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人故事

时间:2022-05-26 09:35:07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经典名人故事(精选25篇)

  想必大家也听过不少的故事,故事的类型也是有很多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经典名人故事,大家快来看看吧!

  经典名人故事 篇1

  对于我来说,整个怀孕的过程都非常艰难,所有的人都觉得奇怪,为什么我怀孕怀得那么辛苦?比如脸过敏、红肿;7个月后基本不能躺着睡只能坐着睡;最要命的是在剖腹产的时候,我竟然对麻药不敏感,推进产房打完麻药15分钟后开始做手术,麻醉师采用的是腹膜外麻醉,不是全身麻醉。当医生将刀划下去时,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怎么那么痛啊!”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痛呢?之后麻醉师又给我推了一针,再过15分钟,我还是感觉到刀划下去的痛。麻醉师都觉得奇怪,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人,心跳血压全都降下来了,这种情况下应该是不痛的……

  就在这时,我感觉天花板上不停地在打开一扇又一扇门,后来我才知道医生给我实施了全身麻醉,我昏睡过去。等我有意识的时候,孩子已经出生了。

  所有这些经历让我感叹:在别人身上很正常的事在我这里似乎都起了化学变化……不过,现在讲起这些,我已经远没有当时那种感受了。我觉得女人都有健忘症,很容易遗忘痛苦。

  有人跟陈老师(陈建斌)说:“一定要生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会太独了”,陈老师答:“别,现在千万别在她面前提这事儿,她怀孕的过程太辛苦了,我们现在不想这个。”我现在也在考虑要不要过两年再试试。之前有人跟我说这事,我曾很坚决地回应:“不可能,我这个苦是常人想象不出的。”但是,现在却觉得那种苦还是可以忍受的。

  我怀孕的这个过程对陈建斌触动也挺大的。他当时心理压力非常大,很害怕出现紧急状况。他偷偷地去寺里求佛,每天逗我开心。所以,在金鹰奖颁奖的舞台上他流泪了,当时挺让我意外的,还开玩笑说他表演的太好了,但我知道他是真情流露。在等候的间隙我出去了一趟,因为觉得现场空气不好,座位又硬又小,加上没吃饭,我几乎坐不住了。后来,他跟了出去,这些他都看在眼里,很心疼我。那时他一直在掩饰自己的情绪,等到上台的时候已经抑制不住了……

  在产房外面,陈建斌的焦灼心情都被家人用DV录下来了,他一直来回踱步,背着手故做轻松,偶尔还跟其他人聊聊房产的话题。当护士用小婴儿车把儿子推出来时,陈建斌在那儿急切地说:“盯住了,给我盯住了,别抱错了!”医生推得很快,我妈、我妹、小姨就跟着跑……通常,这时很多爸爸都去顾孩子了,但是陈建斌在等我,我被推出来的时候,朦胧中看到他关切的脸。

  有时候看陈建斌抱着孩子专注的神情,我有种幸福得想哭的感觉。儿子已经睡了,他坐在那儿可以看上半天,他经常给儿子读诗,此时儿子的神情马上变得很专注。

  经典名人故事 篇2

  对爱因斯坦来说,没有任何新的成果,来为他最后的几年增添光彩。他最后一次伟大的突破,没有任何人追随。

  渐渐地,他从自己已取得的物理成就中脱离出来,进入高等研究所。他再也不曾造访欧洲。他从不开车,也不搭飞机,朋友圈日益缩小,数学家哥德尔是他小小天空中最明亮的星。他再也享受不到当年在柏林时,那种知识精英间的单纯的情谊。到了晚年,他坦承,和包括妻儿在内的亲密关系都失败了。

  在他76岁的生命终止前,爱因斯坦对于自己的盛名感到不好意思。在1955年3月,他到达生命终点前的一个月,他对老友、比利时女王私下吐露:“对我一生研究成果过度夸大的崇拜,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感觉被逼着把自己想成一个骗子。”

  去世前一天,他要来他最新版本的大一统理论文章,并且做了一些计算。他没有为了延续生命而战斗,他告诉秘书杜卡斯:“极尽人事去延长生命是缺乏品位的。我的本分已尽,是该离开的时候了。”

  经典名人故事 篇3

  经过30年的追求,黄伟明终于取得成功。其中,他创作和导演的612集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观众喜爱,市场价值达到30亿元,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画形象!从职业高中毕业的黄伟明,是通过怎样的艰苦奋斗,才变成中国原创动漫的领军人物?

