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单霁翔的故事:我是故宫的看门人
导语:3月11日晚8点,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走进央视目前最火的文化节目《朗读者》,为大家朗读《至大无外》,献给所有热爱故宫文化的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单霁翔:我是故宫的看门人,有责任看好这个院子
如果说故宫博物院是承载了600年历史风霜的全中国最大的院子,院长单霁翔说,我就是故宫的看门人,我的责任是看好这个院子。
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的高峰论坛上,单霁翔以故宫博物院这几年对于古建筑修缮、古文物修复、博物馆开放的实践经验为例,诠释了何为故宫人精神,何为工匠精神,他认为,除了保全文物以外,更重要的责任是让故宫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让故宫成为人们喜欢的博物馆。
如果不能科学修复,我们负不起这个责任
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这个项目计划用18年时间,对古建筑进行整体的保护修缮,在国家投入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很多建筑都获得了健康稳定的状态。
故宫南侧的武英殿是第一个工程,之前作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用房,修缮后作为书画馆对公众开放;而东部最大的宫殿慈宁宫,曾经也为国家文物局使用,修缮后成为雕塑馆。大修工程还解决了历史上的一些遗憾,比如1933年6月,紫禁城曾着了一把大火,内务府称是由于电线进入宫殿引发了火灾,更多人却相信是太监偷东西后,纵火把这个区域烧了。修缮的团队将这块荒凉了90年的土地恢复了原状,成为故宫学院教学的地方。
工程似乎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单霁翔却在两年多前突然中止了所有修缮。2014年5月的一天,在院里巡查的他突然发现刚刚修好的太和殿外围又搭起了脚手架,爬上去看了以后才发现,原本的灰浆在干掉以后需要被清理,工人们把瓦缝间的灰浆,装了几十麻袋往下运。单霁翔感到很奇怪,过去的建筑320年都没有出问题,为什么刚修好的屋顶,又要复修?工程师很无奈,说今天修复古建筑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很不一样,大致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要招投标,中标的单位没有队伍,中标之后才开始找包工头,包工头以最便宜的价格找农民工。所以可能几个月前还是收麦子的农民,立马就上了太和殿了,没有传统的技艺。
第二就是政府采购,所有的材料都要货比三家,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便宜,而不是优质。传统的建材都要经过多道工序,任何一道都不能遗漏,价格一定是贵一点的,所以材料质量得不到保障。
第三是执行力。每年十月,钱款拨下去后,次年八月就开始催,钱有没有花到60%。十月问有没有花到80%?到年底如果没有花掉就收回。逼着大家赶快花钱,这种状态下是无法科学地修复的。
第四个问题是由于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要退休,不能返聘。院里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一个都走掉了。而他们培养的年轻人大都是周边地区的,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北京本地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瓦匠、木匠,所以故宫三年一届培养的传承制的师傅进不了北京,又回原籍了。
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让故宫失去了一代一代的施工队伍,也造成了今天修缮的困惑。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单霁翔说。
保护工艺,留下每一层历史信息
