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散文

时间:2023-04-05 03:49:39 [第四单元]写一篇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乡愁的散文(通用2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的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愁的散文(通用25篇)

  乡愁的散文 篇1

  离开家乡好多年,家乡的记忆愈来愈深……那一花一木,一山一水,袅袅升起的云烟,都在记忆萦绕……

  记得第一次离开家乡,是高中刚毕业,那年十六岁,带着向往与喜悦,去了父亲工作的城市,邵东。

  在那里度过俩年的时光,又去了另一座沿海城市,福建、福州,这里离家乡越来越远,当初,不觉得难过,还有点欣喜,直到后来,随着年龄愈来愈大,才觉得相思苦。

  刚到福州,我还会一年回去一次看望父母,但随着儿女诞生,回去的机会,就少了。

  记得最长得一次是十年,那年还是接到家里来信,说父亲病得很重,我带着一双儿女,赶了回去。

  看到一病不起的父亲,泪水涟涟,要知道父亲从来没病,就连小感冒都没有。

  我忙把父亲送进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地告诉我,没救了,他的脑CT片,检查出瘤,而且不止一个,好几个,已经到了晚期。

  无奈,把父亲拖回了家,没过几天,父亲走了。

  我哭得非常伤心,后悔这十年,没跟父亲相处。

  父亲走后,只剩下母亲。

  我依然没有每年回家看她,忙着俩个孩子的`学业,等把孩子的学业忙完,又开始带孙子,所以又是几年没回家。

  远嫁是一种痛,你无法去理解那种泛味。

  当把孙子带大,也步入暮年,这时候,才有时间回家。

  每年回家一次看望老母亲,和村里的老人聊天,满满的回忆。

  原计划今年二月份回家,结果突然的疫情,回不了,现在不知什么时候,能回去看她老人家。

  妈在家在,有妈在回家的脚步也快。

  如果没有老人家,回去就成渺茫,家乡就渐行渐远……

  乡愁的散文 篇2

  中秋又至,正好团圆,但许多人有家不能回。

  异乡客,最怕是中秋,浓浓乡愁,似乎是注定了的。根本就不用学,离开久了,思念深了,自然就想家了,你也不知何时成了多愁善感的人儿,一念乡音起,一语泪双流。愁归愁,但还是要说声“对不你,又欠你一秋”。

  还年轻,有乡“却”不回。“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那时年轻,除了一把子力气,除了一大把青春,我们什么都没有。一腔热血,一身抱负,执著于梦想,不怕撞南墙,死倔着“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习惯了天南地北走四方,游学或闯荡,再生动一些是“讨生活”,费孝通先生所言极是,起初离乡之人,大都是为了“讨生活”,也有人“讨理想”。每个异乡客,都有一个“衣锦还乡”梦,只要梦未碎,即便是死在外头,也是值得。想家吗?肯定想,只不过“好男儿志在四方”,忍住罢了。圆月下,秋风起,母亲闲坐月光散下的亭院,日思夜盼,久等不来,惋惜罢,却不生半分怨念,因为等得起。

  至中年,有乡不“能”回。“后来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请允许我将余先生的诗句做些微调,正符合这心境和处境。身不由己,天隔一方,一边是天涯浪子,一边是慈母心忧。不是不愿意,不是不想家,而是有家不能回,千万俗务缠于身,你一离开天就要塌,此时此刻你终于明白“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何样的情怀了。可纵然你阅尽人世繁华,你磨砺人世沧桑,无论千万里,不管“万户侯”,忙里偷闲,鞭炮齐鸣,浑然不觉,要过年了。“新桃换旧符”,一年又一年,母亲已蹒跚,老了容颜,却还在盼。

  到暮年,有乡不“愿”回。“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待你避过了中秋,错过了新年,再迎来可能就是清明雨,梨花祭。春寒料峭,柳绿花红,清明雨纷纷,此时的你,多么希望母亲仍在翘首以盼,等你回来。人不在了,乡愁也淡了,“回家”被尘封了。不是没机会,而是没珍惜,一脱再脱,以为总有床前尽孝时,以为总能挺过这一关,以为母亲还年轻,却不晓,你早已娶妻生子,做了父亲,时间的手术刀堪称妙手,不痛不痒地让我们忘掉了生命被一点点分割,只到垂老的一刻,幡然悟到,却天人永隔。

  又是一年花好月圆日,中秋却成不归路。乡愁年年积累,已然麻木,成了习惯。到头来,不知是你的乡愁,还是母亲的乡愁,念叨着终不过是看似的美好,并不实际。有多少人,种种原因不能回家,听火车声隆隆,辗转反侧,浓浓的乡愁挥不去,只能干等侯。离得久了,不知何处觅乡愁,而乡愁够了,却敌不过一句“又欠中秋”!

  乡愁的散文 篇3

  偶尔也想写些不梦幻也不疯癫的东西.

  到朋友家去借住,中午她母亲煮番茄蛋汤。朋友是有钱人家,是聚少离多的人家,她母亲十指不沾阳春水,使烤箱机械善过使锅碗瓢盆——要招待我吃一餐带家常味儿的饭菜实属不易(其实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似乎每至一户人家,主人总致力于向我展现一种家的归属感……但其实,我的朋友里大部分明明都是没有“家”的小孩)。这个善良又温柔的女主人请我品尝番茄蛋汤的时候满脸都是一种吃苦耐劳(这个词用得可能不是很准确)得叫人感动的体贴,热情最是难却。——即使如此。汤我确实是喝了个干净,但第一口下去我就知道——早就能猜到——这碗里没有那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味道。

  然后是俗气的开头:我小的时候,家里很艰难……虽说时至今日也依旧很艰难。我记得我可能吃过些什么好的东西,但是,也都不常见的。诸位应当知道,对穷人家而言最好最高级的奖赏不过是吃顿好的,于是我每每被问:这次想要什么好吃的?无奈我实在见识短浅,思来想去,还是最想喝外祖母煮的番茄蛋汤(当然还有糖醋排骨,无非就这两样)。十几年来无不如此。家里的番茄蛋汤永远是酸味儿十足的,以至于我到别人家中作客,喝起汤来总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些都是无趣的前情提要,中心思想不过一个:别人做不出我家的味道。不仅是番茄蛋汤,至于炒青菜、土豆丝、酥炸肉片之类的家常菜,在别人家也难吃出个真正想要的家常味道——细想实在是非常奇妙的。

  但这还不是我想讲的重点。我想讲的是:我的母亲,一个数十年来也和我朋友的母亲一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女人,在我外祖母去世后,第一次下厨,煮了一锅番茄蛋汤。我尝了一口,眼泪就非常没出息地夺眶而出:一模一样,一模一样。我能确信这对母女之间并没有就这道菜进行什么传授——这太简单不过的一道菜了,谁没事干教你煮汤呢!——但,就在那一刻我知道了,这是在血管中流动着的,会遗传的,只住在这栋房子里的某种精确配比出来的乡愁。

  乡愁的散文 篇4

  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相牵最美的一份释怀,你所有的经历终会停圆在故乡,不管期盼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乡都是你丰盈生命的一笔珍贵素材,一份感动、一如往惜,是千里万里遥寄于你的乡愁、牵挂。

  世上有一个最纯朴的地方叫故乡,人间有一个最温暖的港湾是故乡。

  故乡的遥遥守望,故乡的真情实意,故乡的不离不弃,将永远是身在异乡的游子奋斗的原动力。纵然风尘仆仆,纵然满面尘霜,只要想起故乡那片熟悉而亲切的土地,只要想起故乡那温柔而可亲的笑脸,满身的疲惫便能化作风轻云淡,一路远去。

  故乡是包容,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你的一切荣辱得失它都给以包容、以温情。故乡那袅袅炊烟和潺潺溪水,那篱笆矮墙和柴垛灶炕,那蛙叫虫鸣和鸡鸣犬吠殳风中的悠悠牧笛,还有那故乡母亲的声声呼唤。永远是每个游子一生最难以割舍的情结,是心里最美的风景原,是生命中最纯洁的情感圣地。

  乡愁是故乡,无论在异国他乡、还是在日照月映下;无论在日暮黄昏后,还是在每逢佳节时;无论在孤影徘徊里,还是在觥筹交错间,故乡,始终萦绕游子心头和脑海的都是游子心中对你最深的依恋和牵挂。

  乡愁是游子心中开得最艳的那一朵花;乡愁是乡情,是游子眼里描得最深的那一幅画;乡愁是乡恋,是游子嘴里说得最多的那一番话。

  乡愁有时候很小,小到是村口的`一树浓荫,祠堂的一柱香火,童年的一声呢喃,老屋的一缕炊烟。乡愁有时候又很大,大到是一个家庭的谱牒承嗣,一个聚落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的兴衰流变,一个国家的宏伟史诗。山高路远梦萦绕,千里归程解乡愁。

