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精选14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参观地铁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1
今天在班导师和陈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去参观了广州地铁车辆段和广州南站。一路参观,使我对地铁车车辆有了最初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此行给我的感触很深。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趟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学习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广州地铁车辆段,我见到了真正的地铁列车。列车给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以前经常有搭乘地铁出行过;陌生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地铁列车。在车辆段的车库里,我看到了两辆正待检修的地铁车辆,给我的感觉就是个庞然大物正在趴在那里,震撼不已。首先讲解员就反复强调列车检修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地铁列车是需要每天的进行检修的,这样才能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讲解员耐心细致的给我们讲解车辆的组成结构,其实地铁列车的结构都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即转向架、车体、制动系统、受电弓这四部分是列车的主体部分,其他的部分就是不同科技的不同整合,最主要的还是列车信号系统的完善。但是中国就是在某些领域不能有所突破,因此中国的地铁列车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十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距离国际领先的地铁列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广深线上运营的列车就是日前引进美国的最先进地铁列车,还有就是,地铁的信号系统全部是进口的国外的系统。虽然我们是可以借鉴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但是自身不进行突破还是难有发展。
这使我想到我们的专业目的就是以地铁车辆为学习对象。在今后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不仅要不断的强化专业课的学习,还要不断关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肩上的重担任重而道远,因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地铁将是人们中短途出门和出游的首选交通工具。如何设计优良的列车来满足中国的发展,这将是我们的责任。
这一天的参观虽然很短,但感触很深。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2
通过在课堂上观看了北京地铁的纪录片后,我感到很震撼。城市高速的发展使交通拥堵不堪,让北京这座城市的未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站,为了改善交通,迫切地要建立世界上最大地铁的交通网络。为把地铁建设出来,一线的建设者们在岗位上夜以继日地奋斗,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佩。同时通过这样一个立体的轨道交通网络辐射于这座城市的地上地下,它将势必解决交通拥堵情况,促进北京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修建北京地铁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北京地铁修建过程相当艰辛,计划中需要十年的时间,完成包括31条线路,560座车站,1000公里以内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铁交通网络。国外地铁往往与城市相伴而生,或早于城市,而北京已经发展成国际大都市,城市下的管线密布,高大建筑的地基纵横交错,必然给修建地铁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在修建过程中,复杂的地质,保护文物建筑的要求,盾构机挖掘的失效,地基沉降的把握等这些难题都是通过专家反复研究探索才解决,如此看来便可知这项工程的复杂性。
地铁的修建花费了很大的物力、人力,其中每公里的地铁造价就接近10亿元。在修建中为了保护古代文物,设计师修建时选择了一条首次运用于北京的'施工方案,为保护古城,当挖掘到旧地基时,挖掘方式由平行走向变成上下叠落,开挖面积的缩小,减轻了对地基的影响,隧道即使在狭小的空间也能顺利通过。另一工程难题是九号线在一号线的下方修建,一号线挖的早,离地浅,九号线只能从其下方通过。而其下方有一个永远抽不干的水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想出了个大胆可行的方案,在水层下开挖,修建九号线。在地铁修建过程中对地面沉降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因为地铁的车轮要与轨道贴合程度极高,如果开挖隧道时地面沉降超过3毫米的,就会导致轨道变形,列车经过时必须要减速行驶,这将给交叉换行的线路运营,带来极大的混乱。尽管是3毫米,但它随时需要专家检测,让我对建设者们小心求证的态度充满敬佩。在工程师及建设者的幸苦付出下,我相信北京地铁会尽快地修成,早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为城市交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经济建设带来新的局面。
通过观看北京地铁记录片,我感触很多。纪录片真实地把工程师们修建地铁遇到的困难,及运用智慧做出各种大胆的方案,及对岗位敬业的态度表现出来。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的信仰给我带来心灵的感动。让我意识到认真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面对困难时我们都要用认真的态度找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怨天尤人。其次工程师想出的每一个解决施工的方案都是经过详细周密的试验数据求证得来的,这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做事要考虑周到全面,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总之观看了北京地铁纪录片后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心灵上都有很大的收获。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3
北京————是全国政治、金融、经济的中心,地铁———是轨道交通,北京地铁————就是全国政治、经济金融中心轨道交通的命脉,它每天承载着上百万首都市民、国内外游客以及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安全出行的艰巨任务,说地铁安全重于泰山,我觉得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作为北京地铁机电公司的一员在感到荣幸和自豪的同时,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记得在参观地铁安全展览时,看到展厅门口左上方的“让过去告诉未来”那七个鲜红的大字,就好似是被鲜血染成的一般,是那样的凝重。它深刻地含义让我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待我观看了多个典型事故案例后,通过分析事故的发生原因,我深刻地认识到:由于自己的点滴疏忽就有可能对地铁安全造成致命的危害,我要牢固树立“违章违纪就是事故”、“质量问题就是事故”的安全思想;把“安全就是地铁的生命线”这句话牢记心中,将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做到实处,为地铁安全做一颗牢固的螺丝钉。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过程当中,大家都在时时刻刻强调安全。是的.,简单而又通俗易懂的这两个字,每一位员工都能记住,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要知道,因为人的一点点麻痹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每一个事故背后都会有自责和后悔,都会有安全预防不到位之处,当事故发生后分析原因时才会明白、才会想到:如果当时怎么样了现在就不会是这样了的叹息!
