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

时间:2024-05-15 13:24:55 桂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品)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1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15篇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与《行行重行行》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古诗、《古诗十九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2、学生掌握诗中所运用的叠音、比兴、对比的艺术手法。

  3、学生通过梳理大意和逐句赏析,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4、学生通过学习此诗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更懂得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

  教学重点:

  1、分析诗中运用的叠音、比兴、对比等修辞手法。

  2、梳理诗歌大意并分“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两部分逐句赏析。

  教学难点:

  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述法、朗读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25分钟)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这里的古诗,是指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称古诗或古体诗。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其中收录了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十九首五言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称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二、 梳理诗歌大意

  1、 学生浏览全诗和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2、 学生齐读全诗,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3、 诗歌表达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那么它是如何表现这种抽象的情感的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梳理一下全诗的大意。请一位同学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

  参考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女子自己安慰自己,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三、“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两部分逐句赏析

  1、经过刚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诗歌第一句到第六句“会面安可知”,这是思妇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抒发离别之恨。第二部分则是从“胡马依北风”到结尾,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思妇的心理活动,抒发相思之苦。思妇的离愁别恨就通过这两部分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2、分析到这里当然还无法领略这首诗的魅力所在,所以接下来我们要通过逐句的分析来深入细致地体味诗歌表情达意的高妙之处。

  (1)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离别之恨。请大家把第一部分一起来朗读一下,注意用缓慢忧伤的语调。

  “行行重行行”,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相连。“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大家思考一下,用这种叠音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呢?叠音形成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于是,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接下来思妇又以“与君生别离”一句将离别之恨直接地抒发出来了。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接下来思妇以空间上的具体概念 “万余里”来告诉读者游子远行的距离,两人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正所谓“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正因为“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才路远难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这一部分抒发思妇的离别之恨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现的,突出了路远相见之难。

  (2)我们再来看第二部分。

  先请同学们朗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丈夫越行越远,会面越来越难,女子的思念也越来越浓烈,在极度思念中思妇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也是我们才学过的手法——比兴。飞禽走兽尚且不忘本,何况人呢?这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那么我们来看看“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两句又是从什么方面来联想啊?——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的薄幸,这里用浮云遮住太阳来比喻丈夫在外面被别的女子迷惑这样好坏两方面都被思妇想到了,说明她的相思确实很浓烈。而前两句写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分别的日子越来越久,女子的容颜越来越憔悴,身体也越来越消瘦,而游子呢?却在外面“不顾反”,这里用了一个对比,将女子的思念和游子的不顾反对比,更突出了前者的相思之苦。当然猜测、怀疑是无济于事的,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里的“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看上去衰老。“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最后,女子一改前面的哀伤,而勉强振作,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这里体现了思妇的无奈,无奈之中更包含了哀伤。

  这一部分抒发的是思妇的相思之苦,那么它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的呢?和空间相对——时间。

  (3)总结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

  诗歌的两个部分从内容上说分别抒发了思妇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在手法上写“离别之恨”时主要从空间的角度来表现,而写“相思之苦”时主要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这样,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再加上叠音、比兴、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思妇的感情抒发得充分到位,淋漓尽致。

  三、 介绍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接触过《古诗十九首》的同学可能了解,其中以夫妻别离、互相思念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那么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会出现这么多表现离别的诗歌呢?这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行行重行行》因而也成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四、 总结诗歌的艺术成就。

  《行行重行行》不仅因为它的题材成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同时也因为它的“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

  五、 布置作业。

  这首诗非常值得我们熟记于心,剩下的时间就请大家自由诵读这首诗,准备下次早读课上默写。

  《行行重行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时代背景。2、理解诗歌含义。3、准确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意境,理解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真情至理。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同学们自读书以来,已经学了不少的诗词,其中有不少是反映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请大家回顾一下所学的诗词,并举出一例。(学生举例)

  这些诗歌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人生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带着一份轻松的心情一起来赏析一首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这是一首妻子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的诗歌,抒发的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二)题解:

  1、问:《古诗十九首》是一部书还是一组诗?是谁编选的?

  明确:这是由南朝梁萧统收编的《昭明文选》中的一组诗。这组诗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是中国东汉五言诗的代表作,语言炉火纯青。钟嵘在《诗品》中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问:《行行重行行》产生的时代背如何?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明确:是离乱时代。东汉后期党争激烈,杀伐不休;官僚垄断仕途,文人士子备受压抑。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找出路纷纷背井离乡,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本首诗属于“思妇”诗。

  (三)、学生自读:

  1、把你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写在草稿纸上。

  2、你最喜欢哪一句诗?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老师检查自读情况,强调以下汉字的读音和意思:

  重(chóng):又。行(xǐng):走。 巢(cháo):鸟窝。

  缓(huǎn):宽。 蔽(bì):遮挡。 餐(cān);吃。

  (五)、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前6句):写离别。 第二层(后10句):写相思。

  (六)、分析理解诗意:

  1、研读第一层。指名朗读前6句,师生共同讨论:

  (1)问:“与君生别离”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君”指谁?

  明确:是活生生地离开。另一种理解为:生当死别离。这是一种痛苦的、难舍难分的离开。“君”是指女主人公的丈夫,与下文的“游子”同。

  (2)、问:“相去”是什么意思?与后文的“相去”有什么异同?

  明确:意思是距离,和后文的“相去”意同,但前者侧重空间,后者侧重时间。

  (3)、“各在天一涯”怎样理解?

  明确: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以“各在天一涯”。

  (4)、“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是怎样和上文呼应的?

