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3-12-05 12:06:13 习俗 我要投稿

习俗的作文[精品10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习俗的作文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俗的作文[精品10篇]

习俗的作文 篇1

  在我们家乡,有正月十六过大年的说法。整个正月过年就属正月十六热闹和讲究。十六的热闹和讲究已远远高过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六这一天,家乡人俗称过年,或称大正月十六。凡是在大年初一应讲究的礼数这一天统统都讲究。首先,要起大早添须号(字音)讨个好彩头。就是一大早到大街上往家里挑一筐土、抱一捆柴禾或提一桶水等等,最不济的也要拾回两块石头来。寓意是添财进宝。当然更多的是头天晚上准备好放在大门口的。其次,也有很多禁忌。出于对神灵的敬畏,在太阳未出来之前是不允许动笤帚、剪子不允许往地下泼水的。否则来年被咬、磕碰不断。妇女在这一天被彻底放假,不允许干活,尤其是不能动针线,动针视为攮穷孔,干活视为来年会一年受累。

  十六这一天,大门口要家家户户插柏灵辟邪,还要烤柏灵火。家家院子里堆着一捆柏灵,在太阳未出来之前点燃,全家人都要出来烤柏灵火,俗称去百病。有烤烤腿、筋骨壮;烤烤腰、腰不伤;烤脸、烤手烤烤背,一年干活不觉累之说。

  正月十六这三顿饭也有讲究。三餐都得是正餐。早饭饺子,午饭8盘8碗,或12盘、16盘,但必定的是双数和吉利数。晚饭和午饭一样,也得上盘。吃饭前有讲究,要把摆上桌的每样不重样菜和刚煮出锅的头一碗饺子,先得往祖宗牌位前上供。供香一会儿才能端上桌动筷子。

  十六这一天,和过年一样,吃罢早饭要换上过年穿的新衣服 。然后携妻带子走出家门到大街上逛游,俗称游百病。每到这一天,大街上溜溜行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有的人还骑着自行车溜,车把上插着柏灵枝。

  游完百病已到上午时分,就听锣鼓家伙社一响,人们又纷纷涌向正街,过会正式开始了。这一天,左邻右村、和周边三乡五里的村落都会带着特色节目来表演。那时北关的.舞狮子、耍龙灯;东关的渔家乐;河东村的社火三节鞭还有踩高跷、抬黄杠各个节目都表演的精彩十分。过会要持续到下午2、3点左右才结束。下午6点夜场连本古装戏又敲锣开场了。那时候不论过会的小节目还是夜场的古装戏都是村与村互换节目,礼尚往来,不用花钱图的就是过年的热闹和喜庆。

习俗的作文 篇2

  每地的春节习俗有所不同,如:北京的春节各家在大年三十晚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鞭炮彻夜不绝;可壮族在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可我们这却又不一样。

  在春节期间壮族家家吃粽子,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粽子用翠绿色的粽叶包裹着。他们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最大的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可我们这里的粽子则小巧玲珑,六七口就能吃完。我们的粽子里的糯米和枣子等煮熟后只见洁白如玉的珍珠米团里镶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枣,红、白、绿三色相映衬,显得十分艳丽,可壮族顾不得粽子的外貌,只顾粽子的味道。

  我们的年夜饭一定要越少越好,够吃就行了,代表明年有一个新的开始。壮族与我们恰恰相反,他们的`米饭煮的越多越好,象征富裕。我们在元宵节时要吃元宵,寓意着来年团团圆圆。

  壮族在除夕要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我们要熬甜汤,期盼生活甜甜蜜蜜;我们要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儿可以收到红包。

  一眨眼,孩子们要去上学了,大人们也该上班去了,店铺都开了门,但不可以拖地哦,听说是要保留住去年的财气。

  不同地域的节日习俗真是千奇百怪啊。

习俗的作文 篇3

  家乡人把正月十二这天称为老鼠娶媳妇、观灯火的日子,祈福家家年年红红火火和和美美。童年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节日,因为只有到了过年,我们才能有新衣穿,有肉、饺子、馒头等好吃的。家乡人讲究过年的东西吃出正月。过了“二月二,龙抬头”,就又开始了一年的轮回。