为了不要自责、不要后悔、不要叹息,就需要我们的维修人员将“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做到真真正正实处。
根据北京地铁公司提炼出的“抓小防大,安全关前移”“安全运营,基础取胜”等一系列企业安全管理思想,我也默默的为自己的工作制定了方向。我会认真实践“人、机、环、管”四大因素和“治、控、救”三道防线组成的矩阵式安全控制体系。坚持每天仔细巡视,把“隐患就是事故”的管理理念,牢记心中,强化事前防控和源头管理,最终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总之,通过本次的参观活动,我会将以后的工作做到真正落实、时时落实、处处落实,推动地铁本质安全,为确保北京地下交通线网安全运转,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保障首都安全稳定大局。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4
“夺命地铁”是一部典型的灾难片,于此不仅让人与“泰坦尼克号”联系起来。两部影片都全面呈现了人们的逃生过程。求生的本能,人性的自私,亲情,爱情,总能让人无限遐思。“夺命地铁”和“泰坦尼克号”比起来,虽然在剧情的设计和影片质量上洗尽铅华,没有了大片的奢侈,但是“夺命地铁”比“泰坦尼克号”融入了更多的亲情元素,和对爱情对婚姻的思考,宛如一部亲情与爱情的交响乐。也使我对亲情,友情和爱情萌生了更多的想法。 还记得那个抱着孩子拼命奔跑的母亲,到了站台也要恳求路人先把孩子抱上去。母性作为一种本能老生常谈。而本片的亲情,不仅局限于对父母与子女之间,更延伸到了结婚多年的夫妻之间。虽然女主伊莎与丈夫安德烈之前的感情早已消耗殆尽,但当一行数人从下水道钻出来,女主伊莎依旧选择了丈夫安德烈,选择了家庭。在此我突然迷惑了。
一方面,我深深的怀疑,女主伊莎是否是因为道德的谴责,因为要在女儿喀秋莎喀秋莎面前维护一个母亲的伟岸形象,只得在众目睽睽之下只得选择丈夫安德烈放弃情夫康斯坦丁诺夫。如果真的是这样本无可厚非,不过是一个女人的风流史。但我想,女主伊莎和情夫康斯坦丁诺夫已经没有可能了。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情夫康斯坦丁诺夫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硬汉形象,理性、威猛、血性、强势,诚如他们的总统普京。在地道里,情夫康斯坦丁诺夫与丈夫安德烈打架后,我们可以看出,他后悔和女主伊莎的风流韵事,他甚至发现不够了解女主伊莎。是的,在爱情里,总是有太多的一厢情愿。这也映射了现今社会,仿佛我们开始一段感情太过容易,结束一段感情,太过容易!铺天盖地的心灵鸡汤侵蚀着我们的内心,一味的蒙蔽着我们的世界观,一味的美化我们的想象,一味的摧残着爱情本来的面目。我们对彼此可能并不了解,我们对爱情总是那样的一厢情愿,恋人仿佛永远活在我们的想象里,我们对爱情早已没有了先人的敬畏和尊重,甚至我们爱的不是伴侣,我们爱的'是爱情。 另一方面,当文章出轨,和马伊俐离婚时,有人曾问: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道德了,然而没有爱情的婚姻就真的道德吗!但是在本片中,或许女主伊莎和丈夫安德烈之间爱情已经淡忘,但迷失的爱情在时光的陈酿里融化成了亲情。而女儿喀秋莎的存在已如同一条纽带,将来个人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当爱情渐渐逝去,亲情成为两个人至今的唯一,不,还有愧疚。从片头女主伊莎带情夫康斯坦丁诺夫来家里时,女主伊莎的内心是狰狞的,她极力的想要婉拒情夫康斯坦丁诺夫,我们可以看出,妻子对于出轨是十分愧疚的。当丈夫安德烈、女儿喀秋莎、情夫康斯坦丁诺夫同时困在地道里,女主伊莎的彷徨、女主伊莎的心急如焚我们感同身受。或许我们无法看出那脆弱的眼泪为谁而流。另外,在下水道里,丈夫安德烈那唯一的手机成功的发出信号,女主伊莎回拨却听到的情夫康斯坦丁诺夫的声音时,她仿佛疯了般的失落。那是一种很复杂的忧伤,但我希望那没有理性的疯狂是残存爱情浮出水面的曙光。是的,女主伊莎还爱着她的丈夫安德烈,在时光的压迫下很淡很淡,而当丈夫安德烈被困时,那内心深处的爱情突然迸发出来。我们,总是在失去后方知珍惜。而对于妻子的出轨,丈夫安德烈什么都没做也什么都做不了,我们看到了他的懦弱。然而我们却也可以把他看成一个男人的胸怀和对家庭的珍视。其实无论是在婚姻中还是在爱情中,我们对伴侣多一些体贴多一些谅解,也许形同陌路是可以避免的。
另外,影片中的胖子,着实令人感动。虽然不记得他的名字,但是他那颗温情的心却久久萦绕在脑海党。当喀秋莎说饿了,他从包里掏出三明治,尤其强调了" 这是我老婆做的" ;
当安德烈用他的领带为他包扎,他再次强调" 这是我老婆给我买的" ;当列车在水流的冲击下极速飘来,他心心念的还是他的妻子。影片虽然没有表现他的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是在胖子的描述下,可以看出,他的妻子很爱他,他也很爱他的妻子。不知道他的妻子是不是漂亮;不知道他的妻子是不是温柔;不知道他的妻子是不是贤惠;不知道他的妻子会不会在意他挣得多少。三明治、领带、点滴的关心,他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文件快递员,有着一个挺起来贤惠体贴的妻子,有着一份淡淡的爱情、淡淡的生活。这是再多的钱都买不来的,他是多么的幸福。不禁让人联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真挚的祝福他们。
最后还想吐槽一下患哮喘的女孩爱丽丝和詹尼斯的爱情。詹尼斯对爱丽丝在地铁上一见钟情,在逃生过程中,詹尼斯与爱丽丝因共患难而在一起。是的,看起来非常浪漫,仿佛是公主和王子童话故事。然而我深深的质疑,一见钟情的爱情可靠吗?我并不排斥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也并不鄙夷以色侍人,追求" 美" 是人的天性。这让我想起了民国大才女林徽因,她没有嫁给最爱她的徐志摩,没有嫁给她最爱的金岳霖,却和最合适梁思成携手终老。因为两个人家庭背景、身世经历都很相近,两个人情投意合,情趣素质都很贴近,为人处事上也很磨合。大概古代所谓" 门当户对,长久夫妻" ,就是这个道理吧!但詹尼斯和爱丽丝的一见钟情就说不好了。我想,对于爱情对于是可以在意外在的,但是不应该只有外在而盲目的在一起。是不是合适,在一起能不能有共同语言,为人处事能不能达成共识都是构筑爱情的基石,否则盲目的在一起,爱错了人,相爱相杀也不乏是一种悲哀吧。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5
北京地铁的京铁站有一个四人班组,由站务员丁翔宇、售票员李思晨、站长秦悦和综控员周喆组成。丁翔宇是一股傻劲的“暖男”、李思晨是任性叛逆的“傻白甜”、秦悦是事业狂管理“女魔头”、周喆是高傲刻板的“理工男”,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每天不停处理着地铁里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乘客,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处理违禁爆炸品、解救自杀少女、营救临产孕妇、化解地铁道岔事故、解救被暴雨围困的乘客。他们各自也面临着感情上的考验。丁翔宇爱上了比他年长的美女设计师屡遭拒绝,李思晨和美国帅哥西蒙隔海苦苦网恋,秦悦因为是剩女在不停进行着相亲,周喆暗恋上了地铁歌手却苦于不敢表达。四人在事业和爱情的道路上奋斗,最终获得了各自的幸福。
地铁哥看完这部剧后,实在觉得普通普通太普通,老套的`剧情和皆大欢喜的结局,说明这只是一部再传统不过的电视剧了,只不过是搭上了“地铁”,使得轨道交通从业者有了亲近、新颖的感觉,可是夸张的剧情(甚至是严重脱离生产实际)难免要被地铁从业者带着挑刺的眼光观看这部剧,正如拍摄医生、律师等群体的电视剧也一样被所属群体吐槽。
无论如何,它也填补了国产电视剧题材在地铁运营领域的空白,地铁从业者一定无法拒绝观看这部剧。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6
飞机飞着飞着就丢了,轮船开着开着就沉了,房子住着住着就塌了,地铁坐着坐着……命就没了。有朋友可能要诘问了,飞机、轮船、房子人尽皆知,地铁在哪?我怎么不知道?呵呵,诸位别见怪,虽然只是我刚刚看过的一部电影《夺命地铁》,还未成事实,但谁知又会哪一天落到人类头上呢?
