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东坡观后感(通用18篇)
观看一部优秀作品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东坡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东坡观后感 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诗句是中国古代大文豪苏轼所写的。可是你确定你很了解苏轼吗。
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知道我对他的了解太浅了。
苏轼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不仅如此他还炼丹药,修炼瑜伽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流传的古诗名句很多都是出自他的。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为他弟弟所写的,整首诗无处不透露出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可见苏轼的重情重义。苏轼的词恰似北宋词坛的一阵清风,既影响了当代,又为词体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苏轼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仅用来写爱情、离别、旅游等,还用来描绘农村生活、报国壮志、贬居生涯等。他用笔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但苏轼词真正的黄金时段是在他被贬的时候。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并将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进监狱,之后侥幸被放出的苏轼开始了“被贬生涯”。
在被贬的这段岁月中苏轼领略了很多事,这也促使他的写作风格出现变化。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俩者耳。”表达了自己想报效祖国的心里,又同时安慰自己虽然被贬,但能赏到如此美好的风景是只有像他现在的一样的闲人才能欣赏得到。
书中也提到过苏东坡诗的受欢迎程度,当时的皇帝和皇后可是把苏东坡的诗当宝贝一样,总是第一时间弄到最新的苏东坡的诗,可见这也是为何,之后皇后帮助东坡。
总的来说,正是因为东坡先生的所作所为,才使得他的一生再也不平淡无奇。
苏东坡观后感 2
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愈发喜欢苏东坡和他的诗。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长的流放中度过,但他始终有一颗豁达的心,这最令我佩服。
提起苏东坡,或许大家并不陌生,“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说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苏轼,苏轼以东坡自居,所以后人又称之为苏东坡。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乌台诗案让他跌落谷底,黄州务农的辛苦,惠州的惨淡,海南的缺衣少食……但他总能苦中作乐。闲暇之时,游历于山水之间,广交天下有志之士,创作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喜欢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也喜欢《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更喜欢《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情。
才华横溢的苏轼还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被贬黄州时,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做的“东坡肉”,特地把这道菜谱编成顺口溜的形式,以方便人们记忆,以至于现在这道菜还十分有名。他对生活的`乐观,对做菜的喜爱,对此可见一斑。也正如书中所说,正是这乐观的精神,让他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能抵御负面情绪的侵袭。
书中还写到,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感情深厚,二人曾有“风雨对床”的约定。正是这般亲情,维系着兄弟俩,让他们同甘共苦,伴他们走过风风雨雨,共同面对困难和挫折,荣耀和掌声。还记得兄弟俩第一次分别时,东坡这样描述他们分别时的复杂心情: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波,独骑瘦马踏残月。以至于后来,为践行风雨对床之约,三番五次想要从仕途中退出,享受兄弟相处的喜悦。
苏东坡是一个传奇的存在,他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华章,他的豁达开朗、乐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苏东坡观后感 3
《苏东坡传》主要讲:苏东坡从小聪明,21岁就中了进士。他写的诗一向乐观旷达,就连皇上看了,也惊得忘记吃饭。可是,就因为苏东坡的诗好,受到了他人的诬陷,被关进了大牢。幸好他命大,在皇上举办大型活动时被放了出来。之后苏东坡被分别贬到密州、徐州、黄州、常州等地区做官,一声历经了无数风雨,可苏东坡还是乐观、旷达对待。至今,苏东坡这个名字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有一次,苏东坡被关进大牢后,他告诉儿子:以后送饭时,有菜有肉是没事,如果送鱼,就是要砍头了。有一次,儿子有事,让一位朋友给苏东坡送饭。却忘记告诉朋友别送鱼。朋友为了让苏东坡吃好点,送了一条鱼。苏东坡一看,以为要砍头了。可他也没有惊吓无比。还是一副乐观的心态。这一点我很佩服他。遇到什么事都有平静的心态。我真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可我和他是反的。我一遇到大事,就会发火、着急。不知怎么办才好。所以,我想学习苏东坡的'乐观旷达。
想变得乐观旷达,就要做对比。有一次,放长假时,作业特别多,我担心写不完,一回来就生气,发火,不想写作业,结果,开学的头一天才把作业写完。可是,如果乐观旷达,作业多我也不怕。我回到家马上写作业,一天尽力而为,能写多少写多少,开学总能写完。这样,心里又高兴,又能快快写完作业。多好呀!所以,我要变成乐观旷达的人。
其实,我现在已经开始心如所想了。比如说:当《青鸟》童话剧导演很难。但我还是坚持走了下来,也没一句怨言。我为我的进步鼓掌。
我希望我以后能更加变得乐观和旷达。苏东坡这个名字我一生也不会忘。他的人品、道德、思想令我佩服。
苏东坡观后感 4
重大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苏东坡》,以风云变幻的北宋大舞台为历史背景,通过落榜举子闹事风波、王安石变法、徐州抗洪、乌台诗案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再现了苏东坡大悲大欢的人生历程,也还原了这一绝代风流人物的历史真实性。观看之后,让我记忆尤深的是剧中王安石评价苏轼的那句话:“不知还要几百年方可出此等人物耳!”
