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

时间:2024-08-27 09:16:44 秀雯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觉醒年代》观后感(通用14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觉醒年代》观后感(通用14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 1

  眼下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堪称上乘。观后反复回味,觉得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对我们有些人而言,填补了不少历史知识的空白。尤其是20世纪初叶,我们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了救国救民,艰难探索和追求马克思主义。这一史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人举一反三,思前想后,感慨良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就是在斗争中得到认定和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总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前行。当时的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实用主义,都有人追求和信奉。但经过探索、论辩和比较,认定马克思主义才适合中国国情。胡适主张“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而陈独秀针锋相对说“主义是方向,没有方向怎么解决问题”。当然,先进分子的觉醒也有先有后作文吧。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在日本求学时就研究过马克思主义,后来逐步坚定了信仰。陈独秀主办《新青年》初期,主张“20年不谈政治”,后在李大钊开导下,正视现实,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开始崇尚无政府主义,后在李大钊、陈独秀影响下,坚定信仰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坚定誓言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他们的探索和追求,为我们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就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李大钊等先进分子,经常深入工人群众,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动员工人罢工游行,反对旧政府的屈辱卖国和腐败。从“觉醒年代”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到大革命中的“农村包围城市”,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等,一以贯之,以至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有生命力。马克思说过,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国家爆发并遍及全球。但列宁结合俄国实际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突破。他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遵守原理,不尚教条,从实际出发,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盛不衰的根由所在。马克思主义还会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发展,将永远指导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就有人为之传播和信仰而奋不顾身。陈望道翻译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废寝忘食,专心致志,甚至蘸着墨水吃了粽子,还没有察觉。尤其是李大钊、陈延年、陈乔年等,在探索和追求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英勇就义。他们以及之后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牺牲奉献,换来了红彤彤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从此扬眉吐气,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并迈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新征程。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为国为民的思想、勇于探索的品格和忘我牺牲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宣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觉醒年代》观后感 2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觉醒年代》振奋着许多中国人的心,在书本中认识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在电视中鲜活了起来,有直言不讳的钱玄同,有点“目中无人”的陈独秀,淡定从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钊…每个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从剧中进一步了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看着看着也让人为之动容,内心振奋。

  本剧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主线,通过开展新文化运动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中国青年的思想,从而使国家强大起来。剧中会出现一些对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鸿铭,看似总和陈独秀等人做对,但他并不是不爱国,相反,正因为他内心对于爱国的坚守,才会那么反对新文化运动。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认为中国人用心灵体验生活,我们有情感、懂得换位思考,也就是他内心的中国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头脑”体验生活,而当陈独秀提出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来改变国民素质时,他必然是极其反对的,这种反对也是他爱国的一种表现。至于谁对又谁错呢?无法说明,这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接受的教育受熏陶的思想有关,同样是爱国这件事,怎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在剧情第十一集时,我终于抛弃了对辜鸿铭的偏见,他对国家浓浓的爱,对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用他所坚信着的方式不断给西方人输送中国人精神,让人感动和震撼,也为一开始对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肤浅。

  像何为爱国,如何救国这样的问题,在没有看到一个理想的新中国前,谁也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有相同思想的人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才有了陈独秀与胡适、李大钊的惺惺相惜。剧中让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一种淡定和睿智,他认为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许并期许着不同声音的出现。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着为有学之士的渴望,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来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甚至不惜伪造履历。正是这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学界名流,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如夜空中的群星相互辉映,迎来了群星灿烂的蔡元培时代。

  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着一定思想引领作用,比如在课堂中,老师应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态度,广泛听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不以对错论英雄,而更重视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或是从别人的观点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恰恰也是21世纪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和我们三观不合的人,也许你会惊讶会质疑会抱怨,但你若没有彻底地了解他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等等容易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因为许多问题本身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觉醒年代》观后感 3

