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时间:2024-11-14 11:00:58 文圣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30个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欢迎各位读者的阅读。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30个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3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

  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

  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国民党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5000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

  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4

  说起陈景润,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陈景润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数级中最小的素数》发表,1980年当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众所都知的中国科学院士。

  其实,陈景润小时候,家境并不是很好。1933年5月22日他出生于福建市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就知道了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数学猜想。哥德巴赫一生都没有证明这个猜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成为了世界数学界的.“一座高峰”。“哥德巴赫猜想”像一块磁石吸引了陈景润。他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成功摘取了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

  从陈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5

  年轻时,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在动荡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无援,担心失去工作。慢慢地,他形成了一种习惯: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银行,或换成硬通货。

  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元。除每月给父亲寄15元生活费,其余悉数存入银行。20年后,他的存款高达万元。这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

  陈景润的饮食很简单,总是馒头和面条,咸菜和豆腐。他的身体很虚弱,听说人参是补品,他买过一些廉价的人参须,以补充能量的不足。

  他穿着简单,父亲给他一件旧的棉短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

  他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认为并不必要的消费。他不刷牙,少洗澡理发,以至于他的小屋和身上常有异味。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不时清点自己的存折,欣赏自己收藏的首饰与硬币,甚至睡在被子里,亮着手电细看收藏物。当他从6平方米小屋搬出来的时候,他的研究生帮他收拾出两三公斤重的许多国家的各种硬币。

  20世纪70年代末,他两次出国访问,积攒了7500美元、5000法郎和少许英镑。他没有购买家用电器,只带回一个收音机,送给兄弟姐妹的礼品只是一些廉价的、有纪念意义的铅笔和笔记本。

  在家里,他精打细算,甚至记账。一天,他对夫人由昆说:“经过我的计算,我俩每天7角8分钱的菜金就够了,平均每人3角9分,这样的话,剩余的工资我们可以存起来。”陈景润反复地说:“今后,儿子上大学,要自费的。”以解除夫人的疑虑。

  陈景润一生在金钱方面从不马马虎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有一次,一个研究生与他同行,他忽然把1角钱塞到学生兜里,令学生莫名其妙。原来,这名研究生曾经给他发过一封信。按协议,他每月给父亲寄15元,不多不少,按时寄到。他的'这种习惯,类似于西方人士。

  一次,他在厦门大学的座谈会上,正式辟谣:“有个作家说我为了错找的两角钱,竟花7角钱的车费去取,这是把别人的事套在我的头上,我们搞数学的,不可能这么随便。”

  1992年,陈景润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那独特的爱好再延续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给唯一信赖的人———夫人由昆。如果没有国外讲学的收入,以及那笔香港人给的奖金,他的全部存款远不及北京人的平均水平。

  晚年,当他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好友罗四维对他说:“你一生舍不得花钱,把身体搞成这个样子,现在,你有钱也不能用,何苦呢?”他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6

  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盬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7

  今天中午,我看了陈景润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陈景润读书很吃苦。他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时间表。这个时间表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余下的时间几乎都是用来学习的。经过这些努力,陈景润终于登上了科学家的高峰。

  陈景润为了学习,付出很多。他这种为了学习呕心沥血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啊!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读后,我不禁想起我是怎样学习的':我在做作业时,做不出的题就不写,老是想着抄别人的;课堂上,我有不懂的问题,也就不去问老师,心里总是想:不懂的老师以后会讲,还用问吗?我在学习上很多地方都不用功,所以导致我很多知识都没学到。今后我一定要改正,用功学习。

  我们学习一定要不断前进,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周定一个安排。因为只有这样都会前进。前进才能得到新的知识才能登上光辉的顶点。正如陈景润所说: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所以说,学习要不怕困难,要勇于战胜困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登上学习的高峰,到达胜利的彼岸。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8

  今天我在网上读了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的品质非常的高尚。你读完我的文章后,一定会和我有同感的。

  有一次陈景润到美国做访问研究。陈景润抓紧这个好时机,勤奋地研究和学习。为了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他就不回住处吃饭,只是在办公室随便吃点。由于太吵闹了,他就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研究。他很快就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但是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共节余了7500美元。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