  乡愁是春节风雪封堵不住的温热,是回家渴望和团聚梦想,是漂泊在外的人们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缘,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与依恋,是故乡美好的过往在游子心中发酵的升腾,是对身在异乡者深入骨髓的心灵慰藉。

  春节是乡愁,是伤感、是美好,是游子油然而生一种名为乡愁的情绪,乡愁如酒、越陈越厚,乡愁如寄、越远越香,乡愁如梦、颠倒苍生。

  春节是乡愁,乡愁在春天里进发,装载着的是那浓浓的乡愁,使这条归乡之路充满了艰辛、拥挤与疲惫,也无法减弱游子们期盼早日回家的心。

  春节是乡愁,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回家过年,浓烈的思乡之情,与家人团聚,成就了代代传承,铸就了每一个人的乡愁。

  新春已近在咫尺,故乡早已在风尘中为你守望,母亲早已在老地方把你踮脚等候,那是一份最长、最深、最久长的守望、等候,自你离开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蔓延飘摇在每一个流年季节,每一声晨钟暮鼓,每一道地平线上,等你,等你回家……

  乡愁的散文 篇5

  时光像一个筛子,筛着我们的日子,过滤着我们的故事,筛着红尘里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筛着我们渐老的年轮,筛着春夏秋冬里的花开花落,风吹雪舞菊花烂漫的时光里独有的风景,诉说着每个人红尘里的过往。奔波在茫茫人海,潮起潮落都被时光隐没在喧嚣的尘世,每个人都在独舞着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自己独有的时光,平凡之间的琐碎,今天与明天的交换,明天的阴雨必定会迎来后天或再后天的彩虹。偶尔的雨后缺伞,那不是上苍的为难,那是在让你忧伤之后的释放,闪电雷鸣那是在打磨你的坚强,墙角数枝梅花在寒风雪地里绽放,那是梅在绽放里独有的骄傲!路边的白杨,行人享受着它的阴凉,却不能给它一瓢弱水,它依然耿直的站在路旁。人间的爹娘就像路边的白杨,寒风摇落满枝枯黄,那是爹娘白发染霜,白杨树上的疤怎么那么像爹娘脸上的沧桑。若干年后彼岸树枯,此岸之树枝繁叶茂,一路之隔轻轻的叹息弥漫在时光的空气里,一个叫情的`女孩,和一个叫珍惜的男孩相约在老树下,抚摸着枯萎溃烂的根泪流满面,它也曾挺拔也曾枝繁叶茂,是时光无情的夺走了它的青春,腐蚀了它的年华,情和珍惜尽管为它浇水施肥,但寒风凛冽里摇摆不定断断续续的传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悔凄凉的哭泣,为他们买单的是时光,尽管吝惜却也残酷的染白了他们的双鬓。时光在秋叶冬雪里委婉的数说着情和珍惜的骚年和少不更事的故事。

  时光就是墙上的日历,一张一张撕着昨天今天,勤奋的人追着时光奔跑,一路高歌一路汗水,懒惰的人,在时光的摇篮里鼾声如雷。

  时光就那样背着手悠闲自在的游走在红尘的路上,不贪恋路上的风景,不羡慕高官厚禄,不嫉妒才子佳人的美满,不鄙视底层的付出,在它的眼里,没有高低贵贱没有贫穷富有之分,他接纳红尘中所有的一切,善良的、阴险的、好的坏的、有声的无声的,在它的怀里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也罢,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也好,不管平凡渺小和伟大到头来还不都是荒原上的一捧黄沙!

  偶尔出去办事,满街都是飘落的黄叶,让人的思绪也飘零的散散落落,各种车辆在矗立的高楼之间川流不息,阴郁的天空朦朦胧胧,云雾缭绕中的芸芸众生,像你像他像我似像非像,裹挟着初冬的风,还有零星的雨点落在头顶,落在枯黄的叶上,唰唰的响起呜咽声,偶尔叶也随风雨旋转,不知道要飘向何方。

  建筑工地上的灯光有些昏黄,夜晚叮叮当当敲打着我的无眠,还有多少人在加班加点,时光利诱人心贪婪的又一面,剥夺着黑的权利,把夜强加在白天的隔壁,慢慢的换成白天的衣裳,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奔忙!

  时光的筛子漏下的都是我们的过去,剩下的是我们的未来,过去的不能重来,随着时光流逝到隔壁收藏,珍惜未来的日子,撵着时光的脚步奔跑吧!

  乡愁的散文 篇6

  黑夜,如刀子一寸又一寸地抽出皮鞘,蛇一般从桉树叶上悄然滑落。在光与色彩的变化中,在鸡啼声中,在屋顶那袅娜的炊烟之中,迎来了乡村的晨曦。

  阔别多年,沐浴着晨光,我再次站在家乡老屋门前,心中感慨万千。犹记得小时候,每天天朦朦亮,父亲便背起锄头去田里干活,母亲在水龙头旁边淘米洗碗,准备熬粥做早餐。我呢,则是一人坐在门槛上,玩着手里的弹珠,嘴里唱着《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雪中情,雪中梦未醒”。“雪中情”与家乡方言里的“煮粥吃”极为相近,因为,邻居大伯听了经常笑着问我:“你那么早就在等母亲给你煮粥吃啦?”而我会在撅起嘴后又不好意思地掩过头。那时的日子,虽是清贫甘苦,却像一曲传真的童谣,恬静美好。

  老屋似乎是一位见证苍凉时光的`老人,静然着,以慈祥的目光端详着此刻的我。屋前的桔树约有6年沧桑,上面长满了大小不一的桔子,叶片上沾着熠熠发光的露珠。那露珠,像是我心中的一滴泪,晶莹澄澈却因终究无法在叶尖上驻留,滴落而下,融于厚实的泥土之中。也就在那一瞬间,这滴露,似乎让我读懂了生命的味道,在我的心灵之湖中荡开涟漪。我知道,这是我的故乡,我永远的家,或许哪一天,我也会与它永远地相依相守,时光沉淀,安好。

  慢慢地,行至田野中,一片紧挨一片的稻叶挺直了腰杆,生机盎然的绿意之中透着淡黄,再过些日子,又将到收割稻谷的农忙时期。小时候,爷爷总爱将我架在他的肩膀上,然后让我揪着他的耳朵“开飞机”。“飞机”到达目的地后,他将我放置稻田里,任我一人割草抓青蛙,弄得满身泥巴,而他却和爸爸、叔叔一起收割稻谷。我玩得累了,就爱在一边数他们谁割得比较快,看他们弯腰挥汗的样子。那时的我只觉得好奇,为何他们的动作可以如此连贯利索,而如今,却是异常怀念与疼惜。

  遐思中,一群小朋友嬉闹着从我身边跑过,我忽然想起儿时的伙伴们:我们一起在雨中狂奔,一起捉迷藏,一起到田间偷西瓜,一起于河里抓鱼虾,一起在大坝上吹风晒太阳……所有的一切,恍如昨夕,只是如今的我们早已各为生活忙碌,失去联系。微风拂过,我远望着村民们那在田间劳作的瘦小的身影,还有那连绵起伏的山和仿佛被挑染过的彩虹色的半边苍穹,心便像从尖锐的草尖山滑过,刺疼。

  一个人,走走停停,寻找着年少时的记忆。家的感觉,永远都是如此熟悉与亲切。只是,不经然间,心中便开始吟唱一曲时光逝去的挽歌,歌声中,透着温馨与感动,却仍载不动那几多乡愁。

  乡愁的散文 篇7

  只要到了春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旧迎新,她给人们更多的是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因为,千百年以来的中华文明,是以漫长的农耕社会为主要特征的。大自然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分为春夏秋冬,人们的生产也是春种夏养秋收冬藏,生活的节律与生产的节律一致,上一个周期过去,下个周期开始。而春节,正处在两个周期的中间临界点上,是前一个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个周期的开始,因此,她就担当了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使命。

  一个自然和生命的周期结束了,不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的人,过去了的都已经无法挽回,大家又重新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同时,也可以认为,特别是对于上一个周期中失败的人,生活又给了他重整河山、重新再来的机会。而对于成功的人来说,也是再上新台阶的起点。

  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时间概念上的日子,由于被赋予了这样的意义,她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也就截然不同了。在数千年历史中,她被不断创造、选择、约定俗成和不断强化,并通过大量密集的民俗方式,五彩缤纷的节日包装,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构筑起理想主义的万千图腾。

  在这样的一个日子,所有的人都在想,不管将离我们而去的这一个周期,有多少成功、喜悦、欢乐、幸运、失败、遗憾、失算和痛苦,此刻都已经跑到身后,我们与别人一样重新面对着新的一个周期。过去的一年是已知的、既定的、不可更改的;新来的一年是未知的、全新的、可以把握的。

