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1-07-02 11:29:35 习俗 我要投稿

写习俗的精选作文

  习俗先辈云:“习俗移人,贤智者不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习俗精选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写习俗的精选作文

  【篇一:傣族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不同民风民俗,最吸引我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事就是品尝傣族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米饭。傣族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男女老少就穿节日盛装,挑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洗礼、水祝福、水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灵魂,舞蹈以孔雀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即兴之作,有边跳边唱,有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精美服饰装点这片土地,装点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生活。

  【篇二:重阳节风俗之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此习,除惠州流传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纸鹞”称谓很明显是保留了五代以前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称谓。“风筝”之名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

  【篇三:傣族民风民俗作文】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不同民风民俗,最吸引我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事就是品尝傣族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米饭。傣族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男女老少就穿节日盛装,挑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洗礼、水祝福、水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灵魂,舞蹈以孔雀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即兴之作,有边跳边唱,有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精美服饰装点这片土地,装点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生活。

  【篇四:春游川北民俗文化园】

  今天是星期四,是我们北街小学五年级全体同学春游日子,虽然天空下绵绵细雨,可它却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春游心情。因为同学们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我们目地是同学们向往已久“川北民俗文化园”,川北民俗文化园位于广元市利州区东坝雪峰境内,占地1000多亩。

  从学校出发,大巴车在公路上欢快地飞驰,车上不断传出嘻嘻哈哈欢笑声和优美歌声,窗外到处翠绿一遍,让人目不暇接。车行大概走了30分钟左右,我们便来到了目地。

  走进川北民俗文化园内,一阵阵和煦春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呼吸新鲜空气,眼前到处是翠绿一遍,圆内风景优雅,特别是那后面几座山,重重叠叠,高耸入云。后面人工湖更是美丽,它清澈透底犹如一面镜子,美丽极了。湖内鱼儿欢腾,偶尔飞鸟从湖面掠过,更为川北民俗文化园增添了几分生机。又说那更美,便是那些奇异花朵和那数不清树木,花儿红红,绿绿,黄黄,紫紫,蓝蓝,象一条条丝带铺在人工湖和林荫小道周围。而树木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有松树、白桦树、白杨树、桃树梨树等等好多我们都叫不上名来。树蒙在山周围,一棵是深绿色、一棵是淡绿色、一棵是浅红色、一棵是黄色……将山包裹,真是美轮美换。

  在老师带领下,沿林荫长廊和崎岖小道往里走,到处都是一遍由鲜花点缀绿色海洋,偶尔还可以看到叫不上名小动物从林中急驰而过,伴随同学们惊呼声,为我们春游增添了无限生机。一路说说笑笑我们来到了宿营地,同学们将各自带食物和饮料拿出来放在一起,共享这特殊午餐。

  在结束我们春游之行时候,园内几个醒目大字“这不是九寨沟!”让我深受感动。是啊,这里不是九寨沟,但它美丽景色却能和九寨沟比美。这是我们每一个广元人骄傲和自豪,广元——愿你越来越美丽。

  【篇五:我家乡元宵节风俗】

  今天是元宵节,但是元宵节祝福在昨天就络绎不绝得到来了——那是因为在我家乡(临海),我们传统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这说起来还有个传说——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我们家乡(台州)抗倭时,曾打算过完元宵节攻打倭寇,战机密被泄露后倭寇决定元宵节当晚趁百姓过节、戒备放松时大举进攻台州府城——临海。戚继光又截获了倭寇信息,决定将计就计,于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正月十四)过元宵节。正月十五,过罢节百姓躲了起来、众将士在临海县城设下埋伏,倭寇进犯时整个城市红灯笼高挂一派过节气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军来了个瓮中捉鳖,大败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窜,恰被潜伏在白水洋上峰岭戚家军再次予以重击。这就是名上峰岭战役。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就将元宵节改为正月十四过了。

  这个传说是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去上峰春游参观戚继光纪念祠堂时,当地百姓讲给我听。传说归传说,究竟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习俗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说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元宵节,一般地方习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乡,我们元宵节吃是糟羹。那也是我们独特习俗。糟羹分咸羹和甜羹两种,咸羹我们方言又名“菜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豆面,煮成带咸味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呵呵,好多年没有吃了,这么一说,口水就出来。哎呀呀……

  当然,元宵节观灯、舞狮子、踩高跷也是习俗,还是很热闹。我小时候有一个爸爸自制高跷,每年元宵节都会拿出来玩,可惜呀,后来被我们弄坏了!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篇六:我家乡元宵节风俗】

  提起元宵节,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有趣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错飞到人间一个小村庄里,那村里人以为是一只坏鸟,就把他杀死了。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让天兵去把那村庄给烧了。仙女听到了玉皇大帝话,就让一个神仙变成老奶奶到村里报信。神仙到人间跟村里人说,在村里村外点上篝火,才能免去灾难。他们按照神仙说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还没有放火,他们就放起火来了,自己烧自己。玉皇大帝乐得哈哈大笑。这个小村庄真免去了大难。这个事情流传开来,就有元宵节了。

  这就是传说,不是真,真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印度人信佛,他们成佛人,把他们烧成骨灰,扒一扒,有一个像珍珠一样东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这事后来流传到中国汉朝,民间也有了佛教活动。舍利子事情被汉朝皇帝知道了,他们也在皇宫,张灯结彩,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很好玩,也跟玩,张灯结彩,但是没有舍利子,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放篝火玩法。就演变成后来元宵节。

  唐朝元宵节是最热闹,他们有宝马香车,灯楼高50米,有50000盏灯,灯楼里有20个房间,过三天,人们都到街上玩。宋朝是过五天,他们过也很热闹,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过十天,从初八玩到十七。

  正月十五,人们一起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耍龙,狮,放烟花,踩高跷,扭秧歌。对了,张灯结彩是中国最古老民间活动,而扭秧歌是后来风俗。有各种各样玩法。

  南方风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别人家偷,别人看见也没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我家乡也有自己玩法,在冰上玩,滚冰是最有意思了,我上冰上一滚,我头都滚晕了。打花脸也很有意思,你给我打,我给你打,打来打去非常好玩。

  【篇七:重阳节风俗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雄黄和菖蒲作用差不多,目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风俗正是这样来。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重心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时间生活中强调是避邪消灾,随人们生活状态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篇八:瑶族民风民俗】

  瑶族人民饶有风趣民俗有“挂袋子”。客人到了瑶族人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包或袋子往堂屋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腊肉往客人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凡是生产过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

【写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写习俗的作文08-19

过年习俗_写节日习俗的作文07-14

写春节的习俗作文12-09

写家乡习俗的作文11-13

写春节习俗的作文10-12

春节的习俗作文怎么写08-29

关于写春节习俗的作文02-12

有关写家乡习俗的作文09-05

写家乡春节习俗的作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