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散文随笔

时间:2024-10-27 12:37:58 [第四单元]写一篇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于过年散文随笔(通用1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于过年散文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于过年散文随笔(通用19篇)

  过年散文随笔 篇1

  时光如流水匆匆而逝。转眼,又一年接近尾声了。看着窗外飘飞的落叶,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过新年的景象来。

  记得那一年,我大概十岁。除夕这天,家里可忙碌了。妈妈买来一副对联,站在大门外比比划划的。“春回大地人间暖,绿染乾坤万物苏!”我兴冲冲地跑过去问,“妈妈,你要干吗?”“贴春联呗!过年了,贴上这个才喜气!”妈妈笑盈盈地回答。我赶紧帮忙,和妈妈一起把春联端端正正地贴到了大门两边。贴好以后,抬头一看,呵呵,真漂亮!红红的大字“照”得我心里暖洋洋的。 贴完了春联,妈妈便一头扎进厨房预备起年夜饭来。“乒乒乓乓”的声音不时从厨房里传出来,想必妈妈正在指挥锅碗瓢盆演奏一支交响曲呢!阵阵香味飘来,馋得我不住咽口水,真想赶快尝一口。

  好不容易等到了开饭,一碗碗美味佳肴上桌啦!鸡、鸭、鱼、肉、蔬菜、海鲜……全齐了,看得人眼花缭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都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吃起了年夜饭。我馋了半天了,一上桌,便像小馋猫似的狼吞虎咽起来。“慢慢吃,小心噎着!”妈妈夹了块鸡肉放到我碗里,“吃了鸡肉,就又长一岁啦,可不能像以前那么不懂事了!”我眨巴眨巴眼睛,好奇地问:“如果吃了鸡肉就要长一岁,那我希望爷爷奶奶不要吃鸡肉,那就永远不会老啦!”大家哈哈大笑,爷爷奶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我又给爷爷奶奶各夹了一块鸭肉,说:“鸭肉吃了不会老,你们多吃点!”爷爷乐呵呵地说:“咱们贝贝真孝顺!”奶奶呢?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 全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整个房间都充满了温馨、欢乐的气氛。吃得差不多了,我往窗外一看,呵,家家灯火通明,大概都在吃团圆饭吧!“哧——噗!”一串烟花升上天空,五彩缤纷的焰火把整个夜空都照得绚丽多彩,仿佛在预祝新的一年会更加美好!

  我呆呆地看着,陶醉在这欢乐的海洋里……

  过年散文随笔 篇2

  过年了,家家都喜气洋洋、张灯结彩,我们家也不例外。

  大年三十那天,我就和爸爸妈妈来到奶奶家。早上,大街上人山人海,总是有“哐”、“叮”的声音。我很奇怪地问姐姐:“姐姐,这么多人在干吗呢?”姐姐笑了笑,但没有说话,于是我就使全身力气挤进人群,原来有一对人马正在舞龙灯。舞龙灯的叔叔阿姨们穿着整齐的白衣服和红裤子,他们抓住龙灯,龙灯连绵起伏地摆动着,锣鼓声也伴随着龙灯。他们正穿过每条街巷为人们祈祷平安。这时,我们跟着队伍来到了河边,他们正围着河边的大船,祈祷事业兴旺。龙灯结束了,我们听着那遥远的锣鼓声,注视着那隐约的身影。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凳子上,吃着团圆饭。吃完饭,我们站在楼上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的烟花。第一个放的.是花篮,花篮是由六个圆孔组成的,花篮先“兹”的喷起了火花,突然“砰”的一声飞上了天空,炸成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火花,就这样喷了六次,好像正在为人们祝福呢!姐姐觉得好看,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了蝴蝶王,姐姐急忙点燃,抓在手上,“扑”地一声,烟花向一只轻盈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最后“啪”的一声,分成了许多个火花,在天空中慢慢地,轻轻地,飘落到地上。我又拿出一个金玉满堂,拿在手上,“砰”、“砰”,十声炮响,响彻夜空,象征着我们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天空渐渐黑了,我们全家到房间里兴高采烈地看着春节晚会,说说笑笑,多么愉快的春节呀!

  过年散文随笔 篇3

  早在新年的边缘,我们就在“福”中了。

  踏进年关,是“福”追随着我们,还是我们伴随着“福”,反正从关于“福”字开始。先是写福字、裱福字、剪福字、看福字……到了除夕,我们在忙着张贴年画、春联的同时,总是在门楣、壁柱、水缸、粮囤、衣柜等处张贴上红彤彤、喜盈盈的“福”字。“福”字点缀着年画、春联,吉祥、欢乐、幸福的新春佳节气氛便霎时浓郁起来。张贴年画、春联、“福”字,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由来已久的习俗。 “福”字现在的解释通常是“幸福”,而在过去多指“福气”、“福运”。 张贴年画、春联、“福”字,一般都由当家人来张贴。张贴年画、春联,表现欢乐吉庆气象;张贴“福”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祈盼在新年里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福满门庭,更是为了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未来的祝福。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这种祈盼、向往和祝福,很多人还特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其“福到了”的吉意,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过去,人们张贴“福”字,更多的是为了祈福,祈求新年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且看“福”字的组成,就可看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福”字的左旁为示旁,表示祈求;右旁是一口田,意思是一口人十亩田,这就是福。现在,我们张贴“福”字,更多的是对既有的幸福生活的肯定,祈福的内容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张贴“福”字,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对国富民强、社会稳定的赞许,是对经济繁荣、和谐发展的感叹,是对物阜年丰、民心向上的称颂……

  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人们载歌载舞欢度新年;从塞北江南到天涯海角,人们敲锣打鼓庆祝新年,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新年,把最诚挚的`问候送给新年。还是请看一副春联吧:四时春为首,五福寿为先。意思是说,“福”包括长寿、富裕、康宁、修德、善终五个方面。如今,我们祈求的确实是高品位的“福”,是三个文明的“福”!换句话说,在追求小康生活的和谐时代,人们祈福多为心灵,将“福”字制作得愈来愈精致可爱、形象生动,“福”字被精雕细刻得愈来愈光彩夺目、富丽堂皇。且看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等图案的“福”字,从不同的角度,将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将幸福生活烘托得更加红火亮堂。人们不仅把“福”字倒贴起来,还把“福”字穿上身,将唐装点缀得流光溢彩,将欢度新年的人们映衬得愈加神采奕奕、春风扑面。

  当然,仅仅靠贴是贴不出幸福生活的,仅仅靠描绘是描绘不出小康生活的,只有靠开拓进取的精神、靠脚踏实地地拼搏,经济增长的曲线才会憧憬新的高度,翻了身的土地才会呼唤新的粮仓,神奇的网络也才会链接成交新的商务市场……只有拼搏进取,幸福的小康生活才会悄然而至,一切才会新鲜而灿烂。

  新年,我们在福中。福,永远属于奋发图强的中华儿女!

  过年散文随笔 篇4

  在我的记忆中,去年春节里发生过许多许多事情,但其中令我最高兴的事还是放烟花和看春节联欢晚会。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吃完年夜饭,我就迫不及待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候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八点钟终于到了,晚会开始了。我目不转睛地盯住电视机,不舍得离开半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好节目。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可真多呀:有相声,有小品,还有歌舞杂技表演,最神奇的`还是魔术和变脸。节目一个比一个有趣,一个比一个精彩,看得我们一家人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捧腹大笑…… 不知不觉,晚会已接近尾声,这时大街上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晚会的声音都给压下去了。爷爷和爸爸也抱着一大团大红炮下楼去放了。在震天动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兴奋地让妈妈给我点燃爸爸为我买的烟花棒,对着窗外放了起来。“嗖!嗖!嗖!……”五颜六色的烟花好像天上开放的一朵朵美丽的花儿:有的红的像玫瑰,有的黄的像菊花……一串串烟花像仙女散花一样,好看极了,把新年的夜空装点得格外美丽! 这一夜,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好。我多么希望20xx年的春节快点到来呀,那样我又能和去年一样快乐地看春节联欢晚会和放烟花了。

  过年散文随笔 篇5

  过年了,过年了!早就盼望着过年。新年老人带着欢乐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脸乐开了花。

  过年了,大家都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冲到门外,高高兴兴地点燃了引线。啊,多么的美啊!天上顿时开出了一朵光彩夺目的鲜花,天空被染的格外耀眼。大街小巷早已经成了儿童的世界。

  过年了,我早早就到了爷爷奶奶家,并送上一句吉祥的`话:“祝您,春节快乐!”祝福顿时温暖了你我他。晚上我同样也给老师发短信,上面写着: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您的学生:陆瑶。而且于老师回短信写到:谢谢你,祝你新年快乐,学习进步!当我看完心里甜滋滋的。

  过年了,我的钱包里又多了一千元,真想痛快的花上一百元,可是我又想起奶奶说的话:”爸爸挣钱不容易,钱一定要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我便忍住了。

  过年了啦,我又长一岁了,增长了身高,增加了体重,有增加了许多知识,也该更懂事了。

  啊,新年老人,谢谢你带来的这一份欢乐。在这一年里,我一定会取得让你欣喜的成绩。相信我吧!为我加油吧!