  陈景润取得了这么多的成果,但他还是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我想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抓紧时间学习、勤奋学习、勤俭节约,自己有收获不骄傲、不自大,而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比较起来有些地方我还是很不足的。例如:我学习没有那么刻苦,浪费了非常非常多的时间;我每次只要有了钱就花掉,并且是乱用,该买的的东西不买,不该买的都买了;我只要做完作业就玩,从来不管它对还是错。

  我一定要向陈景润学习,做一个刻苦、谦虚、节俭的人!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9

  今天,我读了《陈景润的故事》,知道了他的一些故事。下面,我就介绍一下他。

  陈景润小时候,十分谦虚好学。在他7岁时,父母送他进学校,由于他的身体瘦弱,班里的.几个孩子经常欺负他。有一天,同学把他打得鼻青脸肿,父亲气愤的不让他上学,他就哀求道:“只有听老师讲课,才是我最愉快的事。”有时,他为了深入探究知识,不拖延老师的时间,他就利用下课后与老师散步或放学路上,跟着老师一边走,一边请教数学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陈景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这就是陈景润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感想。陈景润之所以能成功就源于他坚持不懈,勇于钻研的那种品质。我要把他视为我的榜样,像他一样去努力,去钻研,去成功!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0

  今天,我读了杨红樱主编的《马小跳玩数学》中的《陈景润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里说:1966年5月,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强大的记忆力。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了6麻袋稿纸。在1978年和1982年他曾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读完这个故事,我都被他的.刻苦努力、勤奋好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所感动。我感到陈景润很伟大、聪明和了不起。我现在年纪小,但我的生活条件比陈景润小时候的条件好多了,所以,我要刻苦学习,将来也做一个像陈景润那样为国争光的中国人。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1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2

  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发现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38号。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紧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表。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有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就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大声地叫:“38号!谁是38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喊38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体路过外文阅览室时发现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于是他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来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38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什么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就是这样忘我地工作。他在六平方米的宿舍里工作,掀起被褥在床搬上运算;停电的时候,他就点起煤油灯夜战。

  有志者事竟成。1973年,陈景润终于彻底突破了(1+2)的难关,他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了绝对的世界领先地位。至此,人类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探索,离(1+1)的“皇冠明珠”只有一步之遥了。

  一位英国数学家写信祝贺陈景润说:“你移动了群山!”

  为了移山,这位“当代愚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3

  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闽侯镇,他的父亲陈元俊是一个邮电局的小职员。

  陈景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平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个中午,最后一节课下了,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现,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着精神的食粮。

  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朝着路边的小树走去。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陈景润刚刚升入初中,中学里的一位数学老师使陈景润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位老师就是曾经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师。有一次,沈元老师向学生讲了个数学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沈元老师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听了这句话后,内心不禁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这颗明珠吗?

  1973年2月,陈景润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终于公开发表了!陈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专家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轻轻地告诉你: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的。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4

  陈景润,福建闽侯人,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在圆内整点、球内整点、华林问题、三维除数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的《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的论文达到了世界新水平。特别是在人们公认的,称之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他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父亲希望这个孩子的降生能给家中带来“滋润”的日子,因此给他起了个吉利的名字。

  少年陈景润热爱数学,数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他不善言谈,不喜欢交际,在那些穿着整齐、欢声笑语的同学面前,总是自惭形秽。只有在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他才把自己并列到全班几十个同学之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同学们才对他刮目相看。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猜想:凡是大于2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比如4=2+2,6=3+3,8=3+5,……哥氏本人虽然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说明是确实的,但他本人却无法进行逻辑证明。他写信向著名的数学大师欧拉请教,欧拉花了多年的精力,到死也没有证明出来。从此这道世界难题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人能攻下来,因此,它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自从听了这个故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时常萦绕在陈景润的`脑海中。他常想:那颗明珠究竟会落到什么人之手?中国人,还是欧洲人?应该是中国人拿下这道难题。他暗暗下了决心,从此更加发愤学习数学,有时简直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有一天,妈妈把米倒在锅里,添好水让他看着,然后就上街买菜去了。

