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
导语:提到青年翻译奖,熟悉的人一定会知道韩素音。这位拥有英国国籍却对外自称中国人的混血儿,用一生将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韩素音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
提到青年翻译奖,熟悉的人一定会知道韩素音。这位拥有英国国籍却对外自称中国人的混血儿,用一生将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
2012年11月2日中午,韩素音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她这一生充满了传奇,经历三次婚姻,走过国家动荡时期,依然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用英文与法文记叙中国的过去、今天与未来,将自己对中国文化深厚的情感与独到的见解向世界传播。周总理是她最崇拜敬佩的人,她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韩素音女士曾经说过:“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原名周月宾。韩素音是她的笔名,“韩”与“汉”谐音,“汉属英”则表示自己作为中国人,加入了英国国籍。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后来,母亲跟随父亲周映彤私奔到了中国。
作为一位外国人,玛格丽特最初来到中国时饱受排挤,每一次准备返回欧洲,都因为父亲的坚持,留了下来。自此跟随周映彤随着工作调四处奔波,辗转各地。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诞生在河南信阳。
韩素音还有一位哥哥和一位妹妹。三人从出生就要面对拥有外国血缘与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他们在家讲中文,出门使用英语,既要学习中国文化,又要接受法国修道院的教育。饱受嘲笑与歧视的玛格丽特严格禁止子女学习中文,然而韩素音却从小表现出了对中文学习极大的热情,她坚持一定要掌握这门自己喜欢的语言。
十二岁的时候,看到盲人无法得到医治,这触动了韩素音的内心,她许下心愿:要学习医术,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她想让盲人能够重见光明。而这在父母看来,不过是一个玩笑话。
1931年,她还没满15岁,为了赚取学费,韩素音开始在北京医院当打字员,最后成功进入燕京大学学习。1935年秋,优秀的韩素音获得奖学金,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继续深造。在比利时留学期间,韩素音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
“七七事变”爆发后,当时在布鲁塞尔求学的韩素音,毫不犹豫的加入到了游行队伍当中,并且撰写抗日文章,发表在当地报纸上,短短七个月内做了128次爱国演讲。1938年,因为强烈的爱国情怀,她毅然放弃自己钟爱的学业,回到中国,想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回上海的邮轮上,韩素音遇见了自己第一位真命天子——唐保黄。唐保黄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唐生智的侄子,充满中国男人气概的唐保黄,让一向热爱中国的韩素音深深迷恋。两个人认识后,于1938年,在武汉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礼后第二天,武汉沦陷。作为高级将领的唐保黄却不忍将韩素音独自一个人留在武汉,违抗军令,冒着生命危险回来救她,让她感动不已,更加坚定了自己深爱唐保黄的心。
唐保黄是深爱韩素音的中国男人,但他也是个保守固执的中国男人。他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一个能够在家里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而不是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四处行医救人、抛头露面的女性。
为了反对韩素音外出行医,唐保黄甚至使用了家暴。而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韩素音,怎么可能做一位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她不断地用自己的行动反抗丈夫的暴力与顽固,丈夫的爱,不再是她心中的依赖,更多的时候,是精神的枷锁,折磨得她痛苦不堪。
战争期间,韩素音以抗战为题材创作了《目的'地重庆》,这是她第一部作品。英文版于1942年,在美国上市,一时洛阳纸贵。
小说的出版造就了韩素音,却让唐保黄对她更加变本加厉地实行家暴,在他看来韩素音的行为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两个人的感情不断走向破裂。
1947年,此时正在英国学习的韩素音,接到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心灰意冷的她拒绝回去参加丈夫的追悼会,因为自己要参加毕业考试。
