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威廉:哈佛大学的良心
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肯去做,你肯想相信,你肯付出。
过去40年里,威廉亲手为哈佛大学挑选每一个本科生。可连他自己都觉得讽刺的是,当年他试图敲开哈佛大门的第一个回应,是一句响亮的“不可能”。
那是20世纪60年代,哈佛还被认为是一所“为精英阶层量身定做”的大学。没有人相信穷人家出身的威廉能够上哈佛。
然而他们没有料想到的是,威廉不仅进了哈佛,还留在哈佛,成为招生“最高长官”。
如今,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在公文中写道:哈佛以能够给予每个人公平机遇为特色。而推动这件事的威廉,也被哈佛前校长盛赞为“大学的良心”。
人们追随着他,想要知道,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够上哈佛
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很多人都想要认识威廉。人们用不同措辞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作为哈佛招生录取的最高把关人,你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威廉走到家长中间,看着那些期待的眼睛说:“对不起,其实我们并没有公式化的规则。能够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的人,就是我想要的人。”
在过去的40年,这位录取官推动了一场哈佛的“革命”:这个曾经几乎看不到女生的地方现在有一半的女生,校园里不同肤色的人也多了起来;大力度的奖助学金政策和公正的招生制度,有效抹平了学生在入学前的差异,让大家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冲向未来。
对于那些绞尽脑汁吸引录取官注意的学生,威廉建议道:“你不需要去哥斯达黎加,你也不需要去国外做什么轰动的事情,如果去麦当劳打工可以融入社会,这也是个好主意。”
去哈佛吧,但是不要丢掉你的灵魂
威廉第一次接触“哈佛”,是在《世界图书百科全书》里。上中学时,这个“喜欢一页一页细读书”的小伙子翻开了“H”这一册,见到了那个此后天天与他相伴的词条——哈佛大学。
关于哈佛的定义里一下子蹦出了好几个抓住威廉眼球的词组,“那儿看上去是个极其诱人的地方”——这里有“丰富的资源”以及“来自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群体”,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
然而从街坊邻居口中,他听到的是另一个版本的定义:哈佛是一所“别人的学校”,它属于那些读得起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从来不是为我们这种穷人而设立的东西”。
对威廉的家庭来说,哈佛完全是陌生的。他的父母都没上过大学,父亲做过许多份工作,白天开出租车,晚上在橡胶厂上班。不过他们家的生计主要还是靠经营一个加油站及旁边的小便利店。
高中毕业前夕一次偶然得到的面试机会,让威廉亲身见识了15英里外的哈佛生活。
回到家里,威廉有了自己的决定:要到哈佛大学读书。
他说服了历史老师罗伯特·奥布莱恩为自己写推荐信。最终,他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曲棍球特长,同时被布朗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录取。由于他在学业和运动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哈佛甚至慷慨地给予他在当时凤毛麟角的奖学金。
老师还送给他一个装裱起来的纪念框,上面写着一句拉丁语,大意是“不要让痞子把你打败”。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哈佛这种地方,继续做我自己
到了哈佛后,当同学们在那些会费昂贵的学生俱乐部畅谈未来的时候,威廉也开始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他加入了曲棍球校队,他选修了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获得社会关系专业学士学位。
在他的室友迪伦的记忆里,威廉不是出现在图书馆,就是在去打工的路上。虽然赢得了奖学金,但是为了支付学费和教材费,威廉每个星期工作12个小时,打扫宿舍和办公室。尽管如此,他还是在时间上领先于自己的同学,在大四一开始就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随后,他又在教育学院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前,威廉被他的导师乔治·戈尔瑟斯所描述的“大学录取官”工作迷住了——
在这里,你能够用独一无二的方式了解世界和人性,到各地去亲身感受学校和社区,跟不同的教育者、家长和决策者交换意见。
每年,你可以通过阅读申请资料,看到数以万计的人生故事,参与录取决策,毕生追踪学生的足迹。
从1972年开始,威廉正式进入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工作,并于1974年开始担任招生负责人。
从这些学生的人生故事里,我看到未来的样子真不错
其实,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每个走进哈佛的学生,都会收到来自威廉的礼物。
其中一份礼物,是一笔资助“间隔年”的奖学金。威廉鼓励新被录取或者刚毕业的学生申请,拿着这笔钱,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到全世界旅行,去接触完全不同的人生。
“尽情地去玩耍吧,去看看世界的样子,不要一心做个‘补习战士’,我可不希望你们的引擎在到达哈佛大门前,就已经耗得没油了。”
【威廉:哈佛大学的良心】相关文章:
威廉:哈佛大学的良心05-01
威廉古堡歌词02-11
良心良心作文05-04
良心的忏悔-良心01-25
《威廉练习笑》哲理故事10-31
良心作文:良心,理想07-19
有关良心的作文:捡良心11-12
2016良心作文:良心的忏悔06-17
良心的作文:良心变贪婪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