  景润头也不抬地答应了妈妈,却照样看书。他的思路完全沉浸在功课之中,饭糊了也没闻到。等妈妈从菜场回来,一锅米饭有一半已烧成黑炭。

  陈景润不仅学习刻苦,还利用余时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他成了班里有名的读书迷,同学们亲切地送他一个昵称-“booker”。

  正因为陈景润具有勇攀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少年时代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王国的天空。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5

  过了好长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明白了自己不懂的东西,于是高兴地去了理发店。但是他飘过了外语阅览室,有了各种各样的新书。他们是美丽的。他又跑了进来,开始看书。他总是看到太阳下山。然后他想起了他的发型。他一摸着口袋,38号小牌子就立起来了。但他来理发有什么用?这个号码已经过时了。

  陈景润走进了图书馆。就像掉进了蜂蜜罐。反正他也走不了。

  不,又过了一天,陈景润吃早饭,吃了两个馒头和一块腌菜,就去了图书馆。

  陈景润找到了图书馆里最安静的地方,认真地看了看这本书。他总是看到中午,觉得有点饿。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馒头,咬着吃,读了起来。

  铃声响起时,管理员喊道:“下班了,请离开图书馆!”他们都走了,但陈静润根本没听见,他一直在读书。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了图书馆,于是他锁上了图书馆的门,回家了。

  时光悄悄流逝,天空变得漆黑。陈景润望着窗外,自言自语道:“多么奇怪的一天!有一段时间阳光灿烂,有一段时间多云。他拉下电灯开关,坐下来又读了一遍。他突然站了起来。起初,他读了一天书,得到了启发。这时,他会赶回宿舍,继续研究他昨天没有完成的课题。

  陈景润收拾好书就走了。图书馆静悄悄的。嘿,管理员去哪了?读书的人怎么能消失呢?陈景润看了看他的.手表。啊,已经超过晚上八点了。他推开门,门就锁上了,他喊道:“请开门!”请开门!但没有人回答。

  如果在平时,陈静润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读书,总是看到第二天早上。但不是那天!他不得不赶回宿舍去完成那个未完成的问题。

  他走向电话,给办公室打了电话。但没有人回答,只有哔哔声。他打了好几次电话,但没人接。怎么办?这时,他想起了党委书记,立刻拨了一下党委书记。"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这个电话时感到很奇怪。他问发生了什么事,高兴得笑了,说:“陈景润!陈静润!你已经很努力了。"你是个好同志"。党委书记立即派了几个同志去图书管理员那里。图书馆的门打开了,陈景润对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你,谢谢你!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宿舍。

  他打开灯,立刻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6

  陈景润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很好,引起了富裕人家孩子的嫉妒。他们在学习上比他强,但他到处欺负他。

  我记得有一次他们手拉手踢陈静润。陈景润含泪回到家,想辍学。母亲劝他:儿子,只抱怨爸爸妈妈没有能力,可怜的一家人被欺负了。如果你想努力学习,成长为有前途的人,那么他们就不敢欺负我们!他擦了擦眼泪,又做了作业。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哭过,成绩一直排在第一位。最后,他以全校一年级的成绩考入三元县初中。

  有一天,当陈静润正在吃午饭时,他碰了碰自己的头,唉,他的头发太长了。他应该快点把它剪了。否则,人们会把他看作一个女孩。于是他放下饭碗,去理发。

  理发店里有那么多人,他们把头发理得整整齐齐。他的品牌是38号中的一个小品牌。他想:该我了。时间是多么宝贵,我不能白白浪费。他急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然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本小书,背诵了这些外来语。背诵了一会儿之后,他突然想起早上读外语的时候有个地方他不明白。你所不了解的必须被理解。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现在才十二点半钟。他想:先去图书馆检查一下,然后再回来理发,免得太晚,站起来走吧。谁知道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7

  那个时候陈景润还没出名,但大家都知道他身体不好:脉搏过缓,体温过低,体力不好,反应比较慢。所以他虽然性情极温和,还是没有对象——那年头知识不值钱,找对象的重要条件是扛得动越冬的大白菜,陈景润明显不具备这个条件。