若论官阶,苏东坡甚至还不如他弟弟苏辙做到了参知政事。若论事功,苏东坡有据可查彪炳千秋的功业屈指可数。可是确如王安石所言,千百年来苏东坡的骨灰级粉丝总是层出不穷,但大多只能望其项背。苏东坡到底因何而伟大?其魅力究竟何在?电视连续剧《苏东坡》给出的答案是六个字:率真、才情与豁达。
率真。苏东坡是一个始终忠实于自己,也忠实于文字的人。我们读他的作品,无论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还是“寂寞沙洲冷”,都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仿佛在听一位朋友如泣如诉。即使行走官场数十年,历经了人生各种各样的浮浮沉沉,苏东坡仍然是那个心无城府、率性而为的“愤青”。这样率真的人,怎能不令人引以为知己?正如苏东坡吹嘘的那样,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垂髫小儿”聊天。与那些自命清高的文人相比,率真和“接地气”正是其魅力所在。在电视剧《苏东坡》中,青年苏东坡不顾朝廷禁令开放城门收留灾民,既体现了其亲民爱民的情怀,更是其特立独行的性格写照。
才情。苏东坡集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美食家等于一身。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星空中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沧海桑田、改朝换代,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如果仅仅有才,还不足以成就其的伟大。史载苏东坡的才情极其丰富,我们今天读到的.许多千古名篇,往往都是他在喝酒喝到三分醉的时候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的。比如在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还特别注明“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足见其对自己诗词才情的自负。电视剧《苏东坡》把家人四处寻找酒醉后的苏轼、穿插在他写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过程中,更具有了悬念和趣味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真实可爱又才华横溢、如痴如醉的苏东坡。
豁达。“男人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这句话用在苏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已出狱,但仍作为罪官被看守。苏轼家里人多,显然靠其俸禄难以为生,于是带领家人在黄州开荒种地。文化人兼职做农夫,就是在当今社会看来都有失颜面,可是他不以为然,还常以为乐,在黄州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前后有《赤壁赋》、《卜算子·州定惠院寓居》等。
早在青年时期,苏东坡就被宋仁宗视为“替子孙选定的宰相之才”,可是历经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他非但未能位极人臣,而且在晚年还被一贬再贬,最终死在被召回朝廷的路上。无论是在不毛之地的岭南,还是在天涯海角的儋州,苏轼的豁达与乐观是非常人能比的,把被贬谪之路当成了一场生命的旅行,历史上也许仅此一人!
《苏东坡》,这是一部被忽视的上乘历史传记剧。恰如广电总局的评价:“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文化底蕴厚重,雅俗共赏。”感谢导演王文杰、主演陆毅忠于历史,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有着生命厚度的苏东坡。透过这部电视剧,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也看到了人生中的种种无奈,启迪了人们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在这个聒噪、骚动不安的年代里,我们该如何淡定、冷静、甚至智慧地处世呢?
苏东坡观后感 5
终于2买到《康震评说苏东坡》,用了一个晚上读完了,康师这本书写的通俗易懂,饶有兴味,充实严谨,且字里行间都充盈着真性情,能感觉到康师是在用心写作,用心去贴近那个千年前的苏东坡,他是由衷的喜爱着苏子的。
康师在这本书中每一处引用都在现场标明了出处,包括每一则典故、轶闻。这样的写作必是一件繁琐而麻烦的事,可康师一丝不苟的这样做了,主观上是一个学者严谨的品格使然,客观上实在方便了喜爱苏轼的读者,读者可以顺着康师引出的这一条条“瓜藤”去阅读更多有关东坡的著作,去获得更多的收获。
不过这本书真正的好处还不在此,仍然在于从讲座到著作一脉相承的康氏风格,这康氏风格就是真性情三个字。全书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但是中间我还是跳过了“巨星陨落”那一章,我不太愿意一字一句读苏轼临终前的种种情景。不过有我不忍读的地方,自然也有我喜欢读的地方,“手足之情”依然是最感动我的一章,康师将这一段深沉、真挚的人间亲情用饱满的笔触展现了出来,子由在为兄长题写的墓志铭中写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一个“抚”字真是有说不完的深情厚意,说不完的追思回忆,说不完的感念神伤,我想子由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落泪了吧。还有苏子那句“登高回首坡拢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这样的诗句真是轻而易举就能击中人们心中最脆弱的那一处,分别时的背影总是会叫人肝肠寸断。
在这一章中,康师有这样一段话:“苏轼死后,子由将他与王闰之共同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并命子孙在自己百年后,也将自己的遗骸葬于兄长墓旁,小峨眉山处遂有“二苏坟”之称。也许,只有在美好而永恒的天国里,他们的约定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吧……”。我想康师在写完这段话的时候,会不会在心里有一声叹息呢?也许这也是康师对东坡在天之灵的一种祈愿吧。
赞美之后,要提出批评意见了。
这支小箭要先射向中华书局,这本书装帧精美,插图也十分妥贴,较之《品李白》显然更胜一筹,但是书中出现了几处文字错误,大概是校对的工作没有做好,另人遗憾。我把我感到有问题的地方列在下面:
P64第一行“悲田院乞儿”,我以往看到的这句话应是“卑田院乞儿”。
p71第十三行“为官没有事权”,我不知道这句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是不是应该是“为官没有实权”?
