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典故(精选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典故吧,从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历史典故 1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晋王羲之,字逸少,山阴人,他很聪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岁时,已有名气。在拜谒周凯以后,他的名气更大了,因为当时周凯的声誉很高,士人们只要得到他称誉一句,身价就会很高。当时太尉郗鉴,有一个女儿,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学,一时找不到适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后来,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个门生先到王府去观察,看看是否有适当的人。那位门人到了王府,向家长王敦说明来意,王敦叫他自己到东厢去观察。王氏子弟,个个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们听说郗家遣人前来相亲,不禁都紧张起来,大家装模作样,态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个青年,袒露着肚子,盘坐在东边的床上吃东西,意态自如,旁若无人的样子。那位相亲的门生把这情形回去告诉了郗太尉,郗太尉说:“那位毫无矫揉造作,意态自如坦腹东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于是就把女儿许配给那个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鉴择婿的故事,后来人们凡是称谓女婿,就叫坦腹东床,也有人称“东床快婿”,这句话含赞美的意思。
经典历史典故 2
马钧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机械制造家,诸葛亮可能都比不过他!
马钧家境贫寒,他从小口吃,因此不常说话,而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动脑动手上面。一开始马钧自己也没有发现自己还有这项特长,他只是善于观察而已。中国是世界上生产丝织品最早的国家,但逝代生产效率低下,纺织工人织造一匹花绫差不多需要耗时两个多月的时间。马钧当时在朝中担任博士,生活依然僻。有一次他见到工人们辛辛苦苦的纺织布匹却没有多的进度,心里为他们感到难受,为了让工人们轻松工作,他这才下定决心改造织绫机。
经过多次探索试验,马钧制造出一种新式织绫机,它比之前的织绫机更精致、更好用,生产效率也更高。很快,马钧牌织绫机就受到了广丝织工人的'欢迎,马钧因此而出名。
自此之后,马钧就跟开窍了一样,他的发明一个一个涌现了出来。相信家都知道指南工具吧,据说我们的祖先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可是指南车一直都只是传说中的东西,直到东汉科学家张衡终于制作出了真正的指南车,家才确认世上真有指南车这件事。可惜,到了三国时期,张衡指南车的制造方法已经失传了。马钧对指南车有很的兴趣,他认为自己一定能制造出指南车,当时许多人都以为马钧是异想天开,他们还在魏明帝的朝堂上吵了一架,回来以后马钧就专心研究,最后指南车终于在他手里再次现世。
后来,马钧还制造了龙骨水车和水转百戏。我们知道,诸葛亮也算逝代比较厉害的机械制造家,他发明的木牛流马以及连弩还被运用到了战争当中,作用巨。马钧在机械方面的能力,丝毫不输给诸葛亮,甚至于他在这方面比诸葛亮更厉害!
那时,马钧已经年老,但魏蜀两国经常打仗,魏国士兵们在战场上捡到了诸葛亮北伐时发明的连弩,马钧见过之后当即就说:巧是巧,但是还有不足,如果加以改进,杀伤力可提高五倍!后来,马钧亲自改造了诸葛亮发明的连弩,最后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威力瞬间提高。原来的连弩每次可发数十箭,经马钧改造过后,功效提高了五倍。
除了改造连弩,马钧还改造过当时战场上使用的一种发石车。曹操攻打袁绍时,就使用过发石车,可是马钧认为它只能单发,效率太低,又害怕敌人以湿牛皮来挡住石头,就在发石车原来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的轮转式发石车,不但弥补了之前的缺陷,能接连不断发射石头,还可以将石头发射出几百米远。
可惜的是,马钧的机械制造术并没有引起当时朝廷的重视,从少年到老年,马钧竟终生不得重用!
经典历史典故 3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经典历史典故 4
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少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先的祖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每次都如此便不再出来了。因此年夜饭的习俗被逐渐发展,一脉相传流传至今。年夜饭通常是旧时关东农家中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必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经典历史典故 5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经典历史典故 6
华元是春秋时宋国的一员将领。鲁宜公二年(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文公派华元和乐吕两员将领率军前往抵御。
华元在出战前,为了激励士气,杀羊置酒,犒赏各营的将士。但由于一时疏忽,忘记了将羊肉和酒分给为自己驾马车的车夫羊谌,羊谌心中十分不满,发誓要进行报复。
第二天,华元指挥军队上阵作战,羊谌为了昨天没有分到羊肉和酒的.事进行报复,趁华元还没有布置好阵势,怒气冲冲地对华元说:
“昨天吃羊、酒,是你做主;今天打仗,是你做主;但这辆战车是我做主!”