  过年散文随笔 篇6

  过年,这是一个普通的、又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别人家是如何渡过这个年关的?李正方不知道。但是,自已每处在年关时的状况,自已当然清楚。是呵,一年到头有多少事?又有多少事需要在年关前处理完毕?中国人的习惯,年,是以农历年算的。所以,有很多事,都要在年前处理完毕。就是你自已想拖过年,别人也会找上你在年前解决,特别是经济账务一类的。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是一项延续了多少年的习惯!电影《白毛女》正是这个传统习惯的反映,债主要账,欠账的要想着如何渡过年关。因为,就是再多的账务,只要过了年关,在年关过后很长一段时间,很少有债主追着要账的。这也是中国人一个比较普遍的习惯吧!这个习惯相当有道理。你想,刚过了年,你债主总要让人家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奔头?就好比农民,人家要留些钱作春种用;或者做生意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少少要有一定的资本才能开展生意;你债主将这些钱要了去,这不是要人家的命了?因此来说,这年前的解决要账一类事务,也反映了中国人富有的人情味。用一句流行语,这也是人性化的体现。

  李正方没有债务上的事务,但是这不代表他就没有烦心的事了。多年前,每逢过年,李正方也要为一些债务烦恼。欠了人家的钱,虽说已到了年关,不能还上,但是你总要对债主有个交代。还不上钱,话总还是要说的,不然,债主心里也会不平衡,因此他绞尽脑汁也要多多少少的还上一些。就这样,每年多少还上一些,几年下来,李正方总算是无债一身轻了。可是,每到过年,诺大一个家庭,这过年是不会省心的。很多事都需要李正方操劳,当然,这不是体力事,他只需要多动动脑筋就行了。

  李正方要想的是,在过年时,如何让整个家庭在过年时热热闹闹,又要体体面面的,不致于让亲戚朋友闲话,又要不多破费,毕竟过年只是几天的事,一年三百多天的平常、普通日子还是最主要的。

  已经多年的'年夜饭不在家里吃了。事情也真是无奈,一大家子在过年时都聚在一起,总共有十七、八个人,现在居住的都是商品房,而商品房的面积一般也就是一百多点平方,这怎么能容下这么多人?因此大家一商量,干脆就放在酒店里算了,虽说这样一来,年味要少了很多,不过反过来也轻松了很多。以往,年夜饭在家里,老伴在吃年夜饭那天,不知有多操劳,现在要轻松多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几个小辈驾车过来,将人载到酒店,只要坐在饭桌上,人到齐了,一声令下,服务员马上将菜端上来。酒和饮料是自带的,这也比用酒店的要少化费很多。虽说是过年,但是该省的地方还是要省。

  往年在家吃年夜饭,虽说这是个大团圆饭;但是不可能一家子同时端起筷子,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桌的菜要慢慢的一碗碗烧出来的。如果等全部煮好了再用餐,早先煮的菜就冷了。所以过年时,老伴是最忙的。等大家吃完了饭,这一大桌还需要收拾和洗抹,等到全部收拾完毕,中央台的春晚早已一切始了。

  现在在酒店吃年夜饭,等大家都吃完了,一大桌菜所存不多,但总有几只大菜完好如初,这在年青人眼里,吃过剩下的就算了,但李正方是不会随便浪费的,他让服务员拿来塑料袋,一盆一盆的倒进袋里带回家,要知道,这几盆剩菜也要化上一百多元。拿回家可以食用几天呢!

  但这仅仅是一餐年夜饭;大家都到酒店,从进入酒店到用完餐,再长也不过是三、四个小时,这些都不用李正方操心。

  过年的节日,从过年前开始到年后,一般再节简,也要十多天,就是按国家的节假日算也要近十天。你总不可能在这段时间里天天上酒店?中国人的习惯,春节期间都要走亲访友,难道你能将每个上门拜年的亲友都带进饭店?不说花销,在礼节上也不对,毕竟,在酒店里少了一份亲情和年味!所以,在年前一个多月,李正方就要开始置办一些年货,和一些传统的春节期间饭桌上大家都喜爱的食品。

  首先,他要买一百多斤的白菜,这种白菜细长,是江南地区的特产。白菜买回来,要放在太阳下晒一晒,等新鲜的菜有点蔫了,再用一只缸,将白菜一层层的摆放进缸里,每放一层白菜,要洒上一层盐,然后,人爬进缸里,赤脚踩,要等到菜里的汁水出来了,再放下一层菜,全部白菜踩完了,上面要放上几块大石头压住,然后要经过半个多月,这白菜就成了腌菜了,味道很鲜,江南人一般在冬天,都喜欢食用。取缸里腌好的菜,洗干净,切成段,放在锅里炒,早上吃早饭时,就着泡饭,一餐早饭就吃好了。或者,将腌菜洗净,切成段,放上一些猪肉和冬笋,点上火锅,慢慢的煮,味道鲜美,江南有很人多天天吃都不会厌烦。有时,一段时间不见这道菜还会想念。李正方就经常的想起在改革前,过年时农家杀了猪,用腌菜和刚割下来的猪肉,煮上一大锅。杀猪的人家,会请上队里的亲朋好友,大吃一顿。这肉和腌菜的香,至今不能忘去。

  还有就是买上几十斤猪五花肉,放上盐揉搓,然后用一个盛器放上半个多月,等肉腌透了,再取出用清水洗净,用绳将肉一块块系好,放在冬日的阳光下,晒上几天,等到肉里的油一滴一滴的掉到地上,这肉也就晒好了,然后挂在家里通风的地方。等过了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之后。取一块,用刀切成一片片,放在盆子里,等煮饭时,放进电饭煲蒸,吃饭时这一盆腌肉香气扑鼻,味道特鲜。它不同于其它地区的腊肉,它有一股香和鲜,它的缺点是放的时间不长,容易坏。到了现代,人们普遍用上了冰箱,于是人们也用来存放腌肉,这样放上一年也不会坏。但在食用时,这肉少了一份香。不过这不能改变人们对这腌肉的喜爱到了春天过后,有时,在高兴时,取出一块腌肉,慢慢的将肉切成丁,再用存放在冰箱里的碗豆和肉丁和在一起在锅里炒,等腌肉炒出油,再放进电饭煲和着糯米煮,在当地,这被称着碗豆糯米饭。因为肉是盐的,所以这饭也是盐的,所以不用其它蔬菜,好吃,又经济实惠。李正方的表弟在广东办厂,广东地区气候不适宜腌肉,有时家乡的亲友去他那里,带上一、二块腌肉,他的表弟不知有多高兴。

  这二件大事办好了,还要为春节的菜桌增加一些备货。因为在春节,菜市场的价格高昂,自已能备的就早早的备一点,一是便宜,而来家里随时能取出,也方便,不至于来了客人,要赶菜市场,价格贵不说,还不方便。这些桌上的菜也普通的很,无非就是一些鸡、鱼、鸭以及一些猪内脏。现在国家的三公控制了,不然,每逢春节,李正方都要为家里人拿回家的海鲜洗上几天,那些东西都是公款,不化钱,当然,也为春节饭桌上增添一些色彩。但是,也为李正方带来不少的劳作。现在好了,公费控制了,这些免费的海鲜没了,李正方轻松了不少,同时,他觉得,现在的年味也比以前要浓了很多。人们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鲜虽好,但毕竟不是当地特产,李正方还是喜欢当地的风味特产。

  李正方有些烦心,过年的年夜饭不在家里过,而一定得去饭店!可是,烦归烦,又能奈何呢?现在的家庭不都是被蜗居在这小小的商品屋里么?当然,也有住别墅的,但那得有钱,而这真正有钱的,毕竟是少数。李正方不是少数,他只是大多数中的普通一员。因此,这“烦”也只是仅仅而已!

