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故乡的作文

时间:2024-01-16 12:47:42 故乡 我要投稿

描写故乡的作文经典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故乡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描写故乡的作文经典8篇

描写故乡的作文1

  故乡,是每一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的故乡位于祁连山北麓,是一片山水相依,河滩广袤的乐园。虽然土地并不美丽富饶,人们生活也不殷实富足。可我们的童年生活却也丰富多彩,乐趣无穷。80年代初,我的故乡和所有西北农村一样,物质还比较贫乏。可许多生于70后的孩子,却也无拘无束地在清贫的大自然里,获得了不少的乐趣和甘甜的记忆。比如放学归来扯猪草、沉砂池里去洗澡、农忙季节拾麦穗、沙枣林里捉迷藏、村口小溪洗衣裳、、春天河滩捡石头 。等好多的逸闻趣事。

  故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南北紧邻祁连山脉视觉可见,由西向东逐渐开阔无垠。而且,一条从西向东的千年河滩广袤绵延,盛产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鹅卵石。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家乡好多地名也取得很有意思。在河滩的南岸,据山脉延伸程度的远近,依次取了,五沟湾、四沟湾、(三四沟交界处是著名的西营水库)三沟湾、二沟湾、头沟湾等地名。而我的家乡,却刚好里山稍远些的开阔地带,故名“西营。”(在父辈少时,有名的西营镇)

  在河滩北岸,由远及近依次取名为;何家湾,康宁乡、龙泉村,丰乐镇、等地名。呵呵,这样的地形位置,大自然慷慨地赠与了人们好多修渠造坝,砌墙盖房的天然石料。

  所以,好多人家盖房修院,地下几层都是在河滩里,沟沿边捡拾的石头,由手艺高超的师傅们根据石头的大小形状完美组合勾缝砌成的。就是这些个沉甸甸的貌不起眼的石头,打造了家乡人们房屋的强硬地基,也节省了不少拓土块,买砖瓦的劳力和成本。

  其实,大多数的时候河滩接近干枯,一眼望去,寂静的河滩里大小不一的色彩各异石头,倒像爬满了数不清的吃饱喝足的牛儿羊儿,安详富足。只有在秋季或者山洪暴发的.时刻,站在河岸上才能一睹水流湍急,波浪滚滚,震耳欲聋的壮观与惊险。这个时候,大人们是格外嘱咐小孩子不能接近河滩的唯一理由。(危险)

  若是在平日里,在一眼看不到边的河滩里,我们小孩子捡拾石子的乐趣,似乎比现在的孩子偶然在路上捡到百元大钞的心情更加美丽。有一首的歌谣;“西营街,石头街,丫头子上来比娃外。”(外的意思是,女孩子能干,纤巧的意思)或许多少也能反映出家乡石头多,女子奇的特色。

  小时候,恐怕我们每个的女孩子兜里,都有几颗精心寻觅而视如珍宝的鹅卵石。也许,你不曾知晓。那一颗颗洁白如玉,大小不一的圆溜溜的鹅卵石,是我们扒拉了多少颗大大小小的石头,不顾烈日雨淋、蛇虫叮咬才寻觅到的珍奇宝贝啊!

  有时候,运气好的时候,也许真能捡到上好的粗玉石料。记得我家里曾有一块爱不释手的深绿色石头,胎质细腻温润,放在阳光下还能隐约透亮。那时候,不知玉石的价值,也没有那方面的经验,所以就当作一块特别的石头把玩而已。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就不在了,我为之惋惜良久。

  离开家乡后,关于石头的故事和记忆,似乎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和脑海。可在每一次梦境里,那片河床上,那些个大大小小多的数不清的石头,却依旧那样鲜活生动。还隐约听到;“西营街,石头街,丫头子上来比娃子外的歌谣。

