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作文

时间:2024-01-24 18:25:13 选择 我要投稿

选择的作文范例(7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选择的作文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选择的作文范例(7篇)

选择的作文 篇1

  拜读了孙国萍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4期的《中学作文教学课程价值的初步思考》(以下简称“孙文”)一文,感到收获颇大,引发了我们对中学作文教学课程价值这一命题的关注,使我们对中学作文教学基本定位有了更为理性的理解,对中学作文教学课程的价值有了比较清楚的基本认识。近日又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8期余一鸣老师《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价值观权衡——与孙国萍老师商榷》(以下简称“余文”)一文,获得许多新启发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思考。借此求教于孙、余两位老师和各位读者。

  首先,我们要指出余文中有意无意地曲解和误解孙文的地方,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展开问题的讨论。

  1.余文说:“孙老师认为,中学生写作的基本任务是指令性写作,而破坏指令性写作的罪魁祸首是自由写作。”

  很显然,余老师这句话,前半句是对的,而后半句是不实之词。我们反复阅读孙老师的文章,与此相关的是这样一段话:“一种情况是把中学生作文和文学创作式的自由写作混为一谈,用自由写作的方法指导学生的指令性写作……把中学生的作文当作文学创作,用纯粹的自由写作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写指令性写作,就等于用打排球的方式来指导打乒乓球,用指导打反胶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打正胶。自然会南辕北辙,造成学生脑子里一片混乱。”作为擅长写作的余老师一定能够揣摩出这段话中“混为一谈”“用纯粹的自由写作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写指令性写作”这样的词句绝不是简单提倡自由写作,当然也不是否定自由写作。在这段话之后,孙老师紧接着说“而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简单化地用指令性写作的方法来应对考试。……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效果也不好,不仅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空洞无物,而且他们所期望的考试要求也并没有达到”。显而易见,孙老师认为“简单化地用指令性写作的方法来”指导写作,哪怕是应对考试,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不知道余老师“破坏指令性写作的罪魁祸首是自由写作”的结论来自哪里。

  2.“恰如孙老师所言,我也是文学爱好者,且小有成绩。我几次放弃了弃教从文的机会,自以为能用自己的写作特长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却不幸成了孙老师笔下那类失败的语文老师。”

  余老师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非常可贵。但孙老师的文章并未说所有“文学爱好者”都是“失败的语文教师”。只是说:“我认识几个才子才女,自己的文笔绝对漂亮,散文赶得上专业作家,但是她们的学生写作并没有优势,有的高考反而不行。”从上下文看,孙老师列举这样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作家式的自由写作和中学生的指令式写作在诸多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为了说明有些老师无视这样的不同用单纯的自由写作的方式指导学生不一定达到理想的效果。余老师不仅自己长于文学创作,而且又熟谙考试作文的门道,学生的作文考得那么好,显然是不在其中的。

  3.“孙老师对作文‘发展等级’的不满,其实是基于孙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排斥文学创作,强调指令性写作。以上论述,是基于作文高考成绩的作文课程价值观,无疑是狭隘片面而且短视的。”

  “孙老师对作文‘发展等级’的不满”是很清楚的,说孙老师是不满于在满分中扣除20分作为“发展等级”分的做法更准确。至于说“孙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排斥文学创作”,我们在孙老师这篇文章中也没有找到这样的根据。孙老师说“中学生写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学习指令性写作”。按照我们的理解,“基本任务”之外,还是包含了可以进行其他写作的。说孙老师的“以上论述,是基于作文高考成绩的作文课程价值观”,更是牵强附会。不错,孙老师的文章中的确有大段的内容涉及高考成绩,但从文章的结构和行文很容易看出这是为了说明“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所谓高分作文和满分作文并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与余老师所看重的“文学创作”之间看不出有什么内在的矛盾。至于余老师认为强调了高考成绩(姑且顺着余老师的意思这么说)“无疑是狭隘片面而且短视的”,注重了文学创作才是远见的观点,相信这个观点有很多值得讨论的空间。

  读孙、余二位老师的文章,使我想到关于中学作文教学课程价值思考不能回避的三个立场选择:

  1.为了多数人还是为了少数人?