  7月27日,《建军大业》上映,我也赶着热潮去看了建军大业,看完第一反应是:震撼加热血。我看过刘伟强导演拍摄的《古惑仔》、《无间道》系列电影,他对于反叛、不羁的拍摄异常到位。这次电影展现的是意气风发的一群年轻人,为了信念而不断努力,勇于献身的无畏。脖子系上红巾胳膊缠着白布的战士,斗志昂扬,喊着口令:“河山统一”的壮志雄心,一群年轻人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工人和学生被北洋军阀惨烈杀害,横尸遍野,这一幕看得我触目惊心,在历史的方面我确实知识面太窄,对于各位伟大的战士,不太熟悉。但就整部片子来看,气势磅礴,看完让人荡气回肠,先一辈的开拓者让我们无比的敬佩,我们庆幸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

  在这部影片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需要安插各个角色,着实有些困难,但坐镇指挥的周恩来、刘伯承,还有枪指华灯震慑全场的朱德、在德胜门与藩台衙门冲锋陷阵的贺龙与叶挺,是让我印象深刻的。

  1927年,各位革命先辈还年轻,毛泽东当时仅仅是作为湖南代表,在会上都没有发言权,粟裕大将军还仅仅只有19岁,只是作为守卫兵在门口镇守。贺龙大将军还在为入党而苦苦挣扎。他们意气风发,进行了武装,有着舍我其谁的阳刚,凭借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

  朱亚文饰演的'周恩来儒雅,睿智,身姿挺拔,和我心目中的周总理形象比较吻合,他在看到4。12屠杀事件之后,站在窗边发誓的一幕,让我深深感动,或许这只是电影桥段,但是我觉得真实的周总理就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不然也不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壮观景象。

  叶挺将军后人叶大鹰曾发微博成:“对于腿都站不直女里女气的小鲜肉来演叶挺是一种对叶挺的羞辱。”,而我作为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欧豪演叶挺有功有过,他在整个片子里的角色,是我最深印象之一。在带领军队在进入南昌之时,面对城门守卫的阻拦,依然是霸气直前,对方说没有接到命令,他就现写一个命令,带着他训练得让人畏惧的的铁军进入南昌,这点演技虽然比较浮夸,但演出了那放荡不羁的感觉;还有在面对军痞挑衅自己的兵时,毅然站出,他感动的我的是拿起鞭子抽兵痞的模样;南昌起义的时候,去增援贺龙将军部队,在那炮火烟弹中,声嘶力竭的吼着:“放”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将军应有的血性与无畏体现了他的硬汉气质。

  朱德在1927年时已经40岁,在相比于其他年轻的革命者,多了一份沉稳与内敛。南昌起义前晚,他杯酒交错的巧妙周旋,冷静的掌握着场内所有人的动向,牵制住敌方的力量。在三河坝战争中,运筹帷幄,用三千兵力硬生生拖住了钱大钧三万兵,临危不惧、大敌当前、英勇抗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三河坝战役第三天决定撤退的时候,朱德站在满是尸体的战场上,上一次的硝烟还未散去,下一次的突袭可能就要来临,需要留下200人断后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大家都英勇献身。在那个年代里,都愿意去送死,是为什么?因为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灵魂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要把生留给新生代的希望,他们有奉献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都是把头拴在裤腰带上的。我记得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什么是幸存者?幸存者就是把别人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看着影片中,被活埋、被砍头、在三河坝里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电影里的爆破场景让我无比的震撼,如果我们身临其境,该是多么恐怖的事情,虽然距离那次的事件已经过去90年,感觉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但是纵观世界,不太平的国家很多,前几年的利比亚事件、伊拉克的战争,伤亡惨重,而作为中国人,我们该庆幸自己出生在的是没有战争的国家。

  整部影片整体不错,但是结尾比较仓促,有些动作都有戏剧程式化的感觉。

  影片的最后,井冈山会师,看见中国共产党队伍的庞大,我的心也激动起来,那是胜利的曙光。

  就像毛主席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像朱德元帅说的:万难险阻、九死一生。

  今年是建军的90年,为了缅怀伟大的革命先驱,让我们看到那年轻无敌、心怀理想、置生死置之度外的他们,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像解放军人民致敬、像革命先烈致敬。

  我很幸运自己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也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

  《觉醒年代》观后感 4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我们知道他们的伟大,却低估了他们的伟大”这是我在看完《觉醒年代》后最强烈的感受。在《觉醒年代》这部剧一播放,就引起了各界人们观看的热潮,我也不例外,成为了一名追剧人。