《夺命地铁》虽说是一部落入俗套的灾难片,三角恋加灾难的狗血剧情大家并不陌生。但纵观影片,许多细节上体现出来的人性冷暖还是颇为打动人的。灾难刚刚发生时,车厢里满是尸体,交错重叠。此时,有人自顾夺路逃命,拼命挤啊拉啊,完全不顾别人的性命。也有人竟然将钱财看得比性命还重,在别人纷纷夺路而逃时,却不顾一切地从尸体上摘下项链、手链甚至手表,从包里翻找钱物。男主角加林医生则改变不了他治病救人的.天性,根本不考虑如何逃命要紧,而是耐心医治那个胖子的手臂……
影片感情线贯穿始终。男主角,一个窝囊的医生,明知妻子在外偷情,却无能为力,默默容忍着。情人则催逼妻子尽快提出离婚,而妻子始终在爱情与亲情之间纠结着。或许,要一个女人真正抛夫别女,还是难以下这个决心的。又或许,妻子在偷情的刺激过后,心底其实还是留存着对丈夫的爱意的。正当她下定决心欲与丈夫提离婚时,电话却打不通了。“他竟然让我等一个小时!”这是破天荒从没有过的事,妻子百思不得其解……而后,亲人的生死安危折磨着她,让她深深体会到了对于丈夫及女儿的深爱,以至于最终选择了回归丈夫、回归家庭。
还有一个痴情男与哮喘女之间的生死恋。灾难发生后,一见钟情的男孩不顾自己一个人逃命,拼命在尸体中翻找女孩。当女孩说要她的包时,又竭尽全力为其寻找。被车厢夹住的生死关头,又叫女孩一个人赶快逃跑。好在女孩感动之余,并没放弃他。逃生途中,当女孩丢了那个哮喘病的救急药呼吸器时(没有那个呼吸器女孩便如毒瘾发作一般恐怖,动弹不得),男孩又冒死潜水回去找药。谁知在回程途中,照明灯丢了,一片漆黑,男孩怎么也找不到回来的地方,好在女孩拚命打着的一个打火机终于闪了一下火焰。就在大家都绝望的那一刻,男孩终于冒出了头。此时此刻,高傲的女孩终于肯将名字告诉他了,而他也鼓起勇气说出自己并非导游,只是一个被退了学的侍应生。生死相依,两颗心终于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了。
生死之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情,暴露出人性的善恶与冷暖来。我觉得,这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回味,也是最成功之处。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7
作为一名成都地铁的乘务人员,在观看了夺命地铁这部电影之后感触很多。确实,安全无小事,每一个地铁一线生产员工都是安全生产的一道道闸门,没有树立良好的个人安全意识以及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无法应对危机到来之后的挑战,更没有防患于未然的敏感职业嗅觉。
故事的整体概述就不一一赘述,故事情节里面的生活细节和感情片段也不详尽细说。单单从一名地铁从业者的角度来说,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值得细细品味。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古人的古训从来都是言简意赅的表明事件的本质和哲学。线路巡检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从业者观察到了隧道渗水的细节,但他的汇报并没有引起线路技术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这就是导致后续事故发生的前提。线路运营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不具备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高度警惕性这是极具危险的职业特质。
当然,作为一名成都地铁乘务司机,这部影片需要关注的细节在于驾驶和应急处理方面。具体存在的'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得到线路巡检人员的通知后,没有对线路状况进行细致的核实,本身没有引起高度的警惕。自身对于竖井逃生通道的存在位置了解不够确切。
第二,发生事故的第一班列车的司机没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在驾驶列车过程中存在随意、不尽职尽责的表现。列车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吃饭上,没有做到基本的望和线路观测。
第三,发现隧道渗水坍塌之后,第一班司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一把拉下了紧急制动,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和这一举动紧密相关。这表明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或者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培养自己过硬的心理素质,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心态;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在司机的职业素养和业务基础知识方面的不牢靠。
第四,后续到达的列车副司机,在需要反向运行退回车站过程当中,将后端驾驶室钥匙留在了前端驾驶室,进而返回找寻,这不仅仅耽误的事故处理逃生的时间,一旦出现新的事故会造成更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可见,做好细节是每个乘务人员自身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第五,退回车站列车和车站的联系不紧密。司机没有良好前瞻性。通知前方车站做好请客救援准备,并且做好车站应急疏散的建议工作。
在影片中,指挥调度中心没有掌握隧道内的情况,而采取第三轨停电措施。从这点中可以出,积极有效的了解隧道内的人员,土建破坏,供电等情况对于掌握全局的重要性。事故的发生往往存在着链式反应,在发生事故之后,指挥调度中心和车站应急处置不够完善,这进一步导致了后续的车站踩踏事故和混乱情况。