  黄伟明的父亲是教师,平时不仅喜欢放动画片,还喜欢在草稿纸上画各种动物,有时是小兔子,有时是大笨象……然后根据需要,用蜡笔涂上不同的颜色,让他的画维妙维肖。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黄伟明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看动画片和画画,他说,只要能画漫画就很开心。

  初中毕业选择求学目标时,本来黄伟明想学习美术,可是他的母亲认为,学习美术没有发展前途,想形成气候十分艰难;最好学习旅游,以便将来好找工作。在母亲的劝说下,黄伟明进入广州市旅游职业高中,学习当时很热门的旅游专业。

  从广州市旅游职业高中毕业后,对美术情有独钟的黄伟明,虽然先后到酒店和影视公司工作,但是他仍然记着自己的梦想,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漫画,并向香港的报纸投稿,他的画基本都顺利被采用。

  不论在哪里上班,黄伟明总是想着漫画,后来他干脆辞去工作,用自己挣的钱去加拿大红鹿大学勤工俭学,系统地学习艺术设计,并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动画。黄伟明认为,能够画出好画,是搞动画的基础,因此他刻苦地训练美术各方面的基本功。

  在加拿大读书期间,黄伟明尽量抽时间去打工,尽力挣学费和生活费。每天晚上打完工回到住处,他就开始挑灯夜战,根据自己和众多海外华人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在各地报纸上连载后,引起无数读者的热烈共鸣。

  以优异的成绩从加拿大红鹿大学毕业回到中国,刚开始黄伟明以做平面设计为主,不久后便尝试做动画。他想,也许做以动物为主角的片子,比做人物的更受观众欢迎。因而,他准备做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讲述羊跟狼的故事,以羊和狼两大族群间妙趣横生的斗争为主线,加入令人忍俊不禁的情节与对白,让内容更加充实有趣。

  与投资人签定合作协议后,黄伟明立即动手创作剧本。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编写剧本的故事大纲,设计每个角色和各种场景。团队成员们每天从早忙到晚,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甚至不回家,他们放很多瑜伽垫在办公室,每当实在疲倦的时候,就将瑜伽垫铺在地板上睡觉。

  担任总导演的黄伟明,更是忙得连睡觉的时间也没有,他总是在办公室天马行空地构思,再用笔将奇思妙想画出来。他的脑海中整天都被各种各样的形象充斥着,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天地里;即使他偶尔躺下休息,心中想着的也全是动画片里的情节,有时想着想着,就会有灵感油然而生。于是,为了积累创作素材,他在枕边放了笔和本子,随时把好的灵感记下来。

  在黄伟明的眼里,幽默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是有的。没有什么东西绘画的时候,他往往会对着镜子做出各式各样的搞笑表情,从而描绘幽默的动漫形象,剧本中的不少角色,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当初设计灰太狼的形象时,黄伟明并没有刻意将自己当作模特,然而画着画着他就发现,不知不觉中把那个被红太狼用平底锅追着到处跑的灰太狼画得跟自己越来越像,简直就是他的化身:单层的眼皮、低垂的眼角、厚实的鼻子;咧嘴大笑的时候,嘴角高高地上扬,居然两边都上扬到耳根!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第1部、1-40集制作完成后,在杭州电视台首播,接着在多家电视台播出,收视率逐渐攀升,市场前景特别良好。随后,在电视台的催促下,黄伟明又带领着团队成员们,聚精会神地赶制该片的第2-11部、41-612集。

  善于胡思乱想的黄伟明,每天都会想出许多让人捧腹的冷笑话,仿佛山间悠悠的小溪,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作品里。就是这种无厘头的冷笑话,让他的动画片拥有非常奔放的释放力,惹得不少观众笑痛肚皮。他还把当下的各种流行元素,十分巧妙地融入到剧本中,让故事更加富有时代气息。

  最初创作《喜羊羊与灰太狼》,黄伟明只是打算做给小朋友看,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播出后不但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而且得到无数白领的追捧;后来电影版在全国上映,马上成为国产动画票房冠军。