p28末行“……宰相办公室却改为担任通判……”。这整句话我觉得略显别扭,似乎加几个字为“宰相办公室将批示却改为担任通判”这样意思就更流畅通顺。
还有曾有吧友提出过的p3“回首向来潇洒处”。
下面的意见是想和康师商榷的。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叙说苏轼的生平,显然书稿是由讲稿润色整理而来,书中有许多设问句。这样的句式适合于讲稿,易于使讲座更吸引人,富于悬念。但我觉得并不很适合于著作,书中出现了过多的设问句易使行文显的不够流畅,读起来易有顿挫阻涩之感。
还有一处疑问是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东山再起”一章中讲述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会面,读起来温馨融洽,苏子甚至有言“某游门下久矣……慰幸之极”,然而后面P101处苏轼对王又有极端恶劣之评价,仿佛与此人不共戴天。前后判若两人,简直另人怀疑起苏轼有“两面三刀”之嫌,我觉得康师对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解说的还应该再透彻、明晰一些。
书中对于司马光的评价前后也出现过矛盾之处,比如p112处“北宋以来的学者……发展到极致,不免自我标榜、惟我独尊,对于异己观点大肆批判甚至群起围攻,王安石、司马光、程颐身上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p103处“司马光的顽固程度与王安石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p112处亦有言“司马光更是善于将不同派别的人物聚拢帐下”,这样几处评价读起来不免有矛盾费解之感。
还有一句话“我自己的一点思考,则是微不足道的”出现在康师的后记里,康师的后记一直是我非常喜欢读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文字彰显出了康师的风采和真性格,在平和稳重的文字背后,依然跳动着青年学者的率真性情。但是这句话,《品李白》、《评说李清照》、《评说苏东坡》的后记中都有,我一直不喜欢。这句话太过自谦,过谦就意味着不真实,放在这里显得不必要,也不协调了。
苏东坡观后感 6
俗话说,对待生活乐观向上,对待工作积极作为,不为别的,只为心安。
最近看了《苏东坡》纪录片,感慨颇深。在中国众多的文人里,苏东坡的诗与词,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许多人的最爱。看到月亮,你会情不自禁吟诵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练习书法,他的《寒食帖》又堪称精品;提到美食,又会让人想起令人垂涎三尺的“东坡肉”。可以说,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让后人念念不忘,提到他,嘴角露出敬意微笑的.一个人。
苏东坡一生几起几落,一度被贬至杭州、黄州、惠州,乃至儋州,可每到一处,苏东坡心怀天下苍生,专心造福一方。比方,清淤西湖,筑建苏堤。东坡饼、东坡笠,都因苏东坡而变得更有韵味。
诗人余光中说:“如想要选择一个人一同旅行,他不选李白,由于他不负责任;不选杜甫,由于他太悲苦。苏东坡倒是一个值得同行的人,由于他是一个好玩味的人。”这或许,就是很多人宠爱苏东坡的缘由了。千年之后,人们宠爱他,信任,再过千年,他依旧魅力照旧。
苏东坡观后感 7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
苏轼祖籍河北人,也算我半个老乡。
妈妈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平日忙于服装店的生意,几乎是诗歌绝缘体。
我经常鄙夷她的朋友圈,不是劣俗的心灵鸡汤就是各种不明真假的转发。直到有一天,我看见她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标题,才明白人都是有诗歌基因的,只不过有的可能已经冬眠了。
看着这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我“终日错错碎梦间“”。想起了前几天我们一起看的纪录片《苏东坡》。
他的际遇、他的失意、他的阔达、他的抉择。这部纪录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
第一集,我看电视,妈妈在拖地,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曾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妈妈说,苏轼真不容易,那时候交通多么不便,他行走这么多地方,舟车劳顿不敢想象。
