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透视课堂》读后感范文(教师)
《透视课堂》(Looking in classrooms)一书,是美国教育学家古德(ThomasL.Good)和布罗菲(JereE,Brophy)课堂实践研究的扛鼎之作。作为一名拥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获读此书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因为它不但让我从比较切实的理论角度对过去一年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曾积淀下的诸多疑惑和不解有了新一层面的认识,使我在以后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和导向;而且,更重要的,此书为我打开了如何通向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另一扇思维之门,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每一个有志于弘扬教育的执业之士:究竟何谓课堂。
根据中国儒家传统的教学理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又由于自古有之的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执念,所以,传统的中国课堂教学,师生在课堂上总是大致类似于处在截然两端的对立双方,而教师的教学,也总是围绕着“道”、“业”、“惑”来做文章,即把科目知识(subject-matterknowledge)作为整个教学工作展开的中心。但现在《透视课堂》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君不见有许多老师知识渊博,堪称硕儒,本身也不缺乏教学的热忱,但是结果却是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成绩也是可想而知,甚至有时候教师每每要为管理课堂纪律而面犯难色,一筹莫展。我也是其中一份子。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对教育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行动系统知识(action-systemknowledge)的关注和研究。而本书的重点即在于此。
所谓行动系统知识,它包括计划上课、决定进度、清楚解释材料和对不同学生作出不同反应的各种技能技巧。由此观察、描述、反思和理解课堂行为,并实施实用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成长。它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教师由于并未意识到他们在课堂里所做的一切,或者是未注意到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活动,这种洞察力的缺乏往往是导致课堂没有成效的关键。课堂教学是艺术的,它应该带有教师的个人风格/魅力,但课堂教学也是科学的,反思的,任何随意的、不策略的课堂行为都将给整个课堂教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由此全书分11章,分别展开,讲述了课堂生活、课堂观察、教师的期望与学生表现的关系、避免课堂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处理学生不良行为的策略、教师如何布置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作业与学校对增强课堂动机的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问题、有效处理异质课堂(多种族学生同在的课堂)的方式、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及改善课堂教学等内容。当然,这在我国还是比较不易实施的。
据作者言,此书的目的有四:第一,帮助教师和想做教师的人形成描述课堂情形的方式方法;第二,使教师意识到他们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生活中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都会影响其课堂决策(class roomde cision);第三,建议教师使用对学生兴趣、学习和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方法;第四,帮助教师理解当前的教育研究,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概念,把研究成果同他们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此,作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描述,结合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案例,着重对教师所运用的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如用于增强和提高思考能力的方法,用于课堂决策的方法等,与此同时,作者还对教师的课堂期望、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课堂动机、课堂指导等问题进行了专门分析与研究。限于篇幅,下面我主要结合新课程的有关内容谈谈本书对我的启发。
首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要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养成。而高效能教师,就是通过在课堂观察中结合期待、动机等方法来激励鼓舞学生。尤其是对以下六类学生①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③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有过错的学生;⑤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对他们而言,赞赏与尊重有时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但也正因如此,有效的,策略的激励便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了。同时,本书还特别指出问题的防范比有效的处理问题更为重要,而惩罚则是万不得已的手段,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其次,在对待教学问题上,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帮助、引导。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既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又要促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强调帮助和引导,就是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以此,本书以合作性学习为例,重点介绍了如何抓住教学中的一切机会来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并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如何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课外去寻找、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试着去有效地处理已经获得的信息,从而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在他们碰到困难时,时常以各种方式启发和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激励他们不断地进取……并提出了多元化班级教学与因材施教的方针策略,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个教师真正要成长、成熟,就必须重视教学反思,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充满幸福感。这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收获。对此本书也有详尽的介绍。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使教学本身更具有生命力。教学活动后的教学心得和札记,更是教学反思的重要载体,它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使教学经验逐渐理论化。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