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

时间:2021-08-08 17:04:53 习惯 我要投稿

关于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

  第一篇:彝族的风俗习惯

关于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第二篇:侗族的风俗习

  侗族民间建筑多为木结构。屋壁用杉木板安装,有的喜用桐油漆刷外壁。屋顶用杉木皮或瓦覆盖,屋檐洁白,有的还雕有花鸟图案。以三间三层为一幢最常见,中间的一间为堂屋,作为供奉祖宗专用,左右间可分成二至三间作火塘、卧室、厨房,楼上作粮仓和客房。有的屋旁加偏厦或一间配房,作煮猪食或做碓房、柴房之用。一般二至三小房家庭同住一幢大房子。多半男住楼上,女住楼下。锦屏启蒙地区,楼上住人,楼下喂养牲口。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

  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饮食均以大米为主粮,人们犹喜糯食。亲友来访,常以糯食相赠;婚嫁吉日礼品多为糯米所作,节庆的粽子、糍粑无不以糯米为本。南部地区山坡多,田地远,糯米饭既便携带,且不易馊,很多村寨以糯米为主粮。糯米分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旱地糯、香禾糯等类,同类又分不同品种。其中"香禾糯"是糯中之王,有"一家蒸饭全寨香"的赞誉。糯饭的食用,因其粘性大,不便以碗盛食,须得洗手干净,捏饭成团,正中史料中"以手搏饭"的记载。食用时,亦与食馍不用碗而以手抓同一道理。

  这就是侗族,一个奇异的民族。

  第三篇:黎族的风俗习

  在少数民族中,我最喜欢黎族,因为我觉得黎族非常有特色。

  首先,他们的服装就非常有个性。男子身穿无领对胸开襟,下身有穿前后幅布的吊前襟。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则穿队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穿桶装,头发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银簪,十分好看。

  除了服饰外呢,他们的房屋也是别具一格,黎族的房屋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房门开在房屋两端。这够独特吧!与我们这里简直是天壤之别!

  另外他们的饮食也很引人注意。他们最具有特色的是三色饭,三色饭是一种美食,由红黑黄三色饭,寓意来年平安,吉祥。它形态美观,极具黎族风味,让人垂涎三尺。他们的山兰酒就像香槟一样,想让人痛饮一番。

  以上都是独具匠心的,但最吸引人的是他们的“鬼节”。一听这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让我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吧!鬼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竹竿舞,它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那一天黎族人会穿着各种各样的奇异服装,去给一些鬼祭祀(把神称为鬼的)。晚上,会把门大开着,让鬼自由出入,希望不要向他们有怨恨。

  黎族就是这样有特色,我很喜欢!!!

  第四篇:回族的风俗习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回回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从颜色上看,有无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还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区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欢戴绵帽子,头上仍戴一顶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对绣花的青耳套(棉制或皮制)。上衣一般喜欢穿双襟白衬杉,有的还喜欢穿白裤子,白袜子,显得十分整洁、明快、庄重。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很讲究。一般都头戴白色圆撮口帽,搭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戴盖头的习俗,源于阿拉伯国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缺乏,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俗。盖头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嵌金边,上绣素雅花草图案;已婚妇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头;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处。回族妇女一般都穿大襟衣服。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绣花,而且喜欢佩戴金银手镯、耳环、戒指,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看上去清新、秀丽、俊美。

  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特别是回族男的在白衬衫上套一件青坎肩,对比强烈,清新悦目,显得为文雅庄重。到了严冬,穿了棉坎肩或皮坎肩,再穿上罩衣,舒适方便,保暖而不显臃肿。高寒地区的回族还喜欢穿二毛皮衣、胎皮衣和老羊皮大衣。

  近年来,城市的回族,特别是青年人,也和汉族一样,有不少人已喜着新潮时装,讲求款式新颖别致,色彩艳丽多姿。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由于教派不同,表现在服饰上有所区别。西北地区的回族男子喜穿对襟短褂,外套黑坎肩,下着长裤,年纪大的人扎裤腿。妇女的服装为右衽大襟衣,上窄下宽而且长,一般都过膝或及膝盖,下着长裤。青年妇女爱穿颜色鲜艳的服装。新教(派)妇女都戴盖头,盖头颜色因年龄不同而各异:婚前为绿色,婚后为黑色,老年为白色。老年妇女的盖头较长,少女和少妇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还绣有花边和图案。西北回族人民称盖头为“古古”,用丝织品或棉织品做成,从头上套下,披在肩上,两耳盖在里面,额下扣扣,只有面部外露。老教(派)妇女一般不戴盖头。年轻妇女头扎红、绿色丝绸头巾,脚穿绣花鞋,并爱戴手镯、项链、耳环和戒指。男女外出必须戴帽和头巾,严禁露顶。 散居各地的回族人穿的服装与汉族相同,但一般信仰虔诚的人在平时或参加礼拜时,多戴黑、白帽。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胡,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相关文章:

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作文11-19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文07-06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文09-05

优秀作文: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09-07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不同的风俗习惯01-13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文3篇12-23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写作资料12-08

作文:不同选择不同结果10-17

不同的付出不同的收获作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