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时间:2024-07-21 06:52:45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关于历史典故(通用15篇)

关于历史典故1

  高山流水

关于历史典故(通用15篇)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关于历史典故2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

  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瑶,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

  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哦度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

  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刹风景?

  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

  7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

  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7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7年前不究之恩。

  楚庄王大为感叹,便把许姬赐给了他。

关于历史典故3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关于历史典故4

  事例内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戴震治学广博,见解独到,他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学说进行了质疑和抨击,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戴震十岁才会说话,但他能“过目成诵”,学习知识喜欢追根究底,敢于怀疑和批判传统的经典。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讲完《右经一章》,老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戴震问道:“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记录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老师告诉他:“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他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南宋。”

  他追问:“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东周。”

  他又追问:“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老师答:“大约两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问:“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师无言以对。

关于历史典故5

  传说中的黄帝是一位圣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统华夏,“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时修身证道,以德教化百姓,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传黄帝生下来两个多月就会说话,十岁时就对当时情形有相当了解,明了自己的责任,注重修身积德,长成后更是个聪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后,看到当时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诛杀无辜。为了拯救人民,他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但蚩尤凭借妖术,黄帝之兵不能前进。于是黄帝在琼林台虔诚向上天祈祷,请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给黄帝玉符,天帝又命玄女教给他兵机,授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等,赐给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黄帝在神兵的帮助下克伏了蚩尤之党,平定四方,天下始归一统。

  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黄帝在打败蚩尤后,于当年七月又来祭天,感谢上帝帮助之恩;三年后的八月第三次祭天,报答上帝使国家强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他在泰山上举行了“封禅”仪式祭祀天地。在泰山顶上筑坛,行祭天礼,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坛,行祭地礼,叫禅。黄帝得到了天赐的宝鼎——铜鼎,在那时是极其珍奇的;有凤凰衔着卞图送给他,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又有黄龙捧河图洛书献给他,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宁、大祥的征兆。

  黄帝曾向玄女询问治国之道,玄女回答:“君无为而民自化,君好静而民自正,君无事而民自富,君无欲而民自朴。以文善化,循循诱导;惩恶扬善,扶弱济困;上应天理,下顺民心;行仁义,施德惠;立正法,塞邪道;修庙堂,祭祖明;四方怀德,百姓感化;以正治国,以德服众,以理教化,慈悲宽宏……”黄帝又问:“何谓王道之弊?”玄女回答:“官昏庸而贪,丧德而暴;积乱于内,引患于外;伐民纵暴,好歹倒悬;民冤不伸,恶暴不除;不树中枢,众心散乱;疏于善化,邪风盛行;浪费铺张,天降饥荒……”,黄帝问道“有人隐居山林修行,言能归九天,可否?”玄女回答:“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应之,随缘而归。若不修心、修德,多邪念,则难有机缘,纵然修行百年也难归矣。”黄帝问:“可否知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玄女回答:“观现在,就知过去;看今世作为,即知后世祸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昭,善恶分明。”黄帝本来是智慧绝伦之人,经玄女一说,自然是声人心通。

  黄帝几经跋涉,寻真访隐,问道修道。他登崆峒山,问广成子以大道,广成子告诉他至道之精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存神定气,方可长生”。之后他又到过峨嵋山,见真人于玉堂,真人讲道:“顺应大道,以德治世,便可以把天下交给他;一切行为合乎天理,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黄帝尊奉有德,任人唯贤,他常听从贤臣的'忠告。黄帝还将全国共分九州,提出以“德”施天下,修德立义,惟仁是行;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要求官员节简朴素,以身作则。