唐保黄如枷锁般的爱,对于韩素音来说,是痛苦的回忆,十年的夫妻,随着唐保黄的离去,爱已消逝,韩素音也得到了解脱。
1948年,随着国内情势日渐明朗,爱国的韩素音再也坐不住了,她决定回到中国来,可是由于还没有领到新中国的护照,无奈只能暂时停留在香港。她说:“在香港我可以闻到从大陆来的尘土,感受到从大陆来的气息。要是留在英国,我就会枯萎,成为一具毫无生气的活着的木乃伊。”
在香港,韩素音邂逅了她一生难忘的挚爱——战地记者伊恩。无奈的是,两个相爱的人,却因为伊恩有了家室,不能在一起,而韩素音也不愿意自己的爱不见天日。在伊恩的坚持下,韩素音还是动了真情。可是这段感情并没有维持多久,伊恩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传来,给了韩素音致命一击。
她将自己和伊恩的故事,写成了《瑰宝》这部作品,一经推出,震撼了全世界。这部作品激发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十分畅销。据说,当时在英国的公交车上,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就有一本《瑰宝》。
1956年,韩素音终于如愿踏上了中国大地,受到了周恩来夫妇的接见,短短的会面让她震撼不已,一生难忘。周总理的谈吐、学识、一举一动让韩素音为之深深折服,周总理成了韩素音最崇拜的人。她甚至说:“如果周恩来要我去死,我也会去死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外交流是十分匮乏的,对其他国家而言,中国还是记忆里积贫积弱的封建主义国家。而韩素音则挺身而出,愿意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她没有征战沙场的能力,却有字字珠玑的文笔。这位英籍华人,用自己的文字,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她的作品在当时英美文坛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她自己也是屈指可数的华人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了各国读者的肯定与喜爱,为外国展现出了一个具有丰富吸引力的中国。除了写作,韩素音还奔波游走于各国间演讲,期许世界能够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她还担任过周恩来总理与戴高乐总统的特使,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对中国深深的爱。
七十年代,她为毛主席撰写《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可是一切并没有如韩素音预料的那么顺利,她的爱国行为遭到了西方的抵制,媒体无情地对她进行抨击,甚至是被美国中央情报局列入了黑名单中。不喜欢她亲华的人,甚至对她进行言语和行为的攻击。而她则是淡淡地回应:自己在做好事,只要中国人民喜欢,西方人不理解她觉得无足轻重。
1976年,周总理逝世,韩素音悲痛万分,作为自己最崇拜的人,她觉得比父亲离世更令她难过。1978年,受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韩素音开始搜集资料,着笔写《周恩来和他的世纪》。
写作对象是自己崇拜的人,在韩素音的笔下,周恩来总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她在瑞士的家中,只挂周恩来总理的照片,每每想起周总理,都情不自禁地难过。
1997年之前,韩素音每年都会到中国来,看看这片她一生挚爱的土地。尽管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时时回来,但是她和丈夫陆文星,还是时刻关注和着国家的情况。
她还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翻译界较权威的奖项之一,为中国培养了许许多多的翻译人才。她不仅为中国的外交做出了杰出贡献,更为国家翻译领域输送了无数的栋梁。
九十多岁的韩素音老人,虽然许久未踏上祖国土地,但是记忆里仍对故乡的一切念念不忘,爱国热情丝毫未曾退却。2012年11月2日,韩素音老人带着她传奇的一生,带着她对中国深深的爱,走向了天国。
虽然韩素音逝世之后,无良的西方媒体仍然没有停止对她的攻击,但是,她的贡献与成却没有因此而被忽视,作为爱国华人作家,她的作品在外国读者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的作品,成为西方认识中国的必读之物。
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但是一个人创造的文化具有无限大的作用
这股力量可以贯穿整个世纪
蔓延至全球
一个人的微薄
可以在文化中
得到永恒地延伸
作为一位特殊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用行动爱国的人
韩素音值得我们为她骄傲
【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相关文章:
台湾女作家有哪些03-14
张军霞《女作家的谎言》07-29
素素作文800字10-06
华裔球员林书豪的成长励志故事09-10
素素的为自己代言优秀作文10-27
树素的作文07-17
《素颜》歌词03-19
素颜歌词08-19
女作家三毛自学成才的故事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