  影片的开始是以漫画形式讲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也是袁世凯当上中国大总统的第二年,这一年的元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的文件,并要求袁政府“绝对保密,尽快答复”。我看到的是昏庸无能的复辟皇帝,是麻木不仁的官僚政府,是民不聊生的封建社会……就在这时,一位身穿中山装,带着一副圆眼镜,留有小胡须的中年男子站了出来”天发杀机,战云四飞,倭族趁机,逼我夏宇,留日学子,羁身异域,望回神州,仰天悲愤”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先生,他奋力地呼吁着身旁的学子,他们奋力地呼吁着所处的`社会,呼吁着开展新文化运动。

  国内形势风起云涌,金石掺瓦砾大浪淘沙。早稻田大学初次会面、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思想启蒙、文化革新、报国救国是他们一路走来的脚印,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成立为全剧画上气势恢弘的惊叹号。

  去时少年身,来世英雄魂。延年乔年自觉挺起生活的重担,坚持勤工俭学只为留学法国,坚持无政府主义只为挽救民族,他们建立工读互助社,在现实中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们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在他们坚定而熠熠有神的眼睛里,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少年意气的延年曾经坚定地说:“我不能为父母尽孝,作为兄长,我不能为弟妹尽责,因为我也是立志要为国家献身的人。”延年没有益寿,行刑前的他仿佛在一夜间长大,意志坚定不惧强权。行刑时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微笑,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坚持有意义,他们仿佛看见了革命光明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看见他们为之奋斗的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舞台傲世群雄。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中国风华正茂!先驱长逝,历史已远,我们当以史为鉴,牢记使命,不负韶华!

  《觉醒年代》观后感 5

  2021年的寒假生活结束了,在此期间,我曾观看了几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内心收获满满。其中,我觉得电视剧《觉醒年代》最能打动我的心,它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的中国……

  那个时代的中国:战火硝烟,国民愚昧无知,国君袁世凯复辟帝制,镇压了二次革命。最先开始的陈独秀离开日本稻田大学,回国途中,看到已被德国占领的胶州湾,悲愤不已,到上海发表了讨伐信奉五教三纲的袁世凯等人的檄文,也是唤醒国民愚昧思想的良药——《青年杂志》(从第二版起改名为《新青年》,并使新文化运动逐渐兴盛起来了。新文化运动,就好比一株刚萌发的`芽儿,一些《新青年》的同人编辑主将的加入,犹如为其增添了养分。而那些毒害国民思想的保皇派与新文化运动所发生的冲突,好像虫子在啃食其茎叶。在与旧文化的搏斗中,战场搬到了北大,斗争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运动已成长到一株能承受风雨的小树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李大钊推行马列主义,并与陈独秀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红船精神,由此,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当我看完《觉醒年代》时,把自己跟这里面的人物进行了一次对比,差距就出来了。当时很多人说“这个中国没救了!”如果我是当时的李大钊,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钊却反驳了那些人的观点,在与陈独秀的一次谈话中说:“我认为这个国家还是有救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这个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当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复克德莱的职位时,如果我是蔡元培,我会听从上级的安排,但蔡校长却竭尽全力地反对。正因如此,新文化运动才会成功;共产党才会成立;中国才会焕然一新。正如陈独秀而言:“新文化运动,当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钱。”

  正是有这样的革命先烈,我们才有如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传承!

  《觉醒年代》观后感 6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觉醒年代》振奋着许多中国人的心,在书本中认识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在电视中鲜活了起来,有直言不讳的钱玄同,有点“目中无人”的陈独秀,淡定从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钊…每个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从剧中进一步了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看着看着也让人为之动容,内心振奋。

  本剧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主线,通过开展新文化运动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中国青年的思想,从而使国家强大起来。剧中会出现一些对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鸿铭,看似总和陈独秀等人做对,但他并不是不爱国,相反,正因为他内心对于爱国的坚守,才会那么反对新文化运动。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认为中国人用心灵体验生活,我们有情感、懂得换位思考,也就是他内心的中国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头脑”体验生活,而当陈独秀提出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来改变国民素质时,他必然是极其反对的,这种反对也是他爱国的一种表现。至于谁对又谁错呢?无法说明,这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接受的教育受熏陶的思想有关,同样是爱国这件事,怎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在剧情第十一集时,我终于抛弃了对辜鸿铭的偏见,他对国家浓浓的爱,对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用他所坚信着的方式不断给西方人输送中国人精神,让人感动和震撼,也为一开始对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肤浅。

