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的作文

时间:2022-08-19 18:09:00 [第二单元]民风民俗 我要投稿

【精品】民风的作文锦集四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风的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民风的作文锦集四篇

民风的作文 篇1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子女,西藏以其博大、宽广、神圣养育了勤劳善良的藏民。藏民以他们特有的文化快乐的以自己的方式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

  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经过这样捣打后,其中的油质浮出水面,将它用手提出。压装于皮翼中,冷却后便成酥油,现在,手摇奶分离器已经逐步代替了手工捣制的旧工艺。

  喝酥油茶时还有一套喝茶的规矩。客人坐好后,主人取出茶碗端放在面前,恭敬地将酥油茶斟上。倒茶前将茶壶轻轻晃荡数下,意将壶里的茶搅均匀。饮茶不能太急,不要一口喝干,且不能发出响声。主人对客人的茶碗总是添的满满的,以表示礼貌。如果自己不想喝了,就摆着不要动,等告别时,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当地饮茶习惯。酥油茶营养非常丰富,喝后还能生津止渴。

  青稞酒是藏族人都喜爱喝的酒,是自己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一种家制酒。青稞酒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稍加降温后加进酒曲,装进木桶或淘罐加封发酵3——4天后,在加一定比例的清水,几天后便成了清爽可口的青稞酒。每当亲戚、朋友团聚或客人来访,主人都要给客人敬三杯酒,客人用无名指沾少许弹向空中,以示敬天地神,最后小喝一口,添满,再喝一口,如此三次,然后满杯喝干。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期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堆谐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们从小就受到了歌舞的熏陶。他们用歌舞表达自己的'各种各种感情活动及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心理状态。藏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有人说会走路就是会跳舞,会说话就是会唱歌。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西藏的民间歌舞浩如海洋,而堆谐则是西藏民间歌舞中的一种。堆谐是藏语的读音,“堆”是西藏的一个地方,“谐”为歌曲之意。这种具有快节奏表演、粗犷朴素的舞蹈,后来被艺人加工提炼,又有了各种舞姿,如踢踏舞的强节奏、扣胸挟臂的舒情浪漫,都在堆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从十五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藏戏在西藏以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流传至今已相当普及,是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艺术。

民风的作文 篇2

  按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每到这时,大街上总会挂满红红的灯笼,大街小巷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有这样独特的风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扫尘房,腊月二十六,蒸枣饽饽。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过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蒸枣饽饽了。每年我都会参与。蒸枣饽饽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准备好,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来,面就已经发得白白胖胖,轻轻用手一戳,面软软的,像一块橡皮泥。

  把做枣饽饽的材料,便可以开始做枣饽饽了。先揉好一块儿面,再找到它的中央,开始插第一颗枣,再顺次把枣插在第一个枣的上下左右,每一边为四颗。

  看着妈妈手上那娴熟的动作,一个又一个的枣饽饽从她手中诞生了。我看着这些挺简单的,于是便想尝试一下。先揉面,我好像是没有劲儿怎么的,面揉了好长的时间,却一直没有变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妈妈,妈妈帮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难了,我不会插枣儿,刚把面提起来,还没来得及插枣儿面便瘫了下去,这时姥姥就会对我说:“阿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轻轻松松享一辈子的福哦。”

  蒸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用来做小猪,小猪的耳朵和鼻子,我们用了红糖面,把红糖放进面里揉,便成了红糖面,用大豆做小猪的眼睛,那样子,还真是可爱。

  做完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还做了元宝,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发财。

  一个个白胖的枣饽饽出锅了,这些可爱的饽饽里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传承,却包含着每一个人的爱,我想将来我一定要传承家乡的传统风俗。

民风的作文 篇3

  我知道许多民族风俗,其中我知道壮族的民族风俗。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万。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从这些资料,我知道了壮族的许多风俗,我也可以知道许多民族风俗,认识许多民族的一些民族风俗。

民风的作文 篇4

  腊八节就要到,这让我不禁想起家乡的腊八节。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家乡有很多关于腊八节的习俗,让我现在都还念念不忘。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因为进腊月门,天气也就真正的到“数九寒天”,所以,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做粘米饭,“沾沾下巴”。

  腊八节,在我国历史上也算得上是悠久绵长,各地的习俗不同,过法也就不同,饮食的差异也很大。但是,它的受重视程度可不比其他的传统节日差。因为过腊八,就离过年不远,年味也就越来越浓。

  小的时候,过腊八这一天,总能让我们吃上一碗又粘又香的黄米干饭。每人再给那么一小勺白糖,吃得那个香啊!就觉得老过这样的腊八多好。可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腊八吃粘米饭,其实是很奢侈的事情,粮店里定量供应的粮食中没有黄米。有的人家农村有亲戚种的或者有什么其它门道搞到的,否则,所谓的腊八饭,就只能用带粘性的其它米来充当。不管怎样,人们对腊八的盼望值还是很高的,因为能吃上一顿饱饭啊。

  我开始怀念家乡的腊八节,真希望可以回老家过腊八节,再吃上一碗香香的粘米饭,那该有多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