  所以,人们自觉地遵守着种种的禁忌。忌哭,忌摔碎东西,忌说不吉利的话,其实是希望过去的不幸与烦恼不要在下一年出现。人们因此用门神、钟馗、鞭炮、压岁(祟)钱等等方式辟邪;用福字、春联、烟花、灯笼、财神、蝙蝠、八仙、金鱼、石榴等等期盼新年里一切如愿。

  而对于那些身在异乡或者身在异国的游子,春节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思乡情节,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

  同样是春节,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岁。然后在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30多年了,时间的长度早已经超过乡村。但是,每当春节临近了,自己却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去。然后就开始留心要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的匆忙忘记了哪一件。即使这几年,我的父母都已经过世了,我依然坚持着回故乡过节的习惯,因为,在我看来,只有故乡的春节,才真正有那种浓浓的年味。

  在城市生活30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春节。第一个春节是爱人怀了孩子不方便坐长途车,第二次是次年因为孩子太小,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里过年。但就是因为过了这两次,我就再也不愿意过城市里的春节了。就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朋友们互相打个电话问候,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

  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羊捉对抵架。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挑选过春节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里凑热闹。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下午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春节到了,有年味了。

  乡村里的节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这一天俗称祭灶,也称为“小年”,就是要在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把房子打扫干净,拜祭灶王爷。灶王爷像上大都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除夕的下午是贴春联的时刻,家家户户张红贴彩,挂红灯笼。过去,春联大都是村里会书法的人写的,那样的人被称为乡村书法家。自己买了红纸和笔墨,送到乡村书法家的家里,到了除夕日去取。因为都是亲属或者近邻,人家不会收费,都是义务劳动。这样的书法家,每个村子里都有,他们往往因为会一手书法而在村里备受尊敬。我的叔叔就是村里的书法家,一到腊月,村里人家送来的红纸就多得放不下,都是来请写春联的。

  到了除夕夜,村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漂亮。

  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须的项目。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我们村这

  些年仅仅高考走出来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时候基本都会回来,我们这些人自然成为村里的风景。到了每个家庭,给长辈拜年以后,说说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种殷殷的关切,溢满情怀。

  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乡村所有的道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才渐渐飘散。

  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节日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春节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春节的日子了。

  人们常常说“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我们与所有人一样每天迎接灿烂的黎明。”这句话放在春节这样的时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春节到了,乡愁弥漫,但更浓的是殷殷的期待。

  乡愁的散文 篇8

  依稀一阵清脆的牛铃声在晨梦中响起,仿佛看到爷爷扶犁执鞭吆喝着牛在田间播种。那早已尘封的童年旧事和悠悠乡愁携着泥土的清香裹着丝丝伤感纷至而来。

  三月的山村一片欣欣向荣,桃花含羞,梨花带雨,杨柳缠绵。燕子在屋檐下呢喃,院子里鸡鸭互戏,懒惰的猪儿吃饱喝足后在墙角悠闲的晒着太阳。远处白云飘荡,青山含碧,山脚下的梯田里,朴实的乡民们在辛勤的耕种着。天空中荡漾着孩子的欢笑,鸟儿的清鸣,还有乡民们粗狂的吆喝。

  气温渐渐地升高了,山村的花儿更艳,枝叶更密了。知了在树上扯着嗓子的叫唤。狗儿热的蜷在门口直吐舌头。女孩子折一把野花,在树荫下精心装扮着手中的柳帽。村头的小河是男孩子最喜欢的地方,或打水仗,或捉蝌蚪,叽叽喳喳吵醒了河边柳树上栖息的喜鹊,拍着翅膀扑愣愣的飞向远方。

  是谁让高粱涨红了脸,是谁把谷子压弯了腰。微寒的秋风中山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扁担在乡民的肩上颤颤荡荡,满筐的玉米闪着诱人的光亮。牛儿拉着吱吱扭扭的老车,一车车土豆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孩子们背着花花绿绿的书包,放学的路上争着捡起掉在地上的粒粒黄豆。是谁家的爆米花香味又在诱惑着孩子肚里的馋虫?

  喜欢不喜欢山村冬还是来了。北风呼呼的吹着,雪花在天空轻盈的飘舞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任寒风把小脸冻得通红。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听村子里读书最多的先生讲古老的'故事。逼近年关,妈妈天天晚上拿着针线在灯光下给我们做鞋做衣服,爸爸则在筹划过年的开支,天真的孩子们却在板着指头盼数着离过年还有多少天。

  小小的村庄,承载着我们多少童年欢乐和趣事。蜿蜒的羊肠小道上洒下了我们多少快乐的笑声。村后的一汪清泉默默滋润着我们渐渐长大,渐渐长大,离开了母亲的视线……

  曾经的我多么渴望离开那个贫穷的小山村,在外面漂泊久了心底对家的眷恋却日益增长。高楼林立,人群簇动的繁华却少了几分山村的安逸。同事相见的笑脸,商场中的你拥我挤缺少了几许山村人的亲近。置身于车水马龙的繁华中,身处在扑朔迷离的商海里,满目的迷茫,一身的疲惫,多么贪恋年少时的天真灿烂纯真无暇。

  儿时的点点滴滴恍如梦中,一声轻叹,几多惆怅。那刻骨的乡愁,那浓浓的思念,只以为隐藏得很好,可是却总会在一瞬间冰封瓦解。

  乡愁的散文 篇9

  有人说:“没有乡村,哪来有乡愁?”这话我是相信的。

  记得读过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后,我很是担心乡村的消失。

  我对乡村的思念,在于它有田园山水的风景,有鸡犬相闻的生活气息。我对乡村有一种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感就像久酿的川酒一样,越发陈年,越觉得有醇味来。

  我说的乡村,在潜意识中,一定要有山,一定也要有水。

  为什么这样苛刻呢?

  因为山青青,代表着巍峨伟岸;水潺潺,代表着活跃灵性,而我的故乡,就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所以我甚爱其美。

  还记得那次去新妙镇岔路河村时,看见那青山、溪流、竹林,还有那些悠闲的农人时,觉得那是一处世外桃源,突然就有了一种归隐于此的冲动。

  岔河村位处新妙镇之南,是一处较为偏远的村落,却是浮世之中的一块清净之地。它保存了一些乡村最原始最自然的风貌和景物,当进入那片乡野时,我的心一下就莫名地宁静了。

  当沿着村里的小径向前走着时,目之所及,是溪流和青山;耳之所闻,是寒虫幽怨、鸟鸣山涧;鼻息之间,被乡野的味道充满着,掺杂着芬芳的泥土味,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原始的味道。

  秋日的清晨,整个小山村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远山、村落、溪流、田野,都显得模糊不清了,见不得其真面目。那一层层薄薄的.雾气,时而在山顶环绕,时而在山腰飘散,让我感觉到那山间有一种神秘和不可测。

  临近中午,阳光初露,山村的雾气才慢慢地散去,一切便显得分明起来。小路一直向青山谷里延伸着,寻山而去,便可见山上生长着密密层层的竹子,它们相互交错,叶与叶交织,枝与枝相接,远远望去,分不清谁是谁的枝叶来。它们有些竹尖弯曲倒垂而下,就像驼背的老人;有些直冲入云霄,就像风度翩翩的少年。尽管秋日有些寒冷,然那些竹子却依然郁郁青青。

  一阵微风,竹枝婆娑,舞动着优美的身姿,刹那间,只听见竹林“沙沙”的呢喃,寒虫啼鸣于草丛之间,“嘁切……嘁切……”哪里是什么“琴声悠长”,分明是弹奏着秋思!天地悠悠,怆然而涕,我一时迷糊了,我何曾有诗人那般见物思情的雅趣?我仅仅是怀揣乡愁而来,莫非让我伤怀而归?

  行至半山之中,有杂乱的灌木,树丛的叶子都黄了。山脚下,黄草与竹林相接,竹林叶黄,还有秋草萋萋。深秋之景,全在这乡野的小山之中了。

  黄草之外,是一处绝好的悠闲之地。人们在那里修葺了一个湿地公园,有花有水,更有村落围绕四周。也不知是哪位名人颇有些文化底子,取名为“适园”,我觉那名的确起得很好,恐是“无意为园而适成之”意思吧,于是我不免想起了曾去过江南的“适园”来,然彼园非名人或达官取的,所以我并不崇尚之。

  此乡野之园,廊桥栈道修于山水之间,依地形而建,山间小溪水自然流入园中。可以想象到,每至春末夏初的清晨,闲坐于适园凉亭,听溪水流之音,看野草葱郁,闻野花之幽香,是何等的享受,何等的惬意!