  正月十二这天,天不亮人们就起床了。奶奶告诉我们,谁也不能动剪刀,因为剪刀的“咔嚓”声,很像老鼠啃咬家什的声音。谁要是动了剪刀,家里今年就会招来老鼠。村里的姑娘媳妇们把剪刀用红绳或红布捆绑包裹好,放到孩子们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藏起来,生怕有人动了剪刀,给自己家招来鼠害。大娘、大婶们手拿木棍,敲打着可能藏有老鼠的地方:炕洞里、墙角的老鼠洞、墙根的砖缝里、木柜底下、牲畜棚里、柴垛里、茅房里……凡是房屋、院落的各个犄角旮旯儿都要敲打个遍,嘴里念叨着:“打、打、打旮旯儿,十个老鼠九个瞎,留下一个拨眼的,眼里长个萝卜花!”孩子们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各处敲打,让老鼠无处藏身。

  这天,是新过门媳妇在婆家的日子,寓意合家团圆。那年,堂哥媳妇刚过门。新嫂子穿着打扮甚是好看,人也长得俊俏。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为了讨得糖吃,在新嫂子家跑呀闹呀,喊着:“小媳妇儿捺底子,捺不了小壳子儿”。在过去,新过门的媳妇进门后,要为婆婆做一双新鞋,一是表示对老人的孝敬,二是看是否有活路,针线活做的咋样,好活路讨得婆婆喜欢,也是婆婆在外对儿媳的谈资。嫂子很是害羞,拿出糖来分给我们吃。我们拿到糖,就欢快的跑着玩去了。

  到了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这包饺子也是有说头的,手巧的奶奶把饺子捏成老鼠模样,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作眼睛。一个个饺子就像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俨然是一件件面塑艺术品。奶奶告诉我们说,这天的饺子,一定要把饺子边捏得死死的,表示把老鼠嘴捏住了。被捏住嘴的老鼠就不能偷吃粮食、啃咬东西了。这样,一年中家里就不会有老鼠了。

  到了晚上,村里人是要观灯的。新过门的媳妇家人要烧鞋底子。“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因为吃了人家给的糖,为了得到更多的糖。我们就义务为新嫂子挨家挨户收集旧鞋底子。奶奶叮嘱我:“不要没大没小,显得没规矩。见了人该叫啥就叫啥。一定要记住,要说是旧鞋,不要说是破鞋。你说破鞋别人会不高兴。”我没等奶奶把话说完,和几个本家弟兄们一起跑着出了家门。奶奶喊着“慢点,别摔着”的时候,我们早一绺烟似地跑的没影了。从村东头开始,提留着篮子到各家敛米、背着筐敛旧鞋。鞋与“邪”同音,把旧鞋扔出去就是把一年的邪气扔掉。当家嫂子婶子婆婆们都会抓一把米放到篮子里,再找些旧鞋子放到我们背的筐子里。鞋底子都是自制的粗布鞋底,一般穿一年就不能穿了。

  那天晚上,村里的人们从各家收敛了很多棉油、棉花籽皮儿、谷糠什么的,备以放灯。有人扮成老鼠,有人扮成媳妇,有人敲着锣打着鼓,老鼠们抬着花轿,老鼠娘子步行在无底的轿里,很是逗乐。人们用车拉着放有火种的大锅,绕着街道转悠。走到哪家门口儿就放上一个灯,为家人祈福。家人们在门口迎接着,表示谢意。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跟头咕噜滚下来。”这天晚上家家做灯仔,用面做成的灯仔放在笼上蒸了。到了晚上,用来散灯。谁家的灯仔多就家业兴旺。奶奶把蒸好的灯仔放上棉油,放在灶台上,一家人一年有吃有喝;放在窗台门台外门口,一家人家庭幸福,平平安安。第二天早上,再把这些灯仔收起来,放在灶上腾热了,一家人再吃了。