  像何为爱国,如何救国这样的问题,在没有看到一个理想的新中国前,谁也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有相同思想的人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才有了陈独秀与胡适、李大钊的惺惺相惜。剧中让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一种淡定和睿智,他认为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许并期许着不同声音的出现。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着为有学之士的渴望,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来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甚至不惜伪造履历。正是这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学界名流,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如夜空中的群星相互辉映,迎来了群星灿烂的蔡元培时代。

  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着一定思想引领作用,比如在课堂中,老师应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态度,广泛听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不以对错论英雄,而更重视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或是从别人的观点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恰恰也是21世纪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和我们三观不合的人,也许你会惊讶会质疑会抱怨,但你若没有彻底地了解他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等等容易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因为许多问题本身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觉醒年代》观后感 7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北大学生们激昂的话语,似乎还在耳畔回响,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今天校志工部在腾讯会议举办了一起线上观影的活动,进入会议以后,我发现原来是前段时间特别火的爱国剧《觉醒年代》

  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它展示了1915年到1921年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最让我难忘的莫过于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1919年,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本以为可以如愿收回青岛,但却被迫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力移交日本。整个北大都沸腾了,陈独秀、李大钊连夜写文章,痛批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势力,蔡元培立即组织学生准备游行,学生郭心刚父亲留下的遗愿让人感到深深震撼,还有他割破手指写下血书,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和学生们对于拒签订巴黎条约的坚定……5月4日起,北京学生纷纷罢课,组织讲演、宣传,工人、农民、官员等各阶层也纷纷响应。“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在爱国的五四呼声中,学生们在中国高高举起了民主的火炬,唤起了无数中国人强烈的爱国情绪,中国无产阶级首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我们现在的和平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继承五四精神,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觉醒年代》观后感 8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刻画了许多经常客串历史、语文课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也不少,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等。今天我要说的应该是每个人都熟悉的鲁迅。

  片段一:鲁迅第8集出场,场面是这样的:有一个人被当街处决,但人们不仅不怕,还抢着用馒头蘸人血,愚蠢地认为这可以治百病,而鲁迅他不回头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这说明,人们的愚昧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而是一种常态。图片

  片段二:鲁迅第9集出场,就是这样一个场面:鲁迅一个人站在教育部门口,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拄着一块儿长木板,上面写着“不幹了”。在他面前人和车来来往往(有的还一副看傻子的.模样看他),但他自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表达出他的决心:坚决不和张勋同流合污,体现了他的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片段三:第14到15集中,出现了鲁迅写作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具体场景。背景是这样的:鲁迅在北京和同学聚会,聚会中周作人探听到一个叫杨开铭同学的消息:

  杨开铭是个热心肠,之前回了老家教书,对一个寡妇多有帮助,为此遭了寡妇的族人非议。后来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在寡妇的桌子上趴了一夜。结果第二天被人给知道了,寡妇的族人就把寡妇给抓了起来,活生生沉到池塘里面淹死了。杨开铭哪里受得了这种刺激,直接就疯了。

  回到家里,鲁迅听周作人讲完杨开铭同学的信息,刚来得及感叹一句“疯了”,他表弟久荪就从门外滚了进来,嚷嚷着外面有人要杀了他,躲在桌子底下不敢出来。感情这个可怜人也因为来京一路上看见太多人饿死,受了刺激,神经错乱了。

  就在之前,《新青年》编辑部找上门来,几个主笔一起请鲁迅出山。鲁迅对于之前的杂志作品给他们指出了三条缺陷,其中一条就是缺少通俗的白话文学作品,比如像白话小说。图片

  所以当鲁迅下定决心要写稿的时候,在见识到两个疯子,尤其是让他们变疯的黑暗荒诞的社会现实之后,鲁迅决定以自己可怜的表弟久荪为原型,写作《狂人日记》。他一鼓作气写了个通宵,眼睛都红了才停笔,累了就直接躺在一地稿子上休息。