  过年散文随笔 篇7

  筹划了好几年,终于拿到了回乡的火车票,心里顿时没了野草般的烦躁,却又如点燃了束束烟花,缤纷地绽放在嘴角、眉梢。身子随着普快硬座在摇晃,思绪早已加入高铁的狂飙。

  近了!连绵的群山环拱侍立,不顾;挺拔的树林夹道欢迎,不管,目光只顺着水泥路的蜿蜒向前,再向前!蓦地,村头几个熟悉的伫立点亮了双眼,紧走几步,抛下行囊,俯身抱起一串咯咯的欢笑,狠狠亲亲花朵般的小脸。

  深吸一口家乡的甘甜,点头问候白云蓝天。山村斜倚青松卧,农家轻披雪被眠。

  灶间劈柴柈子的火红沸腾了满锅的香鲜,老屋里盛不下的欢声笑语惊飞了群群麻雀,扑楞楞地掠过房顶袅袅的炊烟。梦中心心念念的家的饭菜怎能吃够、吃全?太阳升起在饺子锅里,终于醉落在酒碗。

  鸡回窝,狗不叫。月亮爬上榆树梢,将树影的斑驳印成阶下交错纵横的'海藻,又慢慢地挪向村头大杨树上的喜鹊窝,放任土炕上的鼾声时低时高。

  蒙蒙亮里的咯咯络络响在耳旁。父亲的烟袋明明灭灭,映亮了几十年的土坯墙,映亮了额头那几道用一辈子写成的诗行。母亲正在用絮叨编织着一张大网,所有的亲情都被罩住却个个心情舒畅。

  东悠悠,西转转。河还是过去的河,山还是过去的山。只是在儿时的玩伴身上照出了时光的荏苒,孩子的称呼也让人无奈地接受了角色的转变。

  日子突然不再不咸不淡。几声鞭炮鸣,几声杀猪叫,几声爆玉米花的钝响都让人心颤。生活似乎被撒上了一捏味精,扬上了一把咸盐,添加的作料调和成越来越浓的年味在空气中弥漫。

  赶集起了个大早,等东一把西一把地收拾停当,出门时已是太阳明晃晃。背包的,牵驴的,挑挑的,开车的,前呼后应,迤缕成行,像春日融化的小溪,从各个山沟的犄角旮旯向外潺潺流淌,汇入公路的干流,再奔向集市的海洋。摊位上乡音的喧哗,各色小吃的热香,红男绿女的熙熙攘攘,搅拌成一出大戏的开场,让数九天的寒冷无处可藏。买完衣食买烟花,每个人都将平时的吝啬丢在一旁。步迟囊尽,还在随着人流飘荡,不知不觉已是后半晌。

  到了家才发现,还是遗漏了最重要的物件。缺少了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福字,红红的挂钱,怎么去迎接红红火火的大年?

  过年散文随笔 篇8

  “小年”已过,过大年就进入了倒计时。年渐近,味渐浓。置办年货的,回家过年的,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感受,不约而同地直奔“过年”而来。我仿佛听到了爆竹声声,看到了家家张灯结彩,品尝着丰盛的团圆饭,欣赏着精彩的春晚…… “过年”的味道真好!

  忙里偷闲,品读了一组《记忆中的年味》系列美文,乡情乡音,乡风乡俗跃然纸上,浓浓的乡土气息沁人心脾,淳朴的民风扑面而来。烤酒、写春联、做豆腐、杀猪、打扬尘......这习俗,这活路,想起来总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恍惚中我回到了那个美好的童年,一桩桩铭心刻骨的往事被我唤醒。孩提时,最幸福的日子莫过于过年了。一到腊月,我们就盼呀盼,算呀算,巴望着“过年”的美好:穿新衣,放鞭炮,走亲戚,要压岁钱,看灯会......满村东跑西跑,肆意的玩呀,尽情地乐呀。那种热闹,那种放纵,那种痛快,成了童年美好的回忆,至今记忆犹新,意犹未尽。如今,唯有打扬尘、贴春联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不变的还是那浓浓的“年味”,依旧是那么浓郁,那么久远,那么温暖。

  有人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我不以为然。诚然,时代变了,我们在移风易俗,我们在与时俱进,但过年这一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依然流传至今,亘古不变,依然维系着国人的那份亲情,那份乡情,那份感情。其实,“过年”,过的就是一种心情。那浓烈的思乡,那融融的.爱意,那永远的牵挂就是年味的源泉。在外打拼的人们,游子们,总在这个时候,想起了生活的家乡,养育自己的父母。年迈的老人们总会牵挂远在他乡的儿女,期盼他们的归来。那匆忙的脚步,急切的心情佐证了亲情、乡情的浓厚,殷切的目光,激动的泪水诠释着人间爱的真谛。“过年”,过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温暖的气氛,一种温馨的画面。大年三十,举家团聚,包饺子、聊家常,说说笑笑,共度良宵,乐意融融。零点钟声敲响,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开始了!翌日,拜年祝寿的,走亲访友的,相互祈福,恭贺新春。你瞧,处处是喜庆的气氛,处处是热烈的氛围,这就是中国年,这就是中国味道!“过年”,过的也是一种幸福。这是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是一段快乐的日子。节日里,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怡然自得。中国的酒文化,美食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一年的疲惫,一年的辛劳在此得以松弛,慰藉。其间,亲朋好友,叙叙旧,聊聊天,话一年的收获,思来年的打算。这亲情,友情,都融于浓浓的酒香中,溢于欢声笑语中。“过 年”,将美好的生活推向了极致,将开启新的,幸福的一年。

  回味儿时“过年”的时光,可谓年味十足,气氛浓厚。品味现在“过年”的味道,其乐无穷,感觉真好!你看,短信祝福,网络拜年,发红包,抢红包......已成为拜新年,闹新春一种流行风,一种老少皆宜新的“过年”方式。“过年”,这是国人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国人一种不变的情愫。这是一种心情,一种氛围,一种悠闲;又是一份团聚,一份幸福,一份甜蜜。冥冥中,耳畔响起了王安石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不,年,就要来了。

  来吧,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回味昔日过年的味道,侧耳聆听2017新春铿锵的脚步,细细品味这过大年的感觉吧!

  过年散文随笔 篇9

  岁月如流,秋尽冬来,转眼间,又到了年底岁末。说起过年,就会想起儿时的我,是很喜欢过年的,每逢年尾,我便会天天翘首以待,等待喜气洋洋的春节来临,等待着年三十晚上爸爸给我一张用红纸包着的崭新纸币,等待着妈妈在年初一的早上,给我穿上一身漂亮的新衣服,在邻居们啧啧的称赞声中,在同伴们羡慕的目光中走街串巷…

  说起过年,我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电影《白毛女》中的杨白老,除夕之夜,因为囊中羞涩,他只为女儿喜儿买了一根红头绳,为了躲债,喜儿被迫藏身于深山老林….想起过年,我又想起了古时候,一位穷教书先生写的《祭穷神》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这么几句;“你看我,囊中羞涩无分文,鼠因粮绝都跑尽,衣服送当铺,到处借债乱求人….”的悲惨、凄凉景象…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转眼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过年这个传统节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总是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尤其是那些天真烂漫、不知世事艰难的孩子,对过年更有一份翘首以待,望眼欲穿的渴望。人说;“年年难过年年过”。对于过年,我却没有太多的欣喜和渴望,有的只是一份无可言说的焦虑、恐慌和担忧….

  大年初一,远道亲戚登门,少不了要盛情款待。席间,自然是觥筹交错、豪饮狂嚼。“将进酒,杯莫停,”正欲为亲戚酌酒之时,忽听的一声“有茅台酒吗”,话虽问得很轻很轻,却把我那只举着“绍兴加饭酒”的手僵在了半空…

  翌日,表姐表妹来访,久别重逢,自然是格外亲切。一番热情洋溢的寒喧之后,表姐突然问:“你有手机吗?”“没有。”那么,你家电话号码是….?短暂的沉默之后,我只能报以一脸无奈的苦笑。

  初三日,三五牌友嘻嘻哈哈地拥进门来,来来来,打几局!话音刚落,便你推我搡,拉着我坐到桌旁的椅子上。然后“啪”地甩出厚厚的一沓百元大钞,面对此,我暗暗地吃了一惊,再摸摸自己的衣袋,不过薄薄的几张而已,那还是为儿子读书准备的,我怎么能够….想到此,我不觉如坐针毡……

  我怕过年,怕酒足饭饱之余,牌友登门,而丈夫又盛情难却,在吵吵嚷嚷、此起彼伏的甩牌声中,一甩甩到金鸡报晓东方发白。

  我怕过年,因为每到岁末年初,我总会收到一张张烫金的大红请柬,上面赫然写着:“某日,王某爱子喜结良缘:某日,李某千金出阁:某日,张某六十寿诞…面对一张张不期而至的请柬,一个个热情洋溢的电话邀请,荷包并不殷实的我,在片刻的喜悦之后,也会滋生出一缕无奈的隐痛。

  我怕过年,怕同事乡邻济济一堂促膝畅谈间,提及赵某贵体欠安,钱某日前喜得贵子,而我又不能装聋作哑,无所表示。打肿脸充胖子吧,无奈腰包干瘪。

  我怕过年,怕走出门外,狭路相逢愁眉苦脸的.远房亲戚,向你滔滔不绝地诉说生活的窘迫和艰辛,而我又不能装出一副若无其事漠不关心的样子。此时,若说自己也囊中羞涩、爱莫能助的话,说不定,他定会大失所望,扫兴而归,说不准,以后还会对不理不睬,恨得咬牙切齿。

  我怕过年,因为,在岁末年初,给亲戚长辈拜年,已是一条不成文的缛节俗套。俗话说;“过年不易拜年难。”前些年,送年礼,只需要买几斤白糖,红枣,柿饼,式买几盒‘双宝素’就算比较体面、客气了。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买年礼的档次也越来越高,送年礼动辄几百、几千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了,这对于我等,只会常年于土里刨食的耕夫农妇来说,无疑是一笔雪上加霜的额外开支

  我怕过年,因为,每到岁末年初,远亲近邻,亲朋好友、昔日的同学、老师就会欢聚一堂、拉家常、叙亲情,觥筹交错、杯盘狼藉的宴席上,自然少不了猜拳行令,斗嘴吹牛,高谈阔论,这时,天生胆小,内向,不善言辞的我,就会感觉到忐忑不安,诚恐诚惶,如坐针毡….