  这天晚上在大街上,新嫂子家人把垒成老鼠窝样子的旧鞋点燃,象征着把全村的老鼠都烧掉。那天,新嫂子的婆婆,也就是我的大娘准备了很多年货,有花生、红薯、馍馍片等,在火上让人们烤着吃;在火上架上锅,把从各家敛来的米放到锅里煮熟。说是吃了那食物好,不得噎食(食道癌)和倒食(胃癌),有胳膊腿腰疼病的烤烤就不疼了。新媳妇坐在火堆旁,边上也围着很多人。说着一些吉利的话,“你看这火多旺呀”。本家很是高兴,盼望着家人人丁兴旺。说烧完的鞋灰是很好的东西。说牲口哪儿破了,是上等的好药,抹上就好。

  我们还会悄悄地去磨房,把耳朵凑到磨眼处,去听奶奶所说的新婚老鼠夫妻磨叽甜言蜜语。

  现在想想,其实这鞋底子,经过脚的处理,用烧臭鞋的火煮粥,烧花生,烤红薯。那红薯会是什么味道?

  观灯火一直闹到深夜,人们久久不愿散去。孩子们在大人们喊声和呵斥声中慢慢散去。

  现在乡亲们生活富裕了,一年比一年过的好了,但我还是眷恋童年过年的时候,犹如昨天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动人留恋……

习俗的作文 篇4

  今天是立冬,按老南京习俗来说应该包饺子,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

  只见妈妈卷起袖子,用自来水把自己的手洗干净,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荠菜、肉馅和生姜。她把荠菜用刀猛的切了几下,那一棵棵荠菜随着菜刀的挥动很快就变成了一团菜泥,生姜也是如此。就这样,所有食材都差不多准备好了,就剩下饺皮还没有买了。急性子的妈妈便骑上电瓶车,迅速地去买饺皮;过了十多分钟,气喘吁吁的'妈妈拿着饺皮回到了家。

  一切准备就绪,全家人大出动!只见妈妈拿出碗倒了点白开水放到桌子上,接着爸爸妈妈便包了起来。爸爸拿起饺子皮,把饺子馅放在中央,再用手指沾了碗里的凉好的白开水围着外围涂了一圈,我估猜是为了让饺子皮能粘合好,最后再把两边对折一下,再在饺子的左边、中间和右边按了三下,一个饺子就包好了。

  爱动的我也不能闲着,我拿起饺子皮,模仿着爸爸的样子一步一步的做着,但到最后怎么也不像个饺子;我便换了个想法,把它包成一个包子状。就这样,我的作品诞生了。

  开饭了,虽然我的“饺子”很丑,但还是十分的好吃,让我非常开心。这也让我对自己的劳动付出得到回报而感到自豪。我爱你——立冬饺子。

习俗的作文 篇5

  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在各国有很多的风俗习惯。美国的圣诞节。感恩节。巴西等一些国家的狂欢节。中国的春节。

  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我们新□具特色的春节。在我们新疆春节虽然不如其他地区热闹,但在我的心中确实很好的。在腊月二十五至二十九这个几天一直忙个不停。腊月二十五时汉族就开始准备菜。肉一些吃的东西。菜有菠菜。小白菜。豆芽菜……等等一些蔬菜。肉有:鱼。雅。鸡……等等一些肉类食品。有一些不懂的人会问:“为什么他们要在这几天内准备这么齐全呢?”据了解是因为他们在这大年三十到初五这几天不能动刀吧!