  陈景润虽然比较呆,但到底是文化人,有时候也挺幽默。他后来出了名,给他写信的那些姑娘无论长相还是人品都能气死古代几个皇帝。他自己定了陈夫人。陈夫人叫由昆,军人世家,非常利索的一个人。结果有一天我爹碰上陈景润,只见他一身板绿,外加一件超长的军大衣,形象十分怪异。他冲我爹一笑,说:“我参军了啊。”敢情那都是陈大嫂的行头。

  又一次,我和我娘在北大附中门口碰上他在那儿看汽车。因为这地方出了科学院,而他又没出门的习惯,我娘便问他怎么回事。陈景润一脸苦笑,说:“我搬来跟猪做伴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科学院在这里有一套房子,条件不错,分给了他。但北大附中附近有一家屠宰场,屠宰的时候“八戒”们呼天抢地,弄得这个心慈手软的书呆子心烦意乱,只好出来躲噪音。后来科学院还真给他换了一套房子。

  陈景润成名以后,关于他的传闻五花八门,有说他房间地板下藏金砖的,有说他通苏联的……那些我没法证明,还有一个说法是陈景润曾经“耍流氓”,这倒不全是空穴来风。我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说出来以正视听。

  关于陈景润“耍流氓”的事实真相令人啼笑皆非。

  当时陈景润还没有出名,身体也不好。那时候张劲夫管科学院,他为人刚正不阿,对于陈景润这样的“老九”,组织上还是关心的,分房子时特意给他分了一间“补房”。所谓补房,就是利用旧建筑的剩余空间,比如地下室之类改造成的住房。陈景润是单身,工龄、年龄都不够,分给他这样一间房,已经很照顾他了。

  没想到问题来了,这栋楼旁边有一间公共浴室,女浴室的窗户和老陈的新居正好斜对着。为了通风,浴室的窗户通常会打开几扇。到浴室开放的时候,老陈往下一看,只见白花花的人体好像妖精打架。老陈这书呆子乍看此场面肯定是吓了一跳。如果换个人会怎么样呢?我想不出,但是老陈觉得这不好,至少会影响研究工作。他决心要改变这种有碍观瞻和伤风败俗的行为。怎么办呢?如果换作是别人,也许会悄悄和管理员谈谈,或者在自己的窗户上挡个帘子什么的。可是老陈不会和人打交道。

  他的招儿真绝——他写了一张小字报,贴到浴室的门上。他写的意思是:这间浴室斜对着他的窗户,开着天窗从上面一目了然;这可不好啊,同志们,要是有坏人到楼上,那就什么都看见了,有碍观瞻,伤风败俗,建议大家以后洗澡时关上天窗云云。这当然不是原话,原来的小报早就让大伙儿给撕了。末了,他工工整整地署上大名:陈景润。

  大家可以想象得出第二天女工们去洗澡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也不知道是谁挑的头,恼羞成怒的娘子军一拥而上,在老陈的宝宅里骂的骂,砸的砸——好在也没什么可砸的。有人还亮出粉拳要揍这個“臭流氓”。幸好有人叫来了领导。领导当然明白老陈的为人,让他耍流氓他也没学过啊,当然是把娘子军们训斥了一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趣的是,虽然事后澡堂的天窗关了几天,可后来还是照开不误,也不知道大伙儿是不是忘了上面还有一个“流氓”。

  不过,数学所出了个陈景润,也不全是好事,至少有一段时间弄得大家鸡犬不宁。说起来与陈景润无关,也有关。

  陈景润出名以后,他简直一步登天。那些日子难得见到他,见到他时,我的'感觉只有一个——“惶惶如丧家之犬”。当时觉得这种感觉好奇怪,后来才明白,对于陈景润来说,他的生活全错位了。一时多少“英雄豪杰”都不禁扪心自问:我就不是第二个陈景润?咱们国人起哄的本事天下第一。数学所接二连三地收到各种“天才”的来信,各省市也不断传出有人证明了至今无法解决的科学难题,要将其送到科学院来。

