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

时间:2022-05-06 13:07:21 习俗 我要投稿

【推荐】家乡的习俗作文10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习俗作文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家乡的习俗作文10篇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

  春节,是我国隆重而重要的日子。不同的地区过春节的习俗也就不同,来看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吧!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这首民间歌谣从早至今,一直流传下去。

  二十三,要“祭灶官”。当奶奶拿出芝麻糖要祭灶王爷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争着抢着要吃芝麻糖。可奶奶却说得先祭了灶王爷才能吃。说是让灶王爷吃了这又甜又黏的芝麻糖,到了天上对玉皇大帝说说家中的好事。当奶奶祭完后,我们就吃起甜甜的芝麻糖!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就要开始打扫房子、割肉、购年货、蒸花馍……在我和家人去超市购年货的时候,超市的食品琳琅满目,满架的食品摆的整整齐齐,甚至都摆到了超市门外。购物的人简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结账的已经排成了一条条的“长龙”。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大家子就要包饺子啦。奶奶和了一大缸子的面,爸爸和叔叔调好了馅儿。妈妈就开始擀面皮、包饺子啦!奶奶还将一枚硬币放进了一个饺子里。如果谁运气好,吃着硬币,就说明谁在新的一年里财运滚滚。包完饺子,就要贴春联,还要把大大的“福”给倒着贴,寓意着“福到了”!到了晚上,饺子煮好后,奶奶现盛出一碗饺子,让各位神仙和去世的长辈吃完后,再把那碗饺子倒进锅里,搅一下,家人才能吃。吃完饺子,大家吃着瓜子、花生、糖、水果……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节目。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人们都不能睡觉,要“守岁”!

  大年初一早晨,爸爸和叔叔放了鞭炮后,大人们就去给长辈们磕头了。初一到初六,我们小孩子们最高兴了,因为大人带着我们去拜年,可以收着压岁钱!收着压岁钱,我们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啦!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元宵早晨,城市的马路上有走高翘的,有舞狮子的……路上和公园里挂满了彩灯。晚上天一黑,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弾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烟花既像一朵朵在空中绽放的七彩花,又像一把把五彩缤纷的降落伞!

  到正月二十七,春节就已经结束了。我们把春节高兴地迎来了,又把春节快乐地送走了。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

  南北各地都有自己过新年的方式,那么接下来,就看看我家乡是怎么过年的。

  过年前总是要置办些东西的吧,这不,我爸爸就已经买回来了,一大块猪后臀,我一直在问爸爸为什么要买猪后臀,爸爸对我说,猪身上的肉最好的地方就是猪后臀了。看,爸爸开始割肉了,今天又有口福了,想起那刚煮出的热腾腾香喷喷的大块猪肉,我就“口水直流三千尺”,嘿嘿,作为一个小吃货的我,是绝对不能不吃的。

  今天煮过肉,那明天就要炸老家最出名的食物――面坨了,面坨呈圆形,金黄色,刚出锅的合格面坨应该是这样的:最上面鼓出空空的一块,圆乎乎的,活像一个金色小胖子,这才算合格。

  炸过面坨过后,就该炸焦花了,把发过的面擀成薄薄的饼,然后切成长方形的样子,放上白芝麻,等油锅里的油热了以后把做好的焦花放进去,炸成金黄的颜色,这就出锅了。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请我最喜爱的美食――牛肉丸登场了。刚刚炸出来的牛肉丸,外焦里嫩,着实让人喜爱,再看它的造型,圆滚滚的,真是可爱呀。

  我家的春节就是这样过的,你家的呢?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4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员。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平安。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有人千般努力,却终不成功;有人平常庸碌,却好运连连,新的一年已经来到有些事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去,有些人不会因不常见面而忘记,在我心里你是我永远的朋友。...