描写故乡的作文2

  在南方长大的我,自然特别喜欢水。儿时喜欢去小溪踩水,溅起串串水珠把笑写在脸上。去摸螺丝、采菱角,也少不得到河里玩水游泳。

  成年后我喜欢去看水。看浩瀚的海水,奔腾的黄河,清澈的闽江,静流的漓江。每次看水都有着不同的感觉,或心潮澎湃,或心静坦然。

  从小在外面长大的我对故乡了解甚少,自然谈不上有很深的情感。随着年纪的逐渐增长,便有了想去了解故乡亲近故乡的愿望。尤其父母叶落归根后使我对故乡更增添一丝眷恋,思念之情常常涌现。今年清明节我们兄弟姊妹回到了故乡去祭拜父母,在那里让我感受到浓烈的乡情,了解到故乡的点滴,对故乡的水充满好奇。

  我的故乡在浙江东阳,那是个青山环抱,碧水环绕的地方。在我的故乡有一座横锦水库建于20世纪60年代,由一条近80公里长的.干渠与10个乡镇的灌区连接,灌区设立了一个面积达2万亩的国家级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如今只要阀门一拧,水就流到田头。各村都设有分渠引水进村,展现村村渠水相连,户户渠水绕屋的靓丽风景。2000年底,义乌市一次性出资2亿元,购买东阳横锦水库每年4999。9万立方米水的使用权。此举被誉为国内首例跨城市水权交易。从此,故乡的水流进了义乌市的千家万户。

  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喜人、爱人的潺潺流水。村子里显得十分干净与宁静,清一色的水泥地面偶尔留着青石板的痕迹,被水冲洗得没有一点多余之物。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流淌着渠水,水便是这儿的特色。故乡的水有灵性,是奔流不息的活水,是水库开闸的环保水,清澈没有污染。我情不自禁地把手放进渠水中想抓住她,柔滑滑,清凉凉的她笑着一轱辘地跑开了。我真不知故乡的水却是这么的顽皮,这么的讨人喜欢。绕着村子走一圈,见得最多的是这故乡的水。水环绕着整个村子,使这里充满了灵秀。

  走进一户村民的院子,院子很大,内设小桥流水,假山喷水池很有小江南的韵味。院子的主人告诉我,院子里的水都是活水,从地下设管把渠水引进循环流动后再排出。这使我想起,去年在苏州看小桥流水,景色很美,水,比起我故乡的水那可就逊色多了。

  沿着水流的上方去寻找她的源头。我看到一条水龙匍匐在山边休憩,她那样静静地、缓缓地流淌着,流淌着犹如纯净的少女绽放着她无限的静美,无限的柔情。让我为之感动,为之兴奋。故乡的水竟是如此的有灵性,我心头热了,燃起游子归乡的激动与感慨。

  爬上山坡透过树丛向远望去,故乡的水在山与树之间时隐时现,映着灿烂的朝霞像浮动的彩缎漂浮在我的眼前。水和着油菜花谐美地张扬着,生动的色彩勾勒出最绚丽的人间四月。

  故乡的水是有色彩的。她应该是什么色彩?是碧绿、还是纯白?碧绿和纯白是水的共性色彩,故乡的水除了共性之外有她独特的色彩,那就是故乡人生活的色彩---火红。

  故乡的水是有温度的。她应该是什么温度?50度还是100度?这个温度需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验。在我的身体里已渐渐感受到她的灼热。

  故乡,我不能不爱你!

  故乡的水,我不能不亲你!

  你是我心底永远的眷恋!

描写故乡的作文3

  黄昏时候的氛围总让人生出几分怀旧的情思,我在夕阳中悠悠的忆及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像相片一样定格在了美好的儿时——那是我一切幸福回忆的发源地。“故乡的歌是一支清亮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我的童年,和故乡密不可分。我爱它的清晨、它的午后、它的夜晚,它的每一分每一毫。在整个狂放不驯的儿时,故乡以它神秘曼妙的怀抱包容着我,以至于每次的'离开都让我格外难过。我把记忆倒带,看童年伴着温暖的清辉回放。