  随着电视、电影的播出,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很多商家得到授权后,制造出许多种衍生产品,诸如文具、图书、服装、音像、玩偶……所以,这部片子的市场价值成直线飙升,目前将超过30亿元。

  从喜欢画画到《喜羊羊与灰太狼》首播,黄伟明已经追求梦想30年,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漫画家、动画导演。

  经典名人故事 篇4

  毕加索出名以后,仿照他的画的人与日增多,一时弄得真假难辨。一天,一个专门贩卖艺术品的商人见到了毕加索的壁画《和谐》,他对画面所表现的十分不解。为了充分了解毕加索的绘画风格,谨防上当,他专程带了另一幅签有毕加索名字的画来求教于毕加索。商人开门见山地问毕加索:“为什么在您的壁画《和谐》中,鱼在鸟笼里,鸟反而在鱼缸里呢?”毕加索不假思索地答道:“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这时,商人取出那幅画,想证实一下这幅是不是毕加索的真迹。毕加索向那幅画瞥了一眼,轻蔑地说道:“冒牌货!”通过这次会面,商人似乎领悟了毕加索绘画的奥秘,于是,事隔不久,商人又兴冲冲地拿了一幅毕加索的画来找毕加索,问他这幅画是真是假。毕加索看也没看便答道:“冒牌货!”“可是,先生,”商人急了,喊叫道,“这幅画可是您不久前亲笔画的,当时我在场!”毕加索微笑着耸耸肩膀,说:“我自己有时也画冒牌货。”

  经典名人故事 篇5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1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

  当时候正值夏天,四川的天气非常闷热,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上峨眉山。山路非常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罗素,此情此景使他没有心情观赏峨眉山的奇观,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样热的天气,还要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正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

  罗素正思考着的时候候,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陪同的人让轿夫停下来休息。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很想去宽慰一下辛苦的轿夫们。

  可是,他看到轿夫们坐在一起,拿出烟斗,有说有笑,讲着很开心的事情,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他们还饶有趣味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还给这位大哲学家出了一道智力题:“你能用11画,写出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吗?”罗素承认不能。轿夫笑呵呵地说出答案:“王一、王二。”罗素陡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我凭什么认为他们不幸福?

  后来,罗素因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观点: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或苦痛是错误的。

  经典名人故事 篇6

  第谷·布拉赫,1546年12月14日生于丹麦斯科讷,出身贵族,14岁入哥本哈根大学。第谷从小迷恋天文观测,终身致力于天文仪器制造和天文研究。他一生积累的观察数据和资料,对后来的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有极大帮助。

  1576年2月,丹麦国王将丹麦海峡中的汶风岛赐给第谷,并拨巨款让第谷在岛上修建大型天文台。这座天文台被誉为“天堡”,它规模宏大,设备齐全,所用的天文仪器几乎都是第谷设计制造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第谷象限仪。这座天文台还有配套的仪器修造厂、印刷所、图书馆、工作室和生活设施。第谷在此工作了21年,重新测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天文数据,他的测量结果与现代值都很接近。

  第谷不断改进观测仪器,如在窥管上引入附加的照准器,找到了既精巧又方便的横向划分法,提高了仪器的精确度。他测定了大气折射改正表,为后人的观测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第谷通过重新测定恒星的位置,编制成比以往更准确的1000多颗恒星的星表。

  1588年国王逝世后,天文台资金十分困难,第谷艰难地维持了10年,于1597年3月被迫关闭天文台。1601年10月24日,第谷辞世。

  第谷·布拉赫曾经使用过的望远镜。

  经典名人故事 篇7

  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穿但是来,此时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期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之后他成了大学问家。

  经典名人故事 篇8

  宋时,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的消息,告诉他的属官说: "寇准确是罕见的人才,可惜他的学问还不够。"这话很快传到了寇准耳里,他觉得张咏的话是有道理时。后来,寇准出任陕西,张咏恰好去官从成都回来,寇准供设帷帐,盛情款待。张咏将要回去,寇准亲自送到城郊,临别-德育名人小故事

  时问道: "您有什么教导我吗?"张咏见寇准恭恭敬敬,尊重比自己职位低的人,心中暗暗赞赏。他说: "《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回到家里,找出《霍光传》认真研读起来。当读到"不学无术"一句,不禁笑了起来,恍然道: "这就是张咏说我的那句话了。"