于是,羊谌赶着载着华元的这辆指挥车,突然脱离了大队人马,飞一般地驶向郑军阵地。郑国军队已经布好阵势,见华单车冲来,立即将他包围起来,没费多少力气,便把华元活捉,并让华元自己解下盔甲,将他打入囚车。
这一仗,宋军失了指挥宫,被郑军打得大败,乐吕不幸战死,损失战车四百六十辆,不少宋国士兵成了郑国的俘虏。
后来,“华元弃甲”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作战失败,弃甲溃逃或被俘。
经典历史典故 7
四汉时,庐江舒县有个读书人名叫文翁。他勤奋好学,精通《春秋》,《论语》等经典,年轻时便因为贤良方正而被选拔为县令。
汉景帝时,文翁升迁为蜀郡太守。蜀郡即现在四川成都一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读书人很少,但百姓都非常勤劳,民风也很淳朴。
文翁到任以后,对老百姓十分仁爱,但他知道一个地方要发达起来,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因此,他决心改变蜀郡百姓不爱读书、不尊重读书人的习惯,使蜀郡成为一个文明之地。
于是,他首先从郡县的小吏中挑选了张叔等十多个聪明而又喜爱读书的年轻人,亲自对他们训导一番,说:“你们都是我百里挑一的有为青年,我准备把你们送到京城的太学里去学习,费用由郡里负责。希望你们在那里刻苦学习,学成归来,对家乡的风俗教化起一些好的作用。”
张叔等人都表示,决不辜负文翁对他们的期望。
于是,文翁便把他们送入京师,在太学跟随博士学习经籍和法令。当时,蜀郡很不富有,为了节省开支,赴京学习人员的文具用品和做衣服的布匹都由文翁派人在本地买后送至京城,因为蜀郡生产的这些东西比京城便宜得多。这样,就可节省不少开支。
过了几年,张叔等人学成归来,文翁便在郡里给他们安排了重要的工作,并根据他们的学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地提拔他们。他们中有的人还因文翁的.推荐,出任一地的太守、剌史,成了独当一面的地方官。
其次,文翁还在成都修建官学,招收了大批的官学学生。他为了使蜀地的风俗有所改变,规定凡人官学之人,可以免除徭役;凡成绩优秀的,便选拔为郡吏;其中最优异的,送到京城太学学习。另外,他每次到下属的县里去视察,都选一些学业优良的学生和自己同行,以引起其他人的羡慕。这样一来,官学成了热门,不少富人子弟为入官学,还不惜用金钱买名额呢。
从这以后,蜀郡风气大变,要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蜀郡的百姓逐步改变了各种粗俗的陋习,变得文雅起来。到汉武帝时,朝延看到蜀郡的做法很好,便向全国推广,于是各地都成立了官学。
文翁死后,蜀郡的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建了一座文公祠,岁岁奠祭。
后来,“文翁化俗”这一典故,用来称颂地方官重视和推广教化,治理有方。
经典历史典故 8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据《神仙传》记载,其为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莱州市),中国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有关麻姑的传说有二:①《古小说钩沈》辑《列异传》:“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述异记》卷上云:“济阳山麻姑登仙处,俗说山上千年金鸡鸣,玉犬吠”。此当为异闻。
②清褚人获《坚瓠秘集》卷三引,一统志:麻姑,麻秋之女也。秋为人猛悍,筑城严酷,督责工人,昼夜不止,惟鸡鸣乃息。姑有息民之心,乃假作鸡鸣,群鸡相效而啼,众工役得以休息。父知后,欲挞之,麻姑逃入山中,竟得仙而去。按麻秋,五代后赵胡人,仕石虎为征东将军,其女当为另一麻姑。民间传说中的麻姑故事是源于第二种而有所引申变化,谓麻姑逃入山中后,其父大怒,放火烧山欲置麻姑于死地。正巧王母路经此地,急忙降下大雨,将火熄灭。王母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对麻姑爱民之心大加赞赏,收下麻姑作为弟子并带她去南方的.一座山中修炼,这座山就是南城县西边的麻姑山。麻姑山中有十三泓清泉,麻姑就用此泉之水酿造灵芝酒。十三年酒乃成,麻姑也修道成仙,正好王母寿辰,麻姑就带着灵芝酒前往瑶台为王母祝寿。王母大喜,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麻姑献寿》图就源于此典,常用于祈福祝寿之用。
