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备无患的历史典故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备无患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备无患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尚书·说命中》)
成语“有备无患”最早出自于此。
衍生典故:
《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有备无患”比喻做事先有准备,才可以避免失败和祸患。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
历史典故:
春秋时代,晋悼公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的臣下司马魏绛也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官吏。有一次,晋悼公的弟弟杨干在曲梁扰乱军阵,魏绛就把替杨干赶车的仆人,抓来斩首示众。
杨干向悼公哭诉,说魏绛目中无人侮辱王室。晋悼公听了火冒三丈地说:“我的弟弟受了侮辱,有什么羞耻比得上?我一定要杀死魏绛才能出这口气,快把他抓来。”
羊舌赤道:“魏绛是个忠臣,他绝对不会逃避责任的。”话未说完:魏绛到了宫门外,他呈给悼公一封奏书,然后就拔出佩剑,准备自刎。外门卫土,立即劝阻。
悼公看了魏绛奏书,得知是杨干无理取闹,魏绛秉公执法,于是悼公连鞋子也没穿就急忙跑到宫外,扶起魏绛,说:“这是我的过失,不关你的事呀。”从此悼公对魏绛更加信任,派他去训练新军。
北方戎族无终国,向晋国献礼,请求与戎族和睦。悼公道:“戎族没什么情义,又贪心,不如攻打它。”魏绛劝谏说:“戎狄既然求和,是晋国的福气,为何还要攻打它呢?”悼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断了外患,专心于国事。
晋国在魏绛的辅助下,国势日渐强盛。有一次郑国出兵侵犯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晋悼公招集鲁、卫、齐、曹等十一国的军队,由魏绛率领围住郑国都城,逼郑国停止侵略宋国。郑国害怕了,就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了和约。
楚国见郑国倾向北方,非常生气,便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见楚兵强大,无法抵抗,只好又和楚国订盟。郑国的做法引起北方十二国不满,北方十二国又出兵伐郑。郑国更是惶恐不安,郑国只好又派使臣向晋国求和。晋国答应了,战事于是平息。郑国为了感谢晋国,送给晋国大批珍宝、歌女等。悼公便把一半歌女送给魏绛。魏绛不肯接受,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晋悼公听了,觉得魏绛言之有理,便把歌女送还郑国。悼公在魏绛的辅助下,终于完成了晋国的霸业。
成语寓意:
“有备无患”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无论是管理工作,还是其他工作,抑或生活、学习等方面,只有计划制定得详尽一些,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一些、扎实一些,才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目标实现才会更加顺畅。《礼记》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在工作、生活中,每一天都发生着有因准备充分而获益,或因准备不力而受损的事情。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有准备才有信心,有准备才有底气,有准备也才有实力。可以说,准备赢得一切。有准备会让人们在成功的路上比别人先行一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一份准备,多一份耕耘,就多一份自信,多一次成功。
成语辨析:
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未雨绸缪”两者都有事先做准备的意思,但有区别:一是意义不同。“未雨绸缪”强调“绸缪”,即事先做好准备;“有备无患”强调“无患”,即可以避免祸患。二是用法不同。“未雨绸缪”前边能加否定副词“不”,助动词“必须”“应该”“得”等;“有备无患”则一般不能这么用。“未雨绸缪”是比喻性的;“有备无患”是直陈性的。三是语体色彩不同。“未雨绸缪”多用在书面语里;“有备无患”在口语里、书面语里都常用。
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有备无患”和“有恃无恐”都含有“有所倚仗而没顾虑”的意思。但“有备无患”偏重在“有准备”,是为了避免祸患;“有恃无恐”偏重在“有依靠”便无所畏惧或毫不顾忌,表示“有特殊势力撑腰而放开胆量行事,近乎嚣张”的意思。
【有备无患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素材02-09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08-02
经典历史典故04-07
历史典故05-20
历史的典故05-22
精选历史典故01-30
历史典故:旱魃拜夜叉-历史典故素材03-28
无双黄童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02-21
晁错削地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02-27
【历史典故】三十个经典历史典故及简析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