这部影片虽然带有一定的艺术夸张,但不代表了里面的情节和内容是现实中不会发生和真实存在的,这些“血的教训”都提醒每一个成都地铁人只有在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基础之上,不断思考,不断,才能在往后的运营工作中未雨绸缪,做到将事故导火索掐断在点燃之初。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8
一年前写的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
前天午休时间看完《开往春天的地铁》,很多年前的片子,竟然让我有种触动。在最后的那一刻,小慧和建斌再次出现在七年前地铁站的同一个位置,穿流的人群变得飘忽模糊,只剩下包含情感的目光交汇,我的眼眶湿润了。能够唤起感情的影片、文字,值得认同。这是近期看的我所喜爱的一部影片。这样的片子,其实已经无关时代、无关故事,它与观众所交流沟通的是情感,是不断挖掘人性内在的东西。我曾经听一位教授讲课,评价文学,他就认为真正伟大的一部文学作品必然是揭示人性的,因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能穿越时空,经久不衰。这与影片是异曲同工的。虽然这部片子远远无法达到这种伟大或是经典的高度,但是我想它寻求的路径有了这样意识的启蒙。
这部影片是新锐导演张一白的处女作,是新城市电影概念的发源。地铁是现代城市的一种象征,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在城市地底下的地铁自然是新城市最贴切的标识。然而,代表着城市间更畅通无阻相连接的地铁通道恰恰反衬出的是现代城市的一种疏离感,就如同影片中的主人公,七年前,他们意气风发地来到这座发达的城市,最初的那一幕就是在地铁站,飞速穿梭的地铁充满技术感、现代性,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还未被同化的一对小青年俏皮的对话,单纯的幸福,就是那种一起就好的幸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铁是这个城市的小小缩影,它们一如往昔的前进、革新、发展,但却始终冰冷的。以独白形式的各种人物内心相应的在这个地点多次流露,展现这人物的变化,故事的演变。地铁这个意象和人物内心这二者一直交织着,贯穿着全剧的发展。仿佛两条先渐渐交汇。
地铁在我看来是一个大的情境,是一个核心的意象,故事中的三对人物在此交汇、分散,小慧和建斌的起点和终点也可理解转折后的新起点自然不用多说,都是发生的地铁站,此外还有诸如擦肩而过的关系,天爱和那个无声的男孩;或因此纠葛的关系,王要和推销女孩、建斌和丽川,小慧和老虎在地铁口的几次见面,他们上演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但这个最终的线头都是在地铁。
我还要理一理讲述地铁代表的都市与以独白呈现的人物内心从初次碰撞,到被同化以后矛盾激化,再到主人公各自寻找出口回归,最后实现再次与地铁或者说都市分化,找回本质情感的过程。
初次碰撞的对比在上面已经提及了,而同化与矛盾的激化起点就是建斌的失业长期驻留在地铁,消沉与压抑在建斌这个人物身上愈来愈浓重,城市生存的压力和他在小慧面前的自尊呼啸着反复奔驰在他内心,而误接老虎的告白电话最终引发了那一串精彩的臆想镜头,他开始走向和过往地铁那样的冷漠。而老虎的自信和对小慧的追求却与此同时进行着,我想这可以泛化为现代城市对于女性的诱惑,小慧面临的是欲望都市的拖拽。到此,两个人各自与这个城市的重合将矛盾推向了高潮。接下来一段发展,建斌这边,第一幕是他默默听丽川和孩子们的对话而后躺在树林的地面上,还一幕是他推着丽川的轮椅让她感受雨滴打在脚上的愉悦,这之后丽川成为他的一种寄托,建斌频频的医院陪伴照料丽川,在我看来,其实是建斌在对城市的一种逃离,丽川的职业是幼师,我觉得更像是建斌的`一个通道一个桥梁,和她一起的过程,其实是重新找寻拾回自己的旅程。而小慧这边,她和老虎变为朋友,老虎带着她一起喂熊并在走后将熊托付给她照顾,和老虎的相处,从开始诱惑的意味转向了重新审视自身、发现自己情感的过程。而最后的一幕,就是触动人的地铁站再次相遇,四目相对,光怪陆离的地铁在黑暗通道穿梭的镜头穿插闪烁着,交汇的目光里流淌过的应该是这些年来的一幕幕。
故事戛然而止。但传递的是一种情感的翻越千山万岭,每个感性的人应当也都会在这一幕中沉浸到自己的追忆往昔中,然后读懂小慧和建斌彼此的表情。无声的短短时间成为浓缩的情感精华,是观众个人情感的流动,也是观众和导演和影片情感的解读。
没看导演自己如何评述这部电影,毕竟是一部已经过了那么久地电影。不过它打动了我,无所事事的上午随手写下一些,只是个人在观影后的一点小想法,可能它是文艺的,影片表述也不够大气,但无疑是真挚的,内心表现相当强大,丝丝入扣。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9
这是一个关于无法言说的隔阂之事,面对快碎了的玻璃杯,却无能为力。
正如影片中小惠所说的:我的心都凉了,我和他好象都在放弃,眼看我们过去的7年像个小孩一样在自己面前淹死,我们就站在那,见死不救。
两人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心力交瘁下已无明辨是非的理智,疲乏的身心让他们曾经紧握的手渐渐松开,此刻的矛盾焦点聚集在一触即发的火山口上,也许过上一会就会有不一样的状况,但他俩谁也等不到风平浪静的把一刻。
小惠愿给他一个一起从"万丈深渊"上纵身一跃的生死承诺,他却因为自己可怜的自尊否定了那份真诚。大都市背景下的爱情往往以浪漫开始,又以现实矛盾分离。这部电影算是其中的经典范例,也将这种理念根植于电影本身。刚毕业的建斌与小惠一身学生装束走向地铁的末端,与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打扮形成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也暗示着二人开始了与以往不同的道路,一种向左走、项右走的矛盾在此刻被激化。
二人的矛盾说来也可笑,不过是建斌丢了工作,怕小惠为自己担心而日渐对感情敏感起来,恰好一个叫"老虎"的人出现在二人的生活,使之他们本来"摇摇欲坠"的生活更加动荡不安。建斌脆弱的心灵禁不起这种颠簸,而小惠也因生活的平淡渐渐消沉起来,于是老虎成了她寻求解脱的归属地,住院的丽川成了建斌去散阴影的落脚点。如果说他们在家中隐藏了万吨炸药的话,老虎和丽川便成了他们迫不及待想点燃的导火索。