  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到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晚上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坐在一起吃年饭,桌上有我爱吃的鱼丸子,姐姐爱吃的糖醋排骨,还有哥哥爱吃的红烧鱼。吃完年饭后,我和哥哥、姐姐开始放鞭炮和烟花了。

  家家户户过春节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有意思。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

  令人期待的元宵节来到了。早晨清脆的噼里啪啦声将我从梦中吵醒,新的一天又来到了,这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一天。元宵节必须要吃汤圆哦!白白胖胖又香又甜。

  在我一天天的盼望中,新年终于到了,人们顿时忙碌起来。卖烟花爆竹的小摊子也出来做生意了,大街小巷一片沸腾的景象。

  新年到!新年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指间流沙。冬姑娘速速离开,xx年即将向我们微笑地招手!在即将离开的xx年里,拥有过欢声笑语,也拥有过伤心的泪水;拥有过灿烂的阳光,还拥有过清晨的露珠;...

  新春大吉!祝你人气超越圣母,财气敢当比尔盖茨之母,英气胜过萨达姆,帅气直追贝克汉姆,国际超人非你莫属!街街巷巷喜气洋洋,家家户户彩灯明亮,老老少少爽爽朗朗,人间处处华章奏响,你来我往传递祝愿,幸福快乐感受新春。

  今天是大年三十,白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晚上我们全家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我们边吃边聊天,有说有笑。大年初一,我一早起来就对爸爸妈妈说:“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工作顺利,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是一年的清明节,人们个个都带着悲伤的心情迎接这个沉重的节日。

  清明节,最重要的就是扫墓。扫墓,是活人与阴间逝去的故人鬼魂的一次对话,所以扫墓的时候,要有沉重的心情。我们先摆上一张和几把椅子,然后在上面摆上几个艾饺、艾团、和几个小菜。然后就插上香,然后就开始朝着香上拜一拜,也可以说一些祈求的话。等一切工作完后,就可以开始放鞭炮,这是一种在民俗传统当中驱走鬼和不好的东西的一种做法。在放鞭炮时,我们要躲的远远的,不然会被鞭炮伤到。最后,我们就要怀着悲伤的心情下山了。

  清明节的主食是艾饺和艾团,这个面皮是用绿绿的艾草和面团和在一起,也就变成了绿色了。然后就开始制作艾饺和艾团了。艾团是甜甜的芝麻馅的,则艾饺就是咸菜馅的了。虽然艾饺和艾团的制作相似,但是成形时艾团是椭圆的,而艾饺是半圆的。做好以后,在蒸笼里面一蒸,就可以吃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清明节的习俗,有独特的特点,虽然这是一个沉重的节日,但也是令我们喜爱,也让我们知道了,清明节要祭拜祖先。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6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蕲春县,位于吴头楚尾,是一个有着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县。家乡过春节非常热闹,也有很多独特的春节习俗,比如:通常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可在蕲春腊月二十四才是真正的小年,这一天,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吃小年饭,玩鞭炮,算是过孩子们的年,所以叫小年。腊月二十五、二十六,通常家家都会打豆腐以作重要的年货。腊月二十七则是打扫卫生、洗澡、洗嗽的重要日子,当地的民谚说:“二十七,洗旧迹”,意思是把旧的一年中不好的晦气的东西洗掉,以图来年干干净净、顺顺利利!腊月二十八则是除夕前最重要的日子,当地民谚说:“二十八,还年发!”意思是图来年大发大旺,所以这一天的晚餐一家人会小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宴,以祝全家兴旺发财!民谚又说:“二十九,家家有”,表示腊月二十九,家家年货置办齐全,以备除夕夜之需。

  大年初一大清早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叫“开门迎春”,然后一家人就开始出行了,所谓“出行”,就是串亲戚朋友,到人家家去了,人家会放鞭炮迎接,然后吃一顿饭,就算出行成功,初一到十五都是出行的日子。这些年,人们都喜欢到附近的庙宇里去出行,以图吉祥安康、万事如意。

  蕲春的过年风俗,大体上说来属于楚地民俗,沿革的历史很久远,可以追朔到古楚国,算起来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民俗一直没变,算是本地很具特色的春节习俗吧!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7