  若说村落里的故事,要数五重塘了。它算村里最老的建筑,就连村里最年长的人都不知道那房子是何年何月修建的。只见那院落生在山脚边,四围树林环绕,房屋白墙灰瓦,房盖有檐有梁,雕梁画栋,甚为精美。房顶与墙头处全为木结构筑成,远远望去,显得古朴和沧桑。相传古时此地人烟稀少、林木茂密,于是先民就从高到低凿挖了五口塘,供全村人畜使用和灌溉田地,故名‘五重塘’。传说未必可信,然它给了后人不尽的想象,也给了这个山村渗入了一些文化的气息。

  离别小山村时,我不时地回头望一望,山野之中,暮霭苍茫,我站在了高处对着山村振臂疾呼:“青山、小溪、村落、农人,我爱你们——”

  我依依不舍地挥一挥手,把思念还给了那一方山水,却把这淡淡的乡愁留了下来,任它在内心追逐浅唱,久久不能抹去……

  乡愁的散文 篇10

  笛声悠悠,那悲切凄清的旋律萦绕在耳畔,悄怆幽邃,如同在蓬生朝气的大地换上素淡的黑色衣装时故园里声声不绝的蟋蟀鸣声;悠扬婉转,揉碎水田上荡漾着的点点星光,收获后的黄褐色稻梗上刚抽出的芽叶儿惊奇地发现自己变了副模样,漫朔的光辉洒在它们额头上。

  有幸留在那儿的老穗也参与其中,它们面面相觑,或傲立着,挺着黄澄澄的穗儿,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或把头探入水中,像在啜着琼浆玉液,又像是想一睹能掉落下璀璨的星光,好心将它们拾起,让它们再高挂在夜空。

  此起彼伏的蛙声,孜孜不倦的蟋蟀鸣声,这所有的田园交响曲是别出心裁的演奏者们一晚上的杰作,听着这柔和、恬静的天籁之音,想必它们有着美好的梦呓。

  但这所有的`景致唯有在故乡才能见得,也少有机会能再体味一番了。沧海桑田,周边的一切都在变,仅存的念想变得斑驳了。

  繁星因这笛声也越发恍惚,回望四周被黑暗笼罩的大地,广阔的矿宇,孑然一人,独有影只。

  夜已深,这笛声更显凄艳,远行游子离愁之感更浓。笛声渐渐远了,我屏住呼吸,把手摆成喇叭状挪到耳边,为了听到最后的余声。我拉开帘帐,让一道月光得以透进来,我凝望着,看着它安静地躺在那儿,皎洁而明亮。此刻,我不禁转念一想,也有人同我一道哀思,未有萍水相逢,却成了知己。

  乡愁的散文 篇11

  多少年过去,多少次重现,读你千遍无人说厌倦。桃花开,云雨散,清明时空远近浓淡,水彩般描绘,愁绪风干纸上,江山依旧,美不美,人间天上。

  与时光并行,有些去处经久不衰,有些情景终生难忘,有些人,无论走多远,最初的那段林荫路径、那条浅浅清溪、那个柴扉虚掩的小院、那处木门紧闭的土屋,总在念想的近处、取向的首先。

  静静的修竹亭亭玉立恭迎来者,弯弯的土路拖延春天的过往,翠绿掩映村居,远足踏青的'城里人忘却了归途。

  这一片古老的村落将岁月酿造,把时光打磨,精致、闲散的生活在静静流淌的水道沟渠中,被漫游或抢食的红鲤搅乱了视线。

  和合之声源远流长,一曲悠扬的民谣在暮色中渲染,淅淅沥沥春雨落下,润滑的巷道石板上拾遗,一枝莫名的花清香漫溢,缱绻了春思。

  土木青瓦老屋里,生活的后人依旧生活着明清先祖的家训,宅院天井内敛而开放,接纳外面七彩绚烂的阳光,雕花木窗镂空走漏老宅秘史,悠悠古风穿过窄巷卵石铺垫的道路,行走中回眸,前世今生已然未辨。

  村外不远一处古寺,礼佛香火经久不衰,击打木鱼的声音将圣旨传递千年,吃一顿寺内食堂自助素歺静心养颜,院外一株桃树枝上含苞待放,和煦清风吹遍初春的田野。

  乡愁不止于青山与绿水,更是雨点敲窗鸡鸣犬吠的声音、晚风习习石拱桥下水边浣衣的情景,乡村不止于出发和励志,更是回归和抒情。

  芳菲如云,荡漾眠不觉晓的幽梦,春风静止,诗已飘向远方。

  乡愁的散文 篇12

  晚上的时候与朋友喝酒聊天,看天边明月,朋友忽然说了一句:那真是一颗长满乡愁的心啊!我没的回应朋友的话,只是喝着酒,心里想着月是故乡明,兴许在外的人感觉会更为深刻吧。

  我在东莞生活已有很久时间了,因为都是只身在外,所以对中秋节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有着不一样难以言说的心酸经历,也好像更能理解在外漂泊中秋节一个人的'乡愁,好像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在大城市里的漂泊者中秋显的是个奢侈的愿望。

  说到中秋的安排,他说:中秋节太短不会回家,会和老婆一起找一个家乡菜馆,吃吃家乡菜,特色小吃等,回味一下家乡的味道,在听听家乡的小曲,给家里打个电话,听听家乡的声音。

  每个在外漂泊生活的人啊,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着,奋斗着。看似坚强,其实你只是没有看到他们心里的喝望,只想简单的和家人一起平凡的中秋节,即便不能一起过,那怕听听他们的声音也是好的。真的好羡慕那些中秋节与家人吃月饼,赏月亮的人们,希望拥有这种幸福的人们好好珍惜。

  忽然发现些刻东莞的夜真的好亮,到处都是灯光璀璨,我望着天边一轮明月,中秋节这样的夜,你乡愁了吗?些刻的你想家了吗?是不是和我一样想家想落泪呢?

  乡愁的散文 篇13

  秋天的清爽,让人向往、让人留恋,有清凉的秋风陪伴,更是秋天风景里的一缕惬意。中秋的月儿,悄悄的向我们招手,情不自禁的想起、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仲秋的月儿快圆了,中秋节也渐渐临近,中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团圆节,也是让不能回家的游子,思乡落泪的时候;有些人虽然身在异地,但是故乡是心里永远的挂念,人们对家乡的依恋,不仅仅是对家乡的一草一木,还是家乡的美景,或者是在一起成长的小伙伴,然而、最让人思念的还是父母亲人。

  夜深邃,星朦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也许是守护在边防的战士,也许你在异乡为人民服务,或许是在海外漂泊的游子,也许你是离乡背井的农民工;即使是节日,也会有些人被迫留在他乡,团圆节不能回家,少不了尝尽乡愁的'滋味。即使不能回魂牵梦绕的家乡,也不要忘记在遥远的故土,还有对你浓浓思念的亲人;所谓的乡愁,还是对恩重如山的父母、念念不忘的牵挂,月圆之夜、更不要忘了给父母打一次电话,道一声祝福,告诉他们不回家的原因。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在异国他乡地人、常念的诗句。谁都会对生养自己的故乡,有依恋、有思念。你可以在他乡生意兴隆,你也有可能在他乡高官厚禄,你给含辛茹苦把你养大的父母,打过几次电话,又回家探望过几次。天下父母心,就是天下第一情,没有父母的辛酸,我们就不会长大成人。当你在他乡风光的时候,也许白发苍苍的父母眼含热泪,在暮色里、站在你回家的路口张望。你在和朋友聚餐欢歌时,父母也可能跑几里的山路,正在为准备你回家的团圆饭。

  人生匆匆,年华总易老。有多少个春秋,经得起荒废,身在外地工作的人,又能和父母团圆几次。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水月光下,有多少被思乡之情缠绕的儿女,就有多少父母眼含思念的泪水,在苦苦等待远方的儿女回家。丢下乡愁,绽开笑容听一听‘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如果有条件回家的,不要让乡愁折磨自己;尽量给自己一个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就回家探望情深似海的父母,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要等到,欲孝而亲不在,给自己留下终生地遗憾。

  乡愁的散文 篇14

  每年几次的匆匆忙忙,回家似乎变成了一种仪式,或是一种应酬。故乡的一切在意识里变得朦朦胧胧、渐行渐远,我努力去追寻,却感觉流失的太多,拾回的太少。于是,渐渐害怕,害怕在路上碰到故人却叫不上名,因而评头论足;害怕在酒桌上与发小失去共同语言,因而嫌自己高傲;更害怕在这片生我育我的故土里找不出关于自己的点点滴滴。