  曾看到萧红女士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提到: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这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是一个敬业投入的人。但鲁迅先生的写作,不仅是赶稿子,还是对中国当时现状的思考,对封建、迷信、愚昧的批判。尽管鲁迅先生已经逝世80多年了,但通过《觉醒年代》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不苟言笑的斗士,也有着风趣幽默的一面。

  《觉醒年代》观后感 9

  一百年前,军阀混战,社会中处处都有“吃人”的封建礼教,腐败与黑暗充斥了整个旧中国。这些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被吃”,让当时之社会,当时之中国病入膏肓,无药可医。面对这样的中国,是参与“吃人”,追随封建,还是殚精竭虑铲除推倒这个发着霉、烂着疮、流着脓的老房子,我们的先辈选择了后者。

  一百年后,“吃人”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面对先辈,我们会称他们为英雄,会说这盛世如你所愿。但当时的他们终究不是预言家,他们看不见如今的盛世,不知道那个他们梦里的新中国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建成,更不用说自己当日的牺牲是否被人铭记,自己满怀的信念是否被人传承。但是,尽管前路茫茫,尽管前路被黑暗所笼罩,他们知道若没有第一个敢于照明前路的'人,那就不知道多少人每天在“吃人”,在“被吃”,若没有第一个开拓新路的人,就不会阻止那些发着恶臭的封建礼教在这黑暗中成长。他们在牺牲时,在用生命与黑暗斗争时,心里想的不是亲人,不是自己,而是革命信念与民族大义。为了建成一个可爱的中国,他们舍弃了自己的性命,多少年轻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多少年幼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多少垂垂老矣的母亲失去了他们的孩子!

  那些反对他们的人,那些加入“吃人”反对革命的人,他们可以遮住天上的太阳,让这个世界黑暗无光,只留下黑暗与恶臭,但他们绝对无法遮住民主的光芒,如果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是拉动历史前进的车夫,那么民主就是帮助历史前进的车轮。新文化运动只能用民主的力量才能让历史前进的车爬越封建礼教的那道高山,找到被高山挡住的光。

  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是用革命先烈的血肉铺出来的。在那个年代,他们用热血一笔一划写出的青春与信仰,如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国家的成败全在这个国家的青年身上,他们骨子里流出的爱国情怀与精神文明是这个国家的顶梁柱。先辈们手中的火炬已经传递给我们,先辈们心中的信念已经传承给我们,当代青年啊,该觉醒的不只是当时之中国,更应该是现在的我们啊!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奋斗作为青春的底色,成为一个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励志少年!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太阳,我愿做最后的火炬!

  《觉醒年代》观后感 10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少年自有少年狂,心似骄阳万丈光。———题记

  自从我看了《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后,感觉它就像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百年前的中国,地裂权分,民不聊生。在肮脏的世道里,有钱的买命,没钱的等死。“闹市砍头”成了人们热衷围观的特色节目,人群蜂涌抢人血,蘸馒头,民间“妙方”,不为别的,只为两个字——活着。

  但封建的黑暗即便是挡住了天上的太阳,也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总有人从风雨中开辟着这条救国的道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真诚豁达,一身傲骨,他创办的《新青年》在中国大地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带领着一批有为青年开启了向传统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他的一篇《敬告青年》提出了当代的青年六大标准。国家倘若要进步,必须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成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号召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建立新的中国。

  乱世之下,家国不能两全。仲甫先生整天忙于社会,救国救民,所以和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的关系一直不太亲近。兄弟二人一直认为父亲是个伪君子。父亲和儿子之间仿佛隔着一座厚厚的墙,陈独秀一直想推倒这座墙,但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我在影片中父子的关系,看到了一个细节,陈独秀可以在演讲台上滔滔不绝,做到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每一句话都让人热血沸腾。可到了儿子们面前,却仿佛变成一个不善言辞的学生。但他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去爱着他的'孩子们。

  兄弟二人从一开始认为父亲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伪君子”到后来理解父亲,为父亲亲手做荷叶黄牛蹄,双双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甚至为国牺牲。他们与他们的父亲一样,有着无私奉献的救国之心。我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坚毅和力量之光。即便是迈向死亡的步伐,也和当初迈向未来的步伐一样坚定,毫不犹豫。留在我记忆深处的的面孔是那样年轻鲜活而美好,就像屏幕里从血里开出的花朵一样,在最美的时刻凋谢,化作黑暗里的一束光,指引着那些与他们,共同奋斗无数的革命志士前进的方向……