经典历史典故 9
耿恭是东汉开国功臣耿弇的孙子。他父亲早死,由伯父耿国抚养长大。他从小勤奋好学,有志报国,为人慷慨,文武双全,有将帅之才。
永平十七年冬,耿恭被朝廷任命为校尉,驻守西域金蒲城。他英勇善战,和关宠、耿秉等将领一起征服了车师、乌孙等国。北匈奴单于发兵两万攻击金蒲城,耿恭据守金蒲。耿恭先以药箭震慑,使敌军无斗志,然后开城反击,将其击溃。
耿恭知道北匈奴单于不甘兵败,必将重整兵马,复攻金蒲。金蒲城小,水源不足,不易坚守,而离金蒲不远的疏勒城旁有条河道,水源没有问题,便率军进驻疏勒城。
两个月后,北匈奴单于果然又率军前来。耿恭趁匈奴兵立足未稳,开城突袭,把匈奴骑兵杀得四散奔逃。
耿恭收兵回城后,北匈奴单于见城旁有河通往城内,知道城内用水皆赖此河道,下令将河道阻塞,不让河水流进城中,想用断水之法把汉军将士活活渴死。
河道阻塞后,疏勒城中果然断水。耿恭命令士兵在城中打井,可是深挖十五丈,却不见出水。当时正值夏季,将士们口渴难熬,只得把马粪中的水榨取出来解渴。
耿恭见情况非常严重,便鼓励士兵们说:“我听说汉武帝时有个将军,在行军途中没有水喝,便以飞剑刺山,山上顿时涌出一道飞泉。我们大汉向有神灵保佑,井中怎么会打不出水呢?”
于是,他十分恭敬地跪在井边,为将士们祷告一番,希求神灵保佑,然后亲自和士兵们一起挖井。将士们十分感动,都尽全力挖井。挖到二十多丈,井水终于喷涌而出,将士们兴高采烈,高呼万岁!
这时,北匈奴单于以为疏勒域中断水数天,必定干渴得兵无斗志,正准备攻城。耿恭知道匈奴兵只要知道城中有水,便不敢贸然攻城,便让士兵拿水拌了泥,在城墙高处涂抹一层,给匈奴兵以心理威慑。
果然,北匈奴单于及手下的.士兵见了,大惊说:“城中水源堵塞了,汉军的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他们一定有神灵保佑,我们是无法战胜他们的。”
于是,北匈奴单于立即下令退兵,撤围而去。
后来,“耿恭祷泉”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上级关心下级疾苦,和下级同甘共苦;也形容将士不怕艰辛,坚守疆土。
经典历史典故 10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等国,一度曾经担任齐宣王的客卿。有一次,齐宣王要孟子跟自己谈谈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历史。孟子一向主张“民贵君轻”,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便推说自己不太清楚。如果要谈,他可以谈谈王道的事。齐宣王听了,便问:“那么你说说看,一个国君要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称王天下呢?”
孟子说:“我认为,一个国君,只要他能安抚人民,保护人民,那么他就可以称王天下。”
“那么,像我是不是可以做到这一点呢?”齐宣王问。
“可以。”孟子点点头说。
齐宣王听了,又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我是从大王的近臣和我说起过的一件事上推测的,我感到大王很有仁爱之心。”孟子说。
“什么事?”齐宣王又问。
孟子讲了以前的一件事:
有一天,齐宣王坐在朝堂上,有一个差役牵着一头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喂!你把牛牵到哪儿去?”
差役回答道:“牵去杀了,用它的血涂在祭祀用的钟上,用它的肉作为祭礼。”
大王看到那头牛似乎在发抖,很怜悯它,说:
“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恐惧颤抖的可怜样子,就好像一个没有罪过的人,被无辜地押上刑场一样。”
差役听了,问:“好吧!我放了它!那么是不是不要再用牲畜的.血涂在祭祀的钟上了呢?祭礼要不要举行了呢?”
