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理故事

时间:2022-08-02 03:20:48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经典哲理故事(15篇)

经典哲理故事1

  山里的农场住着祖孙俩。

经典哲理故事(15篇)

  每天早晨,爷爷都会早早起来,在餐桌旁诵读一本圣典。孙子也照样学样地在一旁模仿。

  一天孙子禁不住问爷爷:“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诵读这本圣典,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到全部读懂,而且读懂的那部分,合上书就忘个精光。您说读这个有用吗?”

  爷爷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转身把煤炭从盛煤的篮子里放入火炉,他告诉孙子:“你把这篮子拿到河边,给我带一篮水回来。”

  男孩照着爷爷的吩咐做了,可是在他到家之前,水就从篮子里漏光了。爷爷见状笑着说:“你下次应该走快点。”说着,又让孙子回到河边,进行第二次的.尝试。

  这次男孩跑得更快了,但是在他回家之前篮子还是再一次地漏空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爷爷竹篮是打不了水的,他想要个桶打水。

  老人说:“我要的不是一桶水,是一篮水。你还是没尽力啊。”这次他来到门外,监督男孩的再一次尝试。

  虽然知道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男孩还是想让爷爷看见他已经尽了全力。男孩把篮子深深地浸入河中,提起后拼命往家跑。但是跑到爷爷面前时,篮子依然没水存下来。他喘着粗气对老人说:“爷爷您看,一点用也没有啊!”

  “你觉得没用吗?”老人说,“看看这篮子。”

  男孩这才疑惑地看着篮子,猛然意识到篮子跟他刚拿到手里的时候不一样了——这不是那个盛过煤炭的脏篮子了,它已经变得从里到外都干干净净。

  爷爷这才对男孩说:“孩子,你也许读不懂或者记不住圣典里讲的东西,但是在你诵读它的时候,从内心到外表都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世上没有无用功,竹篮打水也不空啊。”

经典哲理故事2

  一只鹰在追捕一只麻雀,走投无路时,麻雀突然看到一间宽敞的屋子,便飞了进去。

  就在这时,外面起风了,屋门被紧紧地关上。

  外面已经没有危险,麻雀想出去。

  但是它刚刚飞到窗户那儿,就被窗上的'玻璃重重地撞了一下,它眼冒金星,掉在地上。

  休息了一会它又飞了起来,使出更大的劲儿向窗户飞去,这一回撞得更惨,它半天都无法重新飞起来。

  接连一个多小时,它都在作着尝试,但是毫无效果。

  它精疲力竭,绝望地跌落在地上。

  临死之前它才发现,门下面有一道透光的缝儿,刚好够它通过,可惜它连一丝挣扎到门前的力气都没有了。

  它眼睁睁死在了出路跟前。

  这只麻雀就像某些好高骛远的人。

  “高处着眼”诚然很好,然而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时候,我们还得“低处着手”。

  被伟大理想毁灭掉的人,远比被渺小理想毁灭掉的人多,原因就在这里。

经典哲理故事3

  一.太阳升起的时候,非洲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奔跑了。狮子知道如果它赶不上最慢的羚羊,就会饿死。对羚羊来说,它们也知道如果自己跑不过最快的狮子,就会全部被吃掉。

  启示:出生时,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长大以后,随着环境的变化,有的会变成狮子,有的会变成羚羊。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所面对的竞争和求生的挑战都是一样的。

  因此,你一定要有跑赢别人的智慧和勇气,否则不是饿死,就是被吃掉。这是一则有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其中包含的智慧可以应用在人生的方方面面。

  二、年轻人不小心将酒店的地毯烧了三个小洞,退房时服务员说根据酒店规定,每个洞要赔偿100元。年轻人:确定是一个洞100元吗?服务员:是。年轻人点燃烟头将三个小洞烧成一大洞。

  启示:1、考核标准在哪里,人们的行动就在哪里;2、不要光站在自己的角度订立标准;3、漏洞有时是致命的。

  三、一士兵遭到敌军突袭后逃到了山洞。敌军在身后紧追,他躲在洞中祈祷不被敌人发现。突然胳膊被狠狠地蛰了一下,原来是只蜘蛛,他刚要捏死,突然心生怜悯,就放了它。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织了一张新网,敌军追到山洞见到完好的`蜘蛛网,猜想洞中无人就走了。

  启示: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四、父亲丢了块表,他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等他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的坐着,一会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启示:我们越是焦躁的寻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经典哲理故事4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世间最快的东西,一定是时间,就像此时,刚刚过了立秋,后日就是白露了,一夜之间,稻子黄了、归仓了,柿子红了。