  《觉醒年代》观后感 11

  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于迷雾里燃灯奔走。——题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特此推出《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它让我们了解到书本上没有描述出来的细节,并用生动、形象的表演形式将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

  期间,6年时间,国运飘摇,民不聊生,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时世。面对贫穷、落后,愚昧的现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面对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有人迷茫,有人愤怒,有人消沉,有人奋起。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钱玄同、胡适、鲁迅等人开始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

  大家都知道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由鲁迅先生著的《狂人日记》,电视剧里对鲁迅完成《狂人日记》场面的历史性再现真的把我震撼住了。

  1918年,绍兴会馆,周树人趴在房间地板上奋笔疾书,满地撒的'都是手稿。地上还摆着几碟茴香豆和尖辣椒。突然,他停住了,缓缓一仰,瘫卧在一片手稿上长舒一口气,脸上有悲悯,有激愤,有怅然若失,走进来的钱玄同被他吓了一跳,但周树人脸上抑制不住地笑。让他随即意识到什么,用颤抖的声音问:“成了?”

  不久,《狂人日记》刊行全国,举国震动。

  鲁迅曾言:“猛兽是孤独的,牛羊则结对;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但拉开一体,定能哞哞地叫。”

  沉稳厚重,朴实坚毅的李大钊;激情四射,慷慨率性的陈独秀;目光高远,充满理想,性格刚正的毛泽东;冷峻孤愤,以笔为枪的鲁迅等,以及在北大红楼,一批在新思想、新文化鼓励鼓励下,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铸成了那座防御强敌的城。

  青年在每次运动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这正是。

  青春当有梦想,以奋斗砥砺成。

  看这部电视剧最大的感受就是看的是党的过去,参与的是党的现在!

  《觉醒年代》观后感 12

  它踩着沉重的步伐走来,身后是万尺悬崖,身前是虎豹豺狼。一步踏错,它将粉身碎骨,它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

  当它的国门被外国人用洋枪炮火打开时,死亡、贫穷、苦难成为了它的代名词,它满目疮痍,心痛却无能为力。一个个英雄站起,一个个英雄倒下,一个接着一个,无穷无尽,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他们向死而生。这时,孙中山带着他的伙伴推翻了压在它身上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并决心建立起一个在它身上从未有过的制度。从此,它走上了一条新的不同以往的路,一条可能会给它带来新生的路。

  历史的车轮还在向前走着,推着它,也推着他们为它寻找新生。

  这时,一群年轻人出现了,他们朝气蓬勃,他们充满力量,他们渴望着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它,他们传播着德先生和赛先生,纵使前路漫漫,危机四伏,他们依然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只为了给它带来新生,只为了让在它身上生活的人民不用再经受战火纷飞,不用再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他们明明那么渺小,可无数个他们汇聚起来的却是燃动整个世界的力量。他们陪着它艰难的一步步向前走着,向着他们心中光的方向,向着他们心底的国泰民安。终于,一点又一点的火苗燃起来了,火苗汇聚,点亮了生路,它向前走,坚定的向前走,虽九死其犹未悔。

  “让我们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这句话出自革命烈士陈乔年。如今这盛世如你们所愿。他们用无尽的鲜血和身躯,为我们筑起铜墙铁壁般坚硬的墙壁,替我们挡住了苦难和灾害,把无限的光明和希望留给了我们。我们只能从历史书上知道过去的他们很伟大,可我们始终无法真正感受到他们在那个年代,做着与大部分人背道而驰的事情有多艰难。我们现在知道他们努力抗争的结果是胜利的,可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并不知道结果究竟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为了一个未知的结果,坚定不移地为百姓开辟一条新路而奋斗。

  又是许多年,它不是从前的它了,他们亦不是从前的他们。他们有了一种名叫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它也有了冲破一切黑暗的力量。当礼炮响起时,它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它是中国,他们是中国人。当一切归于平静时,它对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切的人说,这条路很美很美,他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正重新上演着惊天动地的诗篇。这条路属于它,属于他们,属于所有向往光明的人。