  明确:“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与“天一涯”相呼应,指路途坎坷曲折;“长”与“万余里”呼应,指路途遥远,关山难度,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事频繁,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小结】:这六句是写别离。由无可奈何的生别,到各在天涯的远别,再到早归无盼的怨望,思妇的哀惋之状,浓浓的愁思情意,质朴而真实。

  2、研读第二层(后十句)。生诵读并讨论。

  (1) 问:怎样理解“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意思是飞禽走兽尚且思念故土,何况是人呢,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这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

  (2) 问:如何理解“衣带日已缓”的妙处?

  明确:自别离后,思妇日益憔悴,日渐消瘦,衣带渐松,游子啊,你怎么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无声的心灵呼唤,千百年来,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惋叹。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怎样理解?

  明确:“浮云” 象征彼此间情感的障碍。游子为什么长时间不归呢?是被他乡的女子所迷惑还是别的原因。思妇陷入了痛苦的猜疑、彷徨之中。

  (4)、“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的`“老”、“晚”如何理解?

  明确:“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指的是因极度的相思,导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5)“努力加餐饭”这一句表现了思妇怎样的心理状态?为什么要“努力”?

  明确:这句是在坐愁相思无果时的自我宽慰。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思妇尽量想把不开心的事扔到一边去,但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要加餐又何尝容易,所以要“努力”。这两个字透露出思妇那种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撑的苦心。

  (6)思妇这种刻骨铬心的相思之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今天的社会有怎样的期盼?

  明确:动乱的社会是思妇痛苦的根原,建设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是今天人们共同的期盼。对于学生则还需要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

  【小结】:游子久行未归,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憔悴消瘦的思念,担心意外的疑虑,青春蹉跎的愁伤,勉强解脱的宽慰,读之使人悲感万端,为女主人公的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平实中见真情。

  (七)总结全文:

  本首诗写了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一对长期远离的情人的沉痛思念之情;抒发了思妇的离别之苦,相思之痛,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曲折心理,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复杂情感,因此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措词明白浅显,而内容丰富深厚;运用比兴手法,表现深刻而曲折的主观心情。

  (八)指导背诵。

  (九)练习:

  1、背诵《行行重行行》

  2、完成练习第二、三题。

  《行行重行行》教学思路

  1、导入:女性命运,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更给人沉重的压抑感。下面就让我们去感受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

  2、让学生谈“我了解的古诗十九首”明确: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其中收录了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十九首五言诗。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这里的古诗,是指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称古诗或古体诗,《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称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3、学生浏览全诗和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4、让学生齐读这首诗,请一位同学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

  参考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女子自己安慰自己,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5、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妇的离愁别恨)

  经过刚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诗歌第一句到第六句“会面安可知”,这是思妇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抒发离别之恨。第二部分则是从“胡马依北风”到结尾,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思妇的心理活动,抒发相思之苦。

  6、谈谈思妇的离愁别恨的是如何表现?

  7、作业:背诵全诗

  8、板书: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2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比喻修辞手法0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设问修辞手法)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悟诗情

  (1)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奉诏回乡,百官送行,仕途顺畅。回家看到此柳树,满目之景,皆欣欣向荣。

  (2)这首诗借歌颂柳树来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5、介绍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一二两声长,三四两声短)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不仅是寻找美景,还因为这里是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朱熹也是来求圣人之道)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作者的写作方法。

  1、2两句写景,34两句明理。就像我们写作文,1、2两句叙述描写,34两句写感受。

  5、拓展描写春天的诗。《春日》、《送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高

  绿

  咏柳{多}二月春风似剪刀

  细

  春日

  ↓

  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学反思:

  一堂古诗课想要上得很丰满,我觉得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写作背景,一是同题材诗歌的拓展延伸。在这一刻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这些方面。首先介绍贺知章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他奉召回乡,百官相送,仕途顺畅,所以整首诗饱含着欣欣向荣的赞美之情。第二首诗介绍“泗水滨”时,补充介绍此地是孔子弦歌讲学之地,因此“寻芳”也是指他寻孔圣人之道。课后拓展环节结合“中华经典诵读”让学生学习了《春日》《送春》等诗歌。好的古诗课应横有宽度,纵有深度,也许有些知识对孩子来说还稍显难度,但能给他们自学诗歌一个指引。

  不足之处是应该在学习完古诗之后再整体总结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这样的方法总结之后更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古诗自学。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 (疏疏)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三、学习《清平乐.》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背景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作业:

  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任选一诗写一段话。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阅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注重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重点内容反复朗读,读中感悟。

  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更好的体会作者情感。

  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学生讲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读辛弃疾的《清平乐.》就要让学生了解辛弃疾本人,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从而为学习文本做好准备。

  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

  语文学习是综合性学习,是开放性学习,本课运用请同学上台表演、连环画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不仅是为了增加学习兴趣,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4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课《英英学古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会“首、意、思、层”四个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目标分解依据

  1、基于课标

  (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基于教材

  这篇课文非常巧妙的把古诗、诗意和诗的作者融合在对话当中,可以使学生在无意当中掌握住诗文和诗意,比单纯的学习古诗又更系统了一步,而且文章以祖孙对话的形式呈现,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教学时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

  3、基于学生

  这篇课文人物对话浅显易懂,学生大多数听过或者背过《静夜思》这首诗,诗意在英英第二次说的话里面,可以让学生读一读之后自己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真正的掌握古诗。古诗的诵读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感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评价活动方案

  1、学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配乐朗读,每个大组选两个学生进行朗读比赛,代表本组。

  2、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四个大组为单位,每组抽出一个小组进行比赛读。

  3、学生自己说说古诗的意思,说的好的盖上小印章以示鼓励。

  教学活动预案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指名读生字词。

  英英一首古诗意思一层静夜思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字词学得多,而且还把它们牢牢地记在心里了,其实英英也很了不起,你瞧,她正在干什么?(投影出示英英背古诗的图片)

  2、指名说图意:英英在和奶奶对话,英英在背古诗。

  3、题目是英英学古诗,我们能不能把它改成“英英背古诗”呢?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一说:A、英英说了几次话?B、每一段话都说了什么?