建斌与小惠其实谁也没有背叛谁,他们不过都是在寻找初恋时的怦然心动与单纯。可是在现实中没有,只有房租背后的无奈与手机里面的种种猜忌。人们常说要沟通,要相互沟通,其实事实证明,世间最痛苦的感情不是不沟通,而是两人无法沟通,无法言说。大家没有一个准确的话题切入点,然后各个击破。乱刺胡扎只会让人格外别扭。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她的意思你都明白,可你的心情她却根本感受不到。你就感觉两人根本不搭调,她的话除了让你连解释的念头都被打消的一干二净之外,其余的只剩下在寒冷的冬夜长长的叹息。
怎么会这样子?我们的感觉一直受建斌失业而产生的自卑情绪所干扰。建斌丢了工作,从狭义上来说成功的男人代表的是事业的成功,而非其他方面。正是事业上的顺手,让男人在女人面前有了所谓的很大度的绅士风度,腰杆也挺的笔直,自信的笑容自然反作用的成了一件武器。如果就从这种狭义角度来看的话,建斌失业后自卑情绪的复发也就不难解释了。这直接促使了他连向小惠坦白自己失业之事的勇气都丧失了,而且促使自己逃避现实,整日游于地铁之中,彷徨无助。
我如建斌般脆弱。建斌说:从小到大我就是这么一种人,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哪怕是她真的背叛了我,也肯定是我这出了什么问题。的确是这样,在别人面前,我永远都是弱不禁风的样子,永远都是不敢和人抢、不敢和人争,从没魄力去争取幸福,无抢夺自由,即使唾手可得。只有莽撞起来那一砖头后的惊世骇俗。知道我性格的人,从来都知道,只要不和我来横的,什么都好商量,甚至不用商量,事后笑笑就可以了。建斌也一样,他其实完全可以将小惠紧紧拥在怀里,不让她走开,可是此刻敏感而有脆弱的他,早已失去了应有理智,失措的'他只知道:她的身体我不敢肯定,心灵肯定已经背叛我了,留人留不住心,小惠,我随你去了。他总以为彼此不用言语就可以一点通,可是他却忘了必要的沟通也是有很大裨益的。
爱情在彼此的不信任和互相猜忌中岌岌可危。也许双方都没有错,错的只是时间、地点、事件凑巧后的误会。但是没有用,此刻的爱情如同一座倾斜的高楼,坍塌是必然的,不过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往往裂痕就出在这里,裂痕愈大、交流愈少、猜忌愈多。幻觉成为了分解爱情的主要手段,甚至可以说是主要依据。建斌说:小惠,我还是喜欢你不化装的样子,而老虎却说:小惠,我觉得你还是化装比较好看,显得成熟。我个人认为这是建斌的一个假设,也是一种幻觉。因为他发现老虎与小惠暧昧的关系后,开始比较。注意,我用的是"比较"一词,为什么他要去比较,而不是去狂揍老虎一顿呢?这还是源于自己的那从小到大的自卑心理,是自卑让他开始比较,寻求自己的过失和无魅力之处。以前这样,现在条件反射似的依旧这样。
他寻找并回忆着,正如他对小惠回忆往事所下的定义:回顾就是为了告别,为过去感伤,看来是要向我摊牌,掀开人生新的一页。他不是告别,而是感伤,他将眼睛蒙起来,用心去感受自然、感受自由、感受那份不一样,那种只有学生时代才有的简单快乐才是他要的。他回忆自己和小惠在浴盆中的温馨和浪漫,是因为他知道这种初恋般的浪漫单纯早已不复返了。他去医院探望丽川则是寻找那种感觉的具体表现,同丽川讲故事,躺在草坪看大树、蓝天、白云,推丽川感受雨点敲击脚丫的清爽……这一切无疑不好似一种祭奠,一种告别。
她也在寻找并回忆着,她爱建斌,但她更爱广博的自由空间,老虎给了她,建斌却没有,反而让她更加窒息,可惜这种寻找让这份感情提早终结了。也就在建斌用飞标扎在蟑螂的按一刻,她的心碎了,一切救赎的机会都没了。
相比较而言,王要和柯蓝 的爱情给这部低沉的影片添加了一点生气。让人感受这么一对组合倒也挺可爱。只是有一点,不善言表的男孩大明为何不和冲洗胶片的女孩高圆圆一起下车呢?到最后他在比画什么呢?让人一头雾水。
综观这部影片,一种新锐导演的气息会伴随影片的开始让你全身心蹦紧,如同区雪儿一样,张一白所擅长的MT作手法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令影片别具一格,颇有新意。大量闪回的使用,使人的内心活动得到了非凡的刻画。整部片子在偶像明星耿乐、徐静蕾、高圆圆的映衬下,更具观赏性。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10
即便是两个很相爱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危机。在这点在《开往春天的地铁》里面已经表现得很彻底了。每一有过爱情经历的人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去思索些什么。因为这部电影里面所描述的场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真是太相似了:即便原本很美妙的生活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影片正是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已经是好几年之前的事了,但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却让我几年之后依然记忆犹新。再一次看它的时候笔者的内心还是会涌上那种和几年之前第一次看到它一样的冲动。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总觉得内心有一种力量让我激动不已。只不过经过了这几年时间的磨练,我的内心也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因为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将它划分到"当代"这样一个范畴里去的。之所以这样去做,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另外一部"类似"的电影《一声叹息》。这两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传统"的,一个是"现代"的,也许我们还可以将它们类比做《简·爱》和《音乐之声》这样的两部电影,只不过后者在国际上都有着很高的声誉罢了。
但是如果我们去仔细推敲一下这部电影的情节的话就可以看出来它和《一声叹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电影中的建斌和小惠彼此之间还是相爱的。但却由于这样或者是那样的误解在感情上没有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他们的内心最大的疑惑就在于对方还在爱着自己吗?剧中小惠的一句话虽然简单却是那样的发人深省:"你还爱我吗?"她得到的回答也是同样的简单:"你还爱我吗?"
