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3-02-15 14:02:52 习俗 我要投稿

有关习俗的作文合集六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习俗的作文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习俗的作文合集六篇

习俗的作文 篇1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人们都很快乐,到处都有人为过节在购买糯米、红枣及各色的豆子,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微笑。但我知道今天是他---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直臣屈原的,是他投江的日子,人们应该表示悲痛才对呀。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也许,事情已经很久远了,这种悲伤早已消失,留下来的只是纪念。

  我最崇拜屈原了。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出自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佐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革新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此,遭到贵族子兰,大臣勒尚和郑袖谗害去职。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终热爱祖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郢都。楚国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大约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当地老百姓闻讯,曾纷纷划船去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免得鱼鳖去吃屈原的尸体。这就是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却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例:这首诗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辞藻华美,想像丰富,文采绚烂,气魄雄伟,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说:屈平词赋悬日月。这代表后人对他的作品的景仰。

  今年的端午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我们切身体会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意义。今天,我们赞美屈原的爱国主义,弘扬屈原精神,但我们不会忧虑,因为我们相信明天的中国将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

习俗的作文 篇2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所以因地而异各地春节习俗也各有千秋,就北京地区来说。

  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如果那年我能在北京过春节那该多爽啊。

习俗的作文 篇3

  昨天,袁老师通知我们要在立夏节那天举行一次碰蛋比赛,每个小朋友要准备好一个蛋。我赶紧叫外婆帮我煮茶叶蛋。不一会儿蛋就煮好了,我东挑挑西选选,终于选取了一个自己满意的茶叶蛋。晚上,我对这个蛋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好蛋蛋,你明天一定要争气,你一定会赢!你要是赢了我就奖励你……”

  今天小朋友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蛋,准备参加这别开生面的碰蛋比赛。碰蛋开始了,班级里热闹极了,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蛋跟别人比赛。我的宝贝蛋旗开得胜,连续使三个蛋成为了手下败将,在迎战第四只蛋时,只听见“咔嚓”清脆的一声蛋响,我的蛋光荣“牺牲”了。

  虽然我的'蛋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可是这个立夏节我还是过得特别的开心,因为我不但吃到了蛋,还参加了这有趣的碰蛋比赛。

习俗的作文 篇4

  “二盼望”是,“挂清”——“清明节”,在我们这些对“生老病死”朦胧、不懂得“缅怀”已故先人的孩童的心中,根本不存在衷思啊祭祀啊什么的,对于我们来说,吃清明粑是之一爱,之二爱呢,则是第二天,同姓族人全部都要到葬老祖先的坟山上去“挂清”(即通常说的祭祖 ,前些年的“挂清”显得异常隆重,相比起城市里的绿色环保的扫墓自觉几分落后),“挂清”,就是全族人对祖坟祭祀完后,大家在家族中某一家聚餐!整个家族男女老幼到每一处,会给被牛踩马踏的'祖坟培培土,会把祖坟周围及坟上的乱树杂草砍掉,让坟茔和墓碑现出来,这样,路过的人才会知道这个姓氏的族人没有忘记这个祖先。然后在祖坟前供果品,烧香点烛,再在坟茔附近就地取材或人为地找根木棍挂上白纸钱,又跪拜一番,之后放爆竹以示简单的祭祀结束。所以,这一期间, “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 这一句话的上口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有些老人,会不愿其烦的在儿孙面前念叨!

  “挂清”结束后,大人们赶着回家准备丰盛午餐,我们这些孩童就漫山遍野地疯:男孩子,钻入荆棘林中去摘一种叫作“酸咪子”的野果子;女孩子天生喜欢花,就会到处去折映山红;或挖些野蒜带回家作菜。大家玩得正开心时,听到大人的叫喊,大家就会往回跑。因为,在离开前,大人们有交待,听到召唤,说明吃饭的时间到了!

