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的作文

时间:2022-05-01 13:56:18 民风 我要投稿

民风的作文汇编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风的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风的作文汇编10篇

民风的作文 篇1

  元宵节,是一个温馨,充满爱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有些特别的习俗,这也要从一个传说说起……

  正月十五是农历的元月,古人把“夜”称之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元宵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说吃汤圆、赏灯、猜灯谜等许多习俗。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做汤圆是元宵节最让人兴奋的事情了吧!开始,我认为做汤圆太容易了,后来才发现其实还挺难的。让我来说一下我们是如何做的吧!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糯米粉,些许芝麻,一点面粉,适量的水,还有猪油。首先,把黑芝麻在小石磨里磨成芝麻粉,加少许糖,再把大块的猪油放入慢慢搅拌均匀。真没想到,磨了十分钟,我就感觉手臂酸得就快断了。接下来,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揉成一个大大的球,再发酵30分钟……

  哈哈,一切准备就绪,我们要开始最关键的包汤圆的环节!这可是最难,并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们把芝麻馅放入摊平的汤圆皮上,一边转一边将汤圆皮裹起来,最后变成了一个圆子。我连试了三次,都失败了。我问奶奶怎么办?奶奶说:“是你包的芝麻馅太大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没问题啦!”我恍然大悟。看来奶奶做汤圆的经验已经炉火纯青了。这下子我连续成功做了五个,一个个堪称完美。最后,我们把做完的汤圆放到锅子里煮十分钟。煮熟后,我们一起开心地品尝起来,真的太美味了啊!

  这就我们家乡的元宵风俗。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但让我学习到了制作手工食品的经验,也让我们一家人在元宵佳节,其乐融融,欢聚一堂。

民风的作文 篇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泱泱中华,盛开着五十六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之花。他们衣着不同,住所不同,食物不同,处处显示着中华文明高贵深厚的文化底蕴。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文等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风、鹤峰、宜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的民锦。土家族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每桌七碗,九碗或十一碗,但无八碗十碗,因为八碗被称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和菜是土家族民间逢年过节必不可上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被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菜。端午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用一个巨大的蒸笼装满了糯米,把蒸熟的糯米倒在舂石里用竹子舂成粘稠状,几个土家族姑娘围成一团,把糯米捏成饼状,裹上芝麻即食。

  美丽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民风的作文 篇3

  家乡江西风俗非常多样:有抓周啊,有守岁啊,还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来介绍几样。

  一是家乡江西特色饺子,家乡每一次过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样的饺子,有绿豆饺子,有韭菜饺子,还有豆腐饺子,甚至还有辣椒饺子等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吃了还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须要有鱼,有鱼了还不能吃。有人会问不吃干嘛呢?因为家乡江西人把鱼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鱼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没余了吗?

  二是抓周,抓周这个词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岁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个大一点的盆子,让那个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计算机,一些东西。家乡在门外打爆竹,那个小孩子开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长大以后肯定是一个学习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贪玩的一个人;要是抓到计算机的话他长大的工作一定是计算机。让后家乡趁他在抓的时候扔钱给他们,要是小孩子不拿钱的话,家乡大人都把钱放到他的手上。因为家乡都想要他长大以后做个有钱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过年的期间家乡都要祭拜天地,让他们保佑家乡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会出事。家乡要把猪头和一些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这样可以全家幸福。

  家乡江西还有很多习俗想要了解的话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民风的作文 篇4

  “二十四,烧纸钱,接了祖,过小年”家乡一直就有着这风俗,然而往年由于不太注意的缘故,总难窥全貌。世事变迁,倘不是我稍微对民俗产生了兴趣,倘不是亲族纷纷举迁却载不动先祖的牌位,可能我游离于接祖文化之外的缺憾将永远持续下去。

  中国人是一向规矩传统的。也不知自哪个年代传下来的,但祖祖辈辈都这么做了,后人自然无权间断或废除,只管照旧就是了!