  当溪水送走了浣衣的农妇,当迷蒙的夜幕笼罩了山头;当夜莺唤回了晚归的农夫,当天空请来了星月,家乡就像谢幕了的舞会,一切都变得轻轻悄悄的,除了宁静还是宁静,静谧的夜空似乎能听到流星滑落的声音。当月光散落在一座座平静的院落,此时,似乎感觉到村民们幸福的生活在香甜的米酒,以及美味的佳肴中映出,祥和也便充斥着他们一颗颗谦卑的心灵,就连那栖息枝头的.鸟儿也似乎沉醉于这一方恬静。然而,在唯美的夜空下,却隐约能听到年轻人喝酒划拳的声音,气势磅礴,如泣如诉。询问得知,这伙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大的有40来岁,小的有20几岁,这其中也有和我一起长大的。里面有结过婚后老婆跑了的,有没谈过女朋友的。在大人们看来,他们无所事事,好吃懒做。但在我看来他们志同道合,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恼,为了宣泄彼此灵魂深处那份孤独与寂寞,他们故作猖狂,也许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脆弱。试想,有谁不想花前月下、功成名就,又有谁愿意把自己浸泡在酒精之中呢?于是,想到了我的童年朋友,顿时黯然伤神,每次回家遇到时他们躲闪的眼神,让我感觉到稍微靠近,会给他们造成不适与不安。短短的十几年,物是人非,是什么让我们既熟悉有陌生,也许在他们看来,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已分道扬镳,青春,过往,也许正如村边流淌的小溪,早已没有当年的清澈,也缺少了当年的澎湃,它犹如一个感伤的老人,似乎在诉说着关于岁月的故事。然而,关于青春的故事,在我们的记忆里却渐渐缥缈,曾经发生的将不再发生,就像我们的童年,在这里丝毫看不到影子,也无从追忆曾经水中嬉戏的你我,曾经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片段在脑海里连接不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从小都得到亲人们的庇护,现在长大了,说不上远离故土,但与亲人总是聚少离多,也谈不上工作繁忙,但回家的日子也总是推了又推,以至于每次回家父母总是问:这次回来住多久。每每被问,也总是含糊回答,怕兑现不了伤了他们的心。虽然父母年纪不算大,但也能深深感觉到他们心中那份对子女的不舍,这份不舍体现在每次回家他们都忙上忙下,把深藏在哪个角落里的美味折腾出来,体现在自己离家时他们往包里塞这塞那,生怕自己在外面挨饿。世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时,总是千嘱咐万叮咛,要吃好穿暖,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可能觉得很烦,但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总会挺身而出,竭尽全力,这就是父母。如果有一天,发现,用餐时,他们爱吃煮得烂烂的饭菜;天气变化时,他们总是咳个不停;走路时,他们脚步变得蹒跚、身躯弯成月牙……。然后恐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记得有一次要回城,我和表弟去跟80多岁的祖母道别,看到她从鸡窝里抓住一只早就预备好的母鸡,想送给我们回城,我百般推辞,总算推回,但我却异常难过,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了还是错了。看到满脸皱纹,日益衰老的祖母,一辈子拉扯着父亲他们7兄妹长大,多不容易啊,现在还心疼孙辈们。当转身离开时,眼泪夺眶而出,害怕某一天自己的一个转身怕是诀别。

  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暂,犹如沙尘般地飘忽和微小,生命的无常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正因为如此,要趁父母未老,多爱他们。也许明年,也许今后,他们是否还在我们的身边,一切都只是未知。

  只有祈祷,只有祝福,那村那人,一切安好。

  乡愁的散文 篇15

  周日,带孩子去娘家小住。走在乡间道上,放眼望去,两边广阔的田野里都是农人忙碌的身影。正是“芒种”季节,只见一台台收割机在农田里“突突”地收割着饱满的麦子,农人只需要准备好几十条待装的蛇皮袋装麦子,一天就能收满几亩麦田。极速的现代化丰收情景,看得我内心又回到童年那个麦收时节。

  那时没有机械化操作,全靠劳动力,哪家劳力多,他家向水田里下秧苗就快。各家各户都在暗暗比赛着抢收麦。我和母亲踩着月光,一直弯着腰割着,父亲就一直挑着麦捆,迎着月光往打粮场跑去。打粮场闲时父亲就用老牛拖着石碾子围着场子转圈子打压好了,便于摆放麦子。我们割到天亮,父亲也挑麦捆子到天亮。然后,还不能休息,得把自家茅坑肥用板车运到农田里,常常是父亲在前面拉着厚厚一车肥料,哥哥在后面用力往前推,以减轻父亲肩头的重量。直到储蓄一冬的茅坑肥料全部运到田里时,才开始一边犁地,留下田埂,一边按长方形挖沟,便于往田里放水,使地里水路通达,保证每棵青青秧苗都能喝到灌溉到农田里的水。这些重活都是父亲和哥哥来完成的,我和母亲拔秧,插秧。

  “芒种”时节,一家人都在田间地头奋力地忙碌着,只想早早插完地里的秧苗,才能踏实地舒口气,只有后背上湿透的衣衫在相互交流着累并快乐着。父母常常舍不得我和哥哥做事,总说我们太小,力气负重过多会影响长个子。我常在贪玩中被哥哥喊到父母身边,还像个小大人似的教训我,要我从小就要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要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时还用糖果哄我呢,好几次打开吃时,竟发现是哥哥用漂亮的糖果纸裹着泥巴做成的来忽悠我,那时非但不生气,还常被逗得开怀大笑,而后心甘情愿地跟着大人后面做事。

  那时我家四亩田,主要劳动力还是父母,待水田里插好秧苗,刚好过了抢收时间。还不能休息,夏天雷雨多,说下雨就下雨,得赶在下雨之前,把先前挑到麦场上的麦子打好。那时生产队里有脱粒机,父亲站在脱粒机对面,把一捆捆麦头放进脱粒机里,双手抓住麦秸秆,和母亲轮流脱粒。有时我和哥哥抢着要往脱粒机里送麦头,父亲坚决不同意,总说那太危险,不小心能把手指头给脱掉,只要哥哥带我回家熬锅绿豆稀饭送来喝。清醒记得,有次和哥哥把稀饭送到打粮场时,只听见机器声,没见父母身影,再细听,阵阵呼噜声传到我们耳朵里,我刚想喊醒他们,哥哥不让喊,说父母太累了,睡会儿比喝稀饭好。然后哥哥把机器关掉,带着我在月光下玩耍,那时场上家家麦秸垛堆得很高,很好看,如同蘑菇房一样。和哥哥围着麦秸垛捉迷藏。月光下的麦秸垛闪着柔和的金黄色,萤火虫飞来飞去,一闪一闪的,一眼望去满场都是萤火虫带来的灿烂星光。秧田里听到蛙声阵阵,和白天的蝉鸣约好了似的,日夜唱响在江南天地间……还记得加入哥哥一伙人中去莲塘捞鱼,挖泥沟,放诱食,还在上面放层草做掩藏,天亮了,发现沟里都是待捉的螃蟹和泥鳅,那些都是家里桌上最丰盛的营养品。

  如今人到中年,看着现代孩子的童年都是现代化的玩具,吃着潮流美食,但总缺少麦秸垛里的那份乡愁,那份难以释怀的情怀。

  乡愁的散文 篇16

  每一个白雪覆盖的冬夜,我都无眠,故乡啊,我是你远走天涯的儿子,飞越关山的孤雁。

  你捎来的北风我已收到,还有你炉火的呜咽,我正把一壶老酒斟满,为你独酌。

  遥望苍茫的原野,那里已经没有道路,就像抚平的伤痕,遗落无踪的旧梦。你的爱子在异乡跋涉,让你牵挂,我的故乡。

  多少次我迷失方向,在黑暗的深渊挣扎,就像心怀嫉妒的`失败者,舔 舐流血的伤口,我因此选择了逃避,让心灵放逐在荒野,宁愿寒夜的风掠过,这样会冷却我的焦虑,这样会平息我的愤怒,这样能掩藏我的羞愧。

  北风啊,你是寒夜父亲的叹息;炉火啊,你是慈母思念游子的啜泣;这满天飞舞的雪花,是我深夜忧思的絮语。

  我像一条搁浅的小船,被河流遗忘,渐渐朽蚀;我像一只垂老的雄鹰,为天空抛弃,慢慢死去。我违心地顺应时光,在夕阳下沉睡;我假装洞察了尘世,把真情埋葬在秋风里。

  每一棵大树都长满伤疤,每一条大路都曲折漫长,每一个梦境都捉摸不定,每一曲歌谣都唱着忧伤。我不是唯一的流浪者,我只是一只飞累的小鸟,一颗被风吹起的砂粒。

  白发苍苍的故乡,你满含期冀的热泪,睡着了,还有你们,我血脉相连的兄弟。我不知道我渐行渐远的步履,何时才能踏上归途。

  我梦想会有一天,我已经苍老不堪,在一个春花烂漫的清晨,能悄然重回故乡,我不会走进,只是隔着老旧的篱笆,看看熟悉的炊烟,缤纷的落英,还有那条我曾经走过、已经遍布荒草的小径。

  大雪纷飞的深夜,我是一枚随风飘落的雪花,静静地伏在大地上,聆听着来自故乡的声音……

  乡愁的散文 篇17

  在外漂泊的人难免孤独,寂寥的时候便会思念家乡。在这时刻,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崔颢的《黄鹤楼》中那句千古绝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想崔颢是在黄昏时登上黄鹤楼的,看着夕阳西下,眼前的孤山流水,一片凄凉景象,便产生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别人,正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上古人早已飘然离去不再复回,空留千载白云。空间上眼前虽有群山、芳草、沙洲,而我的故乡又在哪呢?