越是往下看,我越发现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集,我边看电视边吃西瓜,妈妈边听电视边摘韭菜。窗外,恰好下起了蒙蒙细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世道险恶,人言可畏,这是自古以来从未变过的。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天涯海角,银河迢迢,苏轼,不管是面临险恶的人生抉择,还是日常的沙沙鸡毛,总能展现出豁达壮阔的心态。虽然他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妈妈凑过来,说道,画面真是极美,极舒服,我喜欢这样的素颜镜头。
第三集,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在清净的夜晚观看,令人振奋不已,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读苏轼的赤壁赋;后来看了张学友主演的电影《男人四十》,以《赤壁赋》贯穿全剧,我更是爱的如痴如醉。白光在夏日的午后喧哗的涌进房间,张学友饰演的老师念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顿觉胸中酸楚无比。
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分别为《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
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看完了《苏东坡》,顿觉整个世界空荡荡,想要继续从诗歌中寻找一丝慰藉。
我以为妈妈不会对诗歌有太多的感悟,我以为她的心里不会再有诗的火光,但是,那天看到她朋友圈的标题后,我开始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妈妈也是爱诗的,她的生活不应该只局限于油烟味的厨房和挂满服装的街市小店,她的心里也有诗和远方。
妈妈说,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她精神为之一振,诗歌再次变得新奇而美好。她利用手机百度学习了很多优美的诗句,记住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
妈妈说完后,低头吃着碗里的饭。她的话语触起我一种特别酸楚的感受,这么多年,妈妈为了这个家奔波操劳,周旋于世故沧桑之间。久而久之,妈妈成为了只知柴米油盐和市井新闻的妈妈,一点诗意有没有,一点情怀也没有。
而我呢,竟然有点嘲笑没有学问的妈妈,甚至鄙视她毫无色彩的灵魂。
但是,我忘了,我记在心里的第一首诗就是妈妈教给我的。
苏东坡观后感 8
上周看了那篇关于苏轼的文章,对他很感兴趣,希望哪天国内拍一部连续剧,让大家更了解这个旷世奇才。一位朋友说,几年前已有电视剧《苏东坡》。
看这种剧,就像看书,看历史,没有惊心动魄,只有愤慨遗憾。关于苏轼,我不想说太多,自古以来多少文人著书立说,熟背吟诵他的诗。我对诗词一窍不通,根本没有资格对伟人加以评说。我只想说的是,如果苏轼活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命运也不可能比他所经受的'好多少。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路遥和刘震云。路遥只是写人生,生活,而刘震云写社会,抨击当政,所以他俩的命运不同,真是性格决定命运!
我开玩笑说,路遥是"好人",而刘震云是"坏人",注意这两个词都带有引号。文人实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写自己的生活,写文字,赞美大好河山;另一种也写字,但他们抒发感情,谈论当前时事,讨论国家大事,抨击不正之风。前者只是文人,后者才是伟人。
当文人容易,他们会成为大文豪。伟人就难了,他们的命运坎坷,时刻可能遭遇牢狱之灾。所以我认为,可以先当文人,待名气远扬,有了一定知名度,再改变文风,写点"大文章",讨论国家大事。这样即使他们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起码他们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值得值得!
不过比较路遥和刘震云,还是后者命运更好。是他的胆量,他的硬骨头,还有他的执着让他成为伟大的作家!而且还会更伟大,因为他还会一直写下去,写出最美最好文字的同时,也讽刺了各种社会弊端。
中国上千年就出了一个苏轼,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当今社会哪里还可以出现这样的伟人!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问题,要是有机会,你想跟哪个古人聊天?我不敢冒然奢望与苏轼聊天,但若有机会,我想问问他,你直言不讳朝政,一辈子不受重用,一贬再贬,是否后悔过?
这部连续剧拍的很好,尽管对苏轼的处境打抱不平,但很多地方让我大笑,感慨苏轼的才华。他在黄州,因为干旱,老百姓缺粮缺水,希望他祈雨。当地官僚也刁难他,想让他出丑。他不得已只有向老天爷祈雨。他恐吓"雨神",如果你再不下雨,我就告状到玉帝那里,说你是懒龙!这是何等的幽默!
