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5年走基层转作风征文
【走基层转作风征文_篇一】
正月初三,春风和煦,阳光普照,随县尚市镇社九村周永国的农家楼院里,宾主和乐融融。
周永国忙着招呼客人,烟茶糖瓜果点心一应俱全。盛情难却的是“请橘”,他左手右手不停地抓起一把又一把黄橙橙的橘子塞给客人,催人品尝,说是前几天刚从原产地广东带回来的,正宗的很。
说到橘子,我想起了湖北宜昌诞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诗篇 《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正想入非非,门口又来了客人,原是退休的公办教师邱女士,与儿孙们前来拜年。她儿子在广东办有物流公司,他们也是年前“满载”而归。她接着主人“推销”的橘子说,这种小橘子就是甜,叫砂糖橘蜜糖橘都没说的;此橘以广东为好,广东数佛冈等地为最。
提到佛冈,周永国接过话头:“佛冈产橘子,也产水泥,我在佛冈已经搞了六七年,就是跑运输,送水泥。”
难道那里的水泥也有说法?周永国一口气道出了原委。跑运输是个辛苦活儿,在哪儿都一样,不同的是要有活儿干。佛冈有十多家水泥厂,刚去的时候,厂家正愁着往外运送。当地人虽然是轰轰烈烈的干事,但对送水泥这个“泥饭碗”先不大看好,不想现在竟成了一大产业,变成了“金饭碗”。随州车主加上跟去照理生活的家人、亲朋总有数千人,几家大的运输公司和配套的出租货车的公司都是随州人注册的。随州人多了,当地人对随州也有了了解,知道随州是神农故里、编钟之乡,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他们自己要跑运输也知道来随州购车。送水泥不论袋料、散料、熟料,随州的平板车、罐子车、翻斗车都很管用。他认为自己去的还算早,但搞的并不满意,与他同去的老乡,有的资产已过亿元了。去年他自带了两台车,价值七八十万,再跑几个月,收回成本没有问题。
谈到打算,周永国说,开年后要带妻子过去,但要晚几天走,今年一回家他就赶着订购了一台40多万元的平板车,正月初十才能提货。他儿子去年从部队复员回家,已经学会了开车,打算“子承父业”。至于家里的农田怎么办,周永国指着门前的通组公路和新翻修的堰塘说,现在条件多好,有人抢田种,用不着担心。
不知不觉到了吃饭时间,我不由自主地又剥开一个蜜糖橘,感觉真甜。
【走基层转作风征文_篇二】
龙年正月初五,我回老家给叔爷及长辈们拜年。走在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百多人的村子里,我第一印象是:老屋,老堰,老人,老牛,还有许多只种一季稻谷的老田……村子老了!
我的老家在随南山区,村子实际上是指村里的一个组,住着罗姓和王姓两大族姓,由罗家老屋、罗家湾、王家大湾、王家湾等四个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湾组成,沿一条山冲的北面,在山脚和山洼中一字排开,远看就象一条游动的长龙。
过去生龙活虎、热闹非凡的村子,如今在家常住的只有二十几人了,许多农家的大门是"铁将军"把门,有的已是蛛网密织,从情景上看主人已将老屋当作了记忆的博物馆。叔爷们说,改革开放后,打工经济风起云涌,村子里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便涌入了城市,热闹非凡便存入了村子的记忆。
在罗家老湾一排八间正屋和两间偏屋的土墙黑瓦房子里,我只见到了93岁高龄的三爷和80多岁的生伯等四人,这四人中年龄最小的大叔也有60多岁了。三爷说,今年过年时儿孙们不在家,都在外面忙工作忙生意。这两大家实际上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聚在一起足有20多人。
住在罗家湾的杨大妈,见我来拜年,忙从屋中走到院子,问我在城里的母亲身体可好。今年已经84岁的老人,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她拉着我的手指着门前已经快淤平了的堰塘说,当年她和我母亲在冬天里给这口堰担过塘泥,湾子里人吃喝和农田用水全靠这口堰。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就在老屋的山后,幢幢白墙碧瓦的房屋,点缀在长满青松的山腰和洼里,一座山青水秀的休闲农庄却是生机勃勃。农庄的老板姓傅,他在外打工和做生意获得资金积累后,便租下了村子里半边山和洼,建房挖堰,修路栽树,办起了集餐饮、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农庄。农庄正在改变村民的打工线路和种植习惯。
站在老屋后的山顶,看着这休闲农庄,回想着农村与城市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走过的轨迹,一个富有哲理的念头不断敲击着我的大脑,让我看到了一个老事物的隐退,就是一个新事物的来临——乡村不会老!