  章熊先生曾专门撰文讨论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为学生中的绝大多数还是为学生中的极少数。我们以为章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尖锐的问题。不用怀疑,有不少老师的教学是为少数学生在教。课堂回答问题的,就是那么几个学生;能够跟上教师节奏的,也就是那么几个学生;能够和老师对话的,更是那么三两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就是看客而已。而这个问题对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价值也同样重要。毫无疑问,孙老师是坚定地站在多数学生立场上的。她非常明确地指出:“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写作素养。”她还说:“绝大多数人各方面基本的素养都是普通水平,或者说都比较接近。只有少数人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别超长的天赋。”“古人说:诗有别才。其实,文章写得好,都有别才。就像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将围棋下到聂卫平那样的境界,不管你怎么勤奋都不行。同样,不管你用什么样神奇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培养鲁迅和莫言。”可惜,余老师没有很好地领会孙老师的意思,却从政治学、社会学的概念上抓住“公民”这个概念大做文章。如果我们的理解不错,孙老师提出“公民写作素养”这样的定位,只是为了说明中学的作文教学主要是为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学生服务的,是为了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写作素养(当然不是余老师所说的“掌握应用文体写作”),而不是为极少数像余老师这样有创作天赋的人进行教学。这里的“公民”是和“专业”相对的,而不是余老师所理解的“有独立思想和个性觉悟”的、和“国家、社会”相对的公民概念。至于余老师说“如果换上‘村民’或‘市民’的定语,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觉得这样的说法显得很不“文学”。因为谁都知道,我们的学生将来绝不会一定就是生活在村庄中的“村民”或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不过,我们从余老师大段的阐述中还是清楚了他的意思,他是不赞同孙老师作文教学为绝大多数普通人而教学的主张的。因为余老师知道孙老师这里是讨论中学作文教学的定位,而不是写“公民意识”的论文;余老师还说:“我也是文学爱好者,且小有成绩。”说“小有成绩”,肯定是谦虚。但我们想,即使余老师的作文教学“大有成绩”,历年所教的班级学生作文考得好,也仍是“少数”,因为在南京,能够考上“南外”都是选了又选的“少数中的少数”。

  对中学作文教学是为多数人还是为少数人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应该立足为多数人,兼顾为少数人。即培养那些写作天赋一般的同学的写作基本素养,是我们的主要责任;而对那些写作天赋突出的同学,要给他们成长空间,要保护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写作特长。

  2.立足现实还是立足理想?

  阅读孙老师和余老师的文章,我们隐隐感到两位老师都有着强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追求,但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立场有着明显的不同。余老师更多的是侧重理想,孙老师更多的是侧重于现实。余老师对课程价值思考的理想化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余老师在否定孙老师的“公民写作素养”时说:“公民写作不仅是指掌握应用文体写作,掌握说明和表达的方法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想和个性觉悟。”由此,我们看到余老师有着非常强烈的人文情怀和可贵的乐观精神。培养“有独立思想和个性觉悟”公民,确实是迫切需要的。但如果说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或者主要任务,只能是“理想”或者“梦想”。(2)余老师告诉我们:“我是一个倡导自由写作的语文老师,还写过《考试作文不必规定跑道》的文章,我觉得如同体操跳水等竞赛项目一样,作文有规定动作,也应该有自选动作,而体现选手特长和个性的往往是在自选动作。”余老师关于作文考试显然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考试作文不必规定跑道”,考试作文“有规定动作”,还有“自选动作”,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事啊。不过,真要付诸实施,恐怕还要有漫长的等待。(3)在谈到高考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时,余老师说:“问题是孙老师弄错了一点,这是高分作文要求的‘发展等级’,是对佼佼者的要求,并不是针对每一个高中生作文的要求。如果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篇作文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不是要求每一篇作文都能在四个方面达到这个高度,我觉得并不是遥不可及。”我们先替孙老师辩解一句:既然“是对佼佼者的要求,并不是针对每一个高中生作文的要求”,那么就不应该扣掉那么多同学的分而应该给少数几个佼佼者加分才对啊。至于说“如果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篇作文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不是要求每一篇作文都能在四个方面达到这个高度,我觉得并不是遥不可及”,我们觉得还是过于乐观了。不要说学生,语文教师中有多少人能“及”,我们也不敢乐观。(4)余老师问道:“从学生而言,为什么那么多的'高考状元在耀眼之后湮没在芸芸众生中?为什么中国的富豪普遍缺失慈善情怀?为什么钱学森的‘创新人才’之问无解?”这几个问题问得真痛快!也是我们常常提出的问题。但论定“这与我们几代人的语文学科价值滑坡有关”,恐怕就值得讨论了。如果余老师认为只要中学作文教学的定位更高一点,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和个性觉悟”,就能够挽救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就能够培养“创新人才”,似乎也太乐观了。(5)余老师说:“殊不知,这样指导出来的作文缺乏生命力和想象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蓬间雀’。”可见,从培养目标来看,他是不屑于培养“蓬间雀”,而是要培养能够作逍遥之游的大鹏的。通读余老师的文章,一个中心意思就是孙老师这样的定位太低了。