不管被贬到哪里,他都是豁达,乐观,帮助当地老百姓。人活成苏轼,已经成仙。当时海南岛土著居民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他是当之无愧。
人有才有德,还必须勤奋能吃苦。我们是不是可以向上帝祈祷,希望中国再来一个苏东坡。但话又说回来,也许已经早就有了像苏轼一样的人,可能还有不少,只是不为我们所知。他们没有被贬,而是被"封口",可惜可叹。就是神仙,连最基本的言论自由都没有,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
苏东坡观后感 9
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于赤鼻矶上游览眺望,虽历经乌台诗案的波折,内心依旧满怀着对人生成就功名的渴望。是的,时间的确太过残酷,让多少心怀壮志的男儿鬓染白霜。但苏轼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他多年的信仰。多少年后,出猎密州的他依然高声吟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缠绵的.情意,字字的血泪,那份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与不舍的深情。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他磨练,让他成长,让他成为成熟的人。
苏东坡观后感 10
俗话说,对待生活乐观向上,对待工作积极作为,不为别的,只为心安。
最近看了《苏东坡》纪录片,感慨颇深。在中国众多的文人里,苏东坡的诗与词,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很多人的最爱。看到月亮,你会情不自禁吟诵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练习书法,他的《寒食帖》又堪称精品;提到美食,又会让人想起令人垂涎三尺的“东坡肉”。可以说,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让后人念念不忘,提到他,嘴角露出敬意微笑的一个人。
苏东坡一生几起几落,一度被贬至杭州、黄州、惠州,乃至儋州,可每到一处,苏东坡心怀天下苍生,用心造福一方。比如,清淤西湖,筑建苏堤。东坡饼、东坡笠,都因苏东坡而变得更有韵味。
诗人余光中说:“如想要选择一个人一同旅行,他不选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不选杜甫,因为他太悲苦。苏东坡倒是一个值得同行的人,因为他是一个有趣味的人。”这或许,就是无数人喜爱苏东坡的原因了。千年之后,人们喜爱他,相信,再过千年,他依然魅力依旧。
今天,我趁着吃饭的空隙看了纪录片《苏东坡》——大江东去。本篇主要讲了苏东坡被贬官黄州,写下了著名的两篇词作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两首《赤壁赋》。在此之前,人们对词曲的评价很低,因为它们基本上都是被商女唱的。当年初入汴京,苏东坡无异于词的创作,因为他认为词只是劝诫君王或辅佐君王的。
当苏东坡外放杭州后,他才开始词的创作。这时他才明白,词并不是为朝廷,为君王写的。而是为心,为一个人真实的存在所写的`。当时闻名天下的词是柳永词。不过,苏东坡把词像诗一样写,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比起来更胜柳永词一筹。现在,日本的庙里还专门开设了东坡班,供日本学者一起研究苏东坡。苏东坡有一次与朋友泛舟河上,看着湖面的清风,山间的明月,顿时黯然伤神。他的好友拿起竹萧,幽幽的吹着。苏轼问他为何吹的如此伤感?朋友说,这么美好的景象,我们的生命却如此的短暂。苏轼笑了笑说,如此的美景,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体验透了,便知足了。
苏东坡在黄州不仅留下了文坛巨匠,还留下来了著名的菜式——东坡肉。相传,黄州那个地方盛产肥猪肉。富人们不吃,穷人们不会做。苏东坡因为家境贫寒,便拿了便宜的猪肉,按自己的口味煮。这便是令后人大为称赞的东坡肉的来历。
读了这则影片,我为苏轼《赤壁怀古》的雄壮诗词所打动。同时也为他那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所崇拜。
苏东坡观后感 11
午后,儿酣睡。先醒来的我在床边书桌旁静看纪录片《苏东坡》,不时还跟读其中几句诗词,身心皆放松。舒坦。
此片甚好,不辜负诗经群里各位老师的推荐,尽管我一开始是冲着李山老师去的,但到后来确实被片中各种有趣的讲解吸引住了。此片详述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更重要的是详细的描绘了苏东坡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从年少轻狂少不更事,到放飞自我自在洒脱,豁达快乐。很不错。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如下:
尽管是纪录片,但是这部片子不止是知识类讲解,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看完并且不费力的铭记在心。比如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烤羊骨的由来;比如西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比如著名景致苏堤春晓,三潭映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等等。
第二,在第五集有一处细节,写到苏东坡写诗称自己八方来风吹不动,内心稳定安静。一位挚友看出他只是强说辞,便戏称屁话。苏东坡气急败坏找上门去,挚友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闻言哈哈大笑,遂不再矫情,说到“我还是过我的日子去吧”。这处细节让人看到了大文豪的.烟火气,诗人也是人,作品虽高于生活但终究来源于生活,只是一味的清高不是真实的人生,不足以称之为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一位有烟火气的大文豪,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接地气的美食出自他手了。另外,苏被贬至黄州,慢慢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喝酒犯戒,午夜十二点城门关闭后翻墙回家。自己还戏称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与寻常百姓谈笑风生。真文人也。