  (3)小结:从对话中我们了解到英英不仅背好古诗,而且还懂得了古诗的意思,同时还了解了古诗的诗人是谁,那你们说题目能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与背的意思,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

  二、学习《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师:你理解了哪个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理解,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组织能力。】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

  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感悟,体味诗情。

  (出示插图《静夜思》)

  (1)师: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教学“李”

  (2)师: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么圆,这么亮?(八月十五中秋节,元宵节的晚上。)

  (3)师:月圆之时,正是家人团圆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聚集在一起玩一玩,乐一乐。假如这个时候,你独自一人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觉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感受作者内心的孤单、寂寞之情,可以更好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4)师:是啊,别人团聚,自己却孤单一人,心中肯定非常难受。你们看,此时此刻,诗人李白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一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可以自主学习,各抒己见,更好的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5)师: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让我们一起当一当诗人李白,读一读《静夜思》。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师:这首诗有几句?(两句)依次来学一学。

  第一句

  ①指名读。

  ②师:这句诗,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学生答)

  ③师: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就像”?

  第二句

  ①指名读。

  ②师:“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③师: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们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诗人想到故乡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当他想念故乡的时候,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对,用“低头”这个词语表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很深沉。为什么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静夜思》。

  4、指导朗读。

  (1)师配乐范读《静夜思》,生体验朗读节奏,并在书上做记号。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光”“霜”“乡”

  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3)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把古诗的朗读要点分析清楚,而且先范读,而后让学生配乐朗读,非常恰当的'激发了学生的思想感情,朗读就会比较到位。】

  三、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为分角色表演课文做准备。

  同桌两人自由朗读课文,尝试表演。

  四、分角色表演课文

  1、出示要求:说话自然、流利,用讲话的语气来对话,而不是背诵课文。

  2、师生扮演角色示范引路。

  3、同桌互相练习。

  4、指名对话。(教师多鼓励,善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首、意、思、层”。

  2、记忆字形。

  3、书写时得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说好的记字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字的积极性,更牢固的记忆字形。】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结果颁布

  对本节课中学的认真,读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设计意图:孩子年龄小,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所以,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督促学生好好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对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业。】

  七、总结深化

  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会了《静夜思》这首古诗,知道了诗的意思和作者,也理解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优秀的古诗,希望大家在课下多读多学,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作业设计

  请大家模仿课文对话形式,与父母家人对话学古诗,可以是《静夜思》,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其他古诗,如:《悯农》《锄禾》《咏华山》等,像英英一样介绍一首学过的古诗,好吗?

  板书设计

  英英学古诗

  背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讲意思

  说作者唐代大诗人李白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浥”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读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是啊,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碧空尽的孤帆,离别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送别诗。

  二、指导读诗《送元二使安西》

  1.刚才已经有同学忍不住读出来了,看看每个字都写准确了没有。特别是这个字念yì(注音)。

  2.诗是一定要吟诵的,我请同学们来推选任意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重点指导读好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试与老师的朗读比较 “元二”后有一个停顿。

  3.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4.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浏览网页,学生自学)

  5.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就更好了!

  6.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1.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和元二是好朋友?

  (“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2.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 也是一杯祝福的酒。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3.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窗外哪些景物,使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雨、客舍、柳)

  4.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5.师生交流

  6.自古人生重离别。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7、学到这里,你能体会到诗人和元二的情吗?(板书:依依不舍)

  四、教学《别董大》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哪些景物?

  3.“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

  4.自由读。

  5.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此景次情,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

  6.为什么而愁?(为眼前的环境而愁,为前途而愁)

  7.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对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五、结课

  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是碧空尽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送别诗,感受一下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两岸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7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亲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欣赏二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二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一水 数重山 慈母 游子

  春风 绿 密缝 恐迟

  还 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语言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他们的人文和诗学素养。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每次教学古诗,基本上都是教师引领学生逐句讲解,再由学生背诵下来便大功告成了。虽然看似知识掌握了,但是古诗中所蕴含的深意以及语言的优美、凝练,学生却并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串讲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能主动去学习古诗,主动去感悟诗中的情感,进而有效地去品味诗中独特的魅力呢?所以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也在网上欣赏了很多古诗的教学课例,尤其是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枫桥夜泊》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学中他创设的那种幽深的意境,以及课堂上那浓浓的诗意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我便在自己的这节课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以“母爱”为主线,合二为一

  《游子吟》《别母》这两首诗都是以表现母爱为主题,其中又都饱含诗人们对母亲的思念及感激之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们放到了一起来执教。由于《别母》相对来说是学生比较生疏的一首诗,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作为主讲来学习。而《游子吟》学生们比较熟悉,所以便放在学习《别母》这首诗之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再由学生来自学完成。当学习完两首诗后,我又将两首诗中最能体现母爱的诗句穿插在一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让学生深入地体会了两首诗中所表现的母子亲情。这样,有分有合,有教有放,不但使学生对两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与感悟,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母爱”为基调,引情入境

  古诗,境界高远,蕴涵哲理,每一首诗都饱含诗人的深情,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更是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母爱”这个主题,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引领,并借助音乐、图片、语言的渲染,将学生紧紧地吸引在古诗的意境之中。比如当学生在朗读“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这句诗时,为了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母子间情之深,思之切,我进行了三次引读指导,同时配上凄婉的乐曲,孩子们早己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了浓浓的思念之中,这样,诗意不用多讲,而诗情便自然地流进了学生们的`心中。