  由以上几点不难看出,余老师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定位更为乐观,更为理想。我们以为这是非常可贵的。不过,这样的理想只有扎根现实,才可能实现。似乎孙老师更多的是考虑现实的条件,学生的条件,教师的条件,环境的条件。我们当然以为,比较合理的定位是将理想和现实结合,立足现实,怀揣理想,心中有理想,但也不脱离实际。在这一点上两位老师的理解没有本质的差异。孙老师反复强调“基本”,就是留有空间,并没有否定更为理想的追求;而看得出余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务实的老师,他多次例举高考成绩为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3.基于对立还是基于统一?

  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毫无必要,当然是坚持对立的统一。但问题不是这样简单。我们发现,对语文很多问题的认识,包括对作文教学课程价值的理解,人们还是容易采取简单对立的态度。

  一是对写作和创作的理解。

  一般人的写作,包括中学生的写作和作家的创作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并不能说两者是完全不相干的,更不能认为两者是完全对立的。基本的写作能力,是作家创作的基础;作家创作所特别需要的认识生活的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也是一般人写作所不可缺少的,同样中学生的写作也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只不过两者的要求有所不同,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当然我们又不能因为承认了两者的相通之处和共同之处,就以为两者完全是一回事。

  二是对指令性写作和自由写作的认识。

  中学生的写作,其基本性质是培养指令性写作的能力(这并不简单等同于考试,他们将来在生活中也很需要这种能力),但并不能说它就只能是“指令性写作的教学”。对这一点,孙老师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我们上文已经引述过她的有关论述。同样,我们说自由式写作主要是指作家的文学创作,但并不是除了作家的创作,其他的写作就不包含“创作”的意味。我们以为培养“指令性写作”的能力,也必须结合自由写作式写作的训练。相信两位老师如果具体阐发到作文教学的策略一定会这样以为。

  三是对考试和素养的理解。

  我们知道很多人是鄙视考试的,同样也鄙视考试作文,以为凡考试作文就是八股,八股就是僵化的形式,就是形式技巧。反对应试的人这样认为,热衷应试的入也这样认识。我们以为,这都是犯了极端主义和简单主义错误。考试作文是不是八股,我们暂且不说,即使八股的文章也不是一概废话空话,八股并非没有好文章。就像“有生命力有想象力”的文学创作未必都是好作品一样。我们以为考试和素养并不矛盾。正如余老师所言,具有良好的写作素养,“只要教师指导时为学生划定‘雷池’,适应戴着镣铐跳舞”就能考好;反之,缺少写作的基本素养,不管传授多少技巧秘笈也不可能考好。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把作文命题和阅卷中存在的问题,和讨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搅在一起。

选择的作文 篇2

  如果人可以选择,那你会做什么样的抉择?

  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是一棵树、一支花或者只是路边的一株没人注意的小草。在自然中生,在自然中悄然的长,又毫无声息的死去。在自然中,享受自然的风、自然的光,哪怕偶尔的狂风暴雨,也是自然的恩赐。它可以没有人的思维,没有人的情感,没有人的希望与失望。就那么自然的自生自灭,来没人知道,走没人知晓。可以不惧怕,可以不苦痛,麻木的也是快乐的走过一个春秋。

  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是一片云,缥缈在广袤的天空,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在风中游走自己的脚步,没有牵绊,没有寄托。累了、倦了就轻轻的坠落,化作雨滴滋润大地,永远的回归大地的怀抱,回归永远的家。然后又会在风中,慢慢的升腾,飘荡,漫步在天宇之间。一生可以有无数次的选择,有无数次的升腾与坠落,今天可以选择一片无垠的`原野,明天还可以去浩瀚的大海、江河中奔腾,走到那里那里就是你的归宿。

  如果可以,我还希望自己是一条鱼,自由的遨游在水中,因为传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一过,它就忘记了它之前的一切恩怨情愁,在这短暂的7秒之中,哪怕全部都是苦难与哀痛,那又算什么,仅仅只是一瞬间就会淡忘。而它的泪水,世人没有能够看到的。也许是记忆的短暂,也许是它在水中,你分不清哪是水、哪是泪。

  可以选择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可以选择逃避、可以选择放弃;可以选择没有记忆、可以选择没有过去;还可以选择没有泪水、选择没有苦痛……