  但这里头的水分就大了。数学所刚开始对此十分重视,可当上得多了,数学所接待“天才”不免有所简慢,于是就有人在媒体上攻击科学院是阎王殿,水泼不进,压制人才。这样的文章多了总不好,领导们一研究,专门设一个接待处,只要一个人负责,就是原来后勤的艾大爷。此公原是四野军官,生性暴烈,人称“艾大侠”。他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娶了海南的艾大妈,回北京后调入科学院。因文化水平不高,好打抱不平,且以老资格傲上,让领导很是头疼,所以一直未能得到重用。这次算派上用场了。所里专门找人教他十几道数学题打底子,老艾的脑子也算好使,加上军人的认真劲儿,将这十几道题里外参详得清楚透彻,很快就走马上任。

  见到“天才”,老艾那神情,仿佛两只眼睛都长在头顶上,首先气势不输给他们。然后,管他们研究的是什么东西,老艾就从这十几道题里抽出一道来让他们做。“做不出来?!”艾大侠把眼珠子一瞪,“就这水平还来科学院?你回家抱孩子去吧!”

  也真邪了,就没有一个过得了艾大侠这一关的。俗话说秀才碰上兵,有理讲不清。老艾的接待处,成了“天才”们的鬼门关。现在打假时,还真挺怀念他。

  那时,我走在数学所前面的林荫道上,这里总是很热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做出种种奇怪的举动:或者举着一个横幅,上边写着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站在两棵树之间自顾自地开讲,也不管有没有人听;或者用粉笔写一大堆算式,看有没有识货的。这些人好像都是艾大侠的受害者。

  这种局面持续了好长时间。那时国人是如此痴迷科学啊——拜陈景润所赐。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8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9

  陈景润,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小家境贫寒,学习刻苦。他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是个“小数学迷”。他不善言辞,为人真诚,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数学事业。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为了能证明这个猜想,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稿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经过10多年的推算,终于他成了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

  我给大家讲一个陈景润刻苦读书的小故事。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0

  陈景润(1933~1966)——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特别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从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到:他移动了群山!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1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2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有的人,倾尽一生,只是为了一件事情。只是为了一个目标。

  陈景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在他的人生中,好像除了数学两个字,再没有其他。日日夜夜、每时每刻,他总是拿起手里的笔演算着,推导着,近乎疯狂。然而,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数学专家。世人皆知,陈景润是数学天才,只是,没有人知道,天才的背后,曾经付出过多少的汗水。

  年少时光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在陈景润很小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十分虚弱,总是生病。尽管如此,但是陈景润学习成绩优异,他在高中还没有读完的情况下,就考入厦门大学,进入了厦门大学的数理系。

  大学毕业之后,陈景润本来被分配到北京教学,但是因为他在福建长大,普通话并不标准,而且陈景润向来内向,不懂得怎样与学生相处,学生们因此十分不满,无奈之下,学校只能将他停职了。

  陈景润回到了厦门,没有生计的他只能在街上摆摊,勉强维持生活。一次意外,厦门老师发现了他,就介绍他回到学校当了数学系的资料员,陈景润十分高兴,因为表现很好,一年之后,陈景润做了数学系的助教。

  1954年,厦门大学提出:数学系在12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此目标一出,人才是个大问题。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人们自然知道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于是就让他边工作边研究数学。

  得到了大力支持的陈景润心中有了底气,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数学上,不停地计算、推导,他日夜加班加点,当时的人们看到痴迷数学的陈景润,都称呼他为“数学狂魔”。

  一朝成名

  陈景润的研究课题为数论,但是尽管他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努力,依旧收获不大。于是,在别人的推荐之下,陈景润开始从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入手,来解决数学上尚未解决的难题。

  这个想法一出来,陈景润就开始了研究,他挤在自己仅仅6平米的房间内,开始了不睡觉的工作。那时候,痴迷于数学的陈景润像一个疯子,他的屋子内全部堆满了数学书籍还有演算过的草稿纸,整个房间难有落脚之地。

  终日没有休息的时间,陈景润感觉到了疲惫,但他迫切地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于是他依旧废寝忘食。终于,经过陈景润夜以继日的努力,他成功解决了《堆垒素数论》中“至善的指数”这一难题。

  几经辗转,华罗庚知道了陈景润的结果,他审核之后大吃一惊,陈景润的计算完全正确。一时之间,整个数学界哗然,中国在数学的研究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攻坚克难

  经过华罗庚的邀请,陈景润来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一名实习的研究员。来到了更大的舞台之上,陈景润十分感谢华罗庚。