其次,我所感动的还有苏东坡与王安石的那次会面。两大文豪曾经的政论分歧之大竟然并不影响他们的互相欣赏,对于他们来说,政论是政论,是君子之争。精神层面的惺惺相惜足矣感动千年。
还有,无知的我以前只知道苏东坡是一位诗词达人,并不了解他还是那么出色的一位地方官!虽然在朝堂之上苏轼郁郁不得志,但一到地方为官便如鱼得水,抗洪,灭蝗,献出秘方帮老百姓治疟疾,治理的井井有条。这大概就是源于大文豪苏东坡单纯可爱的人间大爱吧。
看完这部片子后感觉很多地方都很棒,让我这样一个只知道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的人,了解了他的一生并渐渐喜欢他,有想要把苏轼诗词找出来朗读一遍的冲动。但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最最感动的还是苏东坡在黄州那段日子,他由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官员演变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快乐的人的心路历程。这是诗人的成长,是诗人的豁达,更是我等世俗之人应该汲取到的营养。
苏东坡观后感 12
由于出品方是湖北黄冈,所以整个片子有点像“苏东坡在黄州”,这点可以理解,更何况黄州对于苏东坡来说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整个成片共为六集,其实加在一起也只有120分钟来讲述千年苏东坡,从成本的控制上来说也可以理解;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影片为我们展现了过量的“洋人看苏东坡”:东坡肉,要洋人告诉我们好吃;《水调歌头·中秋》,要洋腔洋调来唱给我们听;东坡书画,要洋人来给我们点评好在哪里;东坡的文学地位,要洋人来下结论,弄得在下还以为是什么汉学海外传播的节目呢,有美国人、法国人、日本人、新加坡人……当韩国学者出镜时,老夫不禁虎躯一震:难道苏东坡也要被“认祖归宗”了?
玩笑归玩笑,但问题来了:如果目的真是搞搞海外传播,当然无可厚非;如果主题是关于一个大文艺家的“世界旅行”,虽然很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学术支撑,逻辑上倒也还说得过去;然而问题是,这个片子是拍给国内观众看的。哈佛大学或早稻田大学的研究者,在苏东坡这个问题上就能比国内众多的苏学学者提供给观众更准确、更有用的信息?当然未必。这样做,无非要追求所谓的“国际化”,给人一种“好洋气”的观感,以此来增加权威性,就像时下常见的很多大而不当、只是为了追求高大上的“国际学术会议”那样。这里面有没有一股“崇洋”的心理在起作用?当然您可以质疑在下玻璃心,但我们可以用学术水准来衡量,或者东坡在海外真实的大众认知度来判断;如果和事实比较起来刚好相反,难道这不是“文化自信”的问题?
其中又有多少素材是不必要的呢?举个例子吧。推崇中国文化的日本人有很多,出镜的日本书法家杭迫柏树就是其中之一。此君编过一本质量很高的《王羲之书法字典》;但导演偏偏要他讲一段“明知是赝品还要买”的经历。其实对于书画收藏者来说,“伪好物”同样是好物,米元章、张大千都造了很多“伪好物”,这一点都不稀奇,收藏家收藏“伪好物”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行为。不解导演此处的用意,大概是想说,日本人比我们更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这么想从某些个例来看也未必十分错,例如日本隋、唐、宋的`“遣唐使”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大量宝贝,例如王羲之《丧乱帖》、《得示帖》摹本等,至今都完好保存在“宫内厅”。而这几样精品我们已经没有了,现存天津博物馆的王羲之《寒切帖》是在废品收购站偶然发现的。尽管如此,但我们是中国人呀,难道不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这些问题吗?特别是面对我们近代史的时候,国宝流失背后的故事都一言难尽。
所以接下来这个例子就有点令人不解了:片子用了长达三分多钟的篇幅,讲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在东京大地震中如何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出苏东坡《寒食帖》真迹的故事。然而我们回到菊池惺堂购买《寒食帖》的那个时代,我们能看到的除了耻辱还是耻辱。《寒食帖》当然是一等一的国宝,为了钱能把这样的国宝卖给外国人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关于《寒食帖》的递藏,《旧日风云二集》(香港牛津,2014年版)中的“近世圆明园与《寒食帖》的人和事”一文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自咸丰十年圆明园遭劫火而从宫中流落民间,先后经过冯展云、盛伯羲、完颜景贤、颜韵伯、菊池惺堂、王世杰之手,最后由台北故宫收藏。当时日本“支那学”第一人内藤虎次郎和中国文人圈混得很熟,完颜景贤、颜韵伯都和他交往密切,大量中国的宝贝都是经他之手去了日本,菊池惺堂将《寒食帖》抢救出后(其实他收藏的还有巨然的《溪山兰若图卷》与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都是不下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稀世珍宝),就寄放他家。
苏东坡观后感 13
追了半个月的《苏东坡》,昨晚看完了。这无疑是部成功的历史剧。以苏轼为线索,使观众明白宋朝的兴盛衰亡原因。君主远小人而近贤臣,则国盛,反之,则国衰。
虽然本剧为了体现苏轼的文学才能和政治之道,把其他同期的政治文人反面性格描述得比较过头,可是我还是喜欢上了这部剧,并且一看就断不了。当苏轼闭眼老去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当时的百姓一样沉重。苏轼离世了,去天上继续做他的文曲星了;大宋少了一位忧国忧民的好官,世界少了一位诗文书画皆精的大才子。悲伤的同时,我又为他终于摆脱人世间的疾苦开心,他终于不用受制于人,劳苦奔波于世。