  我怕过年,怕前邻后舍的小黄帝,小公子向自己年幼的儿女津津乐道;外公给了多少压岁钱,舅舅姑姑有给了几个红包,搅得一向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两个孩子脸蒙阴云。

  我怕过年,古人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因为,跨过了年这道门槛,我的年龄就又会虚长一岁,已过不惑之年的我,离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时期就会越来越远,而离知天命之年就会越发地近一步了….

  过年散文随笔 篇10

  也许是男孩天性使然,我打小就喜欢放炮竹。虽然,父母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供养我们兄妹三人已经很吃力了,但是,每逢过年的时候,父亲总会尽可能满足我放炮的愿望。

  还记得小时候炮竹的种类很多,我最喜欢的是“大地红、啄木鸟、电光鞭、钢鞭、拉炮、摔炮、麻雷子、二踢脚和闪光雷”。那时的民风质朴,炮竹的质量很好,不像现在假货、劣货充斥市场,很少有鞭炮伤人的事件发生,像我10几岁的时候,都可以把二踢脚拿在手里,“叮、咣”两声响,二踢脚窜上天,我的高兴劲就别提了。现在想起来,小时候放炮竹还有不少轶闻。

  快过年的时候,是我最开心的几天。我把父亲给我买的炮竹都放在纸箱里留到三十晚上放。自己则翻出一年来攒下的零花钱买上几挂小鞭,然后小心的拆散,把衣兜和裤兜都装得满满的,便领着两个小妹和表弟们出去放炮了。

  我们放炮的花样很多,而且“坏”的离谱。有时候把炮竹点燃扔进邻居家的鸡窝里,炸的小鸡上串下跳,扑楞楞的炸了窝。有时候把炮竹仍在姥姥家的大黑狗跟前,大黑狗看着小鞭“嗞嗞”的冒烟,好奇的.想用爪子去抓,小鞭这时“啪”的一声炸了,吓得大黑狗“嗷“的一声钻进狗窝里不敢出来了,小妹和弟弟们站在我身后,乐的直蹦高。

  炮竹里有一种烟炮,我现在还记得它的威力。烟炮有大号二踢脚那么粗,外皮是一层牛皮纸,看上去就壮壮的很有威力。我和表哥听别人说放烟炮很过瘾,就偷偷的买了两个放着玩。没见过它的威力,不知道放它的细节,我和表哥就把烟炮摆在了我家窗前的地上了,点燃后我俩跑出10多米远,看着它“咕嘟、咕嘟”的冒着蓝烟两三分钟也不响,就在我俩以为这是个哑炮的时候,烟炮响了,那动静就像平地里打了个闷雷一样,“咕咚”一声震得我和表哥俩的耳朵“嗡嗡”作响,而我家的两块玻璃也“哗啦啦”的应声而碎,这个结果自然少不了父亲的一顿斥责,打这以后,我便与这个“地雷”似的烟炮绝缘了。

  还有一次放炮的时候我差点没惹了祸,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次我在二姨家后的便道后放炮竹,前方正好过来一辆小驴车,我眼睛一转计上心来,从兜里翻出来一个大号的啄木鸟来,点燃后扔向毛驴车,便转身躲在旮旯处偷看,只听“嘭”的一声响,把小毛驴炸惊了,撒开四蹄就要狂奔,好在车老板子经验丰富,跳下车来死命的拉住车闸,狠劲的拽着缰绳,这才控制住毛驴车,车老板稳住神后,向四周张望着,然后气急败坏的骂道:“这是谁家的小兔崽子干的好事,快给我滚出来,看我不打折你的腿”。我吓得大气也不敢出,蹑手蹑脚的溜回了二姨家,车老板子骂了一阵也没找着人,再看小毛驴也没什事,也就悻悻的走了。通过这件事,我再也不敢在胡乱放炮竹了,真怕惹出祸端来,害己害人。

  童年的我,没有太多奢望,像放炮竹这样的小事,也会让我满足一阵子。听着窗外偶尔响起的炮竹声,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个拥挤的小屋,那个简朴却温馨的家。

  过年散文随笔 篇11

  写过好多文字,或诗歌,或随笔,也曾填词赋诗,临摹过了唐风宋雨。多少心情与人生感悟尽释其中,多少离愁别绪或是痛楚氤氲于纸,墨泪成殇,笺里宿醉。也有过清欢,如网海邂逅,如心与心地碰触,又如际遇,就那么一见如故,并不是风光雪月般惟吾德馨,彼此的感动,也不因前世五百年缘份,善良与感恩最是让人心动,不相逢,就这么隔着山水两两相望,相守无涯,文字的对话,产生共鸣,胜却任何甜言蜜语……

  一一题记

  如今,我重新执笔,用青涩的文字描述过年,或悲或喜,亦或清浅浮躁,素墨如心,不为显著,只为浮生的记忆作一次回顾:

  儿时过年

  儿时的年很美好,美好到单纯,没有半点奢望,但年味浓郁,幸福也很羞涩,一身新衣,一挂鞭炮,一盏花灯,一脸稚嫩的微笑……

  记得当时过年情节,每到腊月初七,就开始编织着过年的氛围,并付诸于行动。把糖精放到开水中溶解,搅匀,放凉,等晚上放在屋外,冻成腊八冰。奶奶和母亲同样忙碌着,挑红豆,(把有虫的豆和沙粒去掉)洗米,(小米,洗净,滤沙)把红豆用开水泡好。

  腊八粥。是温馨的,美味的,也是祥和的。因为,是年的初始,象征家庭的美好吧!做粥,必须要早,腊八粥最早出锅,预示一家人勤奋,若,太阳爬上来时吃粥,要红眼的(大概红眼病的人就没早吃腊八粥)。粥出锅,先挟一块供窗外,供神,祈愿安康。菜,是干菠菜,土豆条。(有连年有余之说。)做菜不用肉,不用荤素搭配,年的第一餐是素食,麻油爆锅,素炒,加水煮。所以,妈妈和奶奶每到腊八,四点就起床了,勤俭以养德,并不为过吧……

  腊八冰,是我们的美味小吃,如冰棒一样甜。冰棍是奢侈品,我们兄妹很少尝到,腊八冰无疑是最能解馋的替代品。而且,腊八早上吃冰,祈求无灾无病,一年不肚子疼,多美好的幻想呵,也乐在其中。

  过年很忙碌

  一入腊月,奶奶最先为过年做准备。记得那个时侯,家里很贫困,过年的衣服,每一件都是奶奶亲手缝制。奶奶为主,母亲为辅。一家人千层底的鞋,都是奶奶一针一线的暖意。自从我有记忆时,过年的新裤子,是到公销社扯上白洋布,买好黑膏,烧好水,把黑膏放锅里,然后放进白洋布,煮到色泽均匀为止,捞出,晾半干时,用烙铁烫平整,奶奶才裁剪,母亲来缝。一件衣服要好多工序,可想而知,一家人的过年新衣,无不是奶奶和母亲的心,青油灯下,连夜赶制。至今,想起来都满含热泪。

  千层底的鞋

  奶奶剪鞋样,母亲照鞋样打衬纸,(也就是在麻纸上,把平时积攒的碎布头,用浆糊一层一层粘贴,用板压干,为干的快,压炕头上)用鞋样比划好裁剪,面,是黑灯芯绒布,密密地缝针,为结实,黑布沿边,鞋邦就做好了。千层底,自不必说,能想象的到,一层层,都是祖辈,父辈的心血。

  剪窗花

  剪窗花是母亲的拿手戏,她剪窗花精细,自己会花样,窗花上,年年有余,字在旁,鱼在中央,那鲤鱼,剪的活灵活现,有生气,活蹦乱跳。母亲的巧妙,是邻里都羡慕的!