  故乡最美在夏夜,卷几张凉席,扛几只板凳,我们爬上楼顶躺在清爽的晚风中数星星。看饭勺似的北斗七星,看广寒宫中独舞的嫦娥,看隔河脉脉相望的牛郎织女——多少如梦的夜晚,我们就这样在神话的乌托邦里畅游。笑闹累了,便以臂为枕,仰倒在凉席上睡着了。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我们打着手电捉知了,把知了放在纱门上,第二天便空余一副蝉壳,像做了一场不着边际的幻梦。酣睡醒来,刚好是清晨六点钟左右的光景。外公早就出门赶集去了,外婆正准备下地干活。我在四起的鸡鸣声中睡眼朦胧地走到院子里,拂面而过的清风散发出作物特有的清香,让我精神一振,了无困意。我坐在门口一边梳头一边等外公,当夺目的旭日吐露出第一丝光亮时,外公推着自行车满载而归,带来了刚出炉的烤饼。他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我最喜欢的和蔼快乐、自在随性的笑容,让我感到阳光也明亮了几分。嗯,故乡的烤饼一如既往的香嫩美味。

  四季中我最爱秋天,故乡也因添了秋色更显华美。院落里的银杏树缀满了美丽飘逸的“金片”,随风起舞时,仿佛能听到金属碰撞所发出的悦耳音响。我醉倒在故乡——银杏树的柔软的黄叶在清风中舞蹈,它的粉红的果实大簇大簇地肆意燃烧,纵情的秋意在田间叶里挥洒。我们爬上屋顶去打白果,再欢笑着去捡白果,看家人们剥开那粉嫩的外肉,洗净核儿煮熟了吃,味道真不错!弯弯阡陌上铺了一层秋叶毯,踩上去松软舒适。清澈的河水向人们暗送秋波,几片落叶悠悠地浮在水面上,常令我想起沙白的一句诗:“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我们在枯草丛中捉蚂蚱,叼着狗尾巴草躺在田埂上做白日梦。这时候的天空最为明净无瑕,湛蓝得好像太过分了,竟看的让人失了心神,想睡在上面,扯一片云儿做被。曾几何时,我徜徉在故乡的怀抱里,因为幸福满溢而兴奋得大喊。又一场时间的轮回,昔人却再没归过……

  好久没有回故乡看看了,不知院中的银杏树是否依然,想今年秋天依旧会“翻成金黄,而且又飞出满园的蝴蝶”吧!在残阳消逝的前一秒钟里,只余回忆悄悄漫过心头。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像轻丝般缠绕着心头,那久久不散的情思是故乡给予的,它带给我整个人生都永不消散的幸福感觉。今后,即使我走的再远,也依然会记得:最纯粹的幸福是故乡那“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自然,是瓜田李下、共邀明月的情怀,难怪了“竹溪六逸”“商山四皓”会隐居深山,纵酒酣歌,啸傲泉石。我的幸福,就是返朴归真的乡村自然。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怜”之,爱也。我的故乡,就如那潇潇秋谭,盛装着无尽的美好与幸福,望得见其青望不见其深,却分明在心中漾着……

描写故乡的作文4

  离别安阳巳经很久了,我依然怀念着它。它是我生长的故土,是它的水土风情养育我十年,在我心中,安阳就象母亲一样,令人魂牵梦绕。

  安阳是一座古老的小城。它没有杭州的妩媚娇娆,没有苏州的神秘情调,也没有北京的雄浑气势,更比不上广州繁华热闹;古往今来,没有多少名人墨客为它遗诗留画,许多人也许都不曾知道它。可是,安阳是很可爱的,是值得人们留恋的。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都至“殷”,从此安定下来,一个古老的民族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中国。“殷”就是现在位于安阳郊外的一个叫“小屯”的村镇。历史给它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遗产:甲骨文,商代大墓、古币.古陶器、祖先的遗骨……四千年的历史证明了安阳的古老和伟大,可以说,它的身上集中了中国远古文化的最迷人的光芒。

  盘庚迁殷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殷地的富饶和险要。这片沃土位于豫北平原上,气候温和,一马平川。平静而曲折的漳河在它中部穿过.河水终年缓缓流响,仿佛奏着-支永无间歇的长歌,无数个动荡的吋代就在那似哀似怨的歌声里沉浮。阡陌纵横的原野,从来不会辜负农民的辛劳。因为这富饶,安阳成为历代豪杰争抢的对象.用它屯积粮草,养精蓄税,就是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刀枪剑戟自然特别青睐于它,为它刻下深深的疮痕,宠上一层凝重的气氛。