故宫修缮工程的转机在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单霁翔在会上用八分钟时间几乎哭诉着指出了刚才的几个问题,会后他写报告呈交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得到其批示,故宫的事要特事特办。自此,故宫的修复开始重新运作,不再视为工程,而是研究性的保护项目。
以养心殿为例。养心殿虽然体量不大,但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自雍正皇帝后,八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前朝后寝,前面是军机处,后面是养心殿。旁边东暖阁就是垂帘听政的地方。殿内有1980件皇帝身边的文物,都是故宫顶级的文物,从未离开过养心殿,亟待修缮。
可是往年观众的参观都只能隔着玻璃窗,不得入内。特别是到了冬天,观众在窗上哈一口气,再用手一抹,我们看着真心痛,这不叫博物馆。单霁翔说。
现在,工程放在一边,故宫邀请各个部门的学者先花两年时间进行研究,学者们共上报了36个科研课题,最后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审定,确定了其中的33个。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勘察,找到每一个文物的病害,再开始进行修缮。
过去的养心殿是开放30%的面积,新方案在修好建筑的同时改善室内环境,将开放90%的面积。过去一年半就能修完的养心殿,现在要花四年半才能修完,这期间怎样满足观众的需求?故宫博物院将养心殿做成了一个完整的展览,将于明年6月28日,在香港进行展示。
保护文物,是保护其工艺和技术。乾隆花园是紫禁城里最密集的一个空间。乾隆皇帝在85岁退位之前,为自己修建了一座亭台楼阁、假山林立的四进院落,其中有个160米乘以38米的小花园。前面两进已经开放了,后面两进从未开放。
故宫在这个院落的修复上首次开启了国际合作,采取国际认可的修复理念和修复技术,对每道工序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公开出版修缮的报告。每一件文物都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技术进行修缮。从墙上摘下的牌匾、楹联都要准确测绘,修复时以求一毫不差地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这栋房子今天已经修好。修复后人们才发现,室内的地面是苏州产的金砖,绣品是夹丝双面绣,凉架是紫檀木。凉架的里里外外一共镶嵌着2400块和田玉。织绣是江宁的云锦。竹篱笆竹亭,是用64000段金丝楠木拼装而成的。
今天人们看不到他们的努力,但是两百年、三百年之后,人们要再修缮的时候,就知道当年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和技术,什么样的工艺,这就是今天工匠精神必须秉持的。为了未来保护今天。单霁翔说道。
大高玄殿,五十年代初部队一张借条,将其一借就是六十年。等到故宫收回时,不但建筑年久失修,院子里还搭起了六千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由于违章建筑离古建筑太近了,故宫专门聘请专业公司,花了一百多万元才把它拆除,然后开始修缮。在这个建筑的修缮中,多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得到实现。并且首次引进了对于屋架、梁架、墙面、建筑结构的地上考古。从明代嘉靖至今,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很多历史信息。特别是大量的瓦铭、铭刻、题记,给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
大高玄殿建筑群将边修缮边开放,预计2016年修缮完成。这是大高玄殿建筑群中已修复完工的乾元阁。
这是大高玄殿建筑群中已修复完工的乾元阁内部木结构神龛。
文物医院,为文物建立病史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让故宫修复团队的工作内容和价值为人们所熟知,也着实让这些专家们火了一把。可是在单霁翔看来,仅仅是这些专家个人的细致工作还不够。
我常常想,人要是病了去医院,医生绝不会一上来就给我们打针吃药,总是要取出病例,看看病史,量体温心跳血压,必要的时候用X光、CT、核磁共振进行检测,研究之后才会对症治疗,并且把治疗方案写下来,留给下一次看病的医生。文物也应该是这样。单霁翔作了这样一个类比。
