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时间:2022-03-11 15:34:07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当代著名作家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郑光祖: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代表作品:《天净沙·秋思》、《汉宫秋》、《东篱乐府》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的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数百年长演不衰。

  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其语言雍雅华贵,绚丽多彩,开杂剧文采派的先河。

  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将的昏庸和无能。

  郑光祖的作品以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为主,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运,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元曲的基本常识

  元曲前后期不同特点

  一、前期为元杂剧的鼎盛时期,作家主要活动活跃在大都、平阳、东平。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现存的元杂剧有80种属前期,著名的悲剧名著都产生在前期。

  1、前期剧作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塑造了一系列勇于反抗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2、语言以北方话和中原地区口语为基础,吸收了民间讲唱艺术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

  3、和舞台的结合非常紧密,充分显示出艺术的生命力,这就是所谓的当行本色。

  二、后期的杂剧创作移向杭州,由北方移向南方的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乔光、秦简夫,重要作家南移是杂剧创作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1、后期作品缺乏前期创作的现实性,爱情剧、文人事迹剧、神仙道化剧有所发展,同时艺术上追求工丽华美和情节的曲折离奇,失去了前期的浑朴、犷悍、平易、亲切的韵味。

  2)、作家南移后杂剧创作脱离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在与南戏的并存中,逐渐产生了变化,杂剧形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

  元曲的分类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 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散曲

  散曲释名

  一、 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二、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三、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

  四、 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散曲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散曲的产生

  1、 发源于金词   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 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 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

  3、 乐曲的变化。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制

  一、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二、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

  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元曲的体制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相关文章:

【精华】大家庭作文四篇03-01

【实用】大家庭作文四篇02-06

我们大家庭作文四篇01-30

【推荐】大家庭作文四篇12-30

文具大家庭作文四篇12-28

我们的科代表作文03-07

大家家庭作文01-18

宠物大家庭作文03-07

大家家庭作文(15篇)01-18

大家家庭作文15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