大王说:“祭礼怎么能废除呢?用只羊来换下这头牛吧!”
孟子说完了这件事,最后说:“大王,你连杀一头牛都不忍心,那么对老百姓一定是很仁爱的了。有了这种仁心,你一定可以称王天下的!”
齐王虽然认为孟子讲得很有道理,但他并没有采纳孟子实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过了不久,孟子也便离开了齐国,到别国去游说了。
后来,“齐王舍牛”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帝王对臣民的恻隐之情。
经典历史典故 11
三国时,魏国有位隐士名叫吕安,他和当时名列“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好朋友,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每逢相思之时,即使是远隔千里,也会不管路途遥远,前去拜访。
当时,司马氏掌握着魏国的军政大权,与司马氏有着亲戚关系的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字巨源,因不满司马昭和曹爽争权,隐入山林。山涛与嵇康也十分相好。但司马昭死后,司马师执政时,山涛应司马师之召,出任了吏部尚书。他希望嵇康也能出来和他一起做官,便找到吕安,要吕安去把嵇康找到京城来。吕安不齿山涛这样的名士出仕做官,拂袖而去。
吕安来到嵇康家中,想把山涛召他出仕的事告诉他,不料嵇康正巧出游未归,只遇到嵇康的弟弟嵇喜。这嵇喜是个很庸俗的`人,一心想攀龙附凤,能够踏上仕途。他听说吕安从京都山涛那儿来,开门迎客,喜形于色地说:
“你从京城来,一定是山涛请我哥哥去做官吧!如果我哥哥做了大宫,我以后也可以为朝廷出力了!”
吕安没想到嵇康的弟弟竟是这样一个人,心中十分反感,连门也不愿进,说:
“你哥哥不在家,我就不进府了。请借我笔墨,让我题个字,你哥哥回来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嵇喜听了,连忙命人取来笔墨。吕安接过,在大门上题了一个大大的“鳳”(简写为凤)字,便与嵇喜告别,扬长而去。
嵇喜看着“鳳”字,以为吕安夸赞自己是只凤凰,满心欢喜。过了一些日子,嵇康出游回来,看到大门上的“鳳”字,问嵇喜是怎么回事。嵇喜说了当时的情形,嵇康听了,对嵇喜说:
“你理解错了!‘鳳’字拆开来是‘凡鸟两个字,吕安说你是只凡鸟,却又含蓄不露,真难为他了!”
嵇喜听了,这才知道自己受了讽刺还作补药吃,不由羞惭满面。嵇康说:
“山涛做了官,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我要和他绝交!”
于是,嵇康挥笔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喜见了,不由更如羞惭。
后来,“吕安题凤”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庸才的讽刺;用“凡鸟”来比喻庸才。
经典历史典故 12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前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有肉吃,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拒绝道:“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仍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到点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净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经典历史典故 13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晋末年的北方大族,后来家道中落。在当时的乱世之中,祖逖带了几百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粮食、衣服也分给大家。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难的人群来到了泗口(今江苏靖江北)。这时,祖逖手下已经聚集了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外族侵占,都很愤恨,见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就推选祖逖做了首领,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打回家乡去。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劝说他领兵收复失地,司马睿当时并没有收复中原的打算,但听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就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他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给他战衣和兵器,还让他自己想办法集结士兵。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祖逖停了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等到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后,才向北进发。当时,长江以北的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随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来越高。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许多敌军也陆续向祖逖投降。晋元帝即位后,觉得祖逖功劳太大,于是封他为镇西将军以节制其权力。
经典历史典故 14
邹阳是西汉时期的齐国人,他听说梁孝王礼贤下士,就到梁国来游学,并上书给梁孝王,纵谈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羊胜和公孙诡都是邹阳的朋友,他们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胜嫉妒邹阳的才华,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终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为真,下令将邹阳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阳十分激愤,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于是,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为燕国报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双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知与否,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奉为上宾。
经典历史典故 15
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
当地人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
【经典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11-17
历史的典故09-20
经典的历史典故05-29
讳疾忌医历史典故10-20
历史典故:扇枕温席11-16
关于经典历史典故07-29
历史典故:熟能生巧11-14
历史典故:苦肉计07-12
历史成语典故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