  安阳自有它的魅力,“古老”便是它的特色。单看那些景观吧,安阳最著名的去处是博物馆。在清幽高密的树从中,隐着许多靑石雕就的马、虎、狮和人,高颀伟岸;不知是什么朝代的大青铜香炉蹲在红墙碧瓦的高殿前,有时还会冒出缕缕紫烟.氤氲缭绕在树间;高殿里陈列着殷墟文物,有很多世上无以媲美的珍品,体现着古代人民高超的才智。一座文峰塔、上宽下窄,象个倒立的锥,造型极为独特,颇受称道,它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以前,安阳有许多古砖铺砌的`小巷,狹窄平坦,两旁林立着翘屋檐的陈年古厝,麻雀、燕子在檐下做窝,满城都有它们快乐的影子。居民的院子里,常常会探出几枝枯老的枝桠,挑着白的紫的花儿,无声无息地开落,花香弥漫每一处角落。一些街道的名字也和“古老”分不开,竞有一条长街叫“老街”,而且再无别名了。

  安阳民风很有趣,大家都很崇拜英雄。自己家乡没有足以留芳千古的人物,于是从临近的汤阴县借一位岳飞来敬仰。几世的人们,都传颂着这位英雄的丰功伟绩,仿佛他是自己的乡亲一样。可是对于另一位地道的同乡袁世凯,人们是向来不屑启齿的,虽然也给他筑坟立墓,却始终当他是外乡人在安阳落了户。这样爱憎分明的态度,是安阳人共有的品格,也许就是古老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

  已经有好多年没有见到安阳了,从电视上,报刊中我又捕捉到它的影子:如今安阳作为一个交通要地,逐步发展成了一座工业城市、文明城市。高楼大廈代替了陈旧的古屋,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设备先进的工厂鳞次栉比,新古文明在改革的时代交相辉映,再树古城雄风已成为安阳人民的共同目标。

  如果再去安阳,我也许会感到陌生,感到惊奇,它的容颜竟改换得那么快!但市,花香一定还在,民风一定未改,安阳一定更加可爱。

描写故乡的作文5

  又是一年春好处,桃花净尽菜花开。小城四月,遍地撒落着碎金一般的油菜,映得春光灿烂。

  在xx,坐公交车出行再好不过。趁着下午暖意正好,找一个靠窗的位置,靠在玻璃上,肆意地让馥郁的阳光金箔似的包裹在薄薄的浅色线衫上,听着报站员浸着笑意的嗓音,报出“下一站,xx手表厂”,才觉得时间过得真是惬意而缓慢。你可以没有目的的坐在公交车上晃晃悠悠一整日,一张窄窄的公交车套票,晃过汉江丽影,晃过饮马池的古台楼影,晃过拜将台前皂角树影。

