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时间:2025-02-05 12:20:35 晓映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1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

  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2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源头。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另有“赋比兴”三种手法。赋:直抒胸臆,比:比喻,兴:气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咏之物。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讲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是先讲孔雀东南飞,为了引出下文。

  3、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的“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

  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汇编。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9、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0、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备注】进身:指被录用或提升。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wéi)”。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1、会试,又称“春闱”或“春试”或“礼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在乡试次年三月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裁”。

  12、殿试: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明清开始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前三名分别为状元(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3、《离骚》:《楚辞》的代表作,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备注:《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抒情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14、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韵—没有《离骚》拥有的韵律,因为《史记》是散文,不需要押韵。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3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4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虎丘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6、皂隶:衙门中的差役。

  7、识(zhì):记着。

  二、通假字

  1、倾城盍户(通"合",全)

  2、不知尚识余言否耶?(通"志",记着)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独以近城故(因为)

  ②竞以新艳相角(用)

  2、去:

  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动词,距离)

  ②他日去官(动词,离开)

  3、之:

  ①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助词,凑音节,无实义)

  ②远而望之(代词,代这种情形)

  ③乌纱之横(助词,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形作动)

  4.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逼迫(形作动)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使……破损;用婉言(名作状)

  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作动)

  7.(相如)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归璧于赵。穿衣(名作动);藏在怀里(名作动);使……归还

  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让……回去(使动)

  9.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名作动)

  10.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名作动)

  1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1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后)

  13.号千有余邸。号称(名作动)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以……为小(形意动)

  16.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名作动)

  17.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发出声音)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凭眼,凭耳(名作状)

  20.枹止响腾。敲打(名作动)

  21.矢交坠兮士争先。当先锋(形作动)

  22.霾两轮兮絷四马。用绳子系住(名作动)

  23.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施恩德(名作动)

  24.且贰于楚也。有贰心(名作动)

  25.近世寇来公豪侈冠一时。位居第一(名作动)

  2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亏损

  2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形作动)

  28.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取直(形作动);使……弯曲

  2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走得快;游水

  30.木受绳则直。用木绳量过(名作动)

  3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称王(名作动)

  32.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形作动)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相关文章:

高考文学常识11-22

高考文学常识:元代文学06-23

高考文学常识(集合)12-03

[集合]高考文学常识12-02

高考必备文学常识05-25

高考文学常识整理08-11

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08-04

历年高考文学常识题目精选03-22

语文高考必修五的文学常识09-13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1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

  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2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源头。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另有“赋比兴”三种手法。赋:直抒胸臆,比:比喻,兴:气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咏之物。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讲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是先讲孔雀东南飞,为了引出下文。

  3、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的“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

  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汇编。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9、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0、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备注】进身:指被录用或提升。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wéi)”。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1、会试,又称“春闱”或“春试”或“礼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在乡试次年三月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裁”。

  12、殿试: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明清开始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前三名分别为状元(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3、《离骚》:《楚辞》的代表作,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备注:《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抒情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14、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韵—没有《离骚》拥有的韵律,因为《史记》是散文,不需要押韵。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3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4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虎丘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6、皂隶:衙门中的差役。

  7、识(zhì):记着。

  二、通假字

  1、倾城盍户(通"合",全)

  2、不知尚识余言否耶?(通"志",记着)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独以近城故(因为)

  ②竞以新艳相角(用)

  2、去:

  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动词,距离)

  ②他日去官(动词,离开)

  3、之:

  ①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助词,凑音节,无实义)

  ②远而望之(代词,代这种情形)

  ③乌纱之横(助词,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形作动)

  4.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逼迫(形作动)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使……破损;用婉言(名作状)

  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作动)

  7.(相如)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归璧于赵。穿衣(名作动);藏在怀里(名作动);使……归还

  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让……回去(使动)

  9.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名作动)

  10.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名作动)

  1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1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后)

  13.号千有余邸。号称(名作动)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以……为小(形意动)

  16.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名作动)

  17.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发出声音)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凭眼,凭耳(名作状)

  20.枹止响腾。敲打(名作动)

  21.矢交坠兮士争先。当先锋(形作动)

  22.霾两轮兮絷四马。用绳子系住(名作动)

  23.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施恩德(名作动)

  24.且贰于楚也。有贰心(名作动)

  25.近世寇来公豪侈冠一时。位居第一(名作动)

  2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亏损

  2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形作动)

  28.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取直(形作动);使……弯曲

  2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走得快;游水

  30.木受绳则直。用木绳量过(名作动)

  3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称王(名作动)

  32.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形作动)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相关文章:

高考文学常识11-22

高考文学常识:元代文学06-23

高考文学常识(集合)12-03

[集合]高考文学常识12-02

高考必备文学常识05-25

高考文学常识整理08-11

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08-04

历年高考文学常识题目精选03-22

语文高考必修五的文学常识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