  忙碌中,眨眼到腊月二十三,小年。

  小年杀鸡,增加年味,贫穷的日子,有鸡肉吃,实在是人间美味。一只鸡,全家七口人,上有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还有我们仨兄妹。若说,每人半碗,是我们祖孙仨,奶奶,母亲,妹妹两个,只有俩三块鸡肉,半碗鸡汤。小年吃黄糕,就是栗子碾米,磨成面,蒸糕,说蒸黄糕,寓意蒸蒸日上。(因为平时没有黄糕吃,都是红高梁糕)母亲舍不得吃鸡肉,二妹从小体弱多病,母亲把碗里的鸡肉夹给她两块,母亲只吃一块,用鸡汤就着吃糕。奶奶也舍不得吃,亲孙孙,命根根的思想作祟,先分给我,她和母亲一样的,含辛茹苦。至今想起来,暖暖的溺爱,心愧着,常常辜负。

  灯笼

  灯笼,喜庆的`氛围。最初,是父亲扎灯笼,我蹲着细瞅,学习着,揣摩着,很想自己扎一个灯笼。在父亲的熏陶下,潜移默化中,我的灯笼终于扎好,西瓜灯。西瓜灯做法简单,也要细密筹划,五个圈,用竹条做成,三大,两小,必须把三个大圈先扎成三角形,顶部,底部的小圈才有尺码,竹骨扎成,用纸糊三大圈红纸,顶部下部用绿纸,小圈不用糊,上部冒烟,下部通风,然后用墨画瓜皮,瓜瓤,一个西瓜灯就成功了。高兴劲也不甭提了,一个字,美。

  春联

  当时的春联,说家乡话,叫对子。

  写对子,必须的有才,穷乡僻壤的村子,能写对子的文化人真不多,父亲拿着裁好的红纸,去找文化人写对子,还排队,早排早写,写好了给盒烟,官厅。(官厅,水库名,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张市制烟厂出,取名官厅)

  除夕

  除夕是年味最浓的。辞旧迎新,洒水,扫院,贴对子,忙得不亦乐乎。贴完对子放鞭炮,噼噼啪啪的响声,夹杂着儿时的欢呼雀跃,开心的笑容,彰显脸上,过年,真好。

  年夜饭

  除夕下午,就把猪头早早下锅,煮猪头。虽然穷,年年有猪头吃,母亲说:有猪头,才是年的味道!那,扑鼻的肉香,是年,原滋原味。年夜饭,是饺子,大队部领白面,每人二斤。省吃俭用,也要吃好年夜饭,是奶奶的持家有道,母亲也延续着这样的持家之道,一直未变。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句古诗写的恰到好处。守岁,守着今年的美好,想着来年的幸福!而我,先在村子里的场上看电影,《小花》。唐国强,刘晓庆,陈冲……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战争年代,亲情,亲人,乃至爱情,相聚多么不易!回家守岁,一家人,团圆年,是幸福的,幸运的,亦是先烈用鲜活的生命换来的。

  初一,拜年

  不禁想起二人传,大年初一头一天,和我五哥哥来拜年,一进门,把腰弯,左手拉,右手搀,哪呼咦哟嗨……

  当时拜年,为赚压岁钱。后来才懂,拜年,是礼节,尊敬长辈,因为压岁钱,却很少去亲戚家拜年,给祖父母拜,给父母拜,最高的礼遇,尊敬。

  十五,元宵节

  吃元宵,闹花灯,看社火,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看烟火……过年快接近尾声,更显隆重,火树银花,烟花灿烂,花样层出不穷。把一年的美好,在隆重的节日气氛中,希冀,盼望,畅想,渴求……

  儿时过年的美好,至今,记忆犹新。今天是小年,想起亲人,已经物是人非,泪光莹莹中,爷爷,奶奶,父亲,你们在另一个世界过的还

  好吗不禁,心碎,泪飞。

  我,还奔波在外,客乡的思念,夜不能寐。好想母亲,过小年了,我还没有从乡下接她到小城,我的家。养儿为防老,可是我为人父,亦为人子,心中好愧疚。在世俗中,劳累。在烟火中,打拼。为了钱,那所谓的物欲攀比,为了下一代的生活美好,婚姻幸福,我又责无旁贷。对母亲,尽不到一个做儿子的责任,及孝心。子欲孝时,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

  你脆弱的身体,两鬓如霜,所有辛劳都刻在饱经沧桑的脸上,每一道皱纹,是每一次痛楚,岁月重复着春夏秋冬的变迁,而我的母亲,我为你祈福,祈祷吧!在您有生之年,好让儿多陪你几年,把亲情的份额悉数重演,鸟懂返哺,我尽薄心,孝行天下。

  过年散文随笔 篇12

  年仿佛有种神奇的力量,它即将来临的时候,人们心中都涌起一种神圣的心情。

  它仿佛一种涤荡心灵的神秘效应,临近它,关系淡漠的两个人开始热情打招呼,相互嘱咐;心中的块垒冰雪消融,人与人之间抛弃前嫌,互道平安吉祥。父亲在小村落里算是一位博闻强识的读书人,年关将近,他摊开笔墨,挥就对联。邻居们听说父亲在家写对联,纷纷买来红纸,请父亲帮他们写对联,以前不太热乎的邻居,此刻也客气起来,以前对父亲多有抵牾的人,此时一笑泯恩仇。父亲欣然为之,看着家家贴着自己的墨宝自然心生快慰。可惜父亲仙逝的早,有一年,对门人家买来对联,看都不看就贴在大门上,引起路人大笑。原来,他家大门对子上联是:“迎新春事事如意”,下联是:“迎新春事事如意”。真是天下第一工整的对联!商家给对联时搞错了。

  农村人在一起说话时,仔细听往往有许多笑话。记得有一年,我家杀一头体肥膘胖的.黑猪,隔壁邻居大嫂婶娘争先恐后地来买猪肉,她们围在杀猪佬身边叽叽喳喳。

  “把我(要的肉)剁了!”

  “把我(要的肉)先剁!”

  杀猪佬是个却把鬼,问道:“剁哪里?”

  “我的,剁腿!”

  “我的,剁腰!”

  杀猪佬顺着女人的话,提刀摸到女人的大腿,一本正经地问道“剁大腿啊?”

  “你这个要死的!我说的是给我剁腿子肉喔!”

  “你也不说清着!”杀猪佬佯装傻不愣登的,引起一场欢快地哄笑。

  我小时候,隔壁的大娘

  对我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她说她娘家有一个懒汉,独自住在山腰上,有一年腊月二十九,寒气袭人,天没黑他就上床睡觉了。第二天,他在家做年夜饭,忙的不亦乐乎。晚上在冷寂的夜色里一人放鞭。吃晚饭,下到村庄到各家各户拜年。哪知,到第一家就闹出笑话。原来,那年是腊月二十九过大年,他把年过到年外了。

  过年有个重要的风俗。就是大门对联一贴,要债的人望见对联,就要休开尊口。有一年,我村里有一个打了一年瓦工,只得一半工资。他找老板要钱,好不容易在腊月三十上午,看见他家大门大开,兴冲冲地上门要钱,那知那个老板心黑而且坏,早早地贴了对联。瓦工顾不得许多,冒冒失失地要钱,嚷嚷着“:不给钱,就在你家过年!”。那老板说道:“你没看见我家贴了对子吗?”

  “:我管不了许多,一直找不到你人影,我没办法!”

  “:你坏了老子家的财运,老子就是不给怎么着。”老板说完,喊来弟兄几个将瓦工一顿毒打。瓦工打趴在地,被妻子搀扶着回家,回到家请族里人申冤出气。大家都说“:人家贴了对子,谁叫你还去要钱?”

  于是,他也语塞了。

  但有强势的人,偏偏等着人家大门对子贴上了讨债,让他下不了台,来年遇霉运。

  村里有一个好吃懒做的女人,经常去肉摊赊账,说好过年结清。杀猪佬等到三十等没有等到她送钱来,气呼呼地跑到她家要钱,见对联刚贴,也不顾及恶狠狠地要钱。第二年,女人家真遭霉运,时运不济,离了婚。

  说过年,有说不尽的话题,有说尽的有趣的回忆。

  过年散文随笔 篇13

  凛冽的西北风不再那样刺骨,飞舞的雪花收敛了羽翼,板着冷面孔的寒流仿佛变得温和了。

  到了这个时节,大概年就要来临了。所说的年,当然是春节啦!

