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人乃大哲理故事

时间:2025-01-08 14:29:56 林惜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容人乃大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是一种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作者通过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容人乃大哲理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容人乃大哲理故事

  故事内容

  有一个人,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屡遭同学欺负。

  当时,他的书桌,面窗而置,且紧挨着窗户,而他同学的书桌,放置在离窗户稍远的地方。于是,这个同学便不干了,愤怒地对他说,我案头的光,都是从这孔窗户射进来的,你挡在这里,不就挡了我的光了吗?你说,这不是无理取闹吗?可是,这个人却不愠不怒,问,哪,我的桌子该放哪里?放在那边去!同学一指床头的位置。他居然二话没说,就真的把桌子搬到了床边。

  夜里,他读书,同学又不干了,奚落他,说,白天不好好读书,到夜里就磨磨唧唧,你还让人睡觉不?他又没有做任何辩解,退居一隅,悄悄默诵。

  他的同学后来怎么样了,没有人知道。但这个人名字,我若是报出来,吓你一跳,他就是大清一代名臣:曾国藩。

  乾隆年间,有一个叫董文敏的人,家里很穷,为了求取功名,背着行李徒步往京师赶考。有一天,他走得精疲力竭,正好看到一条船,便恳求船家捎上他。在征求了客人的意见后,船家同意让他坐在舵旁。然而,一路上,他絮絮叨叨,四书五经背个没完没了。

  客人们不高兴了,觉得董文敏太闹,扰了他们的兴致。这其中,有兄弟俩,是富家子弟,也是上京赶考的,当他们听说董文敏也要去赶考,觉得有点玷辱他俩。于是,兄弟二人,对着董文敏便是一番奚落,大意是像你这么穷酸的人,也要去赶考,趁早滚吧。董文敏二话没说,就真“滚”了,他弃了船,继续徒步赶路,所不同的是,他可以自由自在地背书,再不会有人搅扰他了。

  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穷酸的董文敏,乡试会试连连告捷,最后,居然中了探花。后来外放四川做官,官至布政使。更没想到的是,原来讥讽他的兄弟中,哥哥也做了官,也在四川,却恰好在董文敏的手下。昔日曾经被自己羞辱过的人,现在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了,哥哥觉得混不下去了,于是,决定辞官回家。哪曾想,董文敏知道后,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前韩信受胯下之辱尚且不记仇,难道我还不如古人,你千万可别在意啊。

  真正的大器皿,不在器形有多大,而在于能容得多。正所谓,大器能容。一个人,若是斤斤计较,必然使自己拘于得失,困于得失,眼光流于琐碎和浅近;一个人,若睚眦必报,必然会让自己止于小肚鸡肠,滞于浅仇深怨,心性也会陷入局促和褊狭。

  有时候,容人就是纳己。你容得下形形色色的人,就是在内心深处,悦纳一个又一个自己。最后,看起来像是容下了别人,实际上,是自己给自己松了绑。

  容人,终成大。大者,即大快活,大自由,大心性,大智慧,最后抵达的是,人生辽遥无际涯的大意境。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容人乃大”在中华民族修身养性、砥砺品行的源流中具有长久的意义。它强调了宽容和包容在团结奋进中的重要性,是增加阅历、历练成熟的必然过程。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物都具备容人容事的气量,例如管鲍之交、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尺巷的故事等,都体现了宽容和包容的重要性。

  实际应用场景

  在实际生活中,“容人乃大”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尤其是在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中。宽容和包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促进团结协作,增加成功的几率。例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宽容对待同事的不同意见和错误,不仅能够维护团队的和谐,还能提升整体的效率和创造力。

【容人乃大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小故事大哲理02-19

精彩的大哲理小故事02-22

小故事大哲理(精选40篇)03-12

小故事大哲理15篇03-29

十大管理经典哲理故事04-26

哲理的故事及哲理03-22

十大经典哲理故事(精选15篇)05-26

经典哲理故事02-21

经典的哲理故事01-17

哲理的故事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