  三、以“母爱”为牵引,拓展升华

  五年级孩子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并且经过前四年古诗词的滋润,已经具备一定的对古诗的品味感悟能力。因此在学习两首诗之后,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我适时地引入白居易、周寿昌和李商隐的有关描写母爱的诗句,一句“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母子分别时痛彻心扉的伤感,而“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又再次让学生们感悟到儿女对母亲的那份思念。当情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引出李商隐的这句“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又将学生的思绪落实到了如何回报母爱的思考之上,这样就使学生们的感悟更加深入一些。

  当然,除了这几句古诗外,还有不少现代诗也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于是我就想,如果能将一些现代诗也融入本课之中,学生们是否会感悟得更加深刻呢?所以我便试着打破常规,将两首赞美母爱的现代诗引入了本节课,让学生们在读悟的过程中,感悟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这样,也将我们祖国古今语言文字的不同魅力贯穿在一起,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或者内容相关、或者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找到共鸣点。同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8

  【设计理念】

  立足语文课程综合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从大语文观入手,加强古诗文精神文化的引领,让学生在整合式的教学中,想象入境,诵读悟情,在诵读中加以理解感悟,在拓展中积累升华,同时渗透

  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首古诗,并熟练地背诵。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二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诗句的情味,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在与现代诗的对比感悟中,提升阅读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诵读理解二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同学们,从古至今,母爱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战国时的孟母三迁,到东晋时的陶母剪发退鱼,再到南宋的岳母刺字,这些故事都在演绎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母爱。(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走进《古诗三首》中两首以母爱为主题的诗。(板书)首先学习第一首汪中的'《别母》。(板书)

  二、学习《别母》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读一读,看谁能将诗句读准确而流利。(生自由读)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3.带着节奏再读古诗,看看谁读得更有味道?(同桌互读)渗透方法“朗读有韵律”。

  4.指名读诗,生再齐读。

  (二)理解诗意

  1.师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

  2.默读古诗,借助注释,用心来品味一下,想想诗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渗透方法“默读明诗意”。

  3.生汇报

  (1)(前两句)当时的环境怎样?这样的环境描写会更让你觉得无比——(生回答)

  (2)汪中从小就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可想而知,他们在生活中会一定会经历许多艰辛,你能想象出来吗?(出示说话练习)

  (3)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4)而此刻,儿子也不忍心离开——这个家,不忍离开自己的——白发老母。于是他便想到了——出示后两句诗(指生读)

  (5)(出示“涯”字)透过这个“涯”字,你能想到什么?就请你再次用心来品读一下这句诗,看看透过作者的想象,你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渗透方法“品读想画面”)

  (6)指导朗读这两句。

  (7)此刻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此刻他们难舍的是人,难分的是这母子二人的心啊。(生分组读全诗)。

  (8)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环境描写,并融入自己的想象,以小见大,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份浓浓的母爱。读诗就要熟读成诵,才能更好地让我们体会其中的情意。(渗透“诵读悟诗情”)同桌之

  间背一背,看谁能将这首诗铭记于心。

  (9)指名背,生再齐背。

  三、学习《游子吟》

  (一)过渡

  正可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夜伴灯前念远游”。其实在感受这份离别之苦时,我们应该有更加深入地思考,那就是如何回报母爱。而这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有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板书)

  (二)学生自学

  1.回顾《别母》的学习方法,“在朗读中读出韵律,在默读中整体感知了诗意,在品读中联想到了画面,在诵读感悟了诗情”,学生在组内按照这几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游子吟》这首诗。

  2.学生汇报

  (1)朗读有韵律

  这首诗流传甚广,我相信你们一定都能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读一读?(指3名,齐读)

  (2)默读明诗意

  ①这首诗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指生说,其他人可以补充,再找人完整地说说)

  ②同学们,此刻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出示句式训练,指名说)

  (3)品读想画面

  此刻,透过这首诗,你们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诵读悟诗情

  生谈体会,并背诵这首诗。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那是因为,(出示)临行前,引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远行后,引

  读——“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大家看,在这两首诗中,诗人各有侧重,或是重在离别,或是重在感恩,但最终却都在赞美这深深的母爱。

  3.拓展诗句,生齐读。(白居易的“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周寿昌的“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李商隐的“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4.出示两首现代诗,自由读一读,看看这两首诗与我们学习的这两首诗又有什么不同?(生读,汇报)生续写现代诗。

  5.学生读自己写的诗。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室;课件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设计意图:音乐、背景、文字,首先在课前营造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背背喜欢的古诗,引领学生们进入古诗境地,从而给整堂课罩上古诗的氛围。

  二、介绍诗人

  叠纪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1、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2、课件演示,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

  设计意图:

  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不但会背诵古诗,而且知晓古诗的作者,了解诗人,喜欢诗人,近而也更加喜欢我们的古诗文化。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学生看图说一说

  3、揭示诗题

  师:这是秋天,一个静悄悄夜晚,李白正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于是写下了一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4、齐读课题

  5、知道这首诗吗?让学生背一背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图画浓郁的意境,从已有的古诗理解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四、认读生字

  1、读字正音

  ⑴指名读古诗

  ⑵在书圏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

  ⑷指名领读,并让学生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⑸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并随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如三拼、整体认读音节。通过相互检查的方法让同位两个小伙伴合作学习,互相纠正。

  2、认清字形

  ⑴学生小组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这些字。

  ⑵指名说一说。

  ⑶抢读生字游戏。(课件在花瓣上出示本课生字)

  相机理解“举”、“举头”: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请举头,“举头”还可以说成什么?

  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⑷对号认生字

  1、夜;2、光;3、头;4、床;5、故;6、乡

  课件出示:学生对口令:

  夜是几号字?头是几号字?2号什么字?4号什么字?5号6号什么词?