  大人们忙碌了一上午,村子里袅袅娜娜升了半天的炊烟终于可以烟消云散了,这也预示着聚餐终于可以开始了。当然,聚餐前族人会在最长辈的那个人的主持下,跪拜神宗。每一个人跪拜,这个长辈都会以这个人的实际情况许下很愿望。比如,要老祖宗保佑学生入学中举;或希望老祖宗保佑刚结婚的人来年生个胖娃娃;也或有家族中的老光棍来跪拜,希望来年能娶个好媳妇的等等!一番“折腾”之后聚餐终于开始了,家族中的妇女们端上头碗、都粑块炒回锅肉、粉蒸扣肉……这样一顿丰盛的家宴,实则是给全族人(尤其是相聚较远的族人)提供一次大团聚的机会,年轻的相互认识交往,年老的大家在一起叙叙旧。同时也为我们这些孩童解解馋开开荤,满足了我们又一盼望。

习俗的作文 篇5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艾叶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以酒洒喷。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

  佩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浴兰仪式。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我市阳城县,就延续着这一习俗。在每年五月初五的早上,阳城人会将艾草的汁液涂在脸上,将艾枝插在耳朵上,全家老小爬到最高的山峰老鳔山,迎着朝阳与晨风,让风将耳上的艾枝带走,寓意邪风怨气随风而逝。随后,全家携手来到蟒河,老人为孩子、男人为女人用清澈的河水洗去脸上的艾汁。一代一代的传统流传下来,形成了阳城人独有的纪念端午节的传统。

习俗的作文 篇6

  1、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2、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3、迎春

  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4、游春、报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

  5、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6、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7、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8、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9、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单贴在墙壁上,用来镇压驱杀毒蝎。如写:“谷雨三月中,天师到门庭。手执七星剑,斩杀蝎子精。”白水县人民于谷雨雨节也有类似的活动,如在黄表上写:“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蝎子立刻化为尘。”用以驱除毒蝎。陕西西乡一带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刚亮时,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蝎。

【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有关习俗的作文:正月的习俗11-25

习俗的作文01-17

习俗的作文01-22

汉族的习俗作文600字-习俗12-22

传统习俗作文-大屋谌的习俗12-31

贵州习俗作文02-28

关于习俗的作文06-09

有关习俗的作文10-23

春分习俗作文11-24

冬至的习俗作文11-23

有关习俗的作文合集六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习俗的作文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习俗的作文合集六篇

习俗的作文 篇1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人们都很快乐,到处都有人为过节在购买糯米、红枣及各色的豆子,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微笑。但我知道今天是他---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直臣屈原的,是他投江的日子,人们应该表示悲痛才对呀。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也许,事情已经很久远了,这种悲伤早已消失,留下来的只是纪念。

  我最崇拜屈原了。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出自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佐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革新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此,遭到贵族子兰,大臣勒尚和郑袖谗害去职。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终热爱祖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郢都。楚国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大约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当地老百姓闻讯,曾纷纷划船去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免得鱼鳖去吃屈原的尸体。这就是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却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例:这首诗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辞藻华美,想像丰富,文采绚烂,气魄雄伟,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说:屈平词赋悬日月。这代表后人对他的作品的景仰。

  今年的端午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我们切身体会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意义。今天,我们赞美屈原的爱国主义,弘扬屈原精神,但我们不会忧虑,因为我们相信明天的中国将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

习俗的作文 篇2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所以因地而异各地春节习俗也各有千秋,就北京地区来说。

  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如果那年我能在北京过春节那该多爽啊。

习俗的作文 篇3

  昨天,袁老师通知我们要在立夏节那天举行一次碰蛋比赛,每个小朋友要准备好一个蛋。我赶紧叫外婆帮我煮茶叶蛋。不一会儿蛋就煮好了,我东挑挑西选选,终于选取了一个自己满意的茶叶蛋。晚上,我对这个蛋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好蛋蛋,你明天一定要争气,你一定会赢!你要是赢了我就奖励你……”

  今天小朋友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蛋,准备参加这别开生面的碰蛋比赛。碰蛋开始了,班级里热闹极了,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蛋跟别人比赛。我的宝贝蛋旗开得胜,连续使三个蛋成为了手下败将,在迎战第四只蛋时,只听见“咔嚓”清脆的一声蛋响,我的蛋光荣“牺牲”了。

