始了正片,主人公是一位四十多,很富有,很冷漠的男人。他是那种除了钱什么也没有的人。前妻和他离婚,公司的人都怕他,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只要有他在,什么规矩都可以因他而改变。他对很多人都很冷漠,除了他弟弟。在他48岁生日时,他的弟弟送了他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CRS量身定做的游戏体验。然后主人公不可思议的经历就开始了。故事紧凑,看的人胆战心惊。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经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他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几乎在崩溃的边缘。他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敢相信,或者他快分不清真实和虚假了。他经历了多次死里逃生,身无分文身处异乡,落魄到需要别人的可怜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他快要疯了,他只想着查清楚真相,或者说他想向给他制造这些不幸遭遇的人报仇。最后在他一步步分析和追查下找到了幕后策划人,在精神不是很理智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并因为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跳楼自杀。当然最后证明这只是一场游戏,他和弟弟都没有死,这一切都是弟弟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希望他改变,不要像父亲一样冷漠,最后抑郁自杀。
这个故事看完以后,让我很是震惊,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一个是对心理学的惊讶。只需要通过一些测试竟然可以准确的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就因为一切都在计划当中,才能达到目的,二部发生意外。在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真的一度以为主人公的情绪失控,让事情发展脱离了计划!二是要心存善念,也许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骗子,但是也有很多人是真的深陷困境,需要他人的帮助,你的帮助对他来说就是生存的希望。开始对主人公的一些小测试上能看出来,他并不是心存善念的人,他不会帮助任何人,即使是一个小忙也不愿意,更不愿意惹上任何麻烦。可能和他的生活环境有关,他从来不缺东西,想要什么都可以用钱摆平。可是当他落魄的时候,他才真正体会到,在人最无助的时候,别人的帮助到底有多宝贵。三是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尤其是刚认识不久并不了解的人。故事中途主人公因为轻信外人而让自己一步步陷入困境。四是,要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人公因为对钱的执念和错误的人生观,让他生活在一个扭曲的世界里。他对钱的执着让他以为所有的人都只在乎钱,从而误解别人。他不会放下自己的尊严向别人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接受别人的道歉。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当他认识到错的是自己的时候,他开始承认自己的错误,为自己误解他人而道歉。他在慢慢改变自己。
虽然经历了这些让他有所改善,但是真的让他脱胎换骨的是他以为自己亲手杀死自己的弟弟,认为自己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无法承受这份痛苦,而选择自杀。真正经历了死亡以后的重生。无论什么人,都有自己无法承受的重量,无论他如何偏离正轨,都不曾改变。想要改变一个人,也许真的只有触碰他的底线,让他达到崩溃,从死亡边缘走过,才能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让思想在瓦解后重建。人生体验——自己跳楼。只有痛过了,也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21
《心理游戏》讲述了富贾巨子尼古拉无法抹掉小时候目睹父亲跳楼的景象,这使他脾气古怪冷漠,拒绝任何人的关心。妻子和弟弟离开了他,职员们都对他敬而远之。48岁生日这天,弟弟康拉德送给他一张“消费者康乐卡”,使他无意中参加了一个游戏。于是,他经历了被戏弄、被欺骗、被追杀甚至被抛弃到墨西哥荒凉墓地的体验。直到他气极败坏,误杀了弟弟。于是他学着父亲的样子跳下了楼。而这正是康拉德设计这一游戏的最精彩情节,他就是要哥哥以亲身经历来治愈心理创伤,将情感从死去的父亲身上转移到面前所有的亲朋好友身上。这期间的种种折磨使尼古拉悟出了人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帮助,需要与人沟通,需要面对现实而不是沉湎于过去岁月的道理。当游戏结束时,尼古拉得到了所有人的生日祝贺,他也找到了新的女友。