  答对者来摘苹果,并请摘到两个苹果的同学把其中的一个送给好朋友。

  ⑸摘苹果游戏

  出示带有生字的苹果,“谁会摘下带有生字的苹果?”请学生正确摘下带有生字的苹果,领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们在一起,交流识字的办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也为其它学生提供了一种识字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抢读”“对号”“摘苹果”反复的复现生字,让学生在快乐积极的态度中完成生字的认记。

  五、朗读古诗

  1、体会诗意

  ⑴指名读古诗

  ⑵“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⑶指名说说

  ⑷提出不懂的地方

  相机理解“霜”:在哪儿见过霜。(天冷的时候,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师: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

  2、入境朗诵

  ⑴学生自由练读

  ⑵指名读,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

  导情: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⑶师范读

  ⑷配乐读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思念故乡的诗人李白,在的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月亮,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吧。

  ⑸学生练读

  ⑹指名朗诵

  ⑺全体起立,望月诵读“静夜思”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的烘托、借助图画的感染,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全情投入朗诵。让学生熏到李白的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

  五、古诗赏析

  师:一轮明月,一段思乡情,一首静夜思,李白还有很多诗作都写到了月亮,我们来欣赏两首。

  配乐朗诵《古朗月行》、《月下独酌》

  师:如果你们也喜欢这两首诗可以到我们的《古诗八十首》中去找一找,背一背。

  设计意图:

  介绍李白另两首古诗作品,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素材,并激起学生对古诗、诗人的兴趣。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10

  古代诗歌朗读指导:对比朗读

  一、导入:

  古诗是节奏优美的,那么我们如何朗读,才能更好地读出古诗的美感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古诗对比朗读的一些方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在对比朗读中感受不同诗歌的节奏,朗读时做到抑扬顿挫。

  2、在对比朗读中感受不同诗歌的意境之美。

  3、借助对比朗读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以及用何种手法达到这种效果。

  三、明确朗诵的基本要求:

  (一)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

  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古诗朗诵注意事项:

  1、发音正确,吐字正确。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

  2、注意停顿,把握节奏。

  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做到抑扬顿挫。

  四、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诵读欣赏

  (一)欣赏诗歌的方法:

  抓关键词,品味语言;

  研读景物,体味意境;

  探究主题,情景交融。

  例一:《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例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朗读训练: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

  一读:读出节奏

  要求:

  1、自由朗读两首诗歌读出节奏。

  2、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训练:用斜线给两首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例一:《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例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读:读出意境

  要求: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步骤:

  1、抓住诗中景物来分析意境。

  2、用合适的语调来变现意境。

  例一:《钱塘湖春行》

  1、写了哪些景物?

  答:写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等富有早春特色的景物。

  2、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愉悦、轻松、的意境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风光迤逦的早春画面。

  3、用怎样的语调来变现这种意境?

  答:舒缓、明快,语调清扬。

  例二:《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秋思》是写那个季节的景物?

  答:写了秋季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2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苍凉凄清的'意境。

  3、用怎样的语调来变现这种意境?

  答:缓慢、压抑,语调低沉。

  三读:读出情感

  要求: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感情。

  步骤:

  1、找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用自己语调的变化来表现这种情感。

  例一:《钱塘湖春行》

  1、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抒发了作者一种愉悦享受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的感情。从“最爱”等词句中可以看出来。

  2、要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表现这种情感?

  节奏舒缓、明快,语调清扬。含着喜悦之情,读出心中的愉悦来。

  例二:《天净沙.秋思》

  1、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作者抒发一种漂泊天涯思乡念亲的悲伤、惆怅之情。从“断肠人”一词可以直接体现这种情感。

  2、要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表现这种情感?

  缓慢、压抑,语调低沉。融哀伤之情入诗,读出心中的哀伤和悲凉。

  五、拓展训练

  照老师教的方法,为下面的诗歌划分节奏,分析意境,找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读出节奏和情感来。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意境:通过明月、清风、疏星、细雨蝉鸣、蛙声、鹊惊、稻花、农人营造了一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的意境。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安适、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朗读节奏:稍微轻快,清扬读出享受喜悦的心情。

  2、卜算子咏梅

  驿 外/ 断 桥 边,寂 寞 /开无 主 。

  已 是 /黄 昏 /独 自 愁,更 著 /风 和 雨。

  无 意 /苦 争 春,一 任/ 群 芳 妒。

  零 落 /成 泥/ 碾 作 尘,只 有 /香 如 故。

  意境:通过驿道、断桥、风雨、黄昏、零落等景物写出梅花的不幸处境,营造了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的意境。

  情感:凄凉、孤芳自赏却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朗读:声音低沉、语调较慢。读出处境艰难,凄清之意和不屈之情。

  六、归纳小结

  诗歌朗诵的方法:

  1、发音正确,吐字正确。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

  2、注意停顿把握节奏。

  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做到抑扬顿挫。

  七、自我反思

  建议你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

  a、这堂课我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学习热情高不高。

  b、这堂课我有没有学到新知识。

  C、这堂课我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你三项的回答都是YES,请你给自己打“优”

  如果你有两项回答YES,请你给自己打“良”

  如果你有一项回答YES,请你给自己打“合格”

  如果没有一项回答YES,一定要加油哦!