  在这个中国高级的知识殿堂中,陈景润发现了很多他没有读过的外文数学著作,于是他自学外语,想要读懂这些数学书籍。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就连排队期间也一直拿着书朗读、背诵。

  陈景润进入了数学研究所之后,本来被分配到一个四人间的'宿舍,但是他害怕自己晚上学习吵到室友,就跟领导说要搬到厕所住,终于,陈景润住进了3平米的厕所中,在那里,他又进入了忘我研究的境界了,他也成了别人眼里的“怪人”。

  他日日夜夜在厕所中进行研究,攻坚克难,几乎从不停止工作,也正是陈景润的兢兢业业,他攻克了很多的数学难题,发表了很多数学论文,在数学史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

  哥德巴赫猜想

  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的陈景润开始将目光瞄向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学界最难证明的猜想,许多人都曾经望而却步,就连哥德巴赫自己都无法证实,可陈景润的出现,让整个数学界肃然起敬。

  华罗庚曾经组织研究员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3+4”“2+3”“1+4”,至于最难的“1+2”“1+1”却始终没有攻破,陈景润开始了自己的证明。他又切换到了拼命三郎的工作状态,开始全然不顾及自己的身体,一门心思地开始研究。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也就是俗称的“1+2”,他成功证明了这个猜想,世界数学界都无比惊叹。

  哥德巴赫

  外国数学家开始质疑,陈景润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又做了大量的计算,而在外国数学家用电子计算机的时候,陈景润仍然靠手。环境艰苦,为了省钱,陈景润平时不吃菜,一来二去,陈景润科学地证实了自己的猜想,身体却也因为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垮掉了。

  1977年,因为住院治疗,陈景润遇到了自己的妻子由昆,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1980年,他们结婚了,婚后由昆生下了他们的儿子陈由伟。

  不幸的是,几年后,陈景润被诊断为患上帕金森综合征,又因为车祸,陈景润只能躺在医院里,可是“1+1”猜想还没有被证实,陈景润必须飞秒必争,于是在医院,陈景润又开始了研究。可是,他的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终于,1996年,那个曾经被称为怪人的数学天才陈景润离开了人间,年仅63岁。

  由昆说,陈景润是因为数学研究累死的,陈景润还有两个没有完成的心愿,一个就是关于“1+1”的猜想,另一个就是他不能陪伴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了。

  其实,陈景润的一生,是与数学相伴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更是劳累的一生,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陈景润每一个天才的成就背后,都是他靠着一双手和一支笔还有无数的草稿纸换来的,我们甚至可以说,陈景润在数学上的成就,是他透支生命换来的。

  即便在自己弥留之际,那个尚未证明的“1+1”猜想依旧是陈景润心中尚未落地的石头,而陈景润因为长期工作缺少对家人的陪伴也成为他无法释怀的遗憾,他,没有办法陪伴自己的儿子长大了。

  如今,23年过去了,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接过了父亲手中数学的接力棒,他从事金融工作。至于“1+1”的猜想,还有无数努力着的中国人。

  所幸,陈由伟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他依旧奋战在数学领域,带着父亲曾经的影子奋斗,而中国还有无数的数学家,继续夜以继日地工作,在“1+1”的道路上迈进,陈景润的遗憾,终有一天,中国数学家会攻克。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3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症20xx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2岁。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4

  陈景润,这个名字,自然地铭记在无数人的心中。他不仅仅是中国数学领域的一位泰斗,更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数学巨人。然而,陈景润的生活并不仅仅是数学这个领域里的一帆风顺,他的人生中也有着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1980年,陈景润已经是年近不惑的年纪,而他的心却为一位年轻的女军医所倾倒。这位女军医名叫由昆,当时只有29岁,是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女子。他们的相遇源自于陈景润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当时的陈景润虽然是数学界的泰斗,但他也有疾病困扰着自己。而由昆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在陈景润的治疗过程中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这让陈景润感受到了温暖和感动。

  陈景润深深地被由昆打动了,他被她的善良和温柔所吸引。而由昆也被陈景润的.才华和魅力所折服。他们之间的爱情渐渐地萌芽、生长,最终在1980年他们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这对年龄相差颇大的夫妻,引起了不少人的瞩目和议论,但他们并不在乎,因为他们心中只有对彼此深沉的爱。