  黄帝观测日月星辰运行规律以制定历法,确定天下万物名称;教百姓造屋筑城,播百谷草木,制造舟车,养蚕制衣,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黄帝还以甲、乙等十天干,子、丑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环来纪时、纪日、纪年,定度量衡之制。黄帝令擅长描摹绘画的史官仓颉搜集、整理文字。仓颉揣摩文字,废寝忘食,感动了神明,有凤凰衔来神书,历经数年,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遂成文字,揭开了天地间的奥秘,使民族文化从此有了一个稳固的载体。黄帝令乐官伶伦作律,伶伦在山谷中找到适合的竹管以作箫,吹它的声音作基本音,就是“黄钟之宫”,又制成长度不同的十二个管,应十二律,并以他听到的凤凰的鸣声来校正它们,后来又相应铸了十二个钟作乐音的标准。黄帝祭天于泰山时,亲自创作了第一支乐曲《清角》,人称天乐,曲调昂扬激荡,感天动地,流传后世。黄帝与岐伯诸人讨论医理,作内外经,有《素问》、《灵枢》等各种医书,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

  相传黄帝后来以功德隆重而得道升天,民皆仰望和赞颂。《管子》一书写道:“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

  黄帝带头实践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依据大道的规律法则创立了符合大道规则的人间法律,给人们指明精神回归、淳德归道之路,使道德作为人们恪守不离的思想行为准则。当时社会,尊道是人们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识,维系着仁治社会状态,人们的心灵和行为都充满着上善,通过修身能够直接与大道相感通,与神相感应,与人为善,慈爱万物。黄帝的丰功伟业和海纳百川的精神,使人们充份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华民族祖根文化的魅力和身为华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关于历史典故6

  王积薪仙师授艺

  王积薪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大国手,是著名的“棋待诏”,具传说他的棋艺完全是从神仙那里学习、得到的。

  王积薪初时下棋并不出色,但他非常喜欢下棋,兴趣极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白天泡在棋里,晚上睡觉梦见的都是围棋,各种变化在梦里直打转。

  有一天夜里,王积薪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条清龙盘旋于屋顶,龙嘴一张吐出了九部棋经,王积薪把九部棋经从前到后看了一边,九部棋经的内容就记下来了。后来龙走书没,王积薪一着急就醒过来了。原来是一个梦。不过棋经中的内容历历在目,王积薪就按照梦中的记忆把棋经中的内容记录成书。从此王积薪每天钻研棋经,学习研究,研究学习,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功夫,付出了极大的怒力),王积薪的棋进步飞快,水平迅速提高,不久成为唐朝的国手,被聘为“棋待诏”,听候黄帝招遣下棋和整理棋书。

  “安史之乱”时,王积薪随唐玄宗一行入蜀避免。蜀道的艰难有“难于上青天”之说,到处高山峻岭,悬崖绝壁,然在青山绿水之中,白云缠绕山间,好一处人间仙境。一天王积薪独自外出,信步而行。不知走了多远,见到深山中有一户人家。因天色已晚,无法回归,只得前往借宿。王积薪拍门而进,一看这家只有婆媳俩人,本来指望借宿一晚,这会倒不好意思说了。那婆婆见王积薪欲言又止的样子,已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就对他说“你是来借宿的吧?我给你备好火盆和茶水,你就在屋檐下休息吧。”

  夜深人静,山风呼啸,王积薪独自做卧在屋檐下,心中想着国家局势的动荡,忍不住哀声叹气,可自己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下好自己的围棋便是。想到这里,王积薪静下心来,思考着自己平时尚未弄明白的一些棋局变化。突然住在西屋的婆婆说“夜深人静,难以入睡,我们下一盘棋如何?”东屋的媳妇说“那好呵!深山夜寒,正好遣兴。”王积薪一听很是惊奇,没想到在这深山之中,还有会下围棋的人。再一看两个屋子都黑着灯,而且两人还不在一起,各在一屋,这棋怎么下呢?