  我给自己打“_________”今后我要努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做得更好。

  八、作业布置

  请你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认真诵读课后古诗。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11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所见

  2、指名读题,齐读

  3、解题:“寻”,寻访 “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 “所见”,亲眼看见的情景。

  4、简介作者:

  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提起他,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了是用“推门”好,还是“敲门”好,他费尽心机。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贾岛炼字上的工夫。然而这首诗却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推敲、玩味的.。

  袁枚:清代诗人。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明白流畅。

  二、读诗

  1、这两首都是五言绝句。指名读诗,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2、齐读

  三、解意

  1、指名说字词义

  2、连起来说诗歌大意

  四、品境悟情

  1、过渡:两首古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这样还不够,我们还应该细细品味它们的妙处,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你一招:让我们穿越时空,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投影出示画面)想象你现在就已经成为了苦吟诗人贾岛,你一直想去寻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山林的好友。在一个深秋的早晨,你骑上心爱的毛驴,悠然行走在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上,此时此景,让你情不自禁地吟咏起杜牧的诗句来:(谁接下去?)

  4、你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心里又会想些什么?想象说话。

  5、不知不觉,你来到了一棵参天古松下,迎面走来一个童子,你赶紧上前询问。(投影出示三问三答的填空)

  同桌分角色进行对话。(三问三答,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几起几落。)

  指名表演

  6、师讲解:

  全诗只有区区20字,却涉及到三个人物:诗人、童子、隐者。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因为他是“寻”的对象,是诗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我们不知道他的具体身份、气质、品格等。但细心品味,深入一想,又感觉每一句都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身居云山,远离尘世,与青松做伴,与童子相依,采药为生,济世救人,他真正的隐者身份,超凡脱俗的气质,闲适高雅的品格,都隐隐约约地暗藏在每句诗的背后,在画境深处时隐时现。诗人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给我们读者以无穷的想象,这正是它的妙处所在。

  7、再读全诗,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练习背诵。

  五、小结

  告别隐居深山的贤士,下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袁枚一起,去感受田园风光的恬静,乡村生活的闲适。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12

  第一单元

  【单元导教】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往事”,共编排了四篇课文。要借助这些课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学过的“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四篇课文所采用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各不相同,教学时,要结合课后题和课前学习提示引导学生分篇章,有重点地训练某种体会感情的方法。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块

  教学关注点

  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文章体现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出诗中表达的童真童趣。

  祖父的园子

  分析园中景物有何特点。

  梳理我和祖父在园中做了哪些事情,祖父是如何对待我的。

  通过园中景物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特点和我在园子里的无拘无束的行为,体会出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自由的向往。

  月是故乡明

  梳理我由月亮想到了哪些童年往事和经历。

  分析对比的语句有何作用。

  深入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通过直抒胸臆的语句和文章所描写的具体事例,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梅花魂

  梳理文章描写了外祖父与梅花有关的哪几件事。

  分析外祖父具体的言行描写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深入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通过典型事例体会外祖父的爱国之情,和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

  口语交际

  1.根据课本中的例子,明确“问题清单”有哪些撰写方式。

  2.交流向大人提问的具体要求。

  3.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指导和小组内的交流,有条理的记录自己搜集到的问题。

  语文园地

  1.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交流总结“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2.充分观察例句,展开想象,模仿“词句段运用”中涉及到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和仿写训练。

  3.体会古诗《游子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该诗。

  那一刻,我长大了

  要点

  教学关注点

  选择写作素材

  结合教材中给出的三个事例,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让自己有所触动的事情都是帮助自己长大的经历,长大是一种独特的感受。

  注意事项

  1.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要把让自己感到长大的那一瞬间写具体。

  3.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认识4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9个字和11个词语。

  阅读:1.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说出诗句所描绘的场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古诗三首》和《游子吟》,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口头表达:通过向大人提问,学习根据需要列“问题清单”的方法。能够抓住关键点记录别人的回答,并能梳理问题,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书面表达:1.结合课文给出的例子,准确选择习作素材,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能够把让自己感到长大的那一瞬间写具体,表达出真实的感受。

  1.古诗三首

  【课前解析】

  本课选编的三首诗描写的都是古代乡村中儿童的生活,表现出的都是童真童趣。但又各有特色,首先,儿童进行的活动不同:第一首诗写的是童孙学种瓜,第二首诗写的是稚子弄冰,第三首诗写的是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其次,儿童活动的环境各异:第一首诗是农忙时的村庄,第二首诗是寒冬时的村庄,第三首诗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现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

  在之前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抓住关键语句,借助具体事物,关注场景、细节描写等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本节课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以读促悟来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稚、漪”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读准多音字“供”;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童真童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昼、耘、稚、漪”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正确认读“玉磬、水满陂”两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3.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提起童年,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

  预设:美好、快乐、忙碌、多姿多彩

  教师引导:童年生活总是给人无限的遐想,那古代儿童是如何生活的,诗人眼里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板书:古诗三首)

  出示课件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表达对童年的感受,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出要求:课文中的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现在请你出声朗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2:

  教师示范:示范朗读三首诗,请学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提问:请根据你自己读诗的体验,说一说哪些字容易读错,需要格外注意发音。

  预设1:“供”是一个多音字。“供奉”“供养”“供职”等词语中的“供”读四声。“供给”“提供”“供应”等词语中的“供”读一声。在古诗中,“供”的意思是“从事”,应该读四声。

  预设2:“稚子”指的是幼小的孩子,“稚”还可以组词为“幼稚”“稚嫩”。

  预设3:“磬”是一种打击乐器,要注意正确发音。

  预设4:“漪”指水中的波纹,可组词为“涟漪”,不要读成qí。

  预设5:“水满陂”的“陂”是软耳旁,指的是“池岸”,注意和“山坡”区分。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尝试为大家朗读这三首诗,读的时候注意结合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提出要求:请你结合书上的插图,尝试理解这三首诗的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首诗描述的画面。

  1.《四时田园杂兴》

  出示课件3:

  教师提问:《四时田园杂兴》是一组诗,其作者是宋朝的范成大,本文选取的是“其三十一首”。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预设:“兴”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教师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预设: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习大人的样子种瓜。

  教师提问:古人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你能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具体季节是什么吗?