12月28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意,故宫博物院恢复两排361米长的古建筑,作为故宫文物医院正式开放。文物医院干什么?单霁翔以青铜器为例,一件青铜器进入文物医院,应该先测定年代,理清历代在它的身上有什么叠加,弄清其合金的比例是多少,今天出了什么问题,有害锈属于哪一种,应该用什么方法,科学研究之后,再送到工匠手里进行修复。
为了让医院的医生有更好的工作条件,文物医院购置和装配了上百部成套的检测设备,从分子结构分析仪、三维打印机、热性能测试设备、热场发射的电镜系统、纤维分析仪,到可移动的实体显微镜、元素分析设备等等,使故宫231类文物都能够得到无损的检测。
比如正在修缮中的符望阁是乾隆花园里最大的一组建筑建筑,其中一面内墙上曾有一幅画,七十年前在战乱中掉落,当时的老员工无奈之下将其用纸包起收好。故宫博物院现在的修复人员重新打开这个纸包时,古画早已碎成上千片,难以辨认。在计算机辅助手段的帮助下,历经三个多月的时间,工作人员将这幅画进行品对,又用了一年多时间将其修复。当观众看到屏幕上原本纷乱零碎的纸片经过修复人员的鬼斧神工后变成了完整的清代画家董诰的画作,现场爆发出了掌声。
单霁翔还很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故宫的一位漆器师傅,几个月的时间里总见他在修同一件器物,院长问他到底要修多久?师傅回答说,七个月。因为在北京只有伏天里一天可以刷两道漆,平常的日子里一天只能刷一道,而这件器物一定要刷满120道漆。我觉得这就是工匠精神。单霁翔说。
今后文物医院将对预约的公众开放,观众可以跨越大屏幕和荧幕的隔阂,直接与文物修复的工匠进行交流,这样也保障了人们对于文物修缮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收益权。
修复,是为了更好地开放展示
作为看门人,单霁翔对于自家院子的藏品如数家珍,根据他提供的数据,故宫博物院现在藏有5.3万幅绘画、7.5万件书法、2.8万件碑帖、16万件青铜器、3.2万件玉石器、36.7万件陶瓷、18万件织绣、上万件外国文物、4.2万件宗教文物,在宗教文物中,80%都是藏传佛教文物,其中包括2.3万尊佛教像、7000件祭法器,还有1970块18世纪的唐卡。
藏品的修缮问题解决了,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展示。
在故宫最有特色的展览是原状陈列,文物在其原始的位置和环境中展示。现在观众可以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原状陈列共有10处,比如去年刚刚开放的寿康宫,就是影视剧中大火的甄嬛也就是乾隆皇帝的生母所居住的宫殿。今天大家能看到的,就跟乾隆皇帝当年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不过是缺了一个老太太。单霁翔笑着说。
更多的文物以专馆的方式陈列,共20多个,比如武英殿作为书画馆、文华殿作为陶瓷馆、奉先殿作为钟表馆、宁寿宫作为珍宝馆。但这些专馆的开放和其中文物的陈列数量,与故宫庞大的收藏相比只是凤毛麟角。单霁翔介绍说,当下故宫博物院所展出的文物,仅占其库藏的0.6%,而世界著名博物馆很多都能达到10%甚至20%以上。因此,扩大开放面积,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故宫博物院过去开放的面积只占紫禁城的30%,前年达到52%,去年开放到了65%,今年则为76%。许多从未开放过的地方今年观众都是首次得以见到。比如雁翅楼是现在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巨型展厅;西部区域原本为皇太后、太妃、太嫔居住的地方,有很多精美的佛堂和花园,被院长戏称为退休女性的世界,也是首次与公众见面;还有慈宁宫花园,是故宫除了御花园外唯一的明代花园;东华门过去一直作为库房存在,经过修缮后开放为古建筑馆;故宫唯一一栋民国时期建成的建筑宝蕴楼,现在成为早期院史的陈列馆,也是故宫话剧团的演出场所;端门现在建成为数字博物馆,用数字技术让观众可以进一步挖掘博物馆的信息。单霁翔希望在5年后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年的时候,将博物院开放到85%。
想要更大限度地开放,环境整治也不可或缺。历年来,故宫一共积累了1.48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现在已经基本全部拆除。对地面的改造也是一直在进行的工作,解放后建造的很多水泥、沥青地面与紫禁城的环境并不协调,故宫的工作人员将其全部改成了传统的砖地面,恢复往昔的环境。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紫禁城时,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现在除了蓝天没有信心,其他我们都可以做到。单霁翔说。
