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范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1
如果《追风筝的人》分为两个段落,那么分界线就是哈桑离开家门的那一刻。
在阿富汗喀布尔地区,年幼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每日形影不离,他们是最好的朋友。每次有人欺负阿米尔的时候,总是哈桑挺身而出,帮阿米尔出头;在坟地废墟处,阿米尔会捧着书,讲故事给哈桑听,哪怕听了50遍的故事,哈桑还是很喜欢再听一次;矮小的植物上刻着“阿米尔和哈桑”的名字;阿米尔请哈桑一起看电影,两个人把剧情记得烂熟,回家路上还在讨论演员;在风筝比赛日,阿米尔和哈桑齐心协力割断了天上所有的风筝,拿了第一名。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所以为了阿米尔,他愿意承担所有的事。但是阿米尔却有别的心思:哈桑很聪明,第一时间就识自己写的故事里的烂逻辑;哈桑追风筝的时候遇上了小混混,他为了保护这只风筝,宁愿挨揍甚至被玷污,都不愿意让风筝损坏,因为风筝是阿米尔少爷的,阿米尔躲在木板后目睹了全场哈桑受伤的过程后,他没有挺身而出帮助哈桑,反而是落荒而逃;阿米尔约哈桑在坟地的树下见面,阿米尔说:“我打你,你会还手吗”,然后不停的用柿子砸在哈桑的身上,哈桑没有还手,阿米尔叫哈桑“懦夫”,哈桑还是没有说话,在地上
捡了一个柿子,朝自己的'脸使劲抹,汁液流了一脸,哈桑伤心的回家。
最过分的就是,阿米尔将手表藏在哈桑的枕头下,并诬陷哈桑,老爷将哈桑和他的父亲找来办公室,询问这件事情,哈桑抬头看了一眼阿米尔,没有辩驳,承认这个手表是他偷的。在他承认的时候,哈桑的父亲应声“我们呆不下去了,我们准备走”。老爷表示不在乎这个手表,只要承认错误就好,但是哈桑的父亲表明,我们必须要走。我理解的是,哈桑的父亲极度有尊严,仅管他只是一个仆人,但是在自尊心面前,这就是耻辱;另一种理解,父亲知道哈桑没有偷东西,因为被褥在睡醒后是被整齐折叠过,既然整理过被褥,怎么可能凭空多出一个手表,而且哈桑这段时间一直在做事,没有时间去拿阿米尔的手表,他为了哈桑能够不尴尬的面对这个家庭,所以选择离开。
哈桑离开后,剧情就迎来了第二阶段。
俄军占领阿富汗,父亲带着阿米尔逃难去巴基斯坦,后来移民到美国。父亲在加油站工作,阿米尔大学毕业了。阿米尔决心成为一名作家的时候,碰见了阿富汗一位将军的女儿,他一见钟情,在父亲病入膏肓的#39;时候,请求父亲提亲。亲事定下来,他们很快结婚了,父亲在婚后不久,就逝世了。在阿米尔轻松过二人生活的时候,接到了在巴基斯坦生活的叔叔的电话,叔叔在电话中说说“还有一次成为好人的路,你要不要走”,阿米尔拒绝了,但在叔叔的说服下,还是回到巴基斯坦,一探叔叔口中的“好人路”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互相寒暄之后,叔叔提到了一个孩子,索拉博。这个孩子是哈桑的儿子,在喀布尔的孤儿院里。阿米尔不想领养这个孩子,更不想回阿富汗,但是在叔叔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并给了哈桑的遗书后,阿米尔决定回阿富汗把这个孩子带回美国。真相就是: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这个孩子是他的侄子。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2
在人生当中,尽快已经看过许许多多部电影,对他们有着不同的感受,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追风筝的人》,我觉得它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
《追风筝的人》是我上大一的时候看到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由学校图书委在图书馆播放的。当时听到《追风筝的人》这一名字的时候,我以为内容会是风筝类的,最终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只能说我想的太肤浅了,内容几乎不是风筝的,而主要是一个忠实的仆人哈桑和一个犯了错之后勇敢地去弥补的阿米尔,这两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桑是富家少爷阿富汗家里的管家的儿子,是一个仆人,每次阿米尔受到欺负的时候,他总站出来保护他,他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忠诚。
首先,他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技能,他能快速且准确地找到掉落风筝的位置。一次风筝会上,在哈桑和阿米尔的默契合作下,他们取得了第一名,在哈桑找到了风筝之后,他却在返回途中被不良少年拦截,
要拿走他手上的风筝,然而,为了维护阿米尔的荣誉,他始终不肯,最终受到了残忍的强暴,而他也没有将事情告诉他人,只是默默地承受这一份痛苦,我认为,他仅仅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却经历这件事情,这对他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其次,对于阿米尔诬陷他偷东西也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默默地离开,宁愿自己受委屈,承受这一个子虚乌有的诬陷,也不愿阿米尔由于事情真相被揭发而难受。
最后,为了守护阿米尔的房子,不被其他人夺走,他也为此而失去了他的生命,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被捉去当仆人。