  去风景路上吃米皮吧,高高的笼屉蒸腾着氲氲袅袅的白雾,薄得似纸的米皮被拎了出来,趁热切宽宽的薄片,土豆丝、胡萝卜丝、豆芽菜整整齐齐码好,淋上酱汁,辣椒油,便被端上饭桌;吃的时候,用筷头三下五除二一搅,便送入口中,轻轻一嚼,汁水溢出,便觉得口齿生香,狼吞虎咽下一碗还想再来一碗。菜豆腐也是上等的好菜肴,原料廉价,可做工却要多费一些时候;先是把颗粒饱满黄豆泡在清水里,待豆子颗颗吸饱了水,再捞出来打成浓浓的浆;滤渣后倒入大锅里小火慢炆,用大汤勺从老坛里舀满满一勺浆水汁子,再一点一点的淋进大锅中,看着乳白色的豆浆渐渐凝结,便是大功告成了。听着简单,做起来可是技术活,火太大豆花容易散,火太小豆花成不了形,只有沉淀了二三十年的功夫的老匠人,才能把控的好火候的适度。外地人来xx喜欢尝槟豆凉粉,那种丝滑的口感和浓郁的酱汁让人欲罢不能,可真正的'本地人都明白,真正的极品槟豆凉粉是每日清晨出炉的第一锅凉粉,你若是去的早,那刚烧好的槟豆凉粉还没有完全凝固,是半糊状的那种,这时候淋上去的酱汁在糊状的凉粉中融开来,两种不同的口感交相缠杂,那才是真正的好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xx人世世代代受汉水的滋养,自然是柔软而又灵性,说话声音软软的,带着巴蜀岭南自有的口音,心灵也柔软细腻得似雏鸭的绒羽,撩拨心弦。走路上,小城不大,忽地又辗转蜿蜒至原来姥姥家的东关巷。一栋栋红砖瓦的废弃矮楼,被铁板栅栏围得紧紧的,窗户玻璃都被人敲掉了,只留下了一个黑黢黢的窗户洞,这是老一辈人芳华的记忆,这是原来的xx制药厂,姥姥姥爷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过青春的痕迹。现在xx要改头换面,不要它们了,触目惊心的一个血红血红的“拆”狰狞的渗在墙上。可仍能听见一声声带着巴蜀味道的问候:“哥,姐,又回来看老厂子啦?”姥爷姥姥应声笑着点头,回问道:“不是最近拆迁分配吗?你们怎么还没着手?”答道:“没几年活头啦,就在拖拖吧,你们都各奔东西了,住在这一片的老同事好些个前几年都走了,也就剩下几户了,老厂子也就我们给你们守着啦,想回来就再回来看看吧。”“好好,就拜托你们了。”事实上,汉王制药(xx制药厂的后身)气派的新厂早都在xx城郊建成好几年了,不知道这些老人是否知道,旧的不去,新的也不可能来,政府早就下达指令拆除老厂了,总还是姥姥姥爷这一辈老人命好,指令一直也没实施些什么,老厂子还一直留在这里。后来才听姥姥湿润眼眶说,“他们几个,一直请愿说,‘能不能把厂子先给他们留下,等这一辈的老人都安详的走了,你们在安安心心的拆成不?’”

  在陕西南边有一个小小的城,安静而祥和,是我的xx,我的故乡。

描写故乡的作文6

  故乡有很多独特的美食,比如,清明时的青团、端午时的粽子、过年时的年糕、元宵节时的汤圆……不胜枚举。尤其到了春天,田野里的野菜足以令人垂涎欲滴。

  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清明时节的青团,那散发着清香的青团,是我最爱吃的。

  清明节前,妈妈早早地采来了艾草。这个时节的艾草是最嫩最绿的,这些艾草当然是用来做青团的喽!厨房里烧好了水,把洗干净的艾叶倒入水里,加上一些碱,过水焯一下。焯过之后,嫩绿的艾叶就变得碧绿而柔软了。然后再用糯米粉兑水和面。这时,只见妈妈的手灵巧地把面团推压开去,再折过来,再推压开……一遍又一遍。这动作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我就亲自尝试过。

  看着妈妈和面那么轻松随意,我的'手也痒了,真想试试身手。妈妈看出了我的想法,就让我把手洗干净试试看。我早就等不及了,捋起袖子,欢快地跑去洗了手就揉起面团来。一开始我还揉得像模像样的,可不一会儿,原本光滑的面团,在我手里却变得凹凸不平、又干又瘪了。我一下子就懵了,怎么回事?我明明模仿过很多次了,这动作应该跟妈妈一般无二啊,难道说这面团跟我有仇?无奈,我只好向妈妈投去了求助的目光。妈妈接过我手中的面团,轻柔地润了一层水,又开始揉起来。妈妈边揉边告诉我:“和面这种事,力道可比动作要紧多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和面要注意的是力道而不是动作啊。看来,和面真不是件容易掌握的技术活啊!