  中国人是很重情敬上的。没有祖先辈,哪有子孙代。尊崇自己的先祖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中国人是很迷信功利的。逝去的先人的灵魂总会围绕在他生前的屋宅,后人去孝敬他们,自然就能够得到庇佑的。

  中国人是很讲究礼仪的。事关民族精魂的接祖之风变少不得一些必要的繁琐,且每一节程序都赋予一定的意义。

  腊月二十四这一日的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燃起香火,点响鞭炮。人们总是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精心觅一处所在(决不能靠近草堆的),谨慎地将一叠早已裁好的草纸摆好,一大串或大或小(切忌响得不亮的假货)的鞭炮栓在手中,点燃草纸,当他趋向旺盛的当儿,放响鞭炮。在一阵阵烟香弥漫之中,仿佛现出了几张张慈祥而又熟悉的脸影,正籍着飘飘的炮乐涌进了堂屋安身。纸烧得差不多的时候,要记住翻上一翻,任那腾起的灰烬夹着一丝鬼魅飞舞。这也算是把祖宗接进门了。于是,晚上的饭菜自然要别致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鱼肉要拿出点,说是给祖先吃的,顺便自己也可以解解馋。饭菜弄好了,要先给列祖列宗摆上三碗饭,三碗菜,三盅酒,三双筷,且口中须念念有词,大抵是恳请先祖回来过来赐福家人等语。然后才是家里人吃饭。饭毕,撤下供台上酒菜时定要等到饭桌上的收拾干净,否则便有不敬之嫌。大概从今日起,祖先们就在家里“逗留”些时日了。确切地何时送行似乎很模糊,或许正月十五闹元宵就是为他们饯行的仪式吧!

  “接祖”虽不是难事,但必须谨慎细致。毕竟,其中每一举动都意义非凡,都蕴着美的因子。“燃纸放炮”理所当然是为了驱邪避祟的,防止某些凶魂恶煞也混进了先祖们的行列,而据说先祖们虽亦是鬼魂,却并不怕其后人的鞭炮。所以你大可不必须顾虑会惊跑你的上客,更何况,即使有特殊胆小的先祖,只要接进了门,自然会有美酒洗尘压惊。做仪礼时,纸的放姿要齐整,烧的要稳妥,鞭炮燃得要利索,响得要脆利,似乎都要尽着顺眼顺心。否则便有了晦兆。然而,总会生出疑问:“炮仗烟火有时是抵不住煞气重的鬼怪的,倒是“鸡血粪污”驱鬼最具法效,何不改用“鸡血粪污”?曰:不美甚矣!泼出了一堆触目恶心,臭气四溢的污物,哪管得了鬼了,倒先将人自己给“驱”了。无论从视觉、嗅觉、感觉来说,这都是有违人性,绝不倡行的。我不由得又想起人的心灵在挣扎和抗争的样子了,大约是附带痛苦的吧。“饭三,菜三,酒三,筷三”要求摆放得齐整上眼,力求显出对称美拉,至于何以皆为三?这倒让我觉得愈钝起来。从“三生三界”到“三纲三从”联想开去。依然觅不出极佳的阐释。权且谓之“传统文化底蕴的习惯性使然”。

  敬祖孝宗本中华传统的美德,“承之则荣,废之则耻”。接祖程序做了,先祖接来了,便可以成全我们的孝道了,还能在心中政治总生发出福佑祥安的幻愿。值得乐而为之呀!当人的心中愉悦了,舒心了,满足了,则定然是美善的无疑了。

  当然,一方水土,一处习俗,地大物博的祖国各地接祖风俗可能各有千秋,但都很郑重则是无疑的。人们那不知所云的喃喃低语迸发自颗颗质朴敦厚的心灵,在芬芳的土地上静静流淌着,亘古不移。

  我的心绪在暮色烟火中变得虚无飘渺起来,似乎这接祖还接来了另外一种着实的存在——它不好定出名谓的。

民风的作文 篇5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听说过,今天我就详细给大家讲讲傣族吧!

  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会主动打招呼,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不骂人更不讲脏话。到傣族做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的时候,门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银体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树叶轻轻洒到客人身上。走进傣族竹楼入座后,老人会给客人的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泼水节。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举行泼水节。这一天早晨,人们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群众性的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地高兴,脸上挂着笑容。

  傣族的女子对发饰很有讲究,大多梳高发髻,还爱在发髻上插缀鲜花;男士们则爱穿对襟或大襟的无领短衫,肥筒长裤。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楼也小有名气。因为傣族人居住区气温高而竹楼又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傣族还有一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城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全村人都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亲请“赞哈”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傣族的民俗还有很多,他们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看看,去探究的。有时候的话可以去一趟傣族体验一下哦!