  经典名人故事 篇9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经典名人故事 篇10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1-2]。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位列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认为,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宋代实行募兵制,为了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为兵”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断岳飞背上的字不是因为他当兵才刺的。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岳飞刺字的内容和部位都不符合宋代士兵刺字的规定。

  宋代有两种军队需要刺字,一种是禁军,就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补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番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番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这样使得士兵不能随心所欲地流劝和逃跑。

  还有牢城兵,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犯罪之后被发配到沧州当兵,这种兵是带有徭役性质的,也会刺上诸如牢城第几指挥之类的标记。

  所以游彪教授说,从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尽忠报国”来分析,不可能是他应募当兵的时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代的规定,宋代给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开始刺在脸上,人为地把士兵和社会普通阶层分开,这对士兵是一种歧视。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进士出生的人,社会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严重的社会歧视。因为当时就是一个尚文的时代,连军官都受到歧视,更不用说普通的士兵了。当然也不乏有开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歧视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

  而且给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会选择刺在脸上和手心手背这些相对明显的地方。如果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太隐蔽了,根本没有任何标志作用。所以这也说明岳飞背部的“尽忠报国”不符合“刺字为兵”的募兵制度。

  “尽忠报国”为什么后来误传成为了“精忠报国”?

  现在也有一些关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把“尽忠报国”写作了“精忠报国”。游彪教授认为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关系。

  岳飞在对抗金兵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表彰岳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御赐了“精忠岳飞”四个字给岳飞,并且让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帜。以后凡是岳飞出征的时候,都会带上这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帜。到了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明清人的误解。

  游彪教授说,明清时期,把“尽忠报国”变为“精忠报国”,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因为“精忠”这两个字是宋高宗御赐的。想要激励当时的老百姓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占统治地位,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到了明朝,尽管朱元璋建立起汉人统治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外患仍然很严重,北方的蒙古势力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全体老百姓用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捍卫汉人的政权。所以“尽忠报国”就慢慢流传成了“精忠报国”。

  经典名人故事 篇11

  苏步青用花生米戒烟

  苏步青烟瘾很大,最初每天最少抽50支烟,后来见同事戒烟成功,他大为触动,也决定戒烟。但是,烟瘾犯时,让他非常难受,简直坐立不安。他夫人特意为他炒了许多花生米备着,难受时,就让他抓一把放进嘴里嚼一嚼,这样就有效地转移了注意力。这一招很管用,在夫人的监督下,十几天后,苏步青成功戒烟。

  经典名人故事 篇12

  富兰克林小时候,有天在家门口遇到一个扛着一把斧头的男人,男人停下来后和气地说:“小家伙,你好,请问家里有磨刀石吗?”富兰克林回答说有后,男人接着说道:“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那我可以借你家的磨刀石来磨磨这把斧头吗?”

  听了这番赞语,富兰克林说:“当然没问题了。”说完立刻扭转身从家里拿来了磨刀石。

  “一看就知道你是个聪明仁义的好孩子,我走一路累得够呛,你能帮我把斧头磨上几分钟吗?”

  男人的赞语再次让富兰克林听得心里甜丝丝的,于是就答应下来,使劲儿地帮他磨起斧头来。眼看着上学的时间快到了,但富兰克林依然未能把斧头磨好,可他说不出停下来的话,就决定放弃上学而帮男人把斧头磨好。

  等斧头终于磨好后,富兰克林想着男人一定会好好感谢他一番,不料他却冲富兰克林吼道:“你真是个笨手笨脚的孩子,这么长时间还没有磨好,把我的事情都给耽误了!”

  富兰克林气极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如此辛苦帮男人做事情,得到的回报竟是一顿斥责。

  不过这件事给了富兰克林受用一生的警示,日后他向别人讲述这件事的时候,最后会这样说:“面对别人的奉承和赞誉,首先要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

  经典名人故事 篇13

  我们的国家现在实行改革开放,许多外国人到中国访问、投资、做买卖,这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如何跟外国人打交道呢?一方面要有礼貌,尊重人家的国格,尊重人家的各种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维护我们的国格国法。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都是错误的。这里讲一个冯玉祥将军对待外国人的故事。