原本对苏轼也就《水调歌头》,《赤壁赋》的印象,现在真的'从心底里喜欢这个爱国爱民,为人正直的东坡先生。他不畏强权,敢于直面圣上,击鼓为民请命;他不怕降罪,开粮仓,解民缺粮之困;他勘察地情,挖井引水,解人民饮咸水之苦……这样的事太多了,我腹中墨水毕竟远远比不上这位东坡先生,不知该如何去表述了。
通常观后感,应该有对自己生活的思考,我这里也来说下。像我这样的弱小女子,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平凡的小事,关于天下,我既没有什么发言权,也不甚关注;说到自己,与苏轼一比,简直无地自容。遇到客户催单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心里团团转,若更悲剧者,发货方无法准时发货,我便恨不得能到工厂,逼他给我变出货来。如果像我这样,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郁郁寡欢,那苏轼这一生可就有得罪受。但他没有,并且,每贬至新处,总能做些政绩来,他做事从不为取悦领导阶级,只一心为着百姓,我想这就是他总是“贬不败”的原因吧。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如何能够做到处变不惊,这是值得我一生探索的事。我要好好向东坡先生学习!
苏东坡观后感 14
今日,我趁着吃饭的”空隙看了纪录片《苏东坡》——大江东去。本篇主要讲了苏东坡被贬官黄州,写下了闻名的两篇词作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两首《赤壁赋》。在此之前,人们对词曲的评价很低,由于它们根本上都是被商女唱的。当年初入汴京,苏东坡无异于词的创作,由于他认为词只是劝诫君王或辅佐君王的。
当苏东坡外放杭州后,他才开头词的创作。这时他才明白,词并不是为朝廷,为君王写的。而是为心,为一个人真实的存在所写的。当时著名天下的词是柳永词。不过,苏东坡把词像诗一样写,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比起来更胜柳永词一筹。现在,日本的庙里还特地开设了东坡班,供日本学者一起讨论苏东坡。苏东坡有一次与朋友泛舟河上,看着湖面的清风,山间的明月,立刻黯然伤神。他的.好友拿起竹萧,幽幽的吹着。苏轼问他为何吹的如此伤感?朋友说,这么美妙的景象,我们的生命却如此的短暂。苏轼笑了笑说,如此的美景,只要我们专心体会,体验透了,便知足了。
苏东坡在黄州不仅留下了文坛巨匠,还留下来了闻名的菜式——东坡肉。相传,黄州那个地方盛产肥猪肉。富人们不吃,穷人们不会做。苏东坡由于家境贫寒,便拿了廉价的猪肉,按自己的口味煮。这便是令后人大为赞扬的东坡肉的来历。
读了这则影片,我为苏轼《赤壁怀古》的雄壮诗词所打动。同时也为他那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所崇拜。
苏东坡观后感 15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该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解读苏东坡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同时,辅之以当今最新的苏东坡研究成果,再现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全片共分为:《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等六集。
该片由湖北省黄冈市委市政府、湖北广播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自2015年12月启动拍摄以来,摄制组行程10余万公里,除在黄州、罗田、麻城、眉山等地取景外,并远赴日本、韩国、法国、英国、美国,拍摄大量珍贵素材,对余光中、叶嘉莹等数十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了访谈,还采访了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全球知名学府的教授,以国际化、多元化的视野探讨苏东坡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苏东坡观后感 16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的人生会让你热血沸腾、总有一些人的人生会让你万分敬佩。我喜欢读人物传记,因为读人物传记是我们寻找生命原型、不断汲取生命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在别人的生命里多活一次。我近期读的人物传记是《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
年少时,我对苏东坡的了解仅仅是学了他的一些诗词,对他所想要表达的主旨也只是停留在诗词表面,并没有过多地体味他的人生情感。读了《苏东坡传》之后,我看到的是一个情感丰富、非常富有人情味且无所畏惧的苏东坡。
他在山东密州的时候,想到七年未见的弟弟,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到自己那已去世十年的发妻,他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东坡是一个内心细腻而情感丰富的人,他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很好的`情感,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敬仰之心,他的才华在当时无人能及,而我更喜欢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为官生涯中,他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虽官宦生涯一路坎坷,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无所畏惧,从不怨天尤人。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苏东坡“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这正是我们应该向苏东坡学习的人生大智慧,别管世界多复杂,自己要活得简单,如清风般过自己的一生,尊崇内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乐。