  在这几天他们还要把准备的蔬菜和肉类食品都煮好,再把菜该凉拌的凉拌,该炒的`炒。这几天,他们忙的是不亦乐乎啊!再大年三十那一天,他们更加忙了,他们加快步伐,等待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的男性同胞们都在贴对联。贴福字。而且他们贴福字倒着贴,表示“福来到!”呵呵!有意思吧!女性同胞们忙于包饺子,更加和睦了。哦,对了!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要守岁,大年三十晚不睡觉。而我们回族不知是不是收到了他们的感染,也是这样过大年三十的。

  民族风俗各具不同的特点和特色,有机会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带有不同特色的民风民俗吧!

习俗的作文 篇6

  “中元节”,桂东人称之为“七月半”。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说是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虽然民间有关于牛郎织女七月十五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但在桂东人的心目中,却永远抹不去鬼的阴影。“七月十五鬼乱窜”,传说阎王爷要在七月大开鬼门关,让众鬼夜出地府至阳间游走,夜晚在外行走是极有与鬼相遇的危险,因而七月切忌迟归或夜出。如果你偏不信这个邪,一定会有人绘声绘色地向你讲叙:某人就曾在某年七月半的夜晚看到过野外的山巅之上有簇簇鬼火游动,凝神间还听到鬼们絮絮之语。保让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哪还有心情顾及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浪漫!

  桂东有句俗谚:七月半的鸭子--不知死期。大概是七月跟死鬼和亡灵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所以人们的禁忌也不少。除前面所说的夜不出户之外,还有不少传统禁忌:农历七月间,要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见;不能开市、讨债,免得落个发鬼财、做收帐鬼之嫌;不得下河游泳或进行各种水上运动,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于月半,作父母的一定会将其的生日改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与鬼俱来”之嫌;或有长者亡于月半,家人往往会大不高兴,说是长者不善作长,死了还要“与鬼同去”……总之,“七月半”在桂东人眼里是“草木皆鬼”的一个节日!

习俗的作文 篇7

  暑假到湖南旅游时,由于唐导是土家族的族人,所以给我们讲了不少土家族奇特的习俗。

  第一是“踩脚Y”。大家认为就是生气地狠狠地踩人家的小脚Y,或者是鞋子。在土家族可不是要决斗的意思,这里可隐喻着爱情呢。究竟什么意思呢?请听我细细道来:土家族的男孩十分直率,喜欢谁就直接告白或“踩脚Y”,踩得越疼就说明你越喜欢她。如果女生也喜欢对方的话,那她也会踩一下男孩的脚Y。在此,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姑娘叫“翠翠”,她花容月貌,有很多男孩子喜欢她。经过层层挑战,一对兄弟成了候选人。翠翠就让他们唱山歌,谁唱得好听,她就嫁给谁。第一个晚上,哥哥唱起子山歌,不知是哥哥嗓子好还是声音圆润,博得阵阵掌声和句句赞美。弟弟起了嫉妒心,跳江自杀了。哥哥不敢相信,于是,便追寻弟弟去了,生死未卜。翠翠就一直去小溪边,等,等哥哥来娶她……;男孩子告白方式还有就是“攀高楼”。在土家族有一种建筑是上面一间屋子,下面八排竹子。女孩子站在屋里,男孩比攀高楼,谁先攀上去,谁就可能被接受,如果女孩不喜欢这个男孩子,就把他狠狠地推下去。

  第二是“哭嫁”。当女孩子到了该嫁的年龄时,婆婆就会将她许配给一个男人。在出嫁前的.两个月,也是十分有讲究的,第一个月要接受祝福,从哥哥嫂嫂,叔叔婶婶,阿姨姑姑那儿“要”点儿手链、挂坠、项链等之类的贵重物品。怎么“要”呢?当然就是在他们来跟姑娘告别的时候,哭哭啼啼地抓住他们的手臂、衣襟、脖子,死活不肯放手。然后长辈们就会拿出银项链或者手链等贵重物品安慰姑娘……第二个月,姑娘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日日哭,夜夜哭……

  看了这么多土家族习俗,大家是不是十分惊奇呢?你是否也知道不少民族的一此习俗呢?那就一起来分享吧!