  我们都知道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实际并不远,那他为什么只在烟波上独自发愁呢?既然思念家乡,那为什么他不回去呢?对此,几百年后的一位游子给了我们答案。他说任何一个早年离家的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即具体有不具体,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台。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么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化为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缭绕心头的家乡就是这样的么?对此,他打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方,他是这么说的:“就像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太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乡也会很快走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游子在外没完没了的思念却又傻傻的问自己故乡在哪了。

  文学迁客都爱思乡,却又都爱漂泊。当代最著名的游子我想应该是余秋雨了。这位文坛泰斗将自己比作一位行者,而其一生也就成了一场漫长的旅行。他匆匆的脚步在荒芜的大漠中停留过,也跋涉到严寒的冰岛,从美丽的地中海到危机四伏的热带雨林,他都从为停止触足,你总是看到他在不停的旅行。而他的家乡在哪呢?他也会思乡么?我找到了答案,他的家乡在浙江余姚,他也思乡,当他拖着疲倦的脚步回到日夜期盼的故乡时却发现已没有人能认得出他,乡亲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这位“外来者”,幼时的玩伴已不在,故宅也已住上了别的人家,此时的故乡是如此的陌生,是故乡抛弃了他还是他淡忘了故乡?无人知晓。匆匆告别后继续旅行,因为他坚信行者无疆。我想他是努力使自身处于“置身异乡”的'体会中吧,成为一个不停步的流浪者,这样也就时刻都在思乡却也无所谓归乡了。

  一首《乡愁》道尽千万游子的心。一位叫余光中的老人站在海峡边上,望着大海的对岸,热泪盈眶。每每看到此景我们也总是热泪盈眶却也不禁会疑问。他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那他为何不回乡长居而是隔着海峡无尽的怅惘呢?没人能回答。我想他已习惯了漂泊习惯了思乡吧,也许乡愁正是老人的一种寄托吧。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情景:一位白发华侨远道赶来,呼喊着母亲怆然而泣,他们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不会不来又不会把家搬来。他们不说理由也说不清理由,擦干眼泪与故乡道别又悄然离去。暮年的老者呼喊母亲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流浪。

  无论是崔颢还是余秋雨或是余光中,他们都是能写的人,都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乡愁。而更多更强烈的乡愁是无以表达的,只有靠一颗小小的心去承受去感受。心何时停止跳动,乡愁也就何时停止,一切都杳无可寻。也许散落在沧海间,也许漂泊于小溪里,也许埋葬在荒漠里。我想这是一首无言的史诗,千千万万的游子,千千万万的漂泊,或无可奈何或义无反顾都并入这首史诗中,宛转悠扬却又荡气回肠。

  结束文章时我又想起了一句无名的诗:“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有深醉后才能忘记乡愁,看来游子已四海为家了。

  乡愁的散文 篇18

  我爱琢磨,为啥同学会那么多,上了初中就开小学同学会,直至老了老了,还在开各类大中小学的同学会,且常开不败,怎么不见同事聚会呢?

  所谓同事,就是天天在一起,做同样的事情,没有区别就没有留恋,你退休了我入职,刚刚分别没有什么好回忆的,而同学就不一样了。

  小学时光两小无猜,课间打打闹闹,上课规规矩矩,一颗童心沉浸在课本里,或笑或哭,尽情抒发。偶有争执打斗,老师的三言两语,即能平息事态,再不行,给个三瓜两枣,就OK了。三五年过去,感觉长大了,趁着暑假,还没有上初中,开个同学会吧,说说前两年的趣事,顺便吃点零食。

  上初中了,大家都在附近,虽有择校生,也不会太远,臭味相投的'会联络不断,一有空闲去校外坐坐,过个生日外面聚聚。紧张的学习需要放松,他们就捧着苹果,谈天说地,或说吃苹果节食减肥,或说苹果手机就是好,或说苹果真伟大,成就了牛顿、乔布斯,还能美容、美食。欢快的时光是短暂的,升学考试,疑难杂症,让他们安静下来,安心思考。

  思考的结果,你上了普高、我上了职高,你读文科、我读理科,你上了大学、我去参军务工务农。总而言之,上了高中,以前的同学就很少联系了,现在的同班同学也少聚会,为了学业,大家尽力拼搏,没有余暇用来挥霍。

  所以,中考、高考后的第一要务是开同学会,换掉紧张的学习考试模式,轻轻松松地聊聊同学情谊,聊聊三年来的臭事趣事,就是不谈中考高考人生大事。他们开始好好好,把同学凑成一对一对,我们开始喝喝喝,把同学喝到一片一片。

  再过八年十年,甚至更长,你涨了工资、我长了皱纹,你成了老板、我想做老板,你当了官、我被你管。有官的提议,有钱的组织,有闲的联系,召开各类同学会,聚聚旧情,回忆乡情,谈谈父母健康,谈谈子女成长,淡淡的、浓浓的乡愁倾泻一地——父母在这头,子女在那头。

  离家越远,家乡更亲,离家越久,乡愁越浓。每有远方的同学回乡,总会邀上附近的同学,把往事回忆,使淡淡的同学情谊历久弥新。直至老了老了,昨天的事情记不起了,小时候的场景历历在目,抓紧开个同学会,把陈年往事浓缩成剪不断的乡愁。

  乡愁的散文 篇19

  炊烟无形,风一吹便无影无踪;炊烟有情,出发点总是演绎着一派活色生香。除传说中的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外,自古以来,有人类的地方总有不绝的炊烟袅袅升起。

  小时候,在山沟沟的故乡里我总是讨厌炊烟,因为一日三餐总要与柴火打交道。柴火有干有湿,有大有小,有易燃的更有不易燃的,于是炊烟就时浓时淡,但天长日久,都无一例外地熏痛了我童年的双眸,也熏黑了赖以栖身的窑洞与房屋。

  因为炊烟,我曾经泪流满面,因为炊烟,我须到田间巷陌寻觅更多的柴火。彼时,烧煤做饭在家家户户看来总是一件奢侈之事,即便逢年过节用上一段煤火,性急者也要往灶膛里塞上一把干柴,于是明火又起,炊烟顿生。或许在人们眼里,没有炊烟便不是在做饭,不经烟火洗礼的饭菜便没了可口的味道。

  二十多年前的故乡,一派“田舍炊烟常蔽野”之盛景。下地干活时,望一眼不远处的村庄,有炊烟升起时,便一定是到了收工的时候;上山放牛,待闻到熟悉的炊烟气息,便等同于获得了归栏的信号。炊烟四起时,山沟里便也飘散着浓浓的饭香,更掺杂着呼唤家人吃饭的浑厚乡音,顷刻之间,一幅恬淡而诗意的'乡村水墨画便铺展开来。

  炊烟里蕴藏着农家人最富个性的表达,因为炊烟下面的饭菜,或咸或淡,或辣或酸,都由自己说了算,都盛满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体验。炊烟一定知道主人的秘密,但是它不去给旁人说,它只说给身边的清风,只说给天上的白云,只说给叽叽喳喳的云雀。

  以往,平生节俭的父亲还刻意保留着烧火做饭的习惯,但突然而至的一场大病,让父亲丧失了做饭的能力,于是老家最后的一缕炊烟也无奈地消散了。其实,故乡的炊烟早已没了昔日的盛景,这是时代的进步,然而于我总带着淡淡的伤感。

  近日户外旅行,见一饭店为了招徕生意,招牌上竟赫然写着“柴火饭”。果然,一口黢黑的大铁锅下,一炉子火红的干柴正熊熊燃烧着,仰望升腾的炊烟,我仿佛仰望着家园,仰望着那炊烟笼罩的山沟沟……