此外,这两年,故宫还采取了去商业化的措施。原本在各个宫殿内门洞处设置的餐厅和故宫商店,在今年10月都被一一拆除,取而代之的,原本作为皇家冰窖的场所被合理利用为观众服务中心,可以同时满足300人在这里进餐。
1930年代故宫文物南迁途中
故宫博物院的青年剧团这阵子正在上演一出话剧,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故宫文物南下、西迁又最终回到北京的一段历史。单霁翔觉得,那时的故宫人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人类文化遗产规模最大的一次安全转移,为现在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完成了他们的责任,而对现在的故宫人来说,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是我们的责任。
我是故宫的看门人
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皇家起居生活的地方,让外界充满了好奇,现在,额米个人都可以进故宫一窥皇家的神秘,不过最近,一个号称故宫看门人的人火了,他就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有这样一个人,在58岁可以退休享清福的年纪,却顶着严寒和酷暑,在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里像个孩子一样奔波。他亲自走遍9371间屋子,历时5个月,对1807558件文物都如数家珍,他明明是最懂故宫的人之一,却谦卑地说自己只是他的“看门人”。如果说一定要为他疯狂又低调的举动一个原因,那一定是因为他对故宫爱得深沉。
因为亮相《朗读者》,单霁翔被更多人知道。他在节目上朗诵了一首《至大无外》让人心中涌起无限的民族自豪感:“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来自天上。禁,是权利,来自于人,也施之于人。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
故宫,来自于人,单霁翔将它施于每一人。外界称他是故宫的“掌门人”,他说自己只是故宫“看门人”:看护好9371间古建筑,看好1807558件藏品,把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
故宫从来不缺观众,2012年,故宫的参观人数就突破1500万,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流最大的博物馆。但单霁翔第一个提出要让观众看得舒心,而且还要有尊严。
过去,端门广场一侧的房子是出租的,有关部门办了很多格调不高的展览,比如太监展、宫女展、武则天展、刑具展……20块钱一张票,看完出去的人都骂故宫,单霁翔很委屈,因为他们看的是“假故宫展”。单霁翔将端门广场统一管理,修缮一新,门口一下子清爽了,还可供观众休憩。
端门广场上有56棵树,单霁翔把树坑做平了,铺上供600人坐的椅子。有下属提议,56棵树,可以对照我们56个民族啊,要不用民族给每棵树命名吧。
单霁翔坚决反对,“万一死了一棵怎么办?我们要做实事,别弄这些虚的。”
单霁翔觉得,观众最大的痛点,是买票难。
故宫买票曾是很多人的噩梦,首先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然后再过安检、验票、存包,体力消耗大半,参观的心情也没了。
于是,单霁翔开出32个售票窗口,保证观众能在3分钟内买到票,最迟也不能超过一刻钟。这让故宫成为全世界售票窗口最多的博物馆。
然后,他又通过实名制购票、限流的办法,将故宫每日的人流量控制在8万。
人山人海的故宫一去不复返。
过去故宫里没有供人休息的座椅,观众走累了只能坐在御花园的栏杆上。单霁翔制作了1400把椅子,每把椅子的造价3500块,都是实木的。单霁翔要让观众看得清心,还要称心。
进入故宫,要经过午门,中间那扇门,以前只有皇帝能走,后来开放给外宾贵客,一年用不到几次,1500万买票的观众,平时都走两侧的门。
一次,一个东北老汉拽住单霁翔,说自己一辈子只来一次故宫,也想“当皇帝”。单霁翔哭笑不得,但他觉得应该给所有观众自由选择的权利,于是就把中间那扇门开放了,“愿意当皇帝的当皇帝,愿意当大臣的当大臣。”
故宫是木结构建筑,为防止火灾,长年不敢通电,大白天里面也是黑咕隆咚的。所以观众参观前三殿、后三宫时,总是挤在门前、趴着玻璃看,特别是到了冬天,要先在窗上哈一口气,再用手一抹。
