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站得高死得快-议论文
人往高处走,这固然不错。但是,国馆君奉劝各位量力而行。功力不够,站得越高,后果越严重。
在西周时期数十个诸侯国里,郑国最年轻。
郑国立国之初,本在今天陕西华县一代,后因为西周王朝衰微,郑桓公向东边的东虢国和郐国借了十座城池(大概在今河南境内),然后将郑国的子民复制、粘贴到了过去。史称“桓公寄孥”。
完成迁国之后的郑国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先后灭掉了东虢国和郐国,并不断蚕食周边的小诸侯,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很快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国,成长成为了和其他诸侯实力相当的国家,博得了“春秋小霸”的美名。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郑国和周边强国之间的小诸侯国消亡殆尽,郑国就直接处在了齐、楚、晋各大国的包围之中。
这让郑国非常尴尬,特别是外交上非常被动,每个国家都不能得罪,朝秦暮楚,结果四处碰壁,谁都讨好不了。
楚国和晋国开战,郑国本来认晋国为大哥,却又担心楚国胜利后不会放过自己,私下又派人和楚国发展暧昧关系。结果地下情被发现,两边都都不再认这个小弟。
郑国所在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本来是当初得以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后来让郑国疲于应付,很快就沦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整日提心吊胆,生怕有一天自己被别人顺带就给灭了,惶惶不可终日。
郑国的开篇很辉煌,结局却很惨淡。为什么?因为它所在的地理位置过于优越,而它自己的实力又不足以驾驭。
高处不胜寒,功力不够,就容易摔得很惨。
元朝后期,天下大乱,各路豪杰都对皇帝的宝座垂涎三尺。
经过一番混战,小鱼纷纷死亡,剩下几条比较有名头的大鱼有: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加上已经四肢不全的元王朝,基本处于四分天下的局势。
泱泱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能够占得其中四分之一,搁谁头上,都可以算是走上人生巅峰了。于是,各路起义军的首领纷纷称帝、称王,张士诚称“诚王”,国号大周;陈友谅称帝,国号汉。
在这种势头下,朱元璋岂能落后?换谁都可能会给自己冥思苦想一个更牛气、更拉风的国号出来,至少不能输在了气势上。
但是朱元璋没有,因为在此前有一个叫朱升的给他定了一个九字方针:“缓称王,高筑墙,广积粮。”这九个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认真干活,别瞎嘚飋!”
谁是谁非,历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其实当时各路起义军的实力,朱元璋最弱。但是他却笑到了最后,其中非常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陈友谅、张士诚争先恐后称王称帝之后,过于扎眼,成功吸引了元朝和其他残存起义军的力量,给了朱元璋发展壮大的机会。
事实证明,笑得太早,现实总是会无情地回头给一记响亮的耳光。
古人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一种生存法则,站在和自己能力不配的高地,往往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看过《大秦帝国》的人一定有印象,商鞅在秦国大刀阔斧掀起血雨腥风的变法运动时,他的对手甘龙经常告诫团队的一句话是:“疾风过冈,劲草惟伏。”而商鞅行事则张扬而跋扈,最后虽然变法成功,但是却死无全尸。商鞅被车裂的时候,老甘龙在一旁意味深长地发笑。
有时候,我们或出自虚荣,或其他某种目的,有意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实力、现实不相匹配的高度,结果不是沦为笑话,就是给自己带来麻烦。
一次工作汇报,你连蒙带骗,巧舌如簧,将自己装成很厉害的样子。无论别人信与不信,你都会成为一个笑话,早晚而已。
也有时候,我们斤斤计较,非得在一些眼前的、无关痛痒的事上一争长短。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你才是最强的,别人都是匍匐在你脚下的小虾米。也许当时你确实赢得了些许蝇头微利,却同时输了未来。
更多的时候,我们假装站在高处的时间太久了,连自己也欺骗了。忽然有一天豁然开悟,发现了自己的幻觉和现实的差距,顿时觉得世界一片昏暗,生无可恋。
郑国的衰亡,在于把自己暴露在了一块太优越、太扎眼的位置上;朱元璋的胜利在于大家致力于表面的争夺时,他在勤练内功。
在今天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里,我们都有些急不可耐。担心自己内力不够的少,期盼站在风口飞起来的多;愿意耐心等待,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少,希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多。
我们都一心一意爬向高处,唯恐落后他人一步。
然而,高处风大,体量不够,容易坠入深渊。
【站得高死得快-议论文】相关文章:
站得高,看得远高中作文(精选25篇)06-25
快与慢议论文01-18
快与慢议论文11-28
快与慢优秀议论文01-27
关于快与慢的议论文01-22
高中快与慢的议论文11-07
议论文作文:快与慢01-27
描写快与慢的议论文01-29
高中快与慢议论文10-28
死得安乐的哲理故事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