  心之所向,无问东西,虽千万人吾往矣。

  《觉醒年代》观后感 13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为之感慨,为之冲动,为之震撼,心潮难平。

  视线,把我们拉回到100年前:黑暗的旧中国,满目苍夷,生灵涂炭。这部电视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共机关的刊物为时间线,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党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再现了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首的革命先驱,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为首的.革命青年,为济世救民舍身取义、慷慨赴难的英雄壮举。革命先辈用实际行动,演绎了最“燃”的青春,展现了最热血的担当!

  观看《觉醒年代》,就像在读一部中国的革命历史。剧中一个个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有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五四”运动陈独秀,有敢为人先、为民发声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有一代国士、北大校长蔡元培,有“科学与民主”运动的旗手、文学巨匠鲁迅等。还有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革命烈士陈延年和陈乔年,他们热情满怀,又嫉恶如仇;他们善良厚道,又坚持原则……就是在父亲面前,也是从不认输、从不低头的“刺猬孩子”,最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珍贵的生命。

  观看《觉醒年代》,我一次次感动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100年来,我们的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着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珍贵经验,在中华民族开展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写下了壮丽篇章。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站在100年后的今天,我们是生于盛世、重任在肩的新一代。一定要牢记历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先锋,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的坚决信念。

  《觉醒年代》观后感 14

  听说最近一部电视剧火了,叫《觉醒年代》。去看了,火的还真的不假。100年前,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00年后《觉醒年代》恰逢其时。它带来了新的唯物史观和艺术规律与《建国伟业》《大决战》等登上新的舞台。

  《觉醒年代》注重“历史因细小而生动”,刻画了蔡元培三顾“陈”庐、“陈”门立雪,两种新学派会的对峙,巴黎和约的签订与否,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初步建立等中国人铭记于心的历史场景。将冷冰冰的历史年代、数字也变成了可考的、有温度的故事。

  历史剧并不等同于历史,历史剧是由历史改编而来,可以适当添加内容推动故事发展。经过大量的资料显示,《觉醒年代》就是一部部分改写的历史剧。《觉醒年代》大部分是切合实际的,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高潮,到共产党的建立环环相扣,细节、语言、动作的特写和背景音乐的结合,使当时的人物性格、心理、事态、物态表现的清晰可见,一目了然。电视剧中各类书籍、报刊、新闻报道以及人物介绍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特别是鲁迅起草《狂人日记》时急促的音乐、频闪的画面以及人物有力的动作,坚毅的眼神,步步紧逼观众的`内心。五四运动的旗帜、口号以及人物郭心刚的事迹,大大的震撼人心。对比各种史实来看,瑕疵基本只存在于时间轴、人物关系等方面,如《狂人日记》与《复王敬轩书》出版先后顺序,陈家父子和好的时间以及剧中虚构的柳文耀、柳眉以及工读互助社的部分成员。不过,在电视剧的故事发展大局面前,这些均可以忽略不计。

  《觉醒年代》在当今的影响力具有不可代替性。“任何人都不能去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国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中国直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国家性质转变的重要节点。《觉醒年代》一改之前多数以抗日战争中战役为主题的红色电视剧,而是将主题改为了新文化运动,这无疑会更加温和,更加贴切,更加贴合青少年。在新文化运动当中,涌现出一批一批的仁人志士,一位位救国图存前仆后继的英雄人物,《觉醒年代》在100年后的今天,进一步唤醒了我们青年的爱国之心。新文化运动运动使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不止是知识分子还有青年劳苦大众具有启蒙性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是顺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求,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所以《觉醒年代》火得名副其实,没错,我一直相信电视剧中李大钊的那句话:“100年以后的中国,它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

【《觉醒年代》观后感】相关文章:

《觉醒年代》观后感07-15

觉醒年代观后感07-19

《觉醒年代》观后感03-09

观看《觉醒年代》的观后感07-19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范文07-19

《觉醒年代》观后感汇编07-14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05-22

有关《觉醒年代》的观后感范文07-19

《觉醒年代》观后感(精选40篇)06-19

《觉醒年代》观后感(精选27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