  每当春节到来之前,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穷人还是富人,都要紧张忙碌一大阵子。熟人见面都要问一声:“年忙得怎么样啦?”主要是忙着准备过年的吃穿等用品。仿佛去行军打仗一样,兵马未到,粮草先行。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往往女人是最忙碌最辛苦的。记得小时候过年,一家人属母亲最劳累。一进腊月里,披星戴月打完场送完粮的庄稼汉,喝足烧酒,躺在热炕头,开始舒展筋骨。

  可女人却不能。这时候,母亲为全家老小能够欢欢喜喜过个年,不断擦着脸上的汗水。把那盘石磨推得隆隆响,磨出又细有白的面粉,好让全家在大年初一吃一顿像样的饺子。在磨眼里加上水,磨出粘粘的黄米面,炸一大堆年糕。随着石磨转了一圈有一圈,就转到年根儿底下了。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日子。在灶王爷的牌位前,母亲虔诚地双手上一柱香,摆上馒头之类的供品。待到落日余晖褪尽的.时候,请下灶王爷,放进灶坑里点燃。灶王爷就通过火炕顺着烟筒青烟直上云天了,是否上天言好事,无人知晓。

  紧接着是二十四写大字(即写春联),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若是小进二十九就是除夕,大进三十过年。

  母亲忙完嘴里吃的,该忙身上穿的。平时舍不得花钱做一件新衣服,但逢年就不同了,不管布料优劣,扯上若干尺布,全家老小每人都要缝制一件新衣服,大概以示除旧布新。

  还要穿一双新袜子(红色的),预示新的一年走好运。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熬红了眼睛,一件件新衣服,在母亲千针万线的穿引下,终于告成。母亲吹灭了油灯,长长吁了一口气,好像在一生中又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似的。

  说年来了,年就真的来到了。在红春联绿挂起与瑞雪交相辉映下,在鞭炮炸响烟花腾空的震撼下,门外走进一位手打竹板唱着喜庆歌念着祝福词的老人,给家家送来了财神——画在纸上捧着金元宝的一位老爷爷。

  不但要笑纳,还要掏出零钱,以示诚意。

  这是第一次接财神。为了真正把财神接到家,好在新的一年里发财,还要隆重举行第二次接财神。那就是在吃年夜饭之前,几乎把家里所有的烟花爆竹集中在一起燃放。

  在震耳欲聋火花四溅激动人心的时刻,仿佛家家都接到了跷首企盼的财神。全家老小,心花怒放,齐聚饭桌上吃一口鱼(不管大鱼小鱼),表示年年有余(鱼)。

  打开陈年老酒,醉他一回。一家人完全沉浸在浓郁的新年气氛中,忘却了人生中的一切烦恼和不如意。

  过年散文随笔 篇14

  一进入腊月,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过年,是大家都万分期盼的,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来说,过年更值得期盼。因为一到过年,在外打工的亲人都该回来团圆了,多么好啊!可是,当春节一步步临近,我突然间又害怕起过年来了。

  害怕过年,并非我不想过年,相反的是,我十分地渴盼着过年,因为一到春节,在外打工的亲戚朋友都该回来了。我怕过年的原因是,怕过年之后那种温馨的突然间离去。大长一年了,亲人们在外期待着回家过年,在家的人当然也盼着在外打工的亲人们回来团聚。这种渴望日甚一日,在春节即将来临前显得尤为强烈。见到久别的亲人朋友,我们有说不完的亲热话,有问不完的关心话,有诉不尽的思念情,倍感亲切与温暖。可是,春节一过,亲人们又立刻踏上了奔往异乡的列车,把尚在春节喜庆中享受快乐的家人留在了家里,品尝着那尚未完全散尽的甘甜,还有那随之而来的更强烈的苦苦的思念。

  想着过年时日的短少及春节后亲人们的突然离去,心中涌动的那股又酸又苦的水在拼命的回荡。为什么千思万盼得来的欢欣竟是如此的短暂呢?这美好的时刻为什么不能定格成永恒,或者停留的时间更长久些呢?好不容易盼来的东西,一旦失去,痛苦会比得到时的欢悦更多。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女作家萧红的那两句话:“想望得久了的东西,反而不愿意得到。怕的是得到那一刻的颤栗,又怕得到后的空虚。”是啊!极其不易得到的东西,突然间到手了,反而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了。害怕得到后的空虚,更怕失去后的痛苦。尽管我们都明白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的'道理,也知道有聚就有散,可是谁又愿意与亲人朋友分开,谁又不想永远和家人在一起呢?道理谁都明白,可我们却情难自禁,无法左右。

  以前求学的时候我最喜欢过年了,因为过年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虽说贫苦些,可是我们的心都是热的,情都是真的。过年前后的那十几天是我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也是我们一年中最渴盼的日子。春节后,亲人、朋友一个个别家远客,为生计四处奔波,又开始了新一年的辛劳。尚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的我,感到了那可恶的孤寒正一步步向我逼近,赶走了温馨,吞噬着我的心,撕裂着我的心,使我欲哭无泪。父母走后,看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再看看春节时遗留下来的鞭炮残皮碎屑,真的好恨这春节过得实在是太快了。现在,父亲和妹妹都在外地打工,我也在外县打拼,家中的母亲、妻儿也无时不在期待着早日团聚。可团圆过后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苦苦渴盼,苦苦思念。

  因为害怕春节后亲人们别离的伤感,所以我越发的怕过年。我倒想能多一些距离春节不远的日子,离春节近了,但又不是太近,虽然不是遥不可及,可也不是触手可及。春节可以看得到了,可以想得到了,也可以嗅得到了,只是还没有正式来到。这时的我们一定会十分的期待着,在美妙的憧憬中幸福着。这种幸福感随着春节脚步的日益临近而逐渐浓稠,给人以最纯真的快乐和最真切的感动。所以,亲爱的春节啊!你的脚步能不能慢一些,再慢一些……让我们在这幸福的期盼中再多停留些时间吧!

  过年散文随笔 篇15

  小时候很盼望过年,因为八十年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多数人家平时的日子都很苦。所以,我们这些小孩明白,只有过年了才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

  那时,我家在清河门区老火车站水塔住宅居住,这是一片毗邻矿区的公房,10岁以前的我,就生活这里。

  每当快过年的时候,我和伙伴们一边伸着冻得通红的小手扇着囨记,一边欢快的畅想着,各自家里过年都有什么好吃的,父母给自己买了如何如何好看的新衣服,有时候牛皮吹过头了,伙伴们便急扯掰脸的争论不休,当晚饭的香气弥漫在住宅上空的时候,我们这些调皮蛋儿的肚子也“咕咕”叫了,这时我们按输赢分好囨记,便忑喽着大鼻涕做鸟兽散,只一会儿就消失在曲里拐弯的胡同里。

  离过年还有两三天的时候,是我心里最痒痒的时候,每天我都把新衣服拿出来放在小炕上,直勾勾的看着,心里盼着除夕夜快些来吧。

  终于盼来了除夕夜,睡觉之前我把新衣服规规整整的叠好,新买的小皮鞋曾明瓦亮的'放在衣服上,然后把它们放在枕头边,钻进被窝直勾勾地盯着它们看,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梦里的笑容一直凝结到第二天的早晨。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便喜滋滋的从上到下焕然一新了,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这个照呀,心里头这个美呀。穿新衣是我小时候第一件盼望的事情,过了这多年想起来,觉得那时的年过得真是有滋味,有盼头。

  现在的孩子们过年,不会再有那时的感受了,生在了这个物质基础十分富足的年代,过年和平常的日子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我们应该把儿时过年的经历,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时候的幸福,对于我们来讲是多么的简单,让他们知道,简单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过年散文随笔 篇16

  快乐的日子总是容易过去,愉快的新春佳节,就在我们尽情享受的时候,悄悄溜走了,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忆。

  “忙三十,闲初一。”忙碌的大年三十一过,所有人都像快进站的火车,由疾驰到放缓车速,人们从忙碌到闲下来安适地享受新年的快乐。

  今年大年初一上午,太阳被响彻云霄的烟花爆竹声吓得躲进了厚厚的云层里,久久不敢露面,缓过神来的天公不忘自己的职责,连忙推出太阳,让它为人间的新年添光增彩。

  下午太阳像个新婚的媳妇,羞羞答答、磨磨蹭蹭地露出了娇艳的笑脸,霎时,整个人间充满了光明,充满了温暖。

  太阳出来了,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心情也格外朗润。

  去年是个暖冬,整个冬季似乎被忽略了,提前跨入了早春。沐浴在温暖的冬阳下,我来到户外,信步走进田间。

  漫步在防洪大堤上,仰望太空,天是那么蓝,使得冬天的太阳显得特别温暖;俯视河水,水是那样清,清得可见鱼儿在水中游弋;蓝天碧水间的鸟儿们显得更快乐,它们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那声音比任何时候都清脆、悦耳,因此更动听。

  放眼望去,早播的小麦绿油油的,晚种的.也在奋力向上伸;油菜虽曾遭遇短暂的低温,但又是那么郁郁葱葱;路边的小草更是生机勃勃,似乎要将它顽强的生命力展示给人们看。

  空旷无垠的田野,不见一个人影,只有远处的公路上依稀可见轿车穿行,使得田野更加静谧。

  我饶有兴味地欣赏着这“水乡宁静图”,不能不想起儿时大集体年代的农村生活。那时的人,似乎以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革命”,就是造反,就是砸烂“封、帝、修”。

  农民无假日。原以为过年了可以好好休息一下,谁知上级指示:“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所谓“革命化”,就是大年初一下田干农活。尽管大多数人不情愿,但队长不能违反上级精神,他有的是权力和办法,大年初一下田劳动,一天抵算平时三天的工分。重赏之下必有响应者。大多数社员都扛着泥耙拿着泥锹下田“抓革命,促生产”去了。