  正在纳闷,东屋的媳妇说“我走东五南9路”。西屋婆婆说“我应东五南12路”。王积薪知道她们是在下盲棋。他赶紧拿出纸笔将婆媳说过的棋谱记录下来。王积薪发现婆媳俩人的招法,都是一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奇招,下到第36着,婆婆说“这盘棋你已经输9路,不用再下了吧?”。媳妇过了一会回答说“是的,咱们不下了。”第二天清晨,婆媳俩人起来后,王积薪因为昨晚听了她们下棋,知道她们水平很高,就恭恭敬敬地向她们请教。那婆婆见王积薪诚心诚意,就教了他十来种变化。王积薪还想多学点,老婆婆说“你只要会了这一些,就能成为天下无敌的高手了。说完后,房子和婆媳两人都不见了。王积薪这才知道遇到了神仙。后来,王积薪经常拿出婆媳二人下过的三拾六招棋进行揣摩,研究,始终不能弄明白其中的奥妙。

  由于这局棋是王积薪在入蜀的路上得到的,所以王积薪就给它起了“邓艾开蜀势”的名字。

关于历史典故7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关于历史典故8

  绍兴六年七、八月间,岳家军进行第二次北伐。

  左军统制牛皋为先锋,进攻伪齐新设的镇汝军。伪齐守将薛亨,素称悍勇善战,牛皋向岳飞保证,一定要“生擒以献”。左军以雷霆万钧般的威力,很快就击破这个坚垒。当薛亨作为战俘押解到宣抚司时,连岳飞也颇感惊讶。牛皋继续挥兵东向,扫荡颍昌府,直至蔡州,焚烧伪齐军积聚的 粮草、器械而凯旋。

  岳飞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以牛皋左军的佯攻,掩蔽大军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战告捷后,岳飞的大部队往西北方向进击。八月初,王贵、董先、郝晸等将攻占虢州州治卢氏县,歼灭伪齐守军,缴获粮食十五万石。伪齐武义郎、监卢氏县 酒税杨茂“挺身归附”。接着,岳家军又分兵夺取了虢略、朱阳和栾川三县。王贵在虢州得手后,继续统军西向,又克复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商洛、洛南 、丰阳、上津五县。

  商、虢两州都属陕西路,本非岳家军的战区。吴玠部将邵隆即是当年陕西解州神稷山抗金义军首领邵兴,因避宋高宗绍兴年号而改名。他曾上奏宋廷,认为商州乃是“要害之地”,只有力取商州,方能经营关中。于是宋廷任命他为商州知州,令他和金州 守将郭浩共同负责收复商州。岳飞攻克商州后,便催促邵隆尽快赴任,以减轻本部人马的戍守负担。

  商州和虢州确是军事要冲,北可控扼黄河,与北方抗金义军直接联系,东可夺据西京河南府,西可进攻关中,几乎将伪齐的统治区一劈两爿。岳家军接连三战告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 “遂复商于之地,尽收虢略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商于”和“虢略”已成两州别名。“三川”为秦朝设三 川郡的古地,意指此处有河、洛、伊三川。“五路”者,是指宋朝于陕西沿边设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和熙河五路。

关于历史典故9

  事例内容

  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于是委派商鞅实施变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人们都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准是有人在开玩笑呢。”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兑现了他的诺言,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都说:“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这种信任基础,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执行。

  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各方面实力逐步超过了其它各国,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吞并六国,一统华夏。

关于历史典故10

  夸父逐日

  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逐日:追赶太阳。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决心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为使光明永驻人间,翻山越岭,跨河涉泽,追赶太阳。也不知走了几千几万里,他才追到禺谷(今灵宝秦岭山下),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热炙烤得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泽里的水。

  夸父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渴死了。临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边,手杖立刻变成一片桃林。死后,他的尸体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商朝灵宝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于今灵宝阳平镇东南十公里处。现夸父山下有一村庄,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铭:夸父村。

关于历史典故11

  历史沿革

  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

  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20xx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规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馄饨的标准英文名为Wonton或Huntun。

  特色

  馄饨以馄饨和水饺来比较的话,馄饨皮为边长约6厘米的正方形,或顶边长约5厘米,底边长约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饺皮为直径约7厘米的圆形。

  馄饨皮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别,等量的馄饨与水饺入沸水中煮,煮熟馄饨费时较短;煮水饺过程中另需加入3次凉水,经历所谓‘三沉三浮’,方可保证煮熟。