【走基层转作风征文_篇三】
夜宿农家听民意,走街串巷访民情,跋山涉水问民生……连日来,铜陵日报社全体采编人员纷纷投身"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深入基层中受教育,在转变作风中改文风,进一步找准了新闻工作者的坐标,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奋进途径。
国庆期间,正在基层蹲点采访的铜陵日报摄美部主任吴启斌说,"这次下基层走得更深了,感受和想象的不一样,越到基层镜头里的画面越生动,人物形象越精彩"。9月24日,他随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科考人员登上快艇,在长江主航道上与科考人员一起观察豚类活动整整一天。接着,又深入山区采访常年坚守在深山里只有7名女职工的"大山里的女子养路站"。吴启斌说:大山里的女子养路工,这些普通人的事迹让我感受很深,跟她们在一起真切地感觉到了那种舍小家顾大家、默默无私奉献的伟大"。吴启斌的感受和感动正是铜陵日报社所有蹲点我的感受和感动。
报社总编辑刘宇飞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动员报告中提出的"让基层意识、群众观念成为我们办报价值理念",已成为铜陵日报社我编辑的自觉行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是铜陵日报社一直坚持的办报传统。铜陵日报社自1982年复刊以来,一直倡导我编辑深入基层一线采写鲜活的稿件,并产生了一批精品佳作:上世纪90年代初为唤起人们改革开放意识,我编辑深入基层采写的《醒来铜陵》系列报道,在全国掀起了一轮思想解放的讨论热潮,系列报道获1991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0年在全体采编人员中开展"我在一线"采访活动,《有种晒脱皮的感觉》系列报道获安徽省新闻奖三等奖;2004年围绕着转作风、下基层、出精品,组织我走访铜陵与无为、南陵等周边地区接壤的铜陵县乡村,采写的《铜陵九榔村:三年规划绘新图》等系列报道获2005年安徽经济新闻奖二等奖;2009年报社为进一步改变采编作风启动了采编人员下基层"蹲点"活动,规定全体采编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每年深入基层厂矿、农村累计不少于一周,接受基层单位的考勤、考核和鉴定,并作为报社长期坚持的一项制度。《讲究技术的"简单劳动》等一组我蹲点稿件获2009年安徽省新闻奖一等奖。几年来,报社总编、副总编带头深入一线走基层,我编辑更是深入新闻一线体察民情、反映民忧,在基层采访中受教育,在实践中转作风。涌现了"我最感动的江淮志愿服务"优秀典型、个人累计献血12次达3000毫升的“铜陵好人”马卫东等一批群众信得过的平民我。通过深入基层采访活动,铜陵日报社锻炼了采编队伍,取得了沉甸甸收获: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在安徽省新闻奖评比中,分别获得4个和3个一等奖,获奖篇数和等次居全省地市报之首。
为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实践中,促进编辑、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铜陵日报社结合这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迅速启动了采编人员走社区,访民生;走企业,访跨越;走学校,访教育;走农村,访统筹;走家庭,访弱势;走园区,访发展;走窗口,访服务的"大走访"活动,建立我社区联系点和乡村联系点制度,开展"金秋铜陵乡村采访行"活动。在《铜陵日报》、《铜陵日报。铜都晨刊》均在一版开辟《一线见闻》或《蹲点纪行》等栏目;在铜陵新闻网开设互动平台及"读者报新闻"栏目、"手机微博"等,增强和读者互动。
用心走基层,俯身"接地气"。"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一批我编辑深入农村社区、矿山井下、园区工地"接地气",有的跟随环卫工乘坐新型环卫车体验环卫设施升级给城市垃圾处理带来的变化;有的背上几十斤重的邮包,骑上摩托车当一天山区"邮递员";有的拿起锄头当一周"菜农";还有的搭汽车换轮渡,踏上与贵池、青阳交界并与枞阳县隔江的郊区大通派出所江心洲治安点,与入户走访办案全靠"两条腿"的社区民警在岛上转了一整天。《环卫车里吹空调垃圾抗上喝咖啡》、《奔走乡间的"绿衣天使"》、《蔬菜基地劳力的断代之忧》、《和悦洲上听"民声"》、《"民情日记本"连民心》等一篇篇"冒着热气"、"带着露珠",浸透广大我编辑汗水与辛劳的新闻作品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
"如果没有走进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事情我们根本不知道。平凡的人生也是绚烂多彩的。"刚走出校门的80后大学生我李莉深有感触地说。为推动"走转改"活动取得实效,铜陵日报社还举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征文竞赛,并建立一系列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编辑我的岗位培训,组织无基层工作经验的编辑我分批分期赴基层联系点驻点,新入职人员正式上岗前必须有基层联系点驻点经历;进一步修改完善考核办法,将下基层采访情况作为编辑我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各项新闻评奖活动重点向深入基层、扎实采访的编辑我和"三贴近"的稿件倾斜,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编辑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改变作风、改进文风。
【走基层转作风征文】相关文章:
走基层征文范文(精选三篇)08-20
梦想在基层绽放的征文范文08-19
梦想在基层绽放600字征文08-19
走基层访万家活动总结07-27
民盟武义县基层委员会“武义民盟30年”主题征文启事08-23
小乌龟的趣事(转)作文09-14
转专业申请书06-08
初中抒情作文:转“爱”08-05
转班申请书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