民风的作文 篇6

  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和礼节,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的火把节,各式各样,多姿多彩,让人心动。

  从西藏回来的大舅舅给我讲一些奇异的西藏的民风民俗。

  大舅舅说,刚到那儿,就碰到了从前的同学,于是同学把他带到家里。让他看两个缸里的东西,让他猜猜藏了几年,后来答案是十年以上,大舅大吃一惊,我也听得一愣一愣的。更好玩的是酥油茶。酥油,是把牛羊奶倒到木桶里用木榛快速搅拌,让油脂从奶汁里分离出来,酥油在藏族里是视为圣物的。原来是供奉佛祖用的,现在加入牛奶,砖茶等一起煮,其味道浓郁,妙不可言,酥油茶一家与另一家的煮法都不一样,但都是同样的浓郁。味道让人想起温暖的太阳,坐在藏族人的热炕上,一杯接一杯的喝酥油茶,是一件非常舒适的事。藏 人的房间里永远烧着一壶酥油茶,那是为每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的。

  大舅舅后来跟我说,西藏其实还有一个民俗,那就是哈达。藏族人是一个非常重礼节的民族。他们给远到而来的客人奉上白色的哈达,会让客人吃鸡大腿,因为这是让客人充满脚力的象征。

  藏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是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在藏族女的更是美丽,头上身上各穿着艳丽。西藏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她身上有勤劳能干的藏族人民。

  藏族的“雪顿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在慢慢地盛开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当然,藏族这朵“鲜花”,已开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顿节。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 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 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 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民风的作文 篇7

  56个人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居,不同的饮食,不同的服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满族里的所有鞋子,上面都绣着花朵,当一缕缕微丝的风吹过去,那美丽的.花,在摇曳的摆动着。在他们的民族里看了都是很平常的事,但在我看来,那可是啧啧赞叹啊!

  满族的妇女的服饰原为宽松肥大型,镶嵌着不同的花纹大花边。在布料上,贵人和新妇女先用朱红、大红的颜色,中年的妇女 喜欢藕荷色,青年少女喜欢粉色、绿色、月白色,长辈一般用深紫色,婆妇惟兰灰素色。旗袍布料多为绸缎,比较贫穷、农家妇女多用棉麻布料。

  满族男人骑马时穿白褂子,这样不仅显出他们的帅气,满族男子的帽子,夏天的时候戴着凉帽,戴着不仅凉爽,冬天的时候,戴着又厚又舒服帽子,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满族人是非常注重礼节。平时满族人互相见面时都要行请安礼,如果遇到长辈的时候,要先行礼请安才能说话,以表示尊敬。

  满族人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也就是抱腰接面礼。挂族也是满族的一种盛行的一种风俗,旗也叫门笺,窗笺。在春节的时候每家都要在门楣上,窗户上挂旗,有的还贴上对联,增加了节日的喜气的气氛。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它是一朵鲜艳的花,它具有着其它民族的不同风俗,不同的特色!

民风的作文 篇8

  艾饺是我们绍兴当地清明节前后家中常吃的美食,清明食艾饺,能驱邪排毒,越谚有“清明吃艾饺,不怕阵雨浇”之说。

  清明未到,我和妈妈也在家里做了一些鲜美的艾饺。我们在田间地头采来一些艾叶,挑去老叶、艾梗,清洗干净。接着是煮艾叶,待锅中的水沸腾后,倒入这鲜嫩碧绿的艾叶,煮艾叶时不能盖锅,还要拿筷子不停地搅拌,防止它颜色发黄。煮到艾叶软嫩,汤水碧绿,就关火,等到水有些凉了,就来和粉。先准备一个盆子,将米粉和少量的糯米粉一起倒在盆子里,再舀上煮好的艾叶和汤水,周围顿时清香四溢,一边用手使劲和着面粉,一边根据面团的湿软程度添加汤水或面粉。

  妈妈双手不停地和着面粉,最后揉成了一个均匀的绿色团子,软乎乎如气球,绿莹莹如翠玉,还散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开始包艾饺了,我洗净手从面团上扯下一个小团子来,,把它揉成一个小圆团,再用手一压,变成了一块小圆饼,然后双手拇指和食指轻捏四周,小圆饼成了一个碗状大小的圆片,中间厚四周薄。接着把馅料裹进去,我加的是炒熟的芝麻糖粉和葡萄干,当然根据个人的喜好,也可以加其他的馅料,如咸菜竹笋等,最后小心翼翼地把它四边开口捏紧,这样一只艾饺就包好了。