  馄饨重汤料,而水饺重蘸料。

  关于馄饨的历史典故

  汉朝匈奴之说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道教之说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吃馄饨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评的馄饨,著名的有成都市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其品种多种,皮薄馅嫩,味美汤鲜;重庆市的过桥抄手,包捏讲究,调料多种,蘸调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庙松运楼三鲜馄饨,馅料讲究,薄皮包馅,味色鲜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曲曲,羊肉为馅,皮薄馅嫩,汤清味鲜等等。

  西施之说

  相传春秋战国,吴王夫差打败越国,生俘越王勾践,得到许多金银财宝,特别是得到了绝代美女西施后,更加得意忘形,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问国事。这年冬至节到了,吴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宫廷内外歌舞升平。不料饮宴之中,吃腻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悦,搁箸不食。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里,她趁机跑进御厨房,和面又擀皮,欲做出一种新式点心来,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几个花样后,终于包出一种畚箕式的点心。放入滚水里一氽,点心便一只只泛上水面。她盛进碗里,加进鲜汤,撒上葱、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献给吴王。吴王一尝,鲜美至极,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这为何种点心?”西施暗中好笑:这个无道昏君,成天浑浑噩噩,真是混沌不开。听到问话,她便随口应道:“馄饨。”从此,这种点心便以“馄饨”为名流入民间。吴越人家不但平日爱吃馄饨,而且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还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关于历史典故12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樊梨花,美丽无双,武艺最高,天下无敌;虽受辱含冤,却申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与薛丁山的相知相识

  隋末唐初,唐王李渊夺取隋朝政权,建立了唐朝。由于治理有方,国力强盛,声望很高,西域各地纷纷遣使到中原与大唐修好,伊吾城主石万年举七城首先归附大唐。但自持强大的突劂势力不甘衰败,常常出兵侵挠唐王朝控制的西州和伊州,还挟制焉耆王,挑动高昌王和伊州城主与大唐为敌,甚至阻断交通,劫掠各国使臣。

  当时,镇守河西锁阳城的大唐名将薜仁贵,智勇双全,顿食斗米,膂力过人,单臂可以扶起被狂风刮倒的营帐旗杆,在唐初是东征西战中一位勇猛强悍的老将。

  为阻止突厥侵挠,唐王朝遣守边将军薜仁贵发兵西征,当大军开赴东天山脚下,与突厥兵马对阵准备厮杀时,只见薜仁贵身披战袍,手持方天画戟,英姿勃发,气度非凡,为了边阵的安定,为了丝路畅通,大唐的统一,他在短兵相交之刻,向敌阵张弓连发三箭,射中敌阵大小头目三人。这在敌军阵营中立即引起一片惊慌。敌阵首领深感薜仁贵久经沙场,武功高强,非等闲之辈,自知绝不是对手,便立即下马请降议和,使即将血染东天山的一场恶仗才没有重演。这就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凯歌入汉关”这一美传的由来。

  当薜仁贵回师白虎关(在今安西与柳园之间)休整时,传说前来支援薜仁贵之子薜丁山误以为营帐内突然显现白虎星下凡,慌乱中张弓就射,竟然把薜仁贵当白虎星射杀身亡,这个带有神化色彩的故事虽然不足为信,但薜仁贵三箭定天山的美言却千百年来广泛流传在民间。

  樊梨花是参与唐王朝西征中的一员女将。据传樊梨花原本是唐朝蕃邦一个山寨的首领,并不依附唐军,只因为西突厥不断东侵骚挠,具有爱国热情的樊梨花在唐将程咬金的劝说和邀请下,才毅然起兵西征。在她转战天山南北过程中,配合唐军确实打了不少胜仗,表现非常英勇,不仅为唐军弘扬了军威,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生动感人的传说,像在东天山焕彩沟点将换装的故事,在鸣沙山同敌人遭遇,欲血奋战,最后流传下来的沙山藏营典故等……如今,你若沿哈巴公路老路前往山北,在走进南山口不远,便可看到一个叫焕彩沟的地方,这里有一块巨大的汉碑,就曾是唐代樊梨花行军途中休整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越往山里走,天气会越凉,若回头往山外走,天气则会越热,所以樊梨花才传令人马在此停留,进行了点将换装,并为死难将士在这里准备了棺木。当时人们见此情景,便给此处留名叫棺材沟。延用到清代,一次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路过这里,听说这条沟叫棺材沟,觉得很不好听,也不吉祥,便下令更改为今日的名子叫焕彩沟。