  虽然我的'蛋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可是这个立夏节我还是过得特别的开心,因为我不但吃到了蛋,还参加了这有趣的碰蛋比赛。

习俗的作文 篇4

  “二盼望”是,“挂清”——“清明节”,在我们这些对“生老病死”朦胧、不懂得“缅怀”已故先人的孩童的心中,根本不存在衷思啊祭祀啊什么的,对于我们来说,吃清明粑是之一爱,之二爱呢,则是第二天,同姓族人全部都要到葬老祖先的坟山上去“挂清”(即通常说的祭祖 ,前些年的“挂清”显得异常隆重,相比起城市里的绿色环保的扫墓自觉几分落后),“挂清”,就是全族人对祖坟祭祀完后,大家在家族中某一家聚餐!整个家族男女老幼到每一处,会给被牛踩马踏的'祖坟培培土,会把祖坟周围及坟上的乱树杂草砍掉,让坟茔和墓碑现出来,这样,路过的人才会知道这个姓氏的族人没有忘记这个祖先。然后在祖坟前供果品,烧香点烛,再在坟茔附近就地取材或人为地找根木棍挂上白纸钱,又跪拜一番,之后放爆竹以示简单的祭祀结束。所以,这一期间, “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 这一句话的上口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有些老人,会不愿其烦的在儿孙面前念叨!

  “挂清”结束后,大人们赶着回家准备丰盛午餐,我们这些孩童就漫山遍野地疯:男孩子,钻入荆棘林中去摘一种叫作“酸咪子”的野果子;女孩子天生喜欢花,就会到处去折映山红;或挖些野蒜带回家作菜。大家玩得正开心时,听到大人的叫喊,大家就会往回跑。因为,在离开前,大人们有交待,听到召唤,说明吃饭的时间到了!

  大人们忙碌了一上午,村子里袅袅娜娜升了半天的炊烟终于可以烟消云散了,这也预示着聚餐终于可以开始了。当然,聚餐前族人会在最长辈的那个人的主持下,跪拜神宗。每一个人跪拜,这个长辈都会以这个人的实际情况许下很愿望。比如,要老祖宗保佑学生入学中举;或希望老祖宗保佑刚结婚的人来年生个胖娃娃;也或有家族中的老光棍来跪拜,希望来年能娶个好媳妇的等等!一番“折腾”之后聚餐终于开始了,家族中的妇女们端上头碗、都粑块炒回锅肉、粉蒸扣肉……这样一顿丰盛的家宴,实则是给全族人(尤其是相聚较远的族人)提供一次大团聚的机会,年轻的相互认识交往,年老的大家在一起叙叙旧。同时也为我们这些孩童解解馋开开荤,满足了我们又一盼望。

习俗的作文 篇5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艾叶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以酒洒喷。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

  佩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浴兰仪式。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我市阳城县,就延续着这一习俗。在每年五月初五的早上,阳城人会将艾草的汁液涂在脸上,将艾枝插在耳朵上,全家老小爬到最高的山峰老鳔山,迎着朝阳与晨风,让风将耳上的艾枝带走,寓意邪风怨气随风而逝。随后,全家携手来到蟒河,老人为孩子、男人为女人用清澈的河水洗去脸上的艾汁。一代一代的传统流传下来,形成了阳城人独有的纪念端午节的传统。

习俗的作文 篇6

  1、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2、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3、迎春

  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4、游春、报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

  5、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6、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7、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8、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9、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单贴在墙壁上,用来镇压驱杀毒蝎。如写:“谷雨三月中,天师到门庭。手执七星剑,斩杀蝎子精。”白水县人民于谷雨雨节也有类似的活动,如在黄表上写:“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蝎子立刻化为尘。”用以驱除毒蝎。陕西西乡一带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刚亮时,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蝎。

【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有关习俗的作文:正月的习俗11-25

习俗的作文01-17

习俗的作文01-22

汉族的习俗作文600字-习俗12-22

传统习俗作文-大屋谌的习俗12-31

贵州习俗作文02-28

关于习俗的作文06-09

有关习俗的作文10-23

春分习俗作文11-24

冬至的习俗作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