  乡愁的散文 篇20

  又是一年中秋,岁月就像齿轮,再一次滑到了这个月圆的夜晚。

  独自坐在一个城市的角落,没有思绪,只有淡淡如月光一样的记忆。看来,这个中秋也得独守浩渺的一轮圆月了。

  白天,看着满街摆放着的月饼,虽然没有吃月饼的习惯,可还是从这些各式各样的月饼世界中,看到了时光的曼妙。

  这是一个特殊时刻,就像生命中绚丽的云彩。你想不想起,都会如约而至。在一种孤独的环境里,这种思绪更能激发起更多的'记忆。

  有时就像生活,人越走越远,可那种回忆的愁思却越来越近,有时近得就像眼前的月色,又像自己出气呼气的声音。

  于是,就会记起李白的诗句“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这个节日来临,夜晚总不能寐。看着如纱般的窗棂,就像思绪慢慢淡化一切一样,轻轻在眼前不停的飞逝。

  似乎随便你走到哪里,这个季节来临,总会和故乡联系起来。因为这种联系,是一种来自于心灵的不自觉的感动,也是一种心间的向往。

  想起一个个中秋,想起中秋带给人生的感动,就像故乡沉甸甸的谷穗,也像山里山外蠕动的家乡人的背影。回忆总是那么悠长,想象总是那么沁人心扉。

  想起中秋,就像人生路上偶遇的十字路口。一个年头一个年头的抉择,也一个机遇又一个机遇的错过。如今,面对着繁华的街市,似乎就像第一次走出家乡一样的感觉。那一天,也是十年前的一个中秋。

  靠着从故乡的泥泞的小路上走出来,月圆依旧,只是多了不少豪情,也掺杂了更多的青春元素。走在故乡的小路上,心中没有香甜的月饼,只有一个梦想,如月亮一样的圆而亮。

  可是,奋斗多年下来,似乎如月圆一样的梦还有很远很远。只是岁月留着的沧桑,却多了一些奋斗的模样,虽然没有走出故乡那时一样的抖擞,可经过了生活的太多,却多了更多的成熟。月亮虽然没有变,可有一种感觉“生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或许是一种眼光,也或许是生活体验。因为“十年生死两茫茫”,谁也决定不了自己未来的明天一定美好。只有不断的奋斗,只有不断的努力着。不管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生活。每个中秋来临,生活也向前迈了一步,这一步不知道有多远?也不知道能够迈向何方?

  只是想起中秋,就会有回忆,想起中秋,就会有一种孤独的向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不管身处何处?也不管如今落地何方?中秋来临,就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相聚,不管故乡有多远?也不管亲人能否聚一聚?我们都可以看着外面圆圆的月亮,一次次给他们祝福。

  或许,每个中秋节日,有每一个节日的寓意。因为时代不同,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可来自于内心的那一片向往。对于故乡的哪一种期待,任何时代,任何形式都无可替代。

  离着故乡越远,乡愁就会越浓,岁月过得越快,乡愁就会更加体现悲欢离合。

  祝福中秋节的人们快乐,全家团聚,乡愁变得美丽、幸福!

  乡愁的散文 篇21

  儿时的记忆总是有些模糊,如蒙太奇的画面感在脑中闪现一般,毕竟新生事物在覆盖记忆之前是毫无征兆的,这也难怪我们走得太远却忘了记为何而出发,每想找寻开始的路径,随着“春运”大军一起踏入家乡的时候,隔壁的“老王”家搬迁北京,原址已是断壁残垣,前院的“狗剩”家则被蹩脚的巴洛克3层“洋楼”所取代,门前小河已变成水泥砌成的沟渠……思绪与现实的强大反差,即便每天把自己浸泡在酒精里,麻木的神经依然纠结着失落的认知感,这或许就是新的乡“愁”。

  乡愁,原本是人们心中那份最美的诗和远方,是一方水土养育的人文精粹,它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认知和智慧,凝聚着令人魂牵梦绕的情感,积淀着当地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是身在远方游子们心灵的家园。倘若留不住乡愁,将会导致地方文化特色的消损和地域历史传承的中断乃至乡魂的衰竭。其实质,伤害的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源泉。

  美丽乡村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跳出那种陈旧的城镇化思路,避免“千城一面、万巷同工”,避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否则,再繁华的地方也无法留住人们的乡愁。

  要留住那一抹乡愁,根本上是探索出一条包容式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乡村风貌“城镇化、趋同化”的窘境不仅与“美丽乡村建设相悖而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民族文明的悲哀。要想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更要用历史人文的思维来考量。

  胜利街的石板路与便河广场的音乐喷泉,400米的直线距离,可以满足人们瞬间的“穿越感”;迎喜街终日飘香的牛肉味和虔诚的礼拜声则是“老沙市”的记忆之一;关公义园的相关配套不断完善,为我们打造“全域旅游”提供了契机……在旧城改造中如何做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在新城新区建设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如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

  这些既是我们去探索的问题,也是将要去实践目标,毕竟,理想不是空谈,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乡愁的散文 篇22

  你若来余干,我在汤源等你。

  最好是在七八月。那时,汤源十亩百合园里的百合开,白如玉、黄似金,朵朵百合沐浴着阳光随风摇曳,娇柔的花瓣,宛如亭亭玉立的仙女翩翩起舞,高贵典雅,婀娜多姿。满村清香花袭人,村里村外,香车宝马,车如流水马如龙,红男绿女,酒侣诗朋。等你的人不见了身影,怕是醉在了百合花海。

  最好是在雨天。那时,汤源百亩荷塘里的荷花开了,顺着潺潺的水声,踩着卵石小道,穿过如茵芳草地,看流水从假山泻入湖中,撑着花伞从拱桥款款而下,踏上杉木铺就的长廊,迷失在藕花深处。风吹莲舞,清荷婆娑,雨滴荷叶,散珠泻玉。回廊曲折,大红灯笼高挂,点缀荷塘间。荷叶绿,荷花粉,灯笼红,远山青,还有旗袍女子撑伞曼妙的身影,用什么水粉才能绘出这样一幅让人惊艳的绝美图画?这时,有观荷亭前,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鱼戏莲叶间,人在红尘外。莫非天上人间?

  赏花罢,我在乡愁园一米阳光茶吧等你。庭院深深,竹林幽幽。乡间竹屋,可品茶听琴,品尝汤源特色小吃。茶水洗心,心如明镜。看庐山云雾泡在水中沉浮,想起诗句“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绿茶便仿佛有了万千滋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浮燥的心顿时静下来,时光顿然慢下来,用心品茶,从容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

  我在陋室陶居等你。斯是陋室,唯吾陶然。古井,流水竹筒,一方磨盘,时光仿佛在这里定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舀一瓢信江水,和着北窑的陶泥,捏一个我,捏一个你。汤源人还把那些被时光打磨的陶器摆放在一起,满屋子都是记忆。那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北窑,见证了余干陶文化的.古老。不仅是北窑,我想起余干当代陈森林大师薄如蛋壳的黑陶、天然无釉的金陶,想起仙人洞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明代之前,都应写进余干的历史。

  我在乡愁书苑等你。带环的斑驳木门,静静的老房子,别具特色的吊灯。桔色的灯光晕染着墨香。从砖墙边木架上随意抽出一本,或中外名著,或心灵鸡汤,或水煮三国,横梁上的灯光淡淡的照着,随意翻看,忘却世界的喧嚣,分享人生中难得的美妙时光。管理员邻家小妹般浅浅的笑,更见一分亲切,感觉这就是你的家。你怎么还没来?

  茅草搭就的门楼,石块垒成的短墙,爬满藤蔓的老房子,乡愁园里处处写满乡愁。你若来,我将以古井里汲起的清泉酿成美酒,就着置放在竹林间的天下第一坛,用这里大小散乱的陶罐作酒杯,与你喝个一醉方休,慰我如烟的乡愁。

  乡愁的散文 篇23

  伴随着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铺天盖地而来的孤独压得人喘不过气。以往尽管孤独,但总觉得还有一些美好的人和事可以依靠。可随一阵轻狂的风吹过,周围的一切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如同秋天高原上空的云彩一般。周围的世界依旧是人头攒动、到处飘着欢声笑语,按理说,如此的热闹不应该催生孤独情绪才对,可我觉得平时熟悉的一切突然陌生得可怕,到处都是陌生的脸谱、陌生的眼神,令热情迅速降温,一下子变成了冰棍。假如可能,宁愿是一头受伤的狼,躺在草丛里一边用舌头舔着自己的伤口,一边聆听清风掠过原野的声音、划过树林的声响,总比有些冷漠来得真实和温暖。

  在深夜里,总会想一些无边无际的事情,回忆一些过去发生的故事,就会有一种去敲打键盘诉说的冲动,可刹那的灵感,却是那么的难以表达。其实只想用最平实的文字表达真实的内心世界,可写了很多,总发现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或者是与自己想的表达相差甚远,只好删除重写。如此重复几个小时,电脑屏幕上仍是一片空白,而自己却已经是泪流满面、心力交瘁。

  已经在这个小城生活了七个年头,成家了,可我旅行的心结始终未断,总觉得这里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码头,可能要停靠好长好长的时间,却不是最终的归宿。我们的一生当中,可能会有好几个家,可我习惯把最初的家看成是生命安全的庇护之所,把那个小小的拉玛村庄当成故土来依恋,一旦离开,就会产生许多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离愁别绪油然而生。我突然明白,在山的那边,月亮河畔那个用木楞房围起来的不大不小的院落才是我旅行心结未断的原由。儿时母亲的拉玛喊魂曲多年后依旧在耳边萦绕,长辈们通宵达旦的.“开益”声还是那么婉转动听,母亲的怀抱依然是世界上最温暖、最幸福的港湾。

  余光中先生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对于我和三百公里的距离而言,乡愁只是一张70多元的车票而已,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今天山这边没有云彩,如果那山边有云的话,母亲一定会端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中的云彩发呆,想这云会不会是从三百公里外的山那边漂来的?