  沙山藏营则是说樊犁花在西征中,先派一营女兵探路,在走进草原柳条河边的沙山子时,没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铁骑遭遇,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结果终因援军未能及时赶到,女营寡不敌众,伤亡残重。当樊犁花率大军赶来把敌军打跑,才将壮烈牺牲的战士埋葬于沙山之下。另有一说是西征女兵有一营当时先扎营于沙山之下,没想到一夜之间,天气突变,狂风大作,越刮越猛,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第二天女兵全被埋在厚重的沙山之下。后来每到风天或者有人上山滑沙,沙山就会发出各种响声,音量随着震动大小变化不同,时而像战鼓雷鸣,时而像战马冲锋,时而似精灵哭泣,时而又如万众欢呼,时隐时现,若幻若真,人们说这是长眠在沙山下的征战将士忠魂不散。其实呢,仔细想想,这不过是人民群众把古代征战将士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总愿同大自然的物理现象相结合罢了,以表达后人对传说中的远征将士的一种缅怀之情。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和花木兰、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仁贵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说的.是在大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现在甘肃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薛仁贵前去征讨。所有关于樊梨花的传说便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上。

  关于樊梨花的身世,民间的传说多数认为和她的出生有关。说她出生之时就因有人预言她会弑父杀兄,而被自己的父亲,也就是西凉国寒江关守将樊洪扔在了野河滩上。后来,据说是一位得道的高人梨山老母途径此地将她带到山中。在抚养她长大的同时,教会了她移山倒海的法术。也许是因为人的天性,18岁的樊梨花在一次游历中偶然遇见了薛丁山,也就是唐王朝征西元帅薛仁贵的公子,并一见倾心。从此之后,她便开始了对理想爱情的苦苦追求与守候。为了爱情,她将薛丁山抓了三次放了三次;为了爱情,她在劝说自己的父兄归顺唐王朝而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兄。可即使这样,满脑子正统思想并抱有偏见的薛丁山对她却依然不冷不热。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她结了婚,也还要将樊梨花一休再休。只是后来战事吃紧,所以才又有了“三请樊梨花”的故事。据说后来还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了圣旨,由程咬金做媒,才最终促成了他们两人的婚事,也才有了后来因为反唐而被人们记住名字的薛刚。

关于历史典故13

  1、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

  “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2、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哪知尸骨未寒,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废太子孙和的儿子,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他是孙休的侄子。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不知感恩戴德,上台不到3个月就要了这两个“顾命”的命,因为,他听说这二位见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后悔立他为君的意思。

  其实一点不错,这孙皓就是一个好酒之徒,经常摆酒设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个规矩:每个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你会不会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这酒是不是进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须见底的。如果按照现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会喝爆肚皮的。可是陈寿的《三国志》是这麽记载的,这里照抄无误。

  群臣中有一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难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个大漏勺,也漏不掉这麽多啊。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杀人,但是对韦曜却格外照顾,看着他喝不动了,就告诉人悄悄给他换上茶,这韦曜是何人?他原来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地位相当特殊。而且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河的回忆录,孙皓还指望着他在里面美言自己几句呢,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孙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孙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这样一个暴虐的君主,当然不能治好国。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乐公”还要低!这个残暴无能的家伙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

关于历史典故14

东晋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 “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关于历史典故15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

  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正如他的诗中所讲: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05-20

经典历史典故04-07

历史的典故05-22

经典的历史典故05-29

借花献佛的历史典故08-04

春秋的历史典故04-17

孝顺的历史典故05-19

历史经典故事06-21

励志的历史典故06-22

历史典故:苦肉计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