在读《苏东坡传》时,他的名字只是一个回忆,但他那如清风般的一生和喜悦纯真的心灵,会永远留在世人心中,这是真正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观后感 17
看完纪录片后,我对苏东坡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他的人生可以分为“官场生涯”与“诗人生活”。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两个苏东坡。
在官场生涯期间,苏东坡呈现出来一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例如在杭州任职期间,他着手兴建水利,退耕还湖,将当时还是一片废弃盐水沼泽的西湖焕发新生,修改了征税政策,改变了当时体系腐败的杭州,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偶像”。
成为了诗人,苏东坡褪去了人们心目中高大上的形象,变得单纯天真。此时,他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写文章、说话,完全不顾及:开心了,各种比喻联想,伤心了,还是各种比喻联想,可就是能让人读出他的情感;喷上两句朝廷,对别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可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顾后患,可以说是诗人苏东坡的最好描绘了。
苏东坡观后感 18
这首《念奴娇》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和友人坐船夜游赤壁之时。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也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怀古抒情,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以前对苏东坡的作品感受多的是他的感慨,今年春节,在观看了央视人文纪录片《苏东坡》后,对苏东坡的作品和他的人生有了全面的感悟和认知。纪录片从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讲解了他一生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解读了他的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再现了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
每个人生来都不是大彻大悟的,更多的都要经过"凤凰涅槃"。秉性乐天的人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文人志士对苏东坡的评价都很高。苏轼在二十岁考取进士,欧阳修在看过他的作品后对苏轼寄予厚望,认为三十年后会取代自己。仕途平坦,意气风发的苏轼也有过少不更事,陈希虎让他写的《凌虚台记》暗含讽刺,却没成想被一字不动的刻在石碑上。面对王安石变法的节奏之快,苏轼的辞官隐退也有着文人的"清高"。但"乌台诗案"使他深切地领略了朝廷的黑暗,经历了精神的炼狱。那时的他是感性的,面对生死,再清高的人也会折腰。黄州是他的精神地标,一蓑烟雨任平生给了他喘息的机会,领悟了道家和佛家的智慧,使他的精神世界多了宗教的.宁静和超脱。
解决了思想困扰的他,耕种着东面山坡田地改变着经济困境,并从此以东坡自居。深夜出城,喝酒吃肉,寺庙夜谈,发明"东坡饼",后来的"东坡肉",火烤羊脊骨,"东坡笠"足以看出他虽身处逆境、却让贫困生活多了兴趣盎然的境界。面对逆境,他将别人嘲讽转化为人性的宽容和温暖。他任由大自然变化,定风坡的雨使他将自我突破和超越。
有人说苏东坡是流行歌的先驱者,他改变了北宋"流行曲歌王"柳永的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对词赋予了自由洒脱的定义。他的人生是可乐的,夜游赤壁问自然,大自然的回应使他发怵。半夜敲门不应,重回江边的《临江仙》,使他的监管官以为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乌龙也是他在死亡边缘获得重生后的了悟。
四十六岁他了悟,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难在不粉饰、不卖弄,自由准确的呈现人的内心世界。《枯木怪石图》,成竹在胸成就了他绘画的成就;柔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给了他全新的价值观;对朝云写的词和墓志铭抒发了他的眷爱和感激之情;王安石的江边相迎、彻夜长谈政见,怼了一辈子,临了评价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才出此人物"。
也有人说苏东坡是网络语言的鼻祖,"呵呵"在他流放儋州期间写给友人的信里出现多次,"呵呵"是他不加掩饰的自得,是他心里不得志的豁达。
我敬佩苏东坡,敬佩他热爱生活,敬佩他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弥留之际,面对生死,他说用心过了每一天,西方的极乐世界就存在每一天。他为官救世济民,兴修水利;为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为情"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他是散文作家、新派画家、美食家、伟大的工程师、诗人……
当一个伟大的人物成为过去的时候,人们总是追寻他的踪迹,发一种遥远的幽古之思。他身处逆境超越苦难,善于思考的旷达情怀是我们当代人需要学习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观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观后感11-12
苏东坡的婚姻与爱情01-03
我心中的苏东坡作文09-17
《苏东坡》观后感(通用12篇)02-24
《苏东坡》观后感(通用18篇)08-23
苏东坡纪录片观后感通用11-28
有关苏东坡的高二作文10-28
苏东坡画扇判案的故事11-02
苏东坡纪录片观后感(通用11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