  面揉得差不多了,妈妈就加进焯好的艾叶,把它揉进面团里,然后再用石锤锤打面团,里边的艾叶就会变得十分细碎,这就是之前焯水时放碱的效果了。面和好之后要醒一醒。醒过面之后,把面团分成小块,再把这些小块按压成饼状,包上先前准备好的豆沙馅或是白糖芝麻馅,然后,小心翼翼地捏住口,团成一个个光滑的圆球,再滚上一层糯米,就算做好了。

  妈妈包馅的时候,我看着简单,又忍不住想掺和一把,但是我包出来的青团都不是正圆形的,跟妈妈手里团的圆球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好不容易包了个滚圆滚圆的吧,偏偏还有不少裂口!可怜的青团们,到我手里就只有被虐的份儿了,将就一下吧!做好了所有的青团,然后把它们放入高压锅中蒸15分钟就能出锅了。

  刚出锅的青团热腾腾的,透着一股水灵灵的绿色,散发着清淡的艾草香,外边的一层糯米也变得晶莹剔透的。好吃要趁热呀,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就往嘴里送。还是太急了,舌头都快被烫得没知觉了!再吃,只好耐着性子把它吹凉。一口咬下去,最外层的糯米饱满香软,中间的一层很软,黏而不腻,最里边的馅更是香甜爽口,仿佛整个舌尖都被一股春的气息唤醒了,清新的鲜艾草味儿充溢着整个口腔。就是这样的美味,才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呀。

  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清明节时,将这些青团供奉给逝去的亲人们。或许,这青团,更代表着一种懷念吧。

描写故乡的作文7

  家乡的小河,弯弯曲曲。河上跨着一弯石拱桥,弓形的小桥,像一个驼着背的老人,散发着古朴的韵味。

  这座桥的唯一“零件”就是那一块块,大小不一不成规则的石头,紧密而别致。真难想象这石块是怎样挨在一起的。桥的两岸各有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树,树下周围有许多形状不一的石头,这成了乡亲们休憩乘凉的好去处。这石桥虽比不上赵州桥的雄伟壮观,却也另有一番韵味。

  桥下溪水潺潺,每天天刚蒙蒙亮,便会传来“咚咚”的棒槌声,勤劳的村妇总是第一个为依山傍溪的小山村谱写一支“东方晨曲”。

  家乡的小河,弯弯曲曲。河上跨着一弯石拱桥,弓形的小桥,像一个驼着背的老人,散发着古朴的韵味。

  这座桥的唯一“零件”就是那一块块,大小不一不成规则的石头,紧密而别致。真难想象这石块是怎样挨在一起的。桥的两岸各有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树,树下周围有许多形状不一的石头,这成了乡亲们休憩乘凉的好去处。这石桥虽比不上赵州桥的雄伟壮观,却也另有一番韵味。

  桥下溪水潺潺,每天天刚蒙蒙亮,便会传来“咚咚”的棒槌声,勤劳的村妇总是第一个为依山傍溪的小山村谱写一支“东方晨曲”。

  夏日的中午,村民们便纷纷来到桥边的大树下纳凉歇息,天真活泼的孩童,朝气蓬勃的青年,银须飘胸的老人,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做游戏,钓鱼,谈天说地……得意的笑声,失意的叹息交织在一起,随着熏风,随着流水,飘向远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石拱桥任凭风吹雨打,它仍是那样的“硬朗”,它注视着村民们一代代的消失,一代代的新生。

  不知在什么时候,石拱桥便有了一个惊叹的发现:跨桥而过的脚步似乎比以前更匆匆了。而后更有许多人打起背包,跨过桥,走向了外面的世界。望着那一批批“淘金者”的身影,石拱桥由衷地祝福着他们,虽然它的身边失去了往日的许多欢声笑语。

  忽然有一天,桥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石桥的旁边又建了一座水泥桥,这座水泥桥的'桥身更宽了,变平坦了,上面的水泥在阳光照射下显出几分梦幻般的色彩。漂亮的栏杆在水的倒映下,那天然古朴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雄伟和壮观。当然桥边的松树也被路灯取代了,这高大的路灯伫立在桥上,给这黑暗的夜,带来无尽的光亮,它们俨然是一排巨人守护着桥上通行者的安全。“嘟—”瞧,那崭新的轿车也开进了村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那巍峨高耸的楼房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时候,当人们走向打着空调宽敞明亮的房间的时候,石拱桥除了那一份“脉脉此情谁诉”的落寞外,的是内心的高兴。