  预设:从“昼出耘田夜绩麻”一句可以得知,他们白天所做的农活是“耘田”,说明此时是夏天。

  教师追问:在这首诗中,“昼”与“夜”相对应,“夜”的意思是夜晚,“昼”的意思是什么呢?

  预设:“昼”的意思是白天。

  教师追问;“儿女”指的是谁呢?

  预设:“儿女”指的是村庄中的成年男女。

  教师总结:古代有“男耕女织”的风俗,诗歌的第一句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所以白天出去耕种的是男子,晚上绩麻的是女子。

  提出要求:请你再次朗读古诗,说说自己感受了一种什么气氛?

  预设:感受到夏季的乡村一片繁忙。

  教师追问:在朗读中,我们如何来表现这种繁忙的景象呢?

  预设:前两句语速稍微快一点。

  提出要求:请你给同桌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出繁忙的气氛。

  同桌互读古诗。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2. 《稚子弄冰》

  出示课件4:

  教师提问:《稚子弄冰》是什么意思?(板书:稚子弄冰)

  预设:“稚子”在指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教师提问:幼小的孩子是怎样玩冰的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预设: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教师追问:在玩的过程中,小孩子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小孩子在“脱晓冰”时满心欣喜,“彩丝穿取”时小心翼翼,敲冰块时十分得意,冰块碎地时则是万分懊恼。

  提出要求:请你自己朗读这首诗,尝试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

  生:自读诗歌。

  教师总结:“稚子金盆脱晓冰”一句语气欢快;“彩丝穿取当银铮”一句语速稍慢,表现小心翼翼;“敲成玉磬穿林响”一句语调稍高,读出兴奋之情;最后一句则语速稍慢,语音低沉,读出懊恼之情。

  3.《村晚》

  教师提问:《村晚》的意思是什么?(板书:村晚)

  出示课件5

  预设:“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见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教师提问: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乡村傍晚的哪些景色呢?

  预设: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教师提问:诗歌的前两句是在描写乡村傍晚的景色,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预设1:“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出现了两个“满”字用的好,第一个“满”字写出了青草非常多,非常茂盛的样子,第二个“满”字表现了池水涨得很高的样子。

  预设2: “衔”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的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预设3: “浸”字写的很生动,描写出了落日和青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

  教师追问: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乡村傍晚的景色,你会用哪个词呢?

  预设:悠闲宁静。

  再次追问:你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悠闲宁静之美吗?

  教师小结:读这首诗时,前两句可将语速放缓,重读两个“满”字,“水满陂”、“浸寒漪”的尾音稍微拉长,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后两句中的“横”“信口”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可以按照老师刚才的要求给大家示范朗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借助注释和插图等多种方法理解三首诗的意思,为进一步体会古诗所传达出的童真童趣做好铺垫。)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三首表现的都是古代乡村儿童的生活(板书:乡村儿童生活),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但同样那么快乐,那么美好,令我们心生向往。

  课后作业

  出示课件6:

  1.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古诗。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乡村儿童生活

  《稚子弄冰》

  古诗三首

  《村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书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

  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借助关键词句体会童真童趣。

  抓住要点,展开想象,尝试将古诗改编成短文。

  【教学重点】

  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借助关键词句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农村儿童生活的古诗,你能有感情地给大家背诵这些诗歌吗?

  抓住关键词,比较三首诗的异同

  1.教师提问:这三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古代农村儿童的生活,但三种生活各有特色,你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了吗?

  出示课件7:

  预设1:第一首诗描写的生活是童孙学种瓜,第二首诗描写的生活是稚子弄冰,第三首诗写的则是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

  预设2:这三首诗中,儿童生活的环境也不一样,第一首诗写的是农村繁忙时的村庄,第二首诗写的是寒冬时节的村庄,第三首诗写的是傍晚夕阳落山时池塘边的景象。

  2.提出要求:不同的生活分别表现出孩子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请你默读古诗,圈画表现出儿童形象特点的词语,并进行批注。

  全班交流:

  第一种情况:学生按照古诗的顺序进行交流。

  预设1、《四时田园杂兴》(板书:四时田园杂兴)中,“未解”、“学种瓜”两个词写出了儿童虽然不懂得耕织这些农活怎样做,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表现出他们的天真可爱和对劳动的热爱(板书:热爱劳动)。

  提出要求:请你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孩子学种瓜时笨拙又好玩的姿态,读出他们的天真可爱。

  预设2:《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中,“脱”和“穿”两个动词表现出儿童弄冰时的小心谨慎。从“敲”字可以看出儿童听到冰块发出清脆响声时的得意洋洋。从“碎地”这个词可以感受到冰块破碎之后,儿童心里很是懊恼。这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孩子的活泼可爱。(板书:活泼可爱)。

  提出要求:请你给自己的同桌读一读这首诗,读这几个动词时,语速要慢,加以强调,表现出孩子心情的变化以及他的活泼可爱。

  预设3:《村晚》(板书:村晚)中,“横”字写出了牧童横坐牛背上吹笛子的调皮。“信口吹”写了牧童随意吹笛,没有腔调,表现出他的悠闲自在(板书:悠闲自在)。

  提出要求:请女生读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景物的诗句,语速要慢,读出乡村傍晚的恬静之美,男生读后两句描写牧童的诗句,“横”和“信口吹”两个词要放慢语速,拖长强调,表现出他的悠闲自在。

  3.教师提问: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发现三首诗所描写的儿童生活和儿童形象各不相同,但不同之外,是否也有共同之处呢?