是呀,七年了,即便是最为热烈和真挚的感情也会被岁月慢慢地拖垮的,尤其是当其中的一个人的自信心已经完全丧失的时候,他会很容易地、本能地对很多事情非常的敏感,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他也是多么地希望能够紧紧地抱着她呀。但是现实是很严酷的,他的生存权利受到了挑战,他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这种体验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没有办法体会到的。
想一想吧,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他是怎么样在地铁里打发时间的。他已经彻底地丧失了自信和自尊,就连唯一的那一点点自尊心正在被已经到来的危机无声地吞噬着:他已经没有钱去交房租了,当然也更不可能去陪他的老婆去新、马、泰旅游了。他彻底地变成了一个生活的弱者。对于他来说,也许去充当王要这个角色是最合适不过了,因为他所要面对的将是一个普普通通、天真无邪的幼儿园老师。只有在她面前,他才得到了完全的释放。因为他知道他眼前的这个人的眼睛暂时是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的。
就在这个时候老虎的出现对于小惠来说是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她渴望一个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这些条件也许老虎都能够满足。但她还是不死心,她知道自己还是爱着建斌的。她要给他最后的机会来向他表明这一切,但她还是失望了。当然,我们也能够看到老虎是一个很理智的人,他不是那么趁人之危的人。
这样一来,在观众的眼里他们两人每个人似乎都是无辜的。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同情。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吧。这是很值得我们高兴的一件事情,我们景慕上的人物终于不再是那种不是好人就是坏人的粗糙的.二分法了。其实现实生活本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的。去人为地划分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他们两个人都在"欺骗"着对方,这种对于爱情的欺骗算不算是"大恶"呢?
我很欣赏剧中的旁白:
"我的心都凉了!我和他好像都在放弃,眼看我们过去的七年像个小孩儿一样在自己面前淹死。我们就站在那儿,见死不救。"
徐静蕾不愧是一个才女,说这几句时她的表情真是让人终生难忘。不要忘了,对于剧中人物小惠来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刻骨铭心的痛苦呀!当爱情走到这样一步的时候,我真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建斌对于小惠是深爱着的,但他的潜台词是"谁还会爱一个事业失败、一无所有的男人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已经默认了老虎的地位,在他的心目中,他所爱的人已经找到了自己所的幸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自己又何尝不可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这和前面他因为失业宁愿整天在地铁里兜圈子也不去告诉他所爱的人的心理是完全一致的。他不想让自己的所爱的人为自己操心,同时还他害怕这样做了,小惠就不再爱自己了。那么同,他们之间在七年前的那种浪漫、纯真的爱情又到哪里去了呢?既然已经认定自己所爱的人已经找到了她自己的幸福,建斌做出了决定:他要静静地离开小惠了。
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同我们来开这样的玩笑,试想如果小惠没有意外地了解到建斌已经有三个月没有工作的消息,她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我都不敢想象了。如果说这一切是导演的有意安排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男男女女们,又会有多少人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就散了呢?
电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导演的解决方法是戏剧化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应该去怎么样来解决这么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了。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11
《北京地铁》这部剧中由于主人翁丁翔宇惹是生非,地铁公司经研究决定,取消他所在京铁站“金牌班组”荣誉称号。
这一幕在宣传片里戏份颇重,想必业内人士很容易想明白。地铁公司,不争钱、不夺利,要的就是金牌荣誉!在地铁人的眼里荣誉高于一切!
金牌班组、工人先锋号、文明列车、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金手柄司机等等荣誉称号在业内都是极为重视的荣誉,这些是地铁员工在公司的唯一追求,是信仰。
最后,丁翔宇冒着失明的风险,接受眼睛手术,为的就是重返地铁驾驶室。
在电视剧里,亲人朋友无论如何劝说,他的回应都是“地铁司机是我的梦想、我的愿望是当地铁司机”之类的话。
其实这样的对白经不起推敲,针对丁翔宇这样当过地铁司机的人,要重回岗位,司机这一职业不应该用梦想、愿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
对白大可以改为“我想开地铁,驾驶列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即便要起早贪黑,长时间承受巨大的轰鸣声,我也甘愿!每天能穿梭在城市下蜿蜒曲折的隧道中,手握操作杆,我就倍感幸福,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我想我的位置就是——驾驶室吧!”
这才应该是一名真正爱岗敬业的地铁司机的内心独白。见谁都说“地铁司机是我梦想”、“地铁司机是我愿望”,你那当领导的妈也不会这样教你吧!
像丁翔宇、李思晨这样具有官二代、富二代属性的主人翁故事肯定不能代表真实的地铁员工。但作为业内人士,我们还是真心希望能从这部电视剧找到属于我们地铁人的那份共鸣!