  有人说过:可以选择的人生是不健全的,只有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尝到,那才是真正的人生。可是,如果问世人:谁愿意体会那苦与辣的人生?如果可以,我们宁愿放弃,也不会做出那种选择的。因为人都希望自己能快乐的生活,希望快乐充斥人生命的全程。

  所以,如果可以,我会做出选择……

选择的作文 篇3

  人生路上多崎岖。

  诚然,在我们周围,确实存在平坦、如康庄大道的人生,而毕竟属少数。

  每个人,都是有缺憾的。

  我们都是残缺的。

  “顺利,只是一种平庸的人生。” 这句话,曾给予无数正处于逆境中的人以安慰和鼓励。

  无论如何,我们都会认真的活下去。为了这个目标,给予自己多少个理由。不管这个理由有多华丽、多精彩、甚至多牵强。

  选择,它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面临选择。将成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会有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成长环境。

  上学了,开始选择学校、专业、兴趣;成年了,选择结婚对象、选择工作地点、选择是否继续现有的生活、甚至是婚姻生活。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真诚还是虚伪、自信还是自卑、圆滑还是简单、精神富有还是物质富裕。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选择的结果。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

  谁也不可避免,总是站在十字路口徬徨不已,东南西北除了现在所处的方位,必须要有即将前进的方向。

  GDP与我们有何干、马伊俐和文章的婚姻如何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充其量也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

  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普普通通的那一个,胸无兼济天下之大略,故只有选择独善其身了。

  继续行走,丰富你的人生!

选择的作文 篇4

  总是会不经意地想起那些选择。

  不可否认,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境遇,真的都是站在了十字路口上,往哪一个方向,路程都会有点儿不同。

  看起来,当时你是选择了那一条很轻便的路。你的意识里的轻便,是因为你只是在随波逐流,根本就是凭着一腔任性在行事,只是出于自己的喜好。然后,你选择了那条在过来人看起来是布满荆棘且很坎坷的路,只是当初的你沉浸在自我的感动中,并不觉得那有什么苦,反而觉得那是一种勇敢,一种历练,一种过后可以拿来标榜的经历。

  本来它的确可以的,只是你还太年轻,太过于任性,只是看到了表面,只是简单粗糙的经历,却忘了,一段经历于一个人是否有意义,是要看他对于那段经历的见解,思考,以及分析。

  就像你去一个地方旅游,你没有认真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没有好好地享受当时当下的'心情,风景,那么那段旅游于你只不过是多去了一个地名,换了一个地方玩手机,拍拍照而已。

  也许,当初你如果选择了另一个路口,会见到不一样的风景,但那也只是如果。最本质的还是自己是否学会去真正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要是还一直留在表层上,不懂得分析思考为下一次的选择做出方向感的话,那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选择很重要,但是学会在选择之前思考,选择之后分析,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选择的作文 篇5

  在小学的五年学习生活中,老师经常在我们的耳边叮咛:“一定要考上淮中或者清中。考不上那就只能上附中了!”所有的同学和家长都以考上淮中、清中为光荣,而我这个五年级就提前毕业的学生,却偏偏选择了附中。这不仅因为我的父亲在附中教书,还因为我耳闻目睹的附中的确也是一所好学校。

  开学第一天,我悄悄地走到教室门口,怯生生的。教室里坐满了同学,都比我大一些,大多数是淮清中挑剩下的.,真想回到小学同学的身边去读六年级。与他们在一起学习,我真有些不甘心,但仔细一想,既来之,则安之,还是静下心来试试吧!

  开学上课了,我总是跟不上大家伙的队伍,在学习上有许多不懂的问题,因为年纪幼小,没有朋友,也不想交朋友,所以非常孤单,性情也因此变得浮躁起来。第一次的小测试很快就来临了,正像我预料的那样,以失败而告终。那段时间,我心里充满了失落感,好像掉进了冰窖一样,从头顶凉到了脚跟。

  那时,我总是爱反问自己:“我来到附中是不是错了?”

  老师同学们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对我特别的关心。尤其是班主任李老师经常找我谈话,帮我解决思想问题,有次谈了很长时间,其中的一句话在我的大脑里盘旋,永久不能忘怀:“生存不要看脚下的土地是否贫瘠,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在老师的关怀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鼓起了勇气,树立了信心,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初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我就取得了班级第二、年级第七的好成绩,喜悦在我的心里激起了一层欢腾的浪花。这些功劳都应该归功于老师和同学们,归功于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来到附中没有错,这里浓浓的学习气氛吸引着我,积极向上的风气感染着我。我们的班级是那样的优秀,老师和同学紧紧团结在一起,向着一个目标迈进。在我的眼里,我们的年级,我们的学校都是那样的出色。在这样的集体中,我一定能够健康地成长。

  我现在已深深的爱上了附中,爱上附中这片多情的土地。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亭台回廊,这里辛勤耕耘的师长,都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铭记在心。( 铜陵狮达防火门 - 狮达文学 www.tl-shida.com )

  来到附中,没有错;来到附中,是我无悔的选择。附中,给了我一片展翅翱翔的天空!