  冯玉祥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当年担任陕西督军的时候,一次接待了两个外国人。他很有礼貌地请他们坐下,谈话。两个外国人打开旅行袋。拿出一块新鲜的野牛肉,要送给冯玉祥。冯玉祥问:“哪里弄来的野牛肉?”外国人回答:“是我们在终南山打猎打来的。野牛凶得很,不好打。”冯玉祥皱起了眉头:“你们到终南山打猎,和谁打过招呼?领过许可证吗?”外国人忙说:“我们打的是野牛,没有主人,用不着和谁打招呼。”冯玉祥沉下脸说:“终南山在我们中国,是我国的领土。野牛生在这里,自然归我国所有,怎么说没有主人?你们不经允许,私自猎牛,这是犯法的!我作为地方官,有保护国家主权的责任。你们在中国就要守中国的规矩,不能蛮不讲理!”两个外国人理屈词穷,只得承认做了错事。

  经典名人故事 篇14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与宽容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让它们发挥奇妙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宽容的智慧: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体现了宽容的魅力,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宽容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宽容,更需要给宽容一个生存的空间,让宽容“复活”。俗语说:过犹不及,有时候制约太多、束缚太紧,反而不利于发展。

  六尺巷传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经典名人故事 篇15

  1973年9月11日至17日,法国总统蓬皮杜应邀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周恩来全程陪同了蓬皮杜总统在中国的访问。这既是法国也是西方国家第一位元首应邀访华。它有力地推动了中法关系的发展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17日中午,蓬皮杜一行准备乘法方专机回国,周和部分官员到机场为他们送行。然而天公不作美,在飞机场送行时,下起了大雨。一大批去机场为蓬皮杜送行的群众,他们冒着磅礴的大雨,淋着雨整齐地列队站在那里。在告别时,我方派专人为蓬皮杜及随行人员撑伞,准备送他们上飞机。不过,西装革履的蓬皮杜总统,冒着大雨不打伞。

  当时,周的身体很差,一直被病痛所折磨。于是,警卫便想给周打伞。周一把推开雨伞,有些生气地说:“法国总统没打伞,而且还有这么多群众都淋着雨,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群众那样呢?”听了周的这番话,警卫和后面的领导都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也都纷纷把伞收了起来。

  周在病痛中依然抱病顽强工作,而且非常注意外交礼节,关心、尊重群众,这让所有人都敬佩不已。

  经典名人故事 篇16

  有一次,周总理去一个理发店理发。理发师理完头发,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下,锋利的胡须刀立刻在总理的脸上划开了一道小口子。理发师见到把周总理的脸刮破了,十分紧张,又感到很愧疚,双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令人没想到的是,周总理边让人处理胡须刀划出的伤口边和蔼地对理发师说:“没事没事,这不怪你,是我的问题,我咳嗽没有提前跟你讲,你在给我刮胡须,也不知道我要动啊。”

  这件周总理理发的小事让我们看到了周总理宽容他人的品德。越是小事越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这也不奇怪为什么周总理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了。

  经典名人故事 篇17

  曾获得过许多令世人羡慕不已的荣誉,但她却从不因此而陶醉。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曾应邀到她家里做客,走进屋里竟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不禁大吃一惊,马上对居里夫人说:现在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的金质奖章,是极高也是非常难得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就想让孩子们从小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决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守着成绩,会使自己一事无成,能看到这一点实在是很重要。

  经典名人故事 篇18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卒于同地。早年在当时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跟随欧几里得的学生学习,以后和亚历山大的学者保持紧密联系,因此他算是亚历山大学派的成员。后人对阿基米德给以极高的评价,常把他和牛顿、高斯并列为有史以来三个贡献最大的数学家。他的生平没有详细记载,但关于他的许多故事却广为流传。据说他确立了力学的杠杆定律之后,曾发出豪言壮语:“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这个地球!”

