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民俗作文

时间:2024-02-19 17:52:43 民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和民俗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和民俗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和民俗作文

我和民俗作文1

  在储物室幽静黑暗的角落里,躺着一双被厚厚的灰尘覆盖的高跷。那高跷木质的表面早已变得坑坑洼洼的,就如千年老树凹凸不平的外皮一般。在手柄上缠绕的纱布条也因摩擦而破旧不堪,它摇摇欲坠地挂在高跷头上飘荡。脚蹬好像只需轻轻一脚就会掉落。

  围绕在高跷旁的箱子被“吱吱呀呀”地推开,从小窗散落的阳光奋力爬进箱子间的缝隙带给高跷一丝久违的亮,这才使得它有了一点生气。我小心地捧起高跷,看着它若有所思。而我的记忆早已踩着高跷穿过时空隧道,奔回了童年……

  小时候看着大人们的高跷表演,心里总是有点不服:“不就是踩高跷嘛,有什么难的?虽然站的高,但不也是走在平地上。”这种想法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真正开始学习高跷。看着手中的高跷,我信心十足地往脚蹬上一蹦,可我却怎么也控制不了高跷。刚刚还能一只手轻松拿起的高跷,现在却像挂了一只千斤顶似的,止不住的向内倾斜。把我的'手牢牢地锁在了手柄间,我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最终,以我连人带高跷直直的倒在地上告终。看着周围的小伙伴们都能踩着高跷自由跑动,坐在角落的我不禁有些失落,无聊地抬起头看着天空发呆。

  那时的阴云真是浓厚,能将太阳层层包围,一丝光也不让透出来。

  失落的回到家后,一想到下一次课又要在伙伴面前出丑,只得逼着自己拿起高跷一遍遍的练习。用手扶住高跷,先踏左脚,保持平衡后再踏右脚。脑海里闪过小伙伴们玩高跷的场景,便学着样子照做,紧握住手柄将脚和高跷一起向上向前抬,一步,两步,三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从场地的这一头走到了那一头。手磨破了,腿站酸了,也不能停!通过学习老师课上讲解的步法和课下从未停歇的练习,我终于总结出了踩高跷和表演的技巧。初次接触民俗的我品尝到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结出的丰硕的果实。

  在那时,厚重的阴云被风一点一点吹散,太阳光借着风扒开云层,发散出温暖的光。被那光照着的是一双亮丽的高跷、一个鲜活稚嫩的生命和一份传递文化遗产的责任。

  这样与高跷的记忆一一浮现,不禁让我有了时隔多年重拾高跷的想法。在那段时阴时晴的岁月里,顽强勇敢不服输,是高跷带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那个曾经收到这礼物馈赠的小女孩正飞速的成长,在接下来的征程上她会将这无法用金钱换取的财富传递下去。

我和民俗作文2

  提起民俗,往往总是想到一身功夫还带着花脸的戏曲;想起家门口红艳艳的春联,寄托着幸福吉祥;更会想起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逛庙会。

  每每到了春节我总是对逛庙会无比的期盼,去的路上都兴高采烈,走路都好像踩了弹簧似的蹦蹦跳跳。商铺都是小亭子的模样,左右两家紧紧地挨在一起,好像在挤着取暖,越挤生意越火。我在摩肩接踵的人潮中左右的窜着,被做糖画的叔叔吸引了注意。

  古灵精怪的老鼠左顾右盼,仿佛要趁人不注意去偷油吃;雄赳赳气昂昂的公鸡挺起胸脯,打着鸣迎接新生的太阳;翩翩的蝴蝶拍了拍翅膀,挣脱了枝头飞向远方;威武的神龙傲视群雄,那威严的神态和飘逸着的两根龙须令我都有些惧怕。在这不大的小桌上呈现出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小朋友,喜欢哪个?”叔叔冻得有些发红的脸上带着朴实真挚的笑容,“给你做个孙悟空你看行不!”我高兴地点点头,踮起脚仔细的观望着他的手法。