  我,的确不是那个仗剑走天涯的少年了,小半生,掰着手指,也就过了。从前,喜欢和人争执,凡事见个高低,面红耳赤,现在连话也懒得多说了。看惯了、看淡了,也就沉默了。从前,喜欢什么都写在脸上,喜怒哀乐,不加掩饰,现在脸都僵着,一种职业的笑,好假,却收敛不了。但凡种种,都是现世安稳的样子。

  不喜欢闹腾腾的社会,当所有人往热闹处赶,自己却逆向而行,只是一个人,也不觉得有多孤独。那些喜气洋洋的迎来送往,看起来多余了,倒腾来,倒腾去,我还是原来的我,始终还是一个人默默努力,始终坚信人生最大的贵人就是我自己。与人交往,平淡如水,不再把酒言欢,偶尔小酒一杯,也上头,哪怕有人怒激,也无动于衷,对身体的爱,胜过酒席间的朋友之情。

  不喜欢无聊的肥皂剧。生活阅历多了,本身就是一部剧本,自己写,自己导演,自己唱主角。当然,也不反对那些为剧情人物担忧的人,因为不在乎,还觉得好笑。如果可以,更愿意一个人坐在时光一隅,敲打属于自己的文字,或许,不成章节,但也消遣了时间,回忆了一段真实的内心故事。

  更喜欢朴素了。好几年都不再逛街,穿着打扮自己舒心就行,不太在意别人的眼神。生活是过给自己看,不是被别人左右。虽然不我行我素,但追寻简单朴素,哪怕穿着有些过时,但降低了洋气的回头率,这样,挺好的。

  那些成功和失败,也忘记了一些;那追逐功名利禄的躁动少了一些,多了追求安静的想法。或许是因为记忆力在退化,或许是真的学会了放下。内心仍旧有憧憬,但不是很高大上,只是心存一座静谧的小院,可以坐看云卷云舒、夕阳西下。闲暇时候,想种一片花花草草,把日子过成一首诗。

  不再做人云亦云的人,对那些中伤自己的话,也学会了忍让。有人告诉我,谁谁谁做了什么大事,谁谁谁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心情都是波澜不惊的样子。自己内心都藏着一大堆的东西,如果再去接受别人的东西,那就超负荷了,每天背着包袱上路,这不是我想要的样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物克一物,何必自寻烦恼,所有的流言蜚语,都止于平常。

  对钱也不够敏感了。钱够用就好了,毕竟不是万能的。再多的钱,买不到真正的'爱情,换不到父母的长命百岁,战胜不了时光的流逝。如果苦苦追求钱,也就是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字,仅此而已。

  当然,走过半生,懂得了淡看人生,坦然面世,并不是生命的堕落,而是生命的沉淀和升华。此刻,做人做事,更加有主见了;目标不好高骛远,而是更加清晰了;遇事,不是走向极端,而是懂得了运筹帷幄了。

  走过半生,心仍旧少年,有梦,有情,有心,有爱,给别人温暖,也给自己温暖。

  愿你,走过小半生的时间,还能怀着少年的理想上路,用最好的方式打拼,做最美的自己。

经典哲理故事5

  哲理小故事3: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小故事大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经典哲理故事6

  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对自己充满自信是可取的;但过分的自信则成为了自负,这是非常不利的。小鸟蛋在一次又一次“畅通无阻”之后,过于沉浸于自己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不能自拔,于是盲目自大,更加猖狂。他从来都没有看清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以至于敢与强大自己百倍的石头碰撞,所以它的结局就只能是自取灭亡。

  这种结局当然是咎由自取,希望它的下场能够给每一个人敲响警钟——适时地认清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谦虚谨慎才不致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处境。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老子为师请教学问。在谈到怎样为人处世时,老子说了一句话:“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善于做生意的人,总是把珍贵的宝货隐藏起来,不让人轻易看到;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往往在表面上显得很愚笨。

  老子的这句话中其实隐含着做人的深刻道理,他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傲慢无礼,务必谦虚谨慎;过分自高自大或对人炫耀自己的能力,是非常有害的。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是自然界的道理;“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人世间的常情。不管一个人的才华多么出众,但如果他喜欢自我炫耀、骄傲自大都必然招致别人的反感,最终吃大亏而不自知。而那些本领不高却狂妄自大的“半瓶醋”,则更加令人贻笑大方了。

  所以,人立身处世,必须谦虚谨慎,温良恭让,善于隐匿,虚怀若谷,不矜功自夸,不肆意张扬,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并受到别人的欢迎和拥戴。