  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子,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尤里卡!尤里卡!”(希腊语意思是“我找到了”)他将这一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重量,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总结在他的名著《论浮体》中,后来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称于世。

  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大军围攻叙拉古,阿基米德献出自己的一切聪明才智为祖国效劳。传说他用起重机抓起敌人的船只,摔得粉碎;发明奇妙的机器,射出大石、火球。还有一些书记载他用巨大的火镜反射日光去焚毁敌船,这大概是夸张的说法。总之,他曾竭尽心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最后叙拉古因粮食耗尽及奸细的出卖而陷落,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罗马士兵之手。

  流传下来的阿基米德的著作,主要有下列几种。《论球与圆柱》,这是他的得意杰作,包括许多重大的成就。他从几个定义和公理出发,推出关于球与圆柱面积体积等50多个命题。他的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无愧为近代积分学的先驱。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没有一个古代的科学家,象阿基米德那样将熟练的计算技巧和严格证明融为一体,将抽象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经典名人故事 篇19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从小就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制作动植物标本。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人希望达尔文将来也能从医,就把他送到医学院学习。可是达尔文整天“不务正业”,父亲非常生气,将他送到剑桥大学学神学。然而,达尔文仍然痴迷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达尔文喜欢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鱼虫怎样生活。有时候,他爬到树上去看小鸟孵蛋;有时候,他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带回家养在鱼缸里观察。蝴蝶呀,蜻蜓呀,他都采集回来做标本。

  休息的时候,达尔文喜欢在树林里散步。他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认真观察树林里的东西。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蠕动,都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有几只小鸟,就站住了,仰着头仔细观察。为了不惊动它们,他一动不动地在树下站了很久。

  结果,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着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达尔文正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快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蠕动。他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往外爬。达尔文马上把它们抓在手里,兴奋地观察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迅速把一只手里的甲虫塞进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了过来。看着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真有点儿爱不释手,专心地观察手中的甲虫。谁知,他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了,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弄得达尔文的舌头又麻又痛。后来,人们把达尔文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命名为“达尔文”。

  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达尔文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831年,达尔文参加了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回来后,达尔文大胆地提出了“物种逐渐变化”的假设,摒弃了物种不变的说教,并在1859年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

  经典名人故事 篇20

  坚持到底的实例可能就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如果你想明白有谁从末放下,那就不必再寻寻觅觅了!

  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应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此时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能够放下,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下,才成为美国历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经典名人故事 篇21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的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疼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人世间,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

  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虽然我们都是凡人,与富兰克林不能相提并论,但也应该时时刻刻学会低头,懂得低头,敢于低头。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要学会“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

  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稗子,才会显摆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经典名人故事 篇22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谈自我的成功秘诀:我以为我自我的优点,就是能够鼓起人家的热忱。要叫人家能够尽心竭力,的办法就是赏识他,赞美他,上司的指摘,就是最容易消灭部署的信心的。我还没看见一个人,在被吹毛求癖时,能比在被赞赏时把事情办的更好。

  经典名人故事 篇23

  林肯有一次梦见自我参加集会。他走路时,众人就让出一条路来,让林肯走过。这时在一大群人中,有一个悄悄地说:他只但就是就是一个面貌平凡的人。林肯听了,就说:朋友,此时上帝喜欢面貌平凡的人,所以他生了许多面貌平凡的人。

  经典名人故事 篇24

  1915年,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此时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经典名人故事 篇25

  有一次,古龙和金庸与日本的出版商谈论新书事宜。古龙发现对方在客气的外表下总透着一股傲慢,尤其瞧不起中国当代文学。

  酒过三巡,对方的酒兴渐渐高涨起来,不停地催服务生上清酒。古龙和金庸两人都有些不胜酒力,开始推辞起来。不料,对方忽然露出了鄙夷的神色:“你们中国的小说家也不过如此嘛!”

  金庸紧张地看着血气方刚的古龙。让他没想到的是,古龙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走出房间取来3个脸盆摆在大家面前,然后在盆里倒满清酒:“来,用这个,干!”

  说着,古龙端起盆,仰头猛灌起来,日本出版商看得傻了眼。

  古龙喝到一半,对方忙跑过来拉住他:“古先生,我佩服你!不要再喝了!”

  事后,日本商再也没有过傲慢的表现。金庸问酒醒后的古龙,真的能喝得下那么多酒吗?

  古龙憨笑着告诉他,其实自己也喝不了那么多酒,只是他觉得,对善待自己的人,自己就必须还以善良;对轻视自己的人,就必须坚决反击,何况是事关作家的尊严和民族感情。

【经典名人故事(精选25篇)】相关文章:

经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2-21

名人经典简短励志故事02-21

经典名人故事(15篇)01-20

关于努力励志经典名人故事04-13

现代励志名人故事精选08-18

名人励志故事(精选19篇)02-25

名人故事作文(精选15篇)10-22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4篇07-11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3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