以上都是他为了阿米尔,忠诚于阿米尔的表现,我认为忠诚是他的人格魅力,令人深深的折服和钦佩。
接下来要说到的人物是阿米尔,阿米尔从小性格就很懦弱,这一点他父亲非常的不喜欢,他的'懦弱性格也可以从他目睹了哈桑被强暴而没有帮助哈桑可以看出。但有一点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他不去找其他人来帮助哈桑是因为太过于害怕吗还是因为年纪比较小呢……目前我还无法得知。还有一点,由于他不敢面对哈桑,他诬陷哈桑偷了他的东西。少年时期的阿米尔,犯下了让他心里难受愧疚的事情,这件事情也成为了他心中的一个大石头。
然而,事情发生了转折,就在他接到了一个电话,被告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为了守护阿米尔家的房子而死,而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被抓了。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他孤身一人来到了当时已经被霸占,弥漫危险气氛的家乡。尽管知道自己很危险,甚至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也要把索拉博给救出来,原来的懦弱的阿米尔已经不再存在,拥有的只有勇敢的阿米尔。最终结果是阿米尔终于成功救出了索拉博,并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追风筝的人》以阿米尔与索拉博在放风筝的时候,风筝线断了而风筝飞走了为结局,或许这就好像是哈桑在追风筝吧……
看完这部电影,给了我两点感受,第一点是我们要忠诚,不要随意背叛;第二点是我们要敢于为自己的错误弥补,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我们犯了错之后,要有勇于改正错误的态度,为我们的过错带来的后果承担责任。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3
《追风筝的人》这部电影,改编自卡勒德·胡赛尼的同名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更是一段关于人性、友情、救赎与勇气的深刻探讨。观看这部电影,仿佛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让人在泪水与微笑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
影片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眼睛,讲述了他在阿富汗与美国之间的生活变迁,以及他与儿时朋友哈桑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哈桑的忠诚与纯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阿米尔内心的懦弱与逃避,也成为了阿米尔一生中无法忘怀的愧疚与追寻救赎的动力。
最触动人心的部分,莫过于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不仅是对友情的最高颂歌,也是对无私奉献和无条件爱的深刻体现。它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在这个充满苦难与不公的.世界里,真正的善良与美好是如何熠熠生辉的。
影片中,风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它既是童年的快乐记忆,也是自由、希望与梦想的载体。风筝比赛的场景,不仅仅是对童年无忧时光的怀念,更是对人生中那些错失与追求的隐喻。阿米尔最终回到阿富汗,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布,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哈桑的救赎,也是对自己灵魂的救赎,象征着他终于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去,努力弥补过去的错误,追寻那遗失已久的自我与纯净。
《追风筝的人》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深刻的道德探讨和强烈的文化背景,触动了全球无数观众的心弦。它让人们意识到,无论身处何地,人性中的善良、勇气与爱永远是跨越种族、国界和时间的共同语言。影片不仅是一次视觉与情感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在救赎之路上不断前行。
总之,《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它教会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人生旅途中,如何以一颗真诚与勇敢的心,去追寻那些曾经失去的“风筝”,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追梦电影观后感02-28
电影《追梦英雄》观后感范文02-26
放风筝的人05-06
《追梦赤子心》电影观后感范文05-23
追风筝的人好词好句04-18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03-01
最新关于电影《追梦赤子心》观后感范文06-09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