  他先在板子上刷了点油,又拿起融化好的热糖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左右的挥洒起来,乍一看动作好像杂乱无章,但其实都是按照设计好的线条来弄的。抬臂、斗腕、先起后落、减慢速度、最后封口,不到一会孙悟空就真的从书里跳到了我面前,他一会挥动着金箍棒,向妖怪砸去,打的小妖们一个个跪地求饶,一会又腾云驾雾大闹天宫,直逼凌霄宝殿,一会又跳入水帘洞,吃起了又大又圆的蜜桃。我惊喜不已,仔细的.从各个角度观赏着,脸上流露出迫不及待之色。“拿着吧!”叔叔把它递到我面前,脸上满是满足好像是在感叹这件由他的双手亲自缔造出的艺术品的精美,他看着这糖画的眼神就好像是在看自己的孩子一样。“谢谢您!”我一面接过糖画一面递出了钱。

  整整一个下午我都一直举着这糖画,不舍得吃,我的脑海中总回想起他做糖画时熟练的动作,和制作成功后有些自豪的神情。现在想想,那神情里包含了多少次没日没夜辛苦的练习、包含了多少份对顾客的热情、又包含了多少对民间手工艺的执着和骄傲。在当今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又还剩多少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又还剩多少对工艺如此执着的手艺人呢?

  一天时间匆匆而过,凌空飞翔的手工风筝,五彩斑斓的面人,精彩的空竹表演,甜到心坎的糖画、糖人也许不多久就会被我遗忘,但民间手工艺人对技艺的执着和热爱将收藏在我心底。

我和民俗作文3

  金黄色的外表,薄如蝉翼的外壳,脆若酥皮的口感,栩栩如生的五官,这是仍在孩提时代的我对天津糖人最本真、最纯粹的印象。

  那是五年前,散步于天津码头,忽的嗅到一丝几近微不可察,却又沁人心脾的甜香。循着这香味,于路的尽头找到了一家小店,只见牌匾上写着:津味糖人。

  我走进店中,一片糖人星罗棋布,却又有条不紊地排列在柜台之上,羽毛似流苏的孔雀;神态活灵活现的螭龙;鸟喙如镰钩的凫鹰……这些我从未见过的艺术品,令我耳目一新。

  正当我沉浸于糖人的精美绝伦,而赞叹不已时,突然的,一位老人推开了柜台后的一扇门。他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似是海浪般层层叠叠挤成一片,眼睛却炯炯有神,给人以一种苍老却犀锐的感受,而厚厚的嘴唇,让之前所出现的不同的感受,尽皆化作了淳朴。他对我挤出了一丝微笑。

  店中只有我与他二人,他的话语,率先打破了这份宁静:“店铺位置偏,很少有客人啊,哈哈。”他爽朗地笑着,如果只听声音的话,一定不会有人觉得他已至古稀了吧,我心中如是想到。

  当初我还小,不懂人情与世故,只觉那糖人太美,太好看,便不顾礼节与后果兴冲冲的开口:“老爷爷,这是什么呀?我也想学做!”老人明显地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抹迟疑,随后又摇了摇头,似是放下了些什么,千思万绪化作只言片语:“好呀,我很乐意!”天津码头的每一种技艺都有一门独门的奇特手法,这是不可外传的。时至今日,我仍不知他为何如此郑重的答应了,我当初身为孩子的随口一言。

  “这是糖人,”他笑着说道,“要说糖人的历史,那可就久咯,这事儿还得打六百年前说起,当初朱元璋为保明朝万世长存,便建了个功臣阁要火烧功臣,刘伯温听到了这事儿,跑了出来,和一个挑糖担儿的老人互换了服装,创造性的开创出糖人,就传了下来……”老人滔滔不绝的讲着,很是兴奋,但上的动作也丝毫不见慢。雪白的砂糖被时间熬成了金黄的糖稀,拿起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搁到嘴上一吹,吹出一个狭长的.糖泡,又捏又揉,变成了一个奇怪的形状,又提起一根筷子,挑起一缕糖稀甩落而下,甩出三千细丝凝于青玉般的案板之上,再粘到先前做好的主体,并装点一些用糖做成的装饰,一个完美无瑕的小猴就做好了。

  看着糖人,我觉得所有溢美之词也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神妙;看着老人,不禁想起《俗世奇人》中卖药糖的俞六,手艺巧夺天工;看着窗外的浩荡青冥,又瞬间为他们这些不让民间技艺只留存于博物馆中,成为历史和终究会被遗忘的记忆的人,感到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