  啊,石拱桥,你不要以为自己就此被冷落,有人正悄悄地打你的主意呢?不是吗?在这座古桥旁边开辟成公园:沿溪两岸花红柳绿,亭榭楼阁点缀其中。大树下,溪岸旁,如织的游人踏上你的背,跨着人我的身,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更增添了小桥流水诗意般的古韵。

  长相忆,最忆故乡的桥。

描写故乡的作文8

  于鄂省东南边陲,一叫新开的小隅是我的梓里。羸羸弱弱、风雨兼程的它,许年后与我久违在了这斯盛夏。间或记忆斑驳,又若生死苍铅,但求化于青冥之中九天之上。缀文于仲秋。是年我加冠。

  隐褪了的青灰色故乡

  大凡到过新开或老于白酒的人,是会有知道六咀的--那依江而傍、靠水为生我之故乡。

  故乡的房屋是在一段由江堤子坝横向延展的百米残坝上次序修建的。一排青砖灰瓦屋一耸便是三十来载。抑或年久失修于旧年地震中给坍塌了四栋,好心的共产党都相应不同程度地给予了补偿。我是七月回故乡的,在堤上老远就能有高矗的水泥楼房映入视野,活脱地扑面给人点现代气息。

  听祖父说,我们的祖籍在上五房而不是这。七四年的一把火烧没了曾祖的家,又时恰那年行搞渔业紧俏,于是与另三姓氏举家搬迁定居六咀,别立新域称六咀渔业队--这当是有趣的渔业队三家半姓之来由。

  在故乡人的心底曾祖父是个传奇。我见过他,十六年前冬天,他死葬的时候。漫天笼雾般大雪后再大雨,门前枣树下搭的放棺帆布棚帐,老坏的小桌上,一盏棉油麻线制长明灯星光阑珊个不停,旁边旮旯处针别一白布黑字的铭旌,雪融后行人踏糊的浊胶体泥巴凼,缌麻质丧服,祖父执着曾祖父的寿像,一家老小风雨中送他去廿里外的圹地。泣血的、吃洒赶闹的,记得曾祖父就是这般走的。

  直至许年后,才晓得在那寒年冬月、冷风时作的江中,泊靠沙洲的那叶孤舟不远旁站立冻殁的老耋就是曾祖父时,斯人斯景不禁勾起《老人与海》的那句话: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我想,与水一生的曾祖父末了就水而终之做法是特有的、应该的、也是令他所安慰的。

  我常想,曾祖父的死是一时代故乡的里程碑,它将万劫不复存在的。譬如,刚行花甲礼的'祖父母便被不允上船,安心在家受菽水承欢之岁年。

  爹说,这世界说大它大,大到一个世界是一故乡;说小他小,小到一个故乡是一世界,而他在这世界里则生活了大半生。十六岁中学毕业时,祖父按例分他二条网、一小木船,算着织家工具。筚路蓝缕,仰着姑母擘助、风栉雨沐八年后才迎接了娘亲。这,就是他那代人的婚姻。

  谈至我们这代,我算不得长,先于前的哥姊有十位多。他们赶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春风,一溜烟全出了外去打工。大抵他们高小未完或行将步于中学校堂就都嫩翅展飞了。二哥说,那是种孤鸿作没得目标飞行的痛苦与迷惘,打工打工,到头来一场空。

  而今,下一代的生衍早已开始,这群渔民的未来又向何去,我们谁都不知。毕竟适者生存是个真理。不过,呜呼哀哉了先辈优良的渔方至我这代已无人善用,怕是真要失传了!

  我是八月末别离故乡的。之前,亲戚款邀我一同做每年例行的血吸虫病普及检查,遗憾结果未能等来。走时,大片大片葳蕤的绿物竟肆恣生断了大路,漫天狂嚣的蚊蠓又将人拉回了原始的混沌最初。负不重的行囊却弥加实重。猛回头,我再见了那隐褪了的青灰色故乡!

【描写故乡的作文】相关文章:

描写故乡的作文精选01-31

描写故乡的作文01-28

描写故乡的作文12-06

描写故乡作文12-27

描写故乡的作文01-15

故乡为话题的作文:关于描写故乡的02-03

描写故乡的山作文01-27

描写故乡的山水的作文01-27

描写思念故乡的作文01-27

描写故乡的河作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