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历诗风

时间:2023-06-14 16:40:52 春宁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历诗风

  大历(766年十一月-779年十二月)唐代宗李豫年号。李适即位后沿用至当年年末。大历诗风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名词解释: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欲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遂露出中唐面目。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批诗人的生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的后的惨痛,因此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大量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理,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作,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 建安风骨 ” ,也叫 “ 魏晋风骨 ”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2.唐传奇

  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这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唐代传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小说文体,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初唐时期,作品数量少,仅存“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游仙窟”

  2, 盛唐至中唐时期,这是传奇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如“离魂记”“柳毅传”“李娃传”“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莺莺传”“长恨歌传”等大批佳篇,

  3, 晚唐时期,这是传奇走向衰落的时期,数量虽多,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远逊于前期,只有反映豪士侠客生活的作品较有特色,如袁郊的”红线传”“聂隐娘”“虬髯客传”等。现存唐传奇大部分收录在“太平广记”里,另外“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全唐文”等书里也保存了一些。鲁迅辑录“唐宋传奇集”是一个较好的辑本。

  一.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 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3.大历诗风

  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遂露出中唐面目。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批诗人的生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的后的惨痛,因此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大量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理,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作,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4. 宋话本

  宋代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其中代表作品有《简帖和尚》《错斩崔宁》等。宋代,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为“话本”。

  其中代表作品有《简帖和尚》、《错斩崔宁》等。话本小说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的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成就。宋代话本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5.南戏

  也称“戏文”。宋元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因最初形成于温州(今属浙江)故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曾受诸宫调和宋杂剧等影响。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音乐上以南曲为主。剧本今知约二百种,全本留传的仅《张协状元》、《小孙屠》、《荆钗记》、《琵琶记》等十多种,另有数十种存有残曲。

  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不受宫调限制,且可随时换韵。乐器以鼓板为主。南曲细腻委婉的特点使南戏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脂粉气较重的故事。一般采用五声音阶。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沿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

  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

  主要特点

  (一)篇幅较长,以“场”为基本组织单位,一场连一场,直到剧终。

  (二)剧本开头,都有题目正名和副末开场。

  (三)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合套。

  (四)每场戏,曲牌不限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于通押一韵。

  (五)凡登场的各门角色,都可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

  (六)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色,以生、旦为主。

  (七)伴奏乐器,至少有鼓、笛、拍板。

  由此可知,南戏艺术形式,乃是中国戏曲早期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历诗风】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01-31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郊寒岛瘦01-28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豪01-31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史01-31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圣12-09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仙01-31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楚辞09-29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离骚01-31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骈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