  从沉思中醒来的我,饱览了田园风光后,踱回小镇。小镇大街小巷,都因午夜的钟声敲响前后,整个天空中响起震破天幕的鞭炮礼花声,缤纷的色彩,照亮了整个天空,也映亮了大地,那气势无论什么重大庆典都无法与之媲美。早晨,财门大开,又是一阵阵噼里啪啦、嗵嗒的鞭炮声。随着这两次飞花碎玉般的纸屑飘落下来,地上或如桃花雨,或似红地毯。

  农村人喜欢红红火火。象征团圆的大红灯笼,寄托志向,抒发情怀,陶冶情操的对联,把个年味渲染得浓浓烈烈的。

  浓浓的年味,随处可见,你看男女老少无不穿上节日的盛装,路上行人笑意写在脸上。熟人相见,不再是“吃过了吗”“吃了”的对答。人们一夜之间都变得那么客气文雅了。

  人们相互拜年。平辈相见:“恭喜发财,万事如意!”遇到长辈“祝您老,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辈祝小朋友:“好好学习,快乐成长!”多祥和的气氛啊,多文明的新农村呀!我想,如果每一天都像过年这样讲文明、有礼貌那该多好啊!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理想一定能成为现实!因为精神文明会伴随物质文明并肩而行。

  过年是团圆的日子,团圆就离不开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过年又是喜庆的日子,许多人家都趁着亲人团聚之时,办喜事、搞庆典,大摆筵席款待各方宾朋。

  宴请亲朋好友,或提前定好饭店,或自备家宴,何种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让聚会成为联系你我的纽带。

  乡村人办事很实诚,真心待客,唯恐招待不周而怠慢客人。现代人办事不再是昔日的六大碗,每桌十个或十二个冷菜,烧、炒、烩、炸、蒸穿插上,中间还要上几个汤菜及甜点。过去以素为主,荤腥点缀,而今海陆空齐上阵,缺一不可。除了品种多,还要讲究色香味,更注重科学搭配。既要让客人吃好吃跑,又不要有较多的剩菜。

  一场活动结束,主人既尽了地主之谊,又彰显了农村生活的甜美与丰裕。许多参加活动的城里人常向他人介绍乡村喜宴的场面。

  要说农村的变化之大,莫过于饮酒习俗的改变。现在,无论是在喜庆的酒宴上,还是家常的宴请及亲友聚会时,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想方设法地斗酒,千方百计地让他人喝多而自己作壁上观。如今大家都知道,怂恿他人多喝,自己并不轻松。虽偶有闹酒场面,但总会有人及时提醒大家,适可而止,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席间敬酒、劝酒是必可少的环节,主人还得带头喝。没有酒量要有激情,酒量不大没关系,只要有足够的诚意就没人计较你。

  对他人的敬酒,能者多饮,意思到了就行。可喜的是,强人所难的不见了。当然仍有醉酒者,不过皆因“酒不醉人,人自醉”,从没见过别人捏着你的鼻子往嘴里灌,还不都是自觉自愿地喝下去的呀!

  宴席结束后,不少人春色满面,朋友之间手拉着手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豪情逸致声音高亢,或缠缠绵绵诉不尽的衷情。尽管未必完全听清楚对方讲的是什么,但这并不影响相互间的交流,因为大家都一样沉浸在飘飘欲仙的境界里。此时的话多,笑脸更多,酒后的人比任何时候都热情客气。握手了再握手,拥抱了又拥抱,张郎送李郎,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方。所幸的是耍酒疯的,借题发挥的明显少了。饮者,足而不醉方为高。然而,酒逢知己喝高点又何妨?

  过年大人们开心,孩子们快乐。巴望过年的是孩子。过年对他们来说,真的很好。他们大多数作业已在年前完成,只有类似于《快乐的春节》的习作待到年后完成,因此暂无学业负担,家长们也不会在这时要求孩子做作业。愉快的寒假,快乐的春节。

  我那上四年级的孙子常说,过年真好!每天吃过早饭,就有跟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来叫他出去玩,他招呼一声便一溜烟地跑了。初三上午,出去后直到吃中饭都不回家,我找了几趟也没找到。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几个小脑袋从河坎下冒了出来,衣服搭在肩上,一身的泥土,一蹦一跳地各自往回走。看到他们的调皮样,我忍俊不禁。

  刚吃完午饭,丢下碗筷就又跑出去了,因为外面有小朋友在等他呢。我连忙赶上去,叮嘱他们注意安全,可他们却一本正经地说:“这个我们知道,在安全教育平台上早就学过了。”嘿,现在的孩子懂得的东西真多!

  玩了一圈,他领着小伙伴来到家里客厅里看电视。不久,又跑到门外摔掼炮,啪、啪、啪,响了一会儿,带着小朋友来到我的书房。推开门,探着脑袋询问在看书的我,能不能让他们玩会儿电脑?过年了能拒绝他们吗?但我提出要求,一堂课的时间,时间一到请主动离开,否则下次不要跟我提这样的要求!他们连忙答应。我放下书,让出座位。就在我跨出书房门的时候,孙子说:“过年真好!不是过年,爷爷是绝不允许我摸他的电脑的。”

  我听了窃窃的笑了!

  是啊,过年了,开心就好!

  为了那开心的时光,为了温馨的团聚,为了看望远方的亲人了却一年的思乡思亲之念,许多人不畏远途劳顿,哪怕是远隔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他们的回乡的脚步。所以我以为,过年的温馨与快乐值得仔细咀嚼回味,只得将那美好时光保留在记忆深处。

  过年散文随笔 篇17

  那时我们正是娃娃,尤其盼望的就是过年……

  那时过年,我们便可以吃上热腾腾、香喷喷的包子馍!腊月二十九,是母亲习惯蒸馍的好日子。民间有过年期间不蒸馍的习俗,所以家家都要提前备好充足的最好的馍,以待客送礼和食用。萝卜粉条调料等等叫母亲一组合,隔壁对门的婶子过来帮忙,烧锅的烧锅,拌菜的拌菜,包馍的包馍,家里是热气腾腾,我也就钻在灶房里不乱跑,给锅底下搭材呀!第一锅馍终于蒸好了,提出锅后,蒸汽里弥漫着沁人的清香,我早已是口水打转转,抓起一个……“慢着点儿,还没有离馍呢!”母亲拍拍我的肩,笑着说,“先叫你婶子们尝尝。”我那顾得了这些,平时哪能见得着包子呀?——那时过年,这热包子是我最难忘的记忆。

  那时过年,我们便可以跟着看敲家伙(锣鼓),整天不回家四处去野!

  我们村和邻村牙道村自古就是爱热闹的两个大村,每逢过年,必互相敲家伙、唱对台戏、耍社火一比高低,从而展示自己村的综合实力。那时我不到十岁,村上和牙道村除了比敲锣鼓,还比开了社火!那真是:老少齐参与,个个动真情。非得展示一下我们村的威望不可。前天牙道村来了十坐社火,有一座是包拯铡陈世美,这下惹火了我们村的老领导,于是我村要回敬一座三娘教子,我也被选中了要上社火架子!——那么高呀,在车上颤动着,够害怕的.,我不想弄了。然而全村热情高涨,昼夜是锣鼓家伙,唱大戏,父亲还是个队长,他不准我退却:你看你这等子谁闲着?狗蛋还跑前跑后送东西呢!能叫你耍社火那是抬举你呢。疼爱我的母亲也不顾我的害怕,“咱村不能输给外村,社火稳得很,跟在地上一样!——我就上一次社火吧,妈都说好着呢!就这样,我那次演了出三娘教子,第二天正月初十,一大早就在锣鼓家伙开道下大队伍开进了牙道村!村路上,田野里……到处是看热闹的人群,真不知哪来这么多人啊!听着激荡震天响的锣鼓,看着到处是欢笑追闹的人群,社火架子上的我实在是紧张而又无奈。那时过年,简直是农民们无比盛大的一次狂欢节!就是那次的三娘教子,给了牙道村沉重的打击,在那年耍热闹中败下阵来;也成为我终生难忘的记忆。

  那时过年,虽不如现在这么吃的好又多,穿得靓又美,却是那么充满着乡情民风、洋溢着喜庆年味,叫人融入到一个和谐淳朴的世界里,这,是多么难忘的美好时光啊!!

  过年散文随笔 篇18

  时间过得真快,春节这几天家人的聚会初五晚上终于结束了,自古以来人生聚少离多,春节其间,令我最开心、最快乐的仍是在哥哥,姐姐家陪伴母亲“搓麻将”,这感觉和往年差不多,但是又有些不一样。因为有了侄孙女妞妞,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侄孙女的老太太和几个舅爹爹、姑奶奶、叔叔,小姨们,轮流逗着她玩,别看侄孙女妞妞只有1周多,表情很丰富,会发明创造一些“鬼脸”,还有很多自己的语言.妞妞高兴时会将鼻子和眼睛挤在一起,撅起小嘴,逗我们大家开怀大笑。面对我们大家的表情,妞妞也会学着你哈哈大笑,跟着你学各种动作,大嫂说:她的孙女妞妞一直都很乖、很好带,她很少有哭闹的时候,当妞妞用哭闹声来表达她不满时,是提醒她的奶奶自己该睡觉了,总之,笑是侄孙女妞妞每天生活的主旋律。

  按我家惯例,节日期间兄弟姐妹几个轮流陪母亲打麻将。我们都感觉到母亲乐在其中。当然在节日期间除了“搓麻将”这堂家庭“必修课”外,春节假期给我们全家大小二十一口人创造了更多的欢聚与交流机会,尤其对我们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来说,这样的机会更应珍惜、珍惜、再珍惜......