  乡愁的散文 篇24

  时光如流水,冲刷着年轮一圈圈扩散开来。儿时记忆渐渐与岁月揉合发酵,生发出浓浓的乡愁,连绵悠长,令人回味。

  乡愁是村前的长街和坑塘。虽然是土路,但长街硬而平直,它以东西方向从村前穿过,南边靠坑塘的一侧,是白杨,高大直立,我们两个小孩子合抱也牵不到手。与白杨为伍的还有布满坑涯大大小小的柳树。夏秋的晚上,我们把草苫子铺在长街上乘凉,或听大人们讲故事,或猜谜语,也没觉得怎么难熬,伏天就过去了。

  村南的坑塘与村子等长,村西的坑塘与其相比,短而窄,但它们由坑嘴子相连通,形成对村庄的半包围。春天,黄河水从村东的沟渠涌进。放水的几天犹如过节,是快乐的日子,我们追逐着蛇一样的水头,目送它与坑塘里的水亲吻融合,然后慢慢涨起来。村庄随即平添了几分生机。青蛙比我们小孩子还高兴,用歌声庆贺,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非常热闹。大人们说,青蛙打哇哇,四十天喝疙瘩。意思是离新麦子下来尚有一个多月的光景。

  总觉得儿时的雨水很勤很大,夏秋时节,水近坑沿,坑塘与南边的洼地相连,一片汪洋。于是,这里便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从早到晚泡在水里,借着洼地里的苘麻和高梁作掩护,捉迷藏、打水仗。累了倦了,再来一番表演,或扎猛子看谁在水下憋的时间长、或看谁扎的猛子远,或将身上涂上泥巴,麻溜地爬上歪脖子柳树,来个滑稽的亮相后旋即跳进水里。秋假快结束的时候,水已清冷冰凉,即使嘴唇冻得发青,还仍在坑塘里玩耍。

  印象中,儿时的冬天要比现在的冬天冷的很。当坑塘结了厚厚的冰时,我们在上面抽陀螺、打滑溜,乐此不疲。

  乡愁是热闹的老家庙。家庙位于村子中央,一排北屋,还有一排东屋和一排西屋,青砖瓦房,古香古色。据说,家庙是供奉家神的地方。但从我记事起,家庙就成了学校,我就曾在这里上过小学。这里除了朗朗读书声之外,还有喧天的锣鼓和优美的唱腔。不过,这大都在冬闲的晚上和小学放寒假时才有。大人们在这里排节目、演样板戏。

  我们村排演的是《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邻村排演的是《红灯记》。两个村有时晚上同时演出,暗地里叫劲,都使出浑身解数。有好事者来回窜动,看哪个村戏台下的观众居多。但总是听大人们说我们村赢了。有的说我们村管事的人负责,演员认真,吹拉弹奏和打锣鼓的卖力,配合的天衣无缝;有的说我们村唱的河北梆子,在四外八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还有的说我们村的汽灯明亮。总之都有道理。

  正月十五前后,家庙还有两项热闹的活动,是孩子们特别期待的。

  放云灯一直是我们村的习俗。有个叫胜叔的手特别灵巧,都是由他来操持。用细铁丝扎制一个直径和高度都近一米的桶型框架,外面罩上白纸。里面中上部放置用柴油浸泡的废旧鞋底做动力燃料。点燃后由两三个人按往口沿,待气压足够时慢慢松开,只见云灯迅速升到夜空,像一颗星星随风飘动。往往不等欢呼声达到高潮,一些人便甩开步子去追灯。燃料越足、风速越大,追逐的路程就越远。因此风大时是不宜放飞的。我也曾几次随人群去追灯,但每每回来均遭父母训斥,不是因衣裳弄脏溻湿,而是困乏的尿炕。

  揉花是我们村的.独创。把两个牛笼嘴扣在一起,里面充满木碳和生铁片,然后用绳子系在装有轴承的木杆上,点燃后摇动木杆,随着火球的迅速旋转,融化的铁片甩出,撞到墙上,火星四溅,满院金花,引来众人的一片喝彩。

  在我看来,乡愁岂止是长街、坑塘、老家庙?还有村西头神秘的佛堂,家北清水湍急的马颊河以及高而长的河堤,村中的老井,窄长曲折的胡同,熟悉的村落轮廓,高大厚实的“孔子迴原处"石碑,成排的桑树,成片的枣树林……

  儿时不知愁滋味,深深的记忆,满满的幸福。然而,近来回乡,深感陌生。那些村中我儿时所崇拜的人均已作古。村前长街的大树荡然无存,坑塘已近填平,老家庙也被拆除,所有的记忆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稠密的长相类同毫无生命活力的五层楼房。可以说,它在我的脑海里不能留下任何印象,即便留下一丝丝也难以覆盖儿时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愈发浓郁了我的乡愁……

  乡愁的散文 篇25

  今天忙完了许多琐碎的家务,心情十分烦倦,cd里播放的萨克斯显得更加幽怨,便有一种叫乡愁的东西耿耿于怀,缠绵绯恻,一时脑海里闪现的全是母亲站在村口盼归的镜头。

  其实,故乡就是母亲,小时候天天守在母亲身边,不识乡愁滋味,老想着自己快快长大,飞出母亲的手心,去外面打天下,建造自己的乐土。当有一天真得泊在凄凄冷冷的他乡之路时,回望的眼睛却一回回把乡路望瘦!

  母亲健在的时候,故乡有的.是酒是肉,有的是灯是火,有的是笑语和爱怜的抚摸,有的更是诗是歌。那时,每次归乡,都可以在母亲的床上饱睡一天,可以不干任何家务而半坐半躺在沙发里看一天心爱的书,看着自己的小女儿和母亲快乐地玩捉迷藏,心里涌出的全是母亲唱给我的一首又一首甜甜的儿歌。

  每一次的离乡,母亲送给我的是一串串让我有空归乡的心语,而父亲则对我说:“好女儿志在四方,人泊在哪哪就是故乡”。而每当我在他乡的月光下不能踏上归程时,总会抓起电话向母亲诉说乡愁,说到痛处时,我就在电话的这端吸呼吸呼开开畅畅地哭泣,母亲会一语不发地让我哭个够。此时父亲则在电话傍吼母亲:“一个没出息的女儿,全是你打造的结果。”

  如今母亲带着对我无限的牵挂去了另一个世界,父亲也因我三哥和我母亲相继去世变得特别脆弱。当我在异乡心中有痛想哭的时候,每每抓起电话时听到父亲颤颤的声音,只有强忍着将泪水化成一句“我在外面很好,请爸爸不要牵挂。”那一刻心里无限的苍凉,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喊着:“故乡啊,我背着重重的行囊,千山万水跋涉地归来,可是,可是,什么时候我已消亡了一个最温暖的归宿……”

  我常常想,父母的家是自己故乡,那么我现在生活的城市是不是也是故乡?如果我们人类都贪恋故乡,怕四海为家之苦。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只能是一个“周口店”,我们只能拥有一棵老槐树。如果没有离乡的飘泊,何来他处的高楼林立?何来莫高窟辉煌的壁画?何来沽酒?何来游山?何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这样,我们人类会为一寸土,一滴水,一片小叶,一粒粮打得头破血流,那时“故乡”二字将改写成“杀戮”。

  因此,对于故乡的概念,我们不该执着在一个地方,更不能老发“走遍天涯路,还是家乡好的”感慨。我们更应该以泊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精神来创建一个又一个“故乡”的村庄!

【乡愁的散文】相关文章:

2015年“乡愁”多媒体散文征文大赛启事08-21

作文:乡愁改写05-16

秋思乡愁作文06-07

粽子里的乡愁作文04-28

乡愁小学作文(精选25篇)08-30

乱世乡愁读书笔记06-28

关于乡愁的作文(精选34篇)09-23

有关乡愁的作文(通用27篇)10-27

永恒的乡愁作文(通用30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