  预设:他们的生活都充满乐趣,这些孩子都十分的纯真、可爱。

  教师小结:在三位诗人眼里,儿童的生活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每一个孩童也是如此的天真、可爱(板书:天真可爱),不由得作诗一首来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第二种情况:学生不按照古诗的顺序进行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将三首诗整合起立,比较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深入体会诗歌所体现的童真童趣。)

  三、发挥想象,改写古诗

  教师引导: 这三首诗所描写的生活是那样美好,你想不想用自己的话把它改编成一个小短文呢? 改编时要展开充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请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改编的小短文,并请同桌给自己提出宝贵的建议。

  出示课件8: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改编呢?

  预设1:仅对古诗进行了简单的翻译,没有展开想象。

  预设2、对古诗的每一句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没有重点。

  教师点拨:诗歌改编要以诗歌内容为基础,但不能逐句翻译,应该抓住每首古诗的要点进行丰富的想象。比如改编《四时田园杂兴》时可以想象小孩子们学种瓜时的神态和动作;改编《稚子弄冰》时可以想象稚子玩冰的神态和心里的想法;改编《村晚》时可以想象牧童横骑在牛背上休闲自在的样子。现在,请你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把自己改编的古诗进行适当的修改,写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提出要求:写好古诗改编后,请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谁的语言更生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口述改编的古诗,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指导改编古诗的要点,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体会。最后才让其运用习得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思路,付诸笔端,帮助其更好地完成改编。)

  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9:

  1.教师提问:“耘”和“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怎样才能写美观呢?

  预设:这两个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教师追问:请你根据自己的书写经验说一说,这两个字在书写时还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耘”字的左边是三横。“晓”字的右上角没有点。

  2.教师提问:“昼”和“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怎样书写才能更美观呢?

  预设:生字的各部分都要写的紧凑一点。

  3.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所学生字。

  课后作业

  出示课件10:

  教师要求:一找还有哪些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整理到积累本上。

  六、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热爱劳动

  古诗三首

  《稚子弄冰》:活泼可爱

  天真可爱

  《村晚》:悠闲自在

  【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因而,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抓住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来体会古诗中的童真童趣。

  因本课三首诗有共同的主题,所以我在授课时将三首诗进行了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为此,在第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将三首诗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书上的注释和插图,通过想象来理解诗意。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诗的异同,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充分体会三首诗中的孩童形象,感受三首诗表达的童真童趣。

  在学生充分研读三首古诗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尝试将古诗改编成小短文。鉴于学生改编古诗时,容易逐句翻译,缺乏想象,抓不住要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进行口述,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指导其抓住古诗的要点展开想象,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体会。最后才要求其运用习得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思路,付诸笔端,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改编。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13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咏柳”即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字词。

  (1)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相互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释词:

  碧绿:翠绿色的玉石。

  妆:装扮,打扮。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丝涤:用丝织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

  裁:裁剪。

  三、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二句,思考:这两句是是什么意思?

  (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儿童坐在一棵柳树上吹着竹笛)从远处看,倒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像用丝织成的带子)

  (3)理解句意。

  谁能试着说说第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高高的柳树如同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万千条柳枝好像垂下来的绿色丝带)

  (4)指导朗读。

  一要读出对诗人的赞美,二要读出节奏感。

  引导:诗人从柳树写到柳枝,又从柳枝写到柳叶,诗人看到这细嫩的柳叶,是怎样想的呢?

  2.学习第三、四句诗。

  (1)指名读第三、四句。

  (2)交流汇报:诗人是怎样想的?

  (柳叶怎么这样细这样尖,好像是人裁剪出来的)

  (3)诗人又想到是谁裁剪的呢?

  (二月春风)

  (4)诗人为什么会想到二月春风呢?

  (因为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

  (5)投影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理解。

  (6)谁能说说这两句的诗意。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

  五、小结

  在春天里看到吐出新绿的柳树,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许多诗人都写是赞美杨柳。诗人赞美杨柳更为奇特,从“树——枝——叶”联想到“碧玉”“绿丝涤”,最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仿佛是二月春风把这剪刀裁出满树又细又嫩的柳叶。

  六、扩展升华

  诗人描写的柳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你眼中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咏柳》。

  2.全班齐背《咏柳》。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春天柳树的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景物的另一首诗《绝句》。

  3.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到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那时正是春天,他看到明媚的春色,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诗人看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上有些什么?

  3.同桌交流。

  三、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齐读第一、二句,想想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美妙的画面?

  2.指名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指导: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诗人写得多妙啊!

  四、朗读感悟,欣赏体会

  1.指导朗读。

  朗读这首诗时语调要轻松,要突出重音: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要边读边想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语言特色。

  4.体会诗歌节奏。

  读中体会。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你能体会得到吗?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14

  教 学

  目 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 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知识点

  梳 理理解古诗意境 背诵并积累春天的古诗

  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课 后

  反 思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用具: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旧诗导入,弄懂诗题,知作者

  1.师:(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

  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读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二、学生字,读古诗,找出两个多音字。

  三、学习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知 诗 人,读 诗 文,解 诗 意,入 诗 境,悟 诗 情

  2、师范读(用二二三的形式读)

  3、自读,指名朗读,齐读。

  4、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了解每句诗的意思。

  5、汇报

  (1)品读景美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3.引导: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 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b 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c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蒙蒙细雨??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3)子规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十四个字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

  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

  板书:景美

  (2)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6.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板书:人勤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8.鼓励学生作诗。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读诗。

  五、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相关文章: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05-15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优秀15篇)05-15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优秀篇」(精品15篇)05-15

桂花的作文[优秀]08-28

(优秀)桂花的作文07-14

桂花的作文【优秀】07-07

桂花的作文(优秀)07-06

【优秀】桂花作文02-28

【优秀】桂花的作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