  每个家庭的情况各异,内容也不尽相同,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方法;各人有各人的嗜好、爱好甚至隐私,绝非千篇一律。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父母亲都希望儿女们常回家看看他们,他们在意的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陪他们玩玩,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

  初四、初五这两天娘家、婆家让我在锅、碗、瓢、盆中演绎出的一首动人心弦的歌,虽不动听,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在里面。在锅、碗、瓢、盆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馨和快乐!初五下午厨房交响乐终于结束了,家人离去了,望着满地的脏,外加一桌锅、碗、杯、盘狼籍的油腻,老公和女儿么,肯定指望不上了,这时候,多想休息,但还是要强打精神收拾锅、碗、杯、盘狼籍的油腻。收拾完锅、碗、瓢、盆之后,休息。晚上还要去我姐家拜年。其实我不盼望过年了。越不想,就觉得时间过的越快,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每当这个时候,心里就发寒,既要购置各种缺一不可的'年货,又要忙于来自各方面的应酬,的确越来越不喜欢过年,也许是年龄关系,也许是现在年味本来就寡淡了,再加上自己休力跟不上了,失去了企盼过年的心境。

  其实我们过年不能只顾了自己吃喝玩乐和应酬,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还能陪伴多久,如果父母可以健康地活到90岁的话,我们可以在这些有限时间里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多陪陪父母,就是对父母的一份孝道。

  初七大家将要奔赴各自岗位,开始蛇年的第一天工作,在此恭祝老公、女儿、大哥、二哥、嫂子、姐姐、姐夫、弟弟、弟媳、侄子、侄女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永远幸福快乐每一天!

  过年散文随笔 篇19

  进入腊月,年来了,年味也越来越香浓了。无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农舍集市,到处都漂浮着浓浓香香的年的味道,楼下院子里时不时的传来儿童燃放鞭炮的声音,年的脚步确实近了。

  每当这时,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儿时过年的味道,想起那香醇的骨头肉骨头汤的味道。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从幼年到童年,到花季,每个年头都在农村老家过。而过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杀猪、吃猪肉、啃猪大骨头。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每年过完年的春天,父亲就会去集市买回一头黑色的小猪娃娃,然后精心喂养到当年的腊月,村上都有杀猪的,进入腊月就开始杀猪,我和儿时的伙伴,就会围在杀猪的周围,有时,要个猪蹄甲,在地上捡些散落到地上猪油,回家放上一根棉花做的灯芯,晚上点着,拿着出去玩,油不够了,有时,还偷偷的在自家的猪肉上撕下一块猪油,放在猪蹄甲里,让它燃烧。

  记得那年腊月杀猪,早晨,天刚麻亮,朦朦胧胧中听到父亲和周围村邻的声音,几个人一起,就去猪圈里把猪捆了,随后就听到猪的嗷叫声,我马上意识到准备杀猪了,我一下子来了精神,腾腾从被窝中站起来,麻溜溜的穿上衣裤飞身下床,准备去杀猪场看杀猪的。

  早饭做好了,我匆匆茫茫吃了一点,看着平日里喜欢吃的食物,却没有胃口,我想等着吃肉,等杀猪后父亲煮的大骨头肉。

  八十年代的腊月,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特别的冷。那年的腊月也不例外,北风呼呼的刮个不停,天空飘着小雪粒,小雪粒偶尔打到脸上手上,还真钻心的疼。尽管如此,我还是站立杀猪场的院中,等待着杀猪。

  想想和我相伴近一年的黑猪就要变成刀下菜,我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我幼小的心充满了矛盾,特别想吃猪肉,特别想啃大骨头肉,可又不想叫杀大黑猪。从初春到冬末,每当喂猪的时候,我准会尾随其后,然后扒在猪窝边上看猪吃食。人们吃剩的饭、菜,还有刷锅的泔水,都是猪的主食,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花开花落,草荣草枯,黑猪和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我每每叫它,它都会看着我卷着细小尾巴哼哼哼哼的叫个不停。

  那时候,喂猪是每户人家必须的,如果谁家没养头猪,人们便会议论纷纷,你看他家懒的连头猪都不养。其实,养猪并不是能赚多少钱,俗话说得好;“喂猪不打圈,等于瞎胡乱。”说的就是要圈养,因为圈养起来,猪拉的猪粪可以做土地的肥料。养猪,是人们节约的象征;养猪,是人们勤劳的象征。

  正当我为杀大黑猪伤心难过的时候,轮到该杀我们家的猪了,把捆好了前后蹄的大黑猪抬到桌子上,只见杀猪者拿起一根长木棍,照准猪的耳朵下狠狠的打上一棍子,那棍子下去就把猪打晕了,只听一声穿破云霄的嚎叫,杀猪手迅速把长长的刀子从猪的脖子下捅去,大黑猪应声倒在了血泊中。

  北风继续呼呼的吹着哨,细小的雪粒不住的飘落在冻得硬邦邦的地面上不消不化,像撒了一层薄薄的砂糖。我的脸冻的通红通红的,脚也感觉麻的、木木的。

  然后,在猪的'后腿上剌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长长的铁棍,从那个小口里穿进去,把猪的全身都通一遍,开始吹气,一会儿,用气吹的猪大大的。等着下锅去毛、开膛、洗肚肠。我在跟前目睹了整个杀猪的过程,有时,我还可以要一个猪膀胱,里面放几个玉米粒,趁热吹起来,圆圆的,于是,每年杀完猪,就为我添了一件玩具,可以玩好几天呢。自己把猪肉拉到家,把猪肉放于桌子上,一般情况下,等杀猪的有空时,他会拿着刀去把猪肉劈开,谁家的猪谁家就可以卖肉了。

  厨房内,一股淡淡的骨头肉的清香扑鼻而来,我猛地翻身下床,奔向厨房。厨房的大灶上,搭着一口硕大的铁锅,铁锅内装了满满一大锅猪骨头。骨头连带着肉在锅中沸腾着、翻滚着。渐煮渐浓的骨肉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厨房,香气顺着门缝窗缝飘向整个院落。

  奶奶进了厨房,看着我双眼紧盯煮肉大锅出神的发呆的样子笑了,一脸的灿灿的笑,笑的如一朵含笑的花,那么洁白、纯真,散发着香气。她俯身抚摸着我的头发,说:“饿坏了吧,小馋猫,叫奶奶先给你盛一个大骨头。”骨头肉还在铁锅中不停地翻滚着,我呼吸着锅中发出的浓浓的肉香味。奶奶用大铁勺从锅中捞出一块大骨头肉放到碗中,用手轻轻扯下一块肉,放到嘴边吹了吹塞进了我的嘴里,还没等我自己品尝品尝肉的味道,肉已经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吞咽了下去。奶奶正要再扯一块给我,我上前一步,一下子从碗中把整块大骨抓到手里,骨头还有点发烧,可我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双手抓紧,大口大口的啃吃了起来,吃的我满嘴都是油,一大块大骨头上的肉被我瞬间吃完,真有股饿狼扑食的感觉啊,奶奶在一旁看我吃肉的穷相哈哈大笑,笑的腰都直不起来了。看了吃的差不多了,给我盛了一小碗骨头汤,我慢慢的呷了一口,肉汤顺着咽喉滑向体内,好香好醇啊!

  天色渐晚,雪在继续的下,雪粒变成了雪花在空中轻舞飞扬。大黑猪除去了骨头和肚肠,只剩下两大扇肥肉平放在上屋的案板上,只等明日切割后下油锅。

  大骨肉还在文火中微微翻滚,更加浓烈的肉香味已满了整个农家小院。

  几十年过去了,猪肉早已成了普通人家餐桌上每天都能看到的食物,我早已不再馋猪肉了,可儿时吃肉的童真和奶奶爱我的亲情成了我生命中恒久香醇的滋味,永久的在我胸中脑中回味。

  虽然奶奶早已步入天国,但每当想起这香浓的滋味,从舌尖上的记忆里,我就会想起他们,想起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想起儿时过年时的美好快乐时光。

【过年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心情散文随笔01-06

中学散文随笔03-07

散文随笔的写作基础04-26

清明散文随笔(精选21篇)01-02

清明的散文随笔(通用25篇)04-11

岁末寄语愿故人不散的散文随笔02-19

过年的贺词01-04

过年的对联01-17

过年的作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