过去的太和殿黑咕隆咚,根本看不到细节“这不叫博物馆!”单霁翔看得痛心,经过三年研究,最后引进冷光源不发热的LED灯,紫禁城第一次被点亮了。
让来参观的观众有了尊严,单霁翔觉得,也要还故宫文化尊严。一开始他被同事调侃管得太细,“一个烟头也管,一个井盖也管,一块墙皮也管。”
他在故宫砖石缝里抠出过1000多个香烟头。
单霁翔提出整治目标:
故宫不能有一片垃圾,屋顶不能有一根草。2013年,故宫开始正式禁烟、禁火、禁车。“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日本的皇宫,都不允许车辆穿行,这是一个文化尊严的问题!”但故宫太大了,那么多故宫工作人员怎么办?单霁翔规定,可以使用自行车和电瓶车,国宾甚至外国首脑也不例外。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一幕让人难忘,工作人员在故宫骑自行车上班
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前来参观故宫。以前外宾、国宾来参观故宫,都是警车开道,车队直接开进午门,视为一种礼遇。在单霁翔的坚持下,奥朗德在午门前下车参观。
不久后,印度总理辛格参观故宫,由于年事已高,有关部门求情“破例”一次,单霁翔没让步,“在午门前下车,换乘电瓶车参观。”60多年的“外宾礼遇”,被单霁翔给取消了。
将垃圾和车辆清理出去之后,单霁翔开始为故宫“裁员”。目前故宫员工约有1500多名,除了每天需要与文物打交道的文保科技部,其余一半办公人员逐步迁出搬出故宫办公。
此外,故宫里还有很多遗留的“违章建筑”,3600平方米彩钢房,11200平方米临时建筑,单霁翔给了一个字:拆。
修整之后,故宫比以前更美了,“蓝天、红墙、黄瓦、绿地,今天我们除了对蓝天没有信心,其他我们都能做到。”单霁翔顺便还黑了一下北京的空气。
毋庸置疑,故宫是中国的文化标签,超过180万件藏品,由1200栋建筑组成庞大古建筑群,每年超过1600万次人参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单霁翔看来,这些都不重要。
“你的馆舍宏大,可是70%不开放;你说藏品丰富,可是99%都看不到;你说观众数量庞大,可是绝大多数都目不斜视从前门走到后门。这样,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
单霁翔决心要不断修缮、开放故宫,于是,故宫的开放面积一直不断扩大,从一开始的30%,2014年开放到52%,2015年开放到65%,2016年开放到76%,2025年将增至85.02%。
很多从未开放的区域,如今也成为了举办展览的场地,观众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为庆祝建院90周年,故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2015年9月,故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其中展出的全卷《清明上河图》最受关注,不少中外观众慕名而来,引发了轰动一时的“故宫跑”。观众快速奔向武英殿外庭排队占位。
一个70岁的老人跟单霁翔抱怨:“故宫博物院办展览怎么跟运动会似的。”单霁翔连夜回去开会,第二天制作了2000多个胸牌,分发给观众,让工作人员举着组牌站在前面,依次引领观众入场参观。
“故宫跑”结束了,新的问题又来了。一到下午,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排队的人群就开始骚动:故宫几点关门啊?单霁翔向大家承诺:最后一个观众看完以后我们才关门!晚上8点,他去看望观众,“还在坚持,累不累啊?”观众说,累也要坚持,“就是故宫晚上没有卖水的了,口渴。”
于是单霁翔烧了2500杯茶给观众递过去。夜里12点多,观众还在排队,肚子咕噜叫了,单霁翔立即送过去800桶泡面。“当时我们只有800盒方便面。”
后来他才知道,故宫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发方面便的博物馆最让单霁翔感动的是,“石渠宝笈”展70%的观众,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单霁翔的故事:我是故宫的看门人】相关文章:
故宫院长单霁翔的人物故事12-07
格林童话故事:看门人的儿子01-27
故宫历史的传说故事11-26
我在故宫的作文01-26
我喜欢故宫的作文01-26
我喜欢的故宫作文10-06
我看故宫展作文10-11
我来到了故宫作文10-18
我了解的故宫作文400字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