习俗的作文 篇8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风俗。每个家乡的习俗都有各自的讲究和不同。而我们家乡的习俗也颇有讲究,下面让我为你们介绍吧!

  我们是蒙古族,主要居住在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牧民喜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喜欢挂鼻烟壶,脚穿长皮靴,多住于蒙古包。

  我们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讲究礼仪。我们请客进入蒙古包时,总站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上后,并把哈达托献给客人。当客人接过后,左手捧杯,用右手无名指蘸下向上,先祭天“再蘸朝地下,表示祭地”第三滴向前,祭祖先,随后一饮而尽。

  招待来客的家宴有手把肉和烤全席,我们蒙古族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我们蒙古族熬得奶茶非常纯,奶豆腐做的非常香,嚼口做得非常好吃。只要你来,保准让你满意而归。

  那达慕大会是我们蒙古族的传统节目,一般会在每年的七、八的.月份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群众性盛大集会。其中包括:赛马、摔跤、赛骆驼和射箭;女人们比针织,辫绳子和挤奶比赛。每个人都有强项。其外,大年春节和腊月二十三是蒙古的重要节日。

  我们蒙古族很有讲究吧!如果你来我们这做客,一定会让你大饱口福,也会让你充分了解我们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和好客。怎么样?我们的家乡习俗颇有讲究吧!欢迎你来我们美丽的家乡,我们会热情接待你的。

习俗的作文 篇9

  跳火,是我们这里的旧习俗。在人们的心底里,正月十五晚上放火,意味着财运;火势越高,家里的财运就越旺;跳火,意味着可以摆脱病魔,平平安安。因此,就是在前几年地不长稿,做饭无柴的情况下,人们也要想方设法弄来些柴禾放火、跳火。但人们也没有因此而财运旺盛,相反,他们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这儿年,党的政策好了,农民的日子好过了,不愁吃,不愁穿,柴火堆得满地都是。因此,放的火一年比一年高;跳火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今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更是如此。 明月悬挂天空,照得大地如同白昼。放火开始了!上至80岁拄着拐杖的老太太,下至刚能行走的孩童,都走出家门参加跳火来了。

  火着了,火焰呼呼作响,直蹿夜空,有两人多高。这时候最活跃的,要数姑娘小伙子了。你看,这是凤凤,只见她把长长的辫子向身后一甩,倒退几步,然后起跑。等跑近火堆前,身子向上一跃,像只轻盈的燕子,只在火中一闪,就“飞”过去了。那二狗子,前些年还是村里有名的懒汉,现在却是全县出名的勤劳致富模范。这会,他见凤凤跳了过去,也想跟着跳过去。可刚跑了两步,又退了回来,直往自己身上瞧。

  原来,他着一身崭新的新子衣服,怕火星溅上着了。小顺子在一旁,用狡诈的眼光瞧着二狗子,嘻笑道:“怎么? 二狗哥,不敢跳?我凤凤姐都跳过去了。”二狗子瞪了小顺子一眼,二话没说,就朝火堆奔去,就在他刚跃起身,向火跳的当儿,只听小顺子一声喊:“新衣服着了!”二狗子一慌,身体失去平衡,“扑”地坐到了地上。 这时,小顺子爹走出人群要去跳火。小顺子妈急了,忙过去阻拦:“顺子他爹,别逞能了,你又不是十七八,快五六十的人了,也不怕你的老骨头摔坏!”然而,他还是挣脱了小顺妈的手。他跳火去了。 火越烧越猛,火焰越窜越高。以至于天空中的明月也逊色多了。火光中,人们正忙着跳水.他们跳着,跳着……

习俗的作文 篇10

  1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有关习俗的作文:正月的习俗01-29

汉族的习俗作文600字-习俗12-22

习俗的作文01-17

(精选)习俗的作文08-06

【精选】习俗的作文08-23

[精选]习俗的作文08-31

【经典】习俗的作文09-13

习俗的作文【精选】09-18

(经典)习俗的作文09-19

(经典)习俗的作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