选择的作文 篇6

  窗外,夜色渐浓,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无尽的黑暗中隐隐闪烁着点点灯光。我坐在书桌前,细细品味着东山魁夷的《听泉》,若有所思。

  我想象自己便是那只领头的鸟儿,带领着众鸟飞翔,神圣而光荣。但我却又感到迷茫,因为我不知道前行的方向。我叹了一口气,无奈地继续飞翔。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停下,何时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遇到了那条小溪。真的是一条小溪呀,我有了新的打算,停落在小溪身边,看到轻灵的身影穿过小溪,穿过丛林,一往无前。众鸟都感到疑惑,只有小溪泛出一簇浪花,仿佛是一个人狡黠地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浅笑。

  雨越下越大,击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珠哗哗作响。

  天哪,我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这么美丽的地方呢?这儿的美景让我从心底升腾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但就像打了个卷儿的'浪花,旋即消失。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同,天哪,我怎么会这样?这不应该是我的想法和心情。

  东山魁夷曾经说:“我所描绘的风景是人们心灵的象征。”现在,我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冲动。身在初三的我们,面临着考试排名的压力和同学间激烈的竞争,学习就像一股逆流而上的水,急速,迅猛,不进则退。往往一不小心,就会溅得一身水花,弄得狼狈不堪,有时走了很久,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好的学校,好的工作,还是好的人生?不,这都不是我所想的。那到底是什么呢?我一时半会也想不出答案,难道是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赞赏,同学的羡慕?不,那也不是我所想的。我走到窗前,雨声已经变小了,毛毛的细丝漫天飞舞。

  或许我只是想这样静静地站着,看看这美丽的夜景,听听这雨声的激鸣,也许这才是我的内心。我并不喜欢竞争,不想看到残酷的社会,但我必须学会去积极面对,把握属于自己的那只舵!

  突然,我释然了:只要心不迷失方向,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保持纯洁的本性,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慢慢踱回房里,静静思考着人生。

选择的作文 篇7

  21世纪,这个不平凡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科技正造福着我们的生活,我也受益其中。

  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下,我手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自从来到了共享书店,终于可以大饱眼福了。书店的收银员再也不会时不时地用余光朝我深沉地一瞥;人们三五成群走进书店,店里常常座无虚席,整个书店都被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包裹着,悄悄地居民的文化素养提高了,成年人闲暇时也爱上了读书。

  阳光明媚,滴水湖畔,我和姐姐悠闲地骑着共享单车。风柔柔地拂过我的脸颊,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几只风筝在天空中放飞追逐。一排排的摩拜单车整齐的停靠在马路旁边。迎面驶来两个人,他们和我一样也享受着美好的下午时光。疏不留神,我已经离姐姐有一段距离了,我火速向前赶去。

  周末,妈妈临出门前对爸爸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衣被清洗干净。”可是,到了傍晚,夕日欲颓,爸爸还无动于衷,我不禁抱怨道:“我的作业都快做完了,你怎么还没有行动呢?”爸爸朝我莞尔一笑,指挥我把一盆脏衣服搬到门口,“今天带你去开开眼界。”爸爸神神秘秘地说道。虽然我不知道爸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我还是按照他的'指示照做了。走在大街上周围的行人都用怪异的眼光打量着我们这对父女。我不知所措,爸爸神采飞扬:“再坚持一会儿,马上就要到了。”拐过一个弯,一排洗衣机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目瞪口呆,爸爸依旧笑容可掬,娴熟地拣起衣物,调好水量,掐着手机时间,耐心地等待着衣服的“出炉”。二十分钟后,爸爸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在时代的发展中受益,它奏响了幸福的钟声。我们的时代——共享的时代。

  “阳光的选择——共享……”爸爸翘起了拇指,郑重其事地附和道。

【选择的作文】相关文章:

艰难的选择作文-选择作文01-11

关于选择的作文:选择了执着01-15

母亲的选择作文 - 体裁选择作文01-14

关于选择的作文: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 体裁选择作文01-14

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作文02-03

选择_关于选择的作文550字09-25

选择坚强选择活着作文11-06

选择的作文06-21

选择作文02-08

【精选】选择的作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