  他们的婚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陈景润身为数学家,常年奔波于学术之路,忙碌而充实。而由昆作为一名医生,也有自己的事业和责任。他们之间也曾有过分歧和磨难,但是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们的儿子陈由伟,在这段爱情故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陈景润对他的爱子倾注了无尽的爱和期望。然而,他去世时,陈由伟还只是一个年少的少年,面对父亲的离去,他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责任。

  然而,陈景润给予陈由伟的不仅仅是父爱,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信念。他鼓励陈由伟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被世俗的框框所束缚。这句话成为了陈由伟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也激励着他不断向前。

  如今的陈由伟已经成为一名成功的高管,他的努力和成就不仅是对父亲的回报,更是对自己的肯定和成就的证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父亲的教诲,也让陈景润在天之灵能够感到欣慰和骄傲。

  陈景润的一生,不仅是数学的传奇,更是爱情的传奇。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爱情,书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生命之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不分年龄的,真挚的感情能够战胜一切。而他的儿子陈由伟,则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继承了父亲的光荣传统,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5

  陈景润从小就对数学十分着迷,他的勤奋和好学精神令人钦佩。他在初中时遇到了一位严格的数学老师,就是这位老师的严格要求,让陈景润更加深入地热爱数学。他经常在放学后自愿留在学校里研究数学问题,直到深夜。

  陈景润在高中时期展现出了杰出的数学才能。他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他的才华,鼓励他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并帮助他准备比赛。陈景润在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这进一步增强了他对数学的热爱和信心。

  进入厦门大学后,陈景润持续保持他对数学的热情和努力。他经常在图书馆里熬夜学习,直到图书馆关门。他的'努力和才华吸引了厦门大学的数学教授华罗庚的注意,华罗庚邀请他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在数学研究所,陈景润继续着他卓越的研究工作。他对数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陈氏定理”,并成为了国际数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陈景润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热情,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成功。他的勤奋和执着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除了以上提到的事迹,陈景润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影响力。他曾多次在国际数学大会上作报告,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和想法,对数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景润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对数学的热爱和信心,不断努力和探索,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事迹激励着人们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陈景润的故事还告诉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成就。同时,他也展现出了对数学的真正热爱和执着,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陈景润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事迹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从他的事迹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6

  在阳光明媚的十一月,磻溪小学一年一度的数学节开幕了。同学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数学王国之中。我在这次数学节中,知道了很多数学家的故事,陈景润就是其中的一个。

  陈景润,195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就知道了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数学猜想。哥德巴赫一生都没有证明这个猜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成为了世界数学界的“一座高峰”。“哥德巴赫猜想”像一块磁石吸引了陈景润。他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成功摘取了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

  从陈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在本次数学节中,我的同学们也在积极寻觅着一个个数学家的故事,努力地解决一个个数学难题,摘取着一顶顶数学竞赛桂冠。我们一起在快乐的数学王国中嬉戏、遨游。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7

  陈景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称他为“数学王子”。可有谁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会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答母校,他来到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炫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8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9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

  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30

  陈景润(1933—1996),男,着名数学家,福建福州人。

  195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先后共发表50多篇论文。1966年发表了他的(l+2)研究成果。1973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的详细证明),被誉为“陈氏定理”。

  1979年撰写了《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论文,把算数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从80推进到160;他还从事研究球内和圆内整点、华林问题g(5)的估计,小区间殆素数的分布等问题,为数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华罗庚数学奖等。

  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家科委数学组成员、《数学学报》主编并兼任贵州民族学院、河南大学、厦门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的兼职教授和《数学季刊》主编。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景润长期患病,于1996年3月19日逝世。

  1998年3月,《陈景润文集》出版。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通用6篇)07-08

陈景润现代著名数学家的故事06-01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名人故事通用11-24

陈景润的名人故事(精选20篇)03-16

王子与天鹅的童话故事04-23

螃蟹王子的童话故事04-25

王尔德童话故事《快乐王子》04-22

假王子的童话故事(精选12篇)01-04

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精选22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