尼古拉在跳楼的过程中欧顿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抱着弟弟,还有和父亲合影时的情景。人在死前会回忆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见虽然这位商业巨子一生在商场中奋斗,获得过无数成功、荣誉,可他最美最珍惜的时刻不是赢得巨大成功的时刻,而是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刻,欧顿此时也明白了人生中到底什么最值得珍爱。电影虽然结束,但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些事情,感叹一些事情。人生一世虽然只争朝夕,但我们可能在朝夕的奋斗中拼搏中迷失掉自己,因为欲望比理智更强大。现实中像欧顿一样在事业的追求中失掉自我的人比比皆是,但在人生中能真正改变自己找回自己获得灵魂的救赎的又能有几个?电影中的这种游戏在现实中可能根本不存在,电影最后欧顿弟弟手中那厚厚的一叠账单正说明这是场代价昂贵的贵族游戏,只为富豪设计。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在充满诱惑的人生之路上能够迷途知返,找回自己救赎自己,谈何容易……
另外,这部电影还给我们呈现了一场“电影版的”的“心理学实验”——心理脱敏(心理治疗)。正因为主角”尼可拉斯”需要“心理脱敏”,是他有严重的“心理过敏”症状。他父亲的“坠楼自杀”是其从小以来无法忘怀的“恐怖梦魇”,这“恐怖梦魇”正是他以后人生中“人际互动障碍”的“罪魁祸首”,这“恐怖梦魇”就是它的——过敏源。因此,唯有“心理脱敏”才能帮助“尼可拉斯”减弱对“父亲坠楼”一事的心理反应强度,使其由过敏状态转化为正常状态。那么怎样才能让“尼可拉斯”脱敏呢?就是要让他亲身体验“坠楼自杀”,让他面对自己最不愿意面对的。
心理游戏观后感 篇22
《心理游戏》是大卫芬奇经典影视作品之一。此片讲述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亿万富翁通过一场沉浸式游戏而改变自己生活态度的故事。
“这场游戏愚弄了道格拉斯,同时也愚弄了我。”主人公纵身一跃的瞬间,我认为这部影片即将结束,却突然出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大反转,主办方告诉他:“这也只是一场游戏。”
道格拉斯是一个十分自私自利的工作狂,没有家庭观念,冷血而又孤僻。主人公的弟弟在他生日时询问他需要什么样的礼物,道格拉斯坚定地说:“I dont need anything in my life. ”于是他的弟弟给了他一张每个人一生只能拥有一场游戏的会员卡。他不以为然地接受,却不知这将是他永生难忘的记忆。这场游戏步步紧逼,最终让他亲手击溃自己的自信,尝尽失去一切的痛苦,亲手“杀死”弟弟的后悔与绝望。当然,这也只是一次让道格拉斯改变自己,认清世界的变形记。结局意料之中,道格拉斯如愿以偿地接受了灵魂的洗礼,并回顾自己这荒唐的一生。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道格拉斯的那句“我错了”。“我错了,我走了父亲的后尘;我错了,我失去所有爱我的亲人;我错了,错在我的自私自利毁了所有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为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但更可怜的是有些人潦草地过完了一生也未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希望未来的我们不向月亮祈祷,也不要喝“后悔药”。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人都值得相信。有时候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的,事情的真相还需你自己一步步去探索。
当你的身心都受到创伤的时候,冷静下来,不要一直沉溺于痛苦之中,要让自己快乐起来,去想最好的解决办法。人生就像一场游戏一场梦,当游戏还未结束,你的噩梦已经醒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是如此的美好,未来是如此值得期待。
我们的人生不该有冷血的懦弱和冲动的年少气盛。命运的衡量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到底是上天在耍你,还是他想告诉你,你来到这世界上最纯粹的目的。愿我们都能像嫩芽一样向上生长,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永不停歇!
【心理游戏观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游戏观后感(精选7篇)12-19
心理游戏观后感(通用5篇)12-15
心理游戏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12-15
心理游戏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12-16
残酷的心理游戏08-23
《心理游戏》歌词11-27
心理游戏作文12-04
心理游戏观后感300字(通用17篇)12-15
心理游戏观后感范文300字(精选18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