经典哲理故事7

  有个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过年回老家,给父亲买了双名牌皮鞋。父亲穿上皮鞋,在村子里不停地转悠,只要碰到人,就指着脚上油光锃亮的皮鞋说:“孩子长大了,能挣钱了,给我买了双皮鞋。”父亲整整转了一下午,天黑才回家。

  年轻人看在眼里,心里很内疚:自己为父亲做得太少了—比如,从没给父亲洗过脚,从没给父亲做过饭……想到这,年轻人让母亲烧了盆热水,他要给父亲洗脚。父亲听后却一愣,怎么也不肯让儿子洗,年轻人没办法,只好默默地退出了房间。

  在门外,他听到了父母小声的对话,母亲埋怨道:“鞋小了一号,不让你穿,你偏要穿,看把脚磨的`,都磨出血泡了。”父亲说:“孩子买的皮鞋,别说是小一号,就是脚镣,我也会穿到脚上的。”年轻人闯进房间,灯光下,只见父亲的脚果然磨破了……

  父母的爱,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经典哲理故事8

  五枚金币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秘诀2: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经典哲理故事9

  故事:

  耶稣在迦白农讲道,有4个人抬了一个瘫痪的人来见他。因为人多,无法近前,他们就拆了屋顶,用褥子把病人缒下去。

  耶稣看见了他们的信心,就医好了那个人的病。

  寓意:

  《圣经》上没有说明这4个人是谁,我们无从知道他们的姓名,但我认为这并不重要,因为上帝一定会将他们的名字记在那本美丽的大册子上。

  在一名软弱有病的朋友身上,他们表现出了无比的爱心。我几乎可以想像他们不得其门而入的焦灼,以及4颗脑袋聚在一起商议时的'可爱样子,他们竟然想出了这种新鲜方法。

  是的,如你所想的,对世人表示出博大的爱,是我在此要告诫给你的,但这还不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当他们有爱心的时候,同时也附上了行动。

  很多人都保持着爱心,但却没有将其付诸于行动,而让其在思想中腐烂了,甚至在需要付出的时候也显得很茫然,其实这恰恰证明了他们缺少真正博爱的胸怀。

  所以,有爱心很容易,但将爱心付诸行动却很难。

经典哲理故事10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时,有一天四比丘,坐在树下,互相讨论:世间所有一切,何事最苦?甲比丘说:天下最苦,就是淫欲。乙比丘接看说:世间瞋恨最苦。丙比丘不以为然说:淫欲、瞋恨,比不过饥渴的痛苦。丁比丘摇头说:你们说的都比不上惊怖的痛苦。四比丘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佛有他心通、宿命通,观察四比丘得度机缘已到,于是来到四比丘前问说:诸位此丘,正在讨论何事?四比丘向佛顶礼后,禀告刚才所争论的问题。佛开示说:你们都不知苦的根本真义,天下诸苦,皆由于有色身,有了假身,就有饥渴、寒热、瞋恚、惊怖、、怨祸等外苦,所以假身是众苦的`根本,祸患的元凶。至于内苦,更是劳心忧畏,苦恼万端。须知三界众生,无不弱肉强食,互相残杀,因此在六道中,生死轮回,受苦无穷,皆是由于有假身所致,若无假身,苦从何来?若想离苦,须求寂灭(不生不灭,万缘寂静),收摄妄心,不起妄念,正念相继,淡泊守道,便可證得涅槃寂静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最乐。

   于是佛说了一首偈: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我为世尊,长解无忧,正度三有,独降众魔。

   佛说偈后,又告诉四比丘一段宿缘:

   过去久远无数世时,有五通比丘(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名叫精进力,在山中树下,精进求道。这时有鸽、乌鸦、毒蛇、山鹿等四禽,白天出外求食,夜晚回来依附于比丘周围,日子过得很安稳。

   有一夜,这四禽互相问说:世间最苦是什么?乌鸦说:饥渴最苦,当饥渴时,四肢无力,眼前发黑,心不安宁,于是就不顾刀箭一切危险,投身罗网,因此我们都因觅食而丧身,所以说饥渴最苦。鸽子说:淫欲最苦,当烧身,就无所顾忌,明知会害身丧命,也在所不惜。毒蛇说:瞋恨最苦,瞋心一起,不论亲疏,也能杀人,又能自杀。山鹿说:惊怖最苦,我游住山林,心常惊惧猎师以及豺狼虎豹来捕杀,一有风吹草动,就嚇得心惊胆破,此时虽是母子,亦不相照顾,而独自跳坑上岸逃命,所以说,惊怖最苦。