  我和妈妈忙碌了两小时,包了四十多只艾饺,看着这一只只千姿百态的艾饺:有的像枝头未成熟的柿子,有的如海面跃动的海豚,有的似林间觅食的小兔,心里美滋滋的。妈妈把这些可爱的的艾饺被放进了锅中蒸,二十分钟后,当锅盖被掀开时,香味扑鼻而来,口水在我的嘴里不觉地流了下来……

民风的作文 篇9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民风的作文 篇10

  我女儿的婆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群山环绕,树木参天,一眼望去峰峦叠嶂,起伏连绵,青山巍巍披翠,碧水悠悠吐秀。一切生态都是从历史走来的自然,一切景观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风貌。走进那里边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走进了一个清幽、宁静的世界。

  在那个小山村住下来之后,扑入我的视野的都是无边的苍翠、浓郁,沐浴的都是大自然的碧绿、葱茏,呼吸的都是大自然的清新、明净,吮吸的都是草木的芳香,撞入耳膜的都是泉水叮咚,溪水潺潺流淌出来的乐曲声。我在神清目爽,心旷神怡中步入了一片清幽、宁静的净土,找到了我梦寐以求的灵魂的栖息之地。

  在那个小山村,令我陶醉不已的不仅是它的山光水色,封闭的纯净的自然风光,而且是那里古朴的风土人情,淳朴的乡风,憨厚的民风。那里的道德风尚,人情世故,更令我欣赏不已,赞赏有加,感动不已,感慨不已。不仅是一种钦佩、敬仰,而且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在那里我受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的感染和熏陶,一种纯净的情愫、情怀的陶冶,引起了我的思索,激荡着我的情怀,给了我一个洁白的、明净的心境,一种圣洁的向往和畅想。

  小山村的住户,房舍前后参差不齐,上下错落不一,都是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后面是高耸云天的大山,前面是潺潺流淌的小溪。一座座木桥飞架,流淌出小桥流水人家。那里的人家家家户户几乎都没有院落,没有垒砌的院墙、紧锁的大门,大都是敞开的,随便进入。家中的用具、粮食等用品,值钱的不值钱的,有用的没用的都放在院子里。自行车、手推车、摩托车都往院子里一扔,连锁都不锁。家家房门不上锁,晚上睡觉也不插门。此种现象我觉得奇怪,便问亲家公:“那些东西都放在院子里,也不锁,不丢吗?”他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从来没听说过谁家丢过东西。这里不仅没有小偷,而且也没发生过杀人、防火、抢劫等案件,连打架斗殴的也几乎没有”。他说的的确不假,我在他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的确没有听见过吵架声、怒骂声。寂静的小山村几乎听不到什么噪音。村中邻里之间的关系处得非常融洽,谁到谁家借用东西,打个招呼,进屋就拿,好像拿自己的东西一样。

  那里真是一个“路不拾遗,夜无闭户”的平安、平静、祥和的小山村。那里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纯朴民风,让我感慨不已,也有些不解,不觉自我发问道:在商品社会,物欲横流,一切都受利益驱动的情况下,还能有这样纯朴的民风,还有这样热诚的邻里关系,我真是佩服极了!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不可思议,我女儿的小姑子家开豆腐坊,我去她家串门时问她一板豆腐能赚多少钱,她说不挣钱,只是剩下豆腐渣喂猪。我说:“你不赚钱图个啥?你没算算,你不仅搭上了人工,起早贪黑,而且耗用了水、点、燃料,那不是亏本经营吗?”她说:“我没考虑那些,我想都是一个村住着,乡里乡亲的,赚他们钱我觉得不过意”。怪不得她的豆腐块那么大,而且那么好吃,味道非常鲜美,我顿有所悟。对她的做法,我的心里很矛盾,觉得她可敬,是活雷锋;又觉得她似乎有些傻,该赚的钱不转,有些可惜。不过我还是觉得她很了不起,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村民能有如此高尚的情怀真是难能可贵的。我有觉得这和小山村淳朴的民风是分不开的,是祖辈传下来的风气。

【民风的作文汇编10篇】相关文章:

民风的作文汇编8篇04-27

民风的作文汇编7篇04-23

民风的作文汇编五篇04-13

民风的作文汇编15篇04-08

民风的作文汇编九篇04-25

【必备】民风的作文汇编7篇04-27

【实用】民风的作文汇编8篇04-20

实用的民风民俗作文汇编6篇04-22

实用的民风民俗作文汇编5篇04-10

春节的民风民俗作文汇编五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