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6篇【实用】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习俗的作文6篇,欢迎大家分享。
习俗的作文 篇1
11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小年”,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也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10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接受记者采访,详述“小年”的习俗及寓意所在。他表示,小年是正式过年的一系列准备活动的开始,人们会进行祭灶、赶尘等一系列活动,代表对新年美好的愿望。同时,这也意味着进入年关,旧时没钱还债的人要躲债七天。
“祭灶”为主要仪式:供奉糖瓜 南方准备灶饭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仪式,更有“糖瓜粘”的说法,意味着以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这个习惯源自流传已久的祭灶仪式。在民间,百姓一直认为每家每户都有上天派下来的“灶王爷”,负责监督一年中做过的好事和坏事,直到农历二十三这一天,需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祭灶便是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
“所谓祭,首先就需要糖瓜,实际是关东糖,源自东北,将麦芽糖之类的东西搓成圆条,切成一段一段。意即让填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少把不好的事情向老天汇报。”段宝林笑着说,为了送灶王爷顺利“上天”,还要在拜祭之后把灶王爷像烧掉。
即便如此,仍然有些穷人买不起关东糖,旧时民间流传一句话:“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没混好,明年再吃关东糖”便是真实写照。同时,段宝林还说,“小年”也往往意味着进入年关。
北京原来有句话: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说的`便是旧时到了小年后,没钱还债的人要躲债七天。同时,祭灶也有‘女不祭灶’的说法,至于当天的服饰语言之类,自然是求好,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忌讳。
自“小年”开始准备过年:扫房“赶尘” 贴年画剪窗花
在举办祭灶仪式的同时,“小年”还是正式过年一系列准备活动的开始。除了祭灶,农历二十四就成了“扫房日”,段宝林说,这叫做“赶尘”,实际是大扫除,家里有铜器要擦的十分光亮,同时洗澡理发,“寓意除掉过去的晦气,迎接新的吉祥的一年。”
“二十四,写大字”也是过小年的一种习俗。段宝林介绍,“写大字”就是要写春联,比如贴在大门上的,会是类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句子,表现美好愿望,“同时还会贴年画、剪纸、贴窗花。”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各地过小年的具体日期并不相同,据公开资料显示,一般北方习惯在农历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则多选择二十四这天。在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官三民四”的说法,做官的人要二十三过年,普通老百姓则二十四过年,而这个日期也并不一定,“比如当时原先做官的不做官了,过小年的日子或许会变。至于广东人,就会到花市上买花,桃花、栀子花等等,同样代表了对新年一种美好的祝愿。”
习俗的作文 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使我想起我们的祖先,想起为国牺牲的烈士们。随着清明节的到来,人们都纷纷回家乡扫墓。
我的家乡在xx,大家知道xx的清明节习俗吗?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xx每逢清明时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去扫墓,xx人还把清明节扫墓称作“挂主”或“ 拜山”。这天大人们准备好一些物品:有金银元宝纸钱,为的是让自己的祖先生活有钱;有纸扎的房子、车子、家具等,为的是让祖先生活得更好!还有烧猪、烧鹅、包子、水果、酒饭、鲜花等等带上去“挂主”。清明节的“挂主“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纪念,也教育年轻人不忘祖先的教导,要孝顺老人,孝顺父母。
xx的清明时节还要“踏青”,因为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踏青”就是春游,出去有花有草的地方游玩…。
这就是我家乡的清明节习俗。
习俗的作文 篇3
1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习俗的作文 篇4
在我们家乡,有正月十六过大年的说法。整个正月过年就属正月十六热闹和讲究。十六的热闹和讲究已远远高过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六这一天,家乡人俗称过年,或称大正月十六。凡是在大年初一应讲究的礼数这一天统统都讲究。首先,要起大早添须号(字音)讨个好彩头。就是一大早到大街上往家里挑一筐土、抱一捆柴禾或提一桶水等等,最不济的也要拾回两块石头来。寓意是添财进宝。当然更多的是头天晚上准备好放在大门口的。其次,也有很多禁忌。出于对神灵的敬畏,在太阳未出来之前是不允许动笤帚、剪子不允许往地下泼水的。否则来年被咬、磕碰不断。妇女在这一天被彻底放假,不允许干活,尤其是不能动针线,动针视为攮穷孔,干活视为来年会一年受累。
十六这一天,大门口要家家户户插柏灵辟邪,还要烤柏灵火。家家院子里堆着一捆柏灵,在太阳未出来之前点燃,全家人都要出来烤柏灵火,俗称去百病。有烤烤腿、筋骨壮;烤烤腰、腰不伤;烤脸、烤手烤烤背,一年干活不觉累之说。
正月十六这三顿饭也有讲究。三餐都得是正餐。早饭饺子,午饭8盘8碗,或12盘、16盘,但必定的是双数和吉利数。晚饭和午饭一样,也得上盘。吃饭前有讲究,要把摆上桌的每样不重样菜和刚煮出锅的`头一碗饺子,先得往祖宗牌位前上供。供香一会儿才能端上桌动筷子。
十六这一天,和过年一样,吃罢早饭要换上过年穿的新衣服 。然后携妻带子走出家门到大街上逛游,俗称游百病。每到这一天,大街上溜溜行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有的人还骑着自行车溜,车把上插着柏灵枝。
游完百病已到上午时分,就听锣鼓家伙社一响,人们又纷纷涌向正街,过会正式开始了。这一天,左邻右村、和周边三乡五里的村落都会带着特色节目来表演。那时北关的舞狮子、耍龙灯;东关的渔家乐;河东村的社火三节鞭还有踩高跷、抬黄杠各个节目都表演的精彩十分。过会要持续到下午2、3点左右才结束。下午6点夜场连本古装戏又敲锣开场了。那时候不论过会的小节目还是夜场的古装戏都是村与村互换节目,礼尚往来,不用花钱图的就是过年的热闹和喜庆。
习俗的作文 篇5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习俗的.作文 篇6
身为一个小东北,我还是觉得在东北过年最好玩儿。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当然习俗也就特别多。吃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大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随机在馅里塞进几個硬币,谁吃到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发大财。在正月初五也要吃饺子,称为“破五”,就是在这天把饺子咬破,听老人说有驱灾辟邪的寓意。
冻梨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零食,它浑身乌黑,表皮上还粘着薄薄的`一层冰。用温水稍微清洗一下,梨就可以吃了。一口咬下去,感觉硬硬的,凉凉的,冻梨上还会留下两排可爱的小牙印。连续咬几口,会觉得牙齿都快被冻掉了,可是又舍不得这甜滋滋的味道,那种感觉真值得回味。
东北的过年习俗还有很多,比如正月不剪头,初一初二不扫地……
【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习俗的作文[经典]08-14
习俗的作文(精选)08-26
(经典)习俗的作文09-09
【经典】习俗的作文09-13
习俗的作文【精选】09-18
(经典)习俗的作文09-19
【精选】习俗的作文08-23
(精选)习俗的作文08-06
[精选]习俗的作文08-31
习俗的作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