   精进力比丘听后说道:你们说的都是枝末问题,不明苦本,天下最苦,莫过有假身,身是苦器,有了假身,就有无量的忧愁畏惧。因此,我舍俗学道,修断烦恼,不贪爱色身,愿断苦本,證得涅槃真乐。涅槃真乐就是寂灭无形,不生不灭,永无忧患,这才是真正大安乐。四禽听后,心开意解。

   佛告四比丘说:当时精进力比丘是我的前身,四禽是你们四人的前身,前世已闻过苦本真义,如何今日仍然执迷不悟?四比丘听后,惭愧自责。因有过去这段因缘,今日又蒙佛开示,于是就在佛前,證得阿罗汉果。

经典哲理故事11

  达尔文的童年

  有一个孩子,功课差极了,老师说他的智力有问题。看上去,孩子的确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看着花草小虫很长时间。他的父亲教训他:“除了喜欢打猎、养狗、捉老鼠以外,你什么都不操心,将来会有辱你自己,也会辱没我们整个家庭。”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这个学习成绩平平、行为怪异的兄弟。他在家庭中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但是他的母亲爱他,她想如果孩子没有那些乐趣,不知道他的生活还会有什么色彩。她对丈夫说:“你这样对他不公平,让他慢慢学会改变吧。”丈夫说:“你这不是教育,你会毁了他的一生。”但她却固执己见,他是她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鼓励。

  她支持孩子到花园中去,还让孩子的姐姐也去。母亲耍了一个小心机,她对孩子和他的姐姐说:“比一下吧,孩子,看谁从花瓣上先认出这是什么花?”孩子要是比他的姐姐认得快,妈妈就吻他一下。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无法回答的一些问题。他开始整天研究花园的植物、蝴蝶,甚至观察到了蝴蝶翅膀上的斑点的数量。

  对于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觉得不可理喻。认为那种怜爱是无助无望的,除了暂时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无益处。

  但是,就是这位醉心于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后成为了生物学家,创立了著名的“进化论”。他就是达尔文。

  精彩哲思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一个人总会有自己的兴趣,兴趣就是最佳的发展方向,也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知道,只有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才能实现你所确定的终生奋斗目标。但这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首先要问问你自己的兴趣所在。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事业的目标,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办法,百折不挠地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醉如痴。爱迪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难怪他会成大事。

  很多人往往一时很难弄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或擅长什么,这就需要你在实践中善于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不断地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此才能取之所长、避之所短,进而取得成功。

  作家斯贝克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作家,曾几次改行。开始,因为他身高一米九多,爱上了篮球运动,成为市男子篮球队员。因为球技一般,年龄渐长,又改行当了专业画家。他的画技也无过人之处,当他给报刊绘画时,偶尔也写点短文,终于发现自己的写作才能,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发现和准确判断自己的兴趣所在,可以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兴趣归于某种兴趣类型,并与相应的职业对比,可以帮助你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所以,若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此才能使你的事业如虎添翼,顺利到达成功彼岸。

  慧语箴言

  一个人总会有自己的兴趣,兴趣就是最佳的发展方向,也是最好的老师。

经典哲理故事12

  女儿拿出一双坏掉的鞋子,比了比鞋头开口的位置,想要去买鞋。这是我的家规:坏了才能买,而且要有证物。提及证据,女儿有气,说我是吝啬鬼兼守财奴。其实,我只是想给他们一份一生受用的礼物罢了。

  女儿二话不说,拿出一份打印的数据给我,是一款新上市的漂亮鞋子。她微服出巡,查过一遍,很喜欢,当晚约好同学,就去订了。这分明是先斩后奏嘛,我有些不悦,忍住气小声地问明价钱,一听之下就令我咋舌了。

  我结结巴巴起来,口中嚷着女儿告诉我的.价钱,3……3000多元(新台币,下同)呀,那可是我购买鞋子的3倍预算。

  我灵光一闪,想到开体育用品店的朋友,拨了一通电话,说明来意。他说鞋子是当季新款,他愿意提供7折售价,但让我不妨等一等,因为这款鞋只有4间直营店有售,现在一律统一价,不打折。

  我把这则好消息告诉女儿,她竟不领情地摇头:“我跟小毛约好了。”

  “可以改呀,等一两天差1000元咧。”

  我的省钱攻势显然无效,她还是执意当晚成行,看来多花1000元也在所不惜。我听了更加冒火,但火苗窜了上来又被我迅速压制下去,我平心静气地问她:“真的非现在买不成?”

  她点点头。

  “抱歉,果真如此,这笔钱请你自己付。”

  “自己付?我哪有钱?”