期望能看到有地铁员工操着买不起房子的心,却依然积极乐观的'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的一幕;能看到更多的一线员工晋升困难,却依旧坚持理想,忘情奋斗的画面;能看到这个行业藏匿着混天度日的老油条被设计了一个不好的下场;能反映地铁员工面对违规乘客的辱骂、霸凌时的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窘境……
《北京地铁》作为内地第一部反应地铁人工作、生活、寻常百态的电视剧,能真正懂地铁,为广大地铁人带来心灵慰藉,精神滋养,在地铁人2017年里的茶余饭后能够津津乐道,言欢畅聊。
这才是一部地铁题材主题电视剧应有的正确打开方式!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12
通过在课堂上观看了地铁的纪录片后,我感到很震撼。城市高速的发展使交通拥堵不堪,让这座城市的未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站,为了改善交通,迫切地要建立世界上最大地铁的交通网络。为把地铁建设出来,一线的建设者们在岗位上夜以继日地奋斗,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佩。同时通过这样一个立体的轨道交通网络辐射于这座城市的地上地下,它将势必解决交通拥堵情况,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修建地铁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地铁修建过程相当艰辛,计划中需要十年的时间,完成包括31条线路,560座车站,1000公里以内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铁交通网络。国外地铁往往与城市相伴而生,或早于城市,而已经发展成国际大都市,城市下的管线密布,高大建筑的地基纵横交错,必然给修建地铁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在修建过程中,复杂的地质,保护文物建筑的要求,盾构机挖掘的失效,地基沉降的把握等这些难题都是通过专家反复研究探索才解决,如此看来便可知这项工程的复杂性。
地铁的修建花费了很大的物力、人力,其中每公里的.地铁造价就接近10亿元。在修建中为了保护古代文物,设计师修建时选择了一条首次运用于施工方案,为保护古城,当挖掘到旧地基时,挖掘方式由平行走向变成上下叠落,开挖面积的缩小,减轻了对地基的影响,隧道即使在狭小的空间也能顺利通过。另一工程难题是九号线在一号线的下方修建,一号线挖的早,离地浅,九号线只能从其下方通过。而其下方有一个永远抽不干的水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想出了个大胆可行的方案,在水层下开挖,修建九号线。在地铁修建过程中对地面沉降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因为地铁的车轮要与轨道贴合程度极高,如果开挖隧道时地面沉降超过3毫米的,就会导致轨道变形,列车经过时必须要减速行驶,这将给交叉换行的线路运营,带来极大的混乱。尽管是3毫米,但它随时需要专家检测,让我对建设者们小心求证的态度充满敬佩。在工程师及建设者的幸苦付出下,我相信地铁会尽快地修成,早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为城市交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经济建设带来新的局面。
通过观看地铁记录片,我感触很多。纪录片真实地把工程师们修建地铁遇到的困难,及运用智慧做出各种大胆的方案,及对岗位敬业的态度表现出来。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的信仰给我带来心灵的感动。让我意识到认真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面对困难时我们都要用认真的态度找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怨天尤人。其次工程师想出的每一个解决施工的方案都是经过详细周密的试验数据求证得来的,这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做事要考虑周到全面,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总之观看了地铁纪录片后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心灵上都有很大的收获。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13
如果你是一个刚来北京的朋友,在坐地铁时一定要保持镇定与冷静,不要被你眼前一切吓到,相信这是真的,并勇敢地走进去。如果在看到此幕此景之后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想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过俺还是劝你坚强起来,毕竟凤凰生于火,珍珠生于伤痕,不经过淬炼,一个人很难由璞变成玉。而坐地铁正好给你提供了这样一个“修心养性”的平台。
最近听说放开二胎的呼声甚高,俺敢断定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定没有坐过北京地铁。倘若坐过,哪怕一次,你也不会赞成的,而且你会深刻地明白为什么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以来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而一个人口数量笑傲江湖多年的国家又恰逢赶上转型社会,矛盾多发的特点在地铁上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就像那句老话,勺子没有不碰锅沿的,尤其是在锅小勺子多得情况下。当然若双方都很强势的话,则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没有废话,直奔主题——动手甚至撕打。几乎每一次上下班坐地铁,俺都会不幸遇到这种和谐社会里的不和谐现象,有时还挺惊心动魄,甚至会为双方的激烈角逐捏一把汗。
来北京差不多三个多月了,地铁是俺上下班的唯一出行工具。根据俺的经验和体会,地铁昌平线列车在北京的所有地铁列车中差不多是乘车环境最好的,相对于其他线路,粉红色色调、明亮的灯光、整洁舒适的车厢都是它的亮点,不足之处就是发车频率太低,以至于每次上班坐车时都要排相当长的队伍,甚至一个列车门前要排好几队列。所以俺代表所有昌平区的父老乡亲通过这篇文章向北
京地铁部门提出中肯建议:能不能在早晚高峰时段,把昌平线的频率提高到跟13号线一样?10分钟一趟的时间间隔对于数目如此巨大的上班族真的有点长了。
北京的地铁站分大站和小站,小站如果短时间内涌入大量人流会消受不起,所以聪明的地铁工作人员会在进站处设置很多歪七扭八的狭窄到只能容许一人通过的铁栅栏,这样人流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大大削弱了人流对站内的冲击。不过对于乘客来说,你进站的时间可能比坐车的时间还要长,地铁上地站就是典型。而进入地铁站的等车过程也不是是轻松的,要么你就望着远处的角落发呆,要么你就对着大厅里的电视屏幕放的搁在平时看到就换台的广告或者娱乐节目。
列车在大家急切地等待中缓缓驶入站内,人们开始躁动起来,大厅内的音响设备不断地传来工作人员的提醒:去往XX的列车已经进站,请先下后上、有序乘车:站内拥挤,小心慢行;请注意楼梯台阶,以免摔伤等等。地铁站内的服务人员则会拿着喇叭不停地喊:先下后上、不要拥挤;先下后上、不要拥挤。有个别嗓门高的男工作人员则不用喇叭依然能使整个地铁大厅回响着他的声音,俺当时就想,如果比音量,这哥们绝不输于帕瓦罗蒂。这时随着车门的开启,大家惺忪的眼睛也随之变得炯炯有神,刚才还昏昏欲睡的乘客顿时显得精神抖擞,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就像里面有各种珍奇异宝在等待着大家,要下车的乘客看着外面长长的由人群组成的走廊也不免心有余悸,因为他们担心动作稍微慢点,就很有可能下不了车,或者即使下了车也是狼狈不堪,俺就曾看到过有的乘客把鞋子掉在铁轨上的.。而在外面的乘客则更加担心,因为若里面没有下的乘客,恐怕就很难挤上去。总之,大家的心情在这一刻高度紧张。