  我从小在农村,最忘不了的就是家乡的集会。

  会,人少时叫集,多到一定程度,就是会了。在我们镇,一年有两次会,完全是按照阴历来计算的。

  一年中只有两次,是一件稀少事。每到有会的那一月,月初就会有人用油漆、涂料在马路边先画上“占”字,先到先得,没赶上的就靠边站了。

  而我们到了这一天,也能玩得非常开心。记得有一次,会赶上了星期天,于是就可以去赶会了。

  会上人头攒动,水泄不通。耳边是叫卖声、歌声和游人欢笑的声音,虽然行动不便,但是非常热闹。

  自行车是进不去的,只能步行。这样一圈下来,几乎半天都走不完。

  走的过程中,购物倒是必不可少。但抬眼望去,卖的东西不过几样:衣服,花草,鱼,食物。会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作为一个地区的民俗传统,这也非常具备地方特色了。

  赶会赶得很尽兴,但是年年如此,也难免有些枯燥。

  这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而会却越来越冷清了——会上的人稀稀疏疏,再也没有以前的热闹了。而集呢?为了建设文明城市,对集规定了位置,一些小商铺直接移走了。这样,城市的面貌光洁一新,可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

  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搞建设,但是传统文化也不应放弃。一个地区人们喜爱的`民俗文化传统,应得到保护。

  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赶一次集会。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8

  然后便是烤制。将月饼一个个整齐的搁置在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铁板上,几个人合力把它平放进巨大的、用红砖垒成的炉子里,下面烧着旺旺的木柴。月饼慢慢烤熟的香味儿会漂的很远很远,烤制月饼的时候周围总会围着像我这样的一群小孩,一边好奇的盯着师傅在根据月饼的色泽掌控火候,一边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饼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时间拿几个在小伙伴们一起尝尝,那时的月饼总是搁置了几个小时,还是留着火炉里带着花生油香味的余热。

  中秋节快要到了的时候,各家都是要要走亲戚的。我有一个叔叔一个姑姑,六个小姨还有一个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妈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们都渐渐各自成家,所以阖家团圆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热闹非凡。

  中秋节那天天将黑未黑的时候,爸爸就会帮我拎着好多好多酒还有月饼,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开大奶奶家还有三奶奶家的门,给她们送去这份礼物。这个时候的她们总是很开心,挽留我留下来吃饭。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9

  家乡的春节习俗 穿新衣,戴新帽,端着碗儿放鞭炮过年喽!

  大年二十八、二十九,大家都忙着进年货。房檐上挂起了一盏盏红红灯笼,家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

  大年三十的早上妈妈把汤圆端进屋子里来,妈妈说;‘‘快来吃汤圆咯!吃了汤圆团团圆圆!’’我端起一碗汤圆就吃,今天的汤圆真甜啊!‘‘哎呀!’’我突然大叫起来,‘‘怎么啦?怎么啦?’’妈妈着急的问我,可一看到我嘴里是一枚一块钱的硬币,妈妈便惊喜万分,她对我说;‘‘你居然中奖了!’’‘‘什么叫中奖?”我好奇的问道。“在汤圆儿里放硬币是我们的习俗,代表着财源滚滚,如果吃到这枚硬币,代表着你会平平安安的度过这一年,’’“那我今年会平平安安的咯?’’“当然啦!”妈妈说;呵呵、真有趣,我开始关注起春节的习俗来。

  吃了早饭后,大家开始贴春联和贴“福”字、年画。真好玩,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到”‘‘福气到”。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也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希望。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普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围坐在一起闲聊,或是燃起篝火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疫病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还有最最重要的是;哈哈,我们的压岁钱。它是长辈给我们压住邪祟的,因为“岁”与“祟”谐音,希望我们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你看,春节的习俗好玩吧!这可是我查了资料的,长见识了吧!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0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推荐】家乡的习俗作文10篇】相关文章:

家乡习俗作文【推荐】04-08

【推荐】家乡习俗作文02-21

【推荐】家乡的习俗作文六篇03-18

【推荐】家乡的习俗作文三篇03-12

【推荐】家乡的习俗作文8篇02-22

【推荐】家乡习俗作文9篇03-07

【推荐】家乡习俗作文六篇03-06

【推荐】家乡习俗作文五篇02-14

【推荐】家乡习俗作文8篇02-05

【推荐】家乡的习俗作文(通用3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