  她也不高兴了。我说:“如果要我付钱,只有一个条件。”我边讲边打开书柜,取出我的新作品,堆了起来,用绳子绑住,系紧,交到女儿手上。

  “这是干嘛?”

  我开始捉住与她讲理的窍门了,语气平和地说:“卖掉它,这一本书定价250元,我的版税是区区少得可怜的25元,40本刚好可以筹措差价的1000元。”

  女儿走了过来,大声嚷着:“这么重,卖给谁呀?等两天就等两天啦。”

  这件事成了我的经典教养范例,我坚持价值观的培养比分数重要得多,培养价值观的好方法之一,便是教孩子懂得理清“想要”,还是“需要”。

  坏掉是关键。坏了该买,否则无鞋可穿,就是“需要”。

  有了鞋之后,还是一买再买,买了又买,流行就买,就是“想要”,它是虚荣心与欲望的表现。遇上这种情形,我不付钱,因为长久下来,孩子会以为真有“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如果“想要”的非要不可时,我会请他们自己付钱。这样一来,势必得花掉他们不少积存的零用钱,他们当然舍不得,因而不买。

  我问他们:“如果爸爸常常用30万元的薪水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毫无节制,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父亲?”

  女儿迟疑了一下,说出答案:“那叫烂爸爸,我们会饿肚子!”

  “我为了当好爸爸,所以不敢乱花钱;你是好女儿,应该也不会乱花钱吧?”

  我不知道我的说法在女儿心中烙印了什么,但这最重要的一课真的非教不可。

  我告诉女儿:“你只需要1万元的生活费,因此3万元的工作,便可以同意试一试了。但是如果花费是5万元,势必得找8万元的工作。请问3万元的工作好找?还是8万?”女儿当然明白答案了。

  人生不只收入,其实还有消费,两者相减之后得到“正”数,才是赢家,否则为五斗米折腰,可是很容易化身成为夸父的,追不上太阳,最后饥渴而死。

经典哲理故事13

  起初,我想进大学,想得要死。

  随后,我巴不得大学赶快毕业。

  接着,我想结婚,想有小孩,想得要死。

  再来,我又巴望小孩快点长大,好让我回去上班。

  之后,我每天想着退休,想得要死。现在,我真的快要死了。

  忽然间,我突然明白了———我忘了真正去生活。

  如果我能再活一回,我会试着多犯点错误,我将不再追求完美,我会轻松一点,愚笨一点。

  其实,很多事都可以不必太认真,我应该疯狂一点。

  我会抓住更多的机会,旅行更多的.地方,爬更多山,趟更多的河,去更多我没去过的地方。

  我还要吃更多的冰淇淋。

  我愿意去面对更多实际的问题,而不要只在脑子里想象。

  你看,我就是那些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平平稳稳活过一天又一天的人。

  如果能从头再来,我要经历更多只属于自己的时刻。

  我曾经是那种没有电吹风、防晒霜、牙具与雨伞就出不了门的人。如果能重新开始,我要旅行得更轻松简单。

  我要从春天开始就光着脚丫,直到秋末;我要欣赏更多的日出日落;我要与更多小孩滚在一起———如果能再活一次的话。

  可是,你瞧,我已经无法重新来过。

经典哲理故事14

  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秘诀4: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经典哲理故事15

  有一位富翁,整日闷闷不乐,愁眉不展。

  一天,富翁贴出告示:谁能够给「完美人生」一个准确答案,将会得到他的巨额奖赏。

  要求就是:这个答案必须能够适用在任何一种情况,包括示意、得意、快乐、烦恼、成功、失败……

  几天里来了许多人,也给出了许多答案,但没有一个答案令富翁满意。

  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位尼姑。她对富翁说:“三天后,我会给你一个完美而又令你满意的答案。”

  三天后,尼姑献给富翁一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一切都会过去。」

  禅中道义:人生本来就有起有落,有得有失、有好有坏,这原本是生命的常态,然而这一切终将都会成为过去。面对生活,待机而动是虚掷光阴、是不可取的'行为。生活是不能等待的,随时随地都要随着因缘际遇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顺逆成败,都能让人得到新的经验和成长,那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禅宗第三祖僧灿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憎爱,洞然明白。”所以,不必将顺逆成败看得过重:在逆境时,不要自暴自弃;在顺境时,也绝不可得意忘形。

【经典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哲理的故事及哲理03-22

哲理故事及蕴含的哲理01-28

哲理故事大全-经典哲理故事三篇03-15

哲理故事大全-经典哲理故事3篇03-15

哲理故事01-14

哲理故事精选01-28

经典的哲理故事精选02-01

经典哲理故事01-28

经典的哲理故事01-28

哲理的故事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