就在这时,门终于开了。如果你站在高处看的话,场面十分壮观,列车就好像泄洪的水库,而乘客们则形成十几条巨大的人流从里面喷涌而出,其壮观程度不亚于三峡大坝。所以这时的你如果动作不幸稍微慢了点,你便会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堵住出路,这时你成功下车的几率约等于0,无奈之下,你只能以退为进,坐到下一站然后再原路返回。俺就亲眼看到过好几次想下车的乘客没涌入的人流带进车厢,不想下车的乘客被涌出的人流冲到车外。再看外面,要上车的乘客看上去非常亢奋,就像一群饿狼发现了足以让它垂涎三尺的猎物一样,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大厅音响加快节奏地提醒,工作人员声嘶力竭地呐喊顿时显得十分苍白,在平时举手投足优雅可人的时尚女郎此时此刻也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向人群挤去,俺还听说,有个别乘车心切的同志在队伍后面倒退好几米,然后以助跑后的最大速度冲向车门,来完成一次自己痛苦别人难受的乘车过程,着实让人不寒而栗,总之整个地铁站就像炸开了锅一样。这时从车里出来的人有时会朝你得意地一笑,似乎在饱含深意地说:“小子,终于轮到你们了”,这个场景让俺联想起一个刑满释放的人遇到一个刚被判了有期徒刑的的人所流露出的一种心态。
大家前呼后拥你推我搡往车厢里挤,你或许会纳闷,在进车厢的时候,为什么后面总会感到有一股令人十分痛苦的强大力量压着你,特别难受,这股力量到底来自于哪?如果大家都能做到有序乘车,自觉遵守公序良俗,那么人人都可以轻松上车,其实问题就在于一小撮不守规矩的人存在。在这种关键时刻,有一个人不守规矩,这种行为就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传播,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守规矩。最近听了一个辩论话题是在说当今社会应更注重惩恶还是更注重扬善?其实惩恶在打击恶的同时具备了扬善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然而一味地扬善,
对恶保持沉默,恶就会大行其道。你可能要说啦,规矩为什么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被打破?难道做到有序乘车就这么难吗?其实启动开关的地方往往就是那么一个点,秩序也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打破的,但这其他国家也有,不同的是我们的制度没有对这些不守规矩的人进行有效地约束。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社会和谐有序被称为花园式的国家,它的国民素质非常之高令国人叹为观止。曾经看过一篇新闻报道,即使在新加坡上下班的高峰期,也会很少出现加塞现象,大家都会自觉排队。而且新加坡75%的国民都是华人,我们就不得不去反思,为什么骨子里同为炎黄子孙,人的素质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其实俺认为有两点:法律健全是前提,执法严格是关键。新加坡执法之严格是让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经过长时期对法律的严格执行,就会使得法律成为国民内化的一种价值观,从而也就形成一种良好的国民素质,久而久之,大家都会自觉地按规矩办事。当一个社会做坏事的成本无比高昂时,对好人则是最大的保护。
从列车门开到关这么短的时间里,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地挤地铁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国家软实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俺在北京坐地铁的这段时间里,发现依靠公众自觉上车是万万行不通的,最起码在中国的现阶段是这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地铁部门会安排这么多得工作人员来维持秩序的原因。每次坐地铁,俺都会下意识地去找靠的住的穿着黄色工作服的大叔或者是大婶,如果搁上一个靠不住的,俺的心霎时就凉了半截,因为俺清醒地明白,那些慈眉善目、面容祥和的工作人员是根本镇不住那些想走捷径的人的,这样,个别不遵守规则的人就会大量涌现,去恶意拥挤,去加塞儿,当然俺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遵守规则的,但是只要有一个或者几个加塞的人出现,如果没有一个真正起到作用的人在旁边加以制止的话,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秩序会越来越糟,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肯定是落在像俺一样的遵守规距的这些人。这就像一个国家,如果它的法律越健全,执法越严格,受益的永远都是好人,打击的永远都是坏人,这样坏人就会越来越少,好人相应的就越来越多,这样,社会才能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和谐。反之,坏人就会越来越多,好人就相应的越来越少,社会也就越来越糟糕。
从小到大,自己都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俺从不加塞,可以有一次上早班,我排在第四个位置,竟是等了四十多分钟没上去车,最后俺也只能加塞上了,由此俺想到了一句话:在一个普遍不遵守规则的社会当中,必然是集体缺德,不是一个人的游戏。
一般情况下,别人从俺这加塞,虽然俺心里不痛快,但张不开嘴去斥责加塞的人,倒不是因为软弱,主要是因为为这点事把自己弄得一大清早心情不愉快不值得,自己性格又是一个慢热型,心情一旦不好,有可能一整天都缓不过劲来,最后只能在心里对其进行诅咒。在某种意义上看,这是对不道德行为的纵容,其结果只能是这种行为愈加猖獗,俺对此表示遗憾,不过作为个人而言,当俺无法保护自己的利益时,俺只能寄希望于维护秩序的第三方人员,但是多数情况下,都以失望告终。所以作为一个良民,俺迫切希望能有人去制止这种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给像俺这样的人们一个公道,俺们不能净吃这些哑巴亏啊。
在西二旗地铁站的上班高峰时,俺每次都去排最长的那条队,那条队每次都能有二三十米的长度,你肯定会问为什么,虽然那条队是最长的,但是它却是上车过程最舒服的,也是上车过程花费时间最短的,大家都会有条不紊的上车。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 14
一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地铁站的小女孩》,深有感触——一定要做个好人!
这部电影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和他的妻子离了婚,他的妻子不让那个男人看她的孩子。然后那个男人就酗酒成性,自暴自弃了,那个男人后面还发现了他妻子的房子在哪儿,想要把他妻子的房子给烧了……后来那个男人遇见了一个小女孩叫琪琪,琪琪的电脑丢了,并且她坚信她的电脑会有人送回来的.,整天在地铁站苦等……最后,琪琪的电脑果然被人送回来了……
这里面的琪琪是多么的纯真啊,她认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拾金不昧,都会把捡到的东西,想方设法还给失主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会贪小便宜,不把捡到的东西还给失主,那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没有树立好的品性。所以好习惯、好品性要从娃娃抓起。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纯真的自己。我们小时候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洁白无瑕,给点黑色就变黑,给点绿色就变绿,给点红色就变红,所以从小就要给自己注入正能量。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我们不要被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应该从小要接受美好事物的熏陶,与圣贤为伍,要做个好人。
【参观地铁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参观地铁的观后感01-27
最新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参观博物馆 观后感05-31
青岛地铁作文02-03
感受地铁作文02-09
开往春天的地铁观后感01-19
关于青岛地铁的作文02-03
关于青岛的地铁作文01-29
地铁接轨梦想的作文02-03
中秋与地铁-小学作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