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通用10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 1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 2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有吃月饼的习惯。
在中秋节这一天里吃月饼,可是流传了一段传奇的故事。那是一个神秘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在七仙女急忙的赶着回宫的时候,因为疏忽,给董永留下了一个儿子,从此,董永的儿子就被丢弃在了人间,不得回到天庭。时间慢慢的流逝,来到了一年中的农历八月十五,这董永的儿子看到村庄里的小孩子们在村头的一棵大桂树下尽情地玩耍,他也想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和他们一起欢欢乐乐,和他们一起凑热闹,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当他走过去的时候,这班天真无瑕的孩子们,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一起玩,和他一起欢欢乐乐,和他一起凑热闹,反而是不理彩他,不放他在眼里,鄙视他,而且还用难听的语言攻击他。骂他是个没妈、没家庭教养的野孩子,他听了之后,感到十分伤心和失落,觉得自己十分命苦,于是,便产生了幻觉,昏倒了在地上。当他醒来的时候,他模模糊糊地坐在了大桂树下面,还是感到一脸的委屈,在一脸委屈过后,便是放声的失声大哭,好像响彻了这整个天际。或许是他真的有感动天神的能力吧!无意间,这嚎啕大哭的声音,惊动了天神吴刚,他忍受不了自己良心的消遣,便偷偷地拿出了登云的鞋子,轻声地对董永的儿子说道:〞若是你想见到你的亲妈妈,便把月下的鞋子给穿上。〞董永的儿子听了之后,便按吩咐穿上了登云鞋,不一会儿,这登云鞋便起到了飞行的作用,带着董永的儿子飞上了天空。
董永的儿子来到天空后,便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天宫,当他来到一处没人的地方时,便看见了七仙女。这时候,七仙女左顾右盼,在确定旁边没有人的情况下,飞快地来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身边,那时候的七仙女,既是喜又是悲,不知高兴还是伤心好,为了补偿这孩子的失去的照顾,七仙女为孩子做了一个香喷喷的饼,让孩子吃上了。七仙女亲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放上了一点花生米、核桃仁,用着美味可口的花生米、核桃仁做成了馅儿,把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圆圆的饼,就像天边的圆月一样,十分饱满,十分团圆,满怀兴致地端到孩子嘴边。但是,当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之后,感到了一身气愤,怒冲天地说道:〞这七仙女,真是太放肆了!〞说完,便立即命令他身边的麒麟,把董永的儿子放流到了人间,就这样,董永的儿子再一次沦落到了人间里,又继续过着寒寒暄喧的生活,但是,这一次,他没有选择放弃,没有选择秃废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终于可以看见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知道原来自己还有一个这么疼爱他的亲生母亲,在这一原因的促使之下,他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心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很大作为的人,让自己的亲生母亲在天庭上能够看见自己的辉煌成就,把这一份辉煌成就献给自己的.亲生母亲,让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他而感到骄傲自豪。之后,董永的儿子也慢慢地长大,变得聪明起来,十分吃得了苦,努力地学知识,努力地读书,最终,他得到了一个官位,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过上了好的日子,开始了官员生涯,他也纷纷宣导他的理念,为了纪念他的亲生妈妈――七仙女,他叫齐了各个州、各个县的百姓们在农历的8月15这天,纷纷来效仿他,效仿他做的月饼,把这月饼摆在月亮之下,以示怀念自己的亲人。
这月饼就像天上的圆月一般,所以,后人们就称它为月饼。吃了这圆圆的月饼,人们就能够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共度平安,即使分隔千万里,也有着共同的心愿,一起向往美好,一起向往美好的憧憬。
这个风俗习惯,一直流传至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人们都会约上一家老少,聚集在月光之下,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一起共度天伦之乐。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 3
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节的赏月习俗
1、在古代,由于北京,广东和江浙这三个地方相隔比较远,而且各地的信息交流比较不便,导致三地过中秋节的习俗都有比较大的.不一样,但是现在虽然三地的距离没有,但是信息交流比较发达,各地过节的时候都是取长补短,目的就让家人更加开心,所以三个地方过节的系习俗都变得差不多。团聚和欢乐始终是他们的核心。
2、三地赏月时候,都喜欢登楼吃东西。广东人比较喜欢一般登楼看月,一边吃东西庆祝,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有这么一段:“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3、三地赏月的时候都喜欢选择人多热闹的地方,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是人月两团圆的好日子,赏月必不可少。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北京人喜欢一边看电视里面的中秋节目,一边赏月,北京人也喜欢到街上去趁热闹,选择一个能全家人聚在一起,又能和其他人同乐的地方。
4、三地赏月的时候都喜欢选择有寓意的食物。例如苹果寓意平安,月饼寓意人月团圆。江浙人赏月时候主要以吃东西为主,一边看着月亮,一边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是主角,让家人人月团圆。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 4
围绕中秋节,自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民间习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中秋节吃月饼,与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是一样的。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唐代已有,但以月饼为食名并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的却是宋代的事。中秋节。北宋皇家中秋喜食一种“宫饼”,民间俗称“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内有酥、伊。”第一次提到“月饼”这个名字。相传元朝末年,人们还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制作月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面包师们就已经将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刷在月饼上。一位清代文人形容:“月饼是桃肉馅,冰淇淋是蔗糖糖霜。”看起来和现在的月饼挺像的。近代已有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制作更用心,馅料精致,外形美观。月饼作为吉祥和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赏月的习俗。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十分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中秋节更盛行赏月。这一天,“家家装台亭,百姓争占酒楼赏月”。明清时期,宫廷和民间的'祭月、赏月活动更为广泛。我国各地仍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文人雅士对赏月情有独钟。他们登塔乘船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以象征团圆的十五轮明月,来衬托他游走异乡的思绪;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醉酒时写下了《水调歌头》,以月圆月缺来比喻人的离合。时至今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天上明月的美景,仍然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外,不同地区的人们还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俗来庆祝中秋节,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不同中秋习俗。例如,在南方的许多地区,中秋节赏桂观潮已成为一种流行。在老北京,流行和兔孩玩耍。此外,广州还有树中秋,安徽有烧楼,香港有舞火龙。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 5
中秋的来历:月亮和太阳是兄妹,它们每天早晚都按时值班。月亮有点嫉傉了,因为自己值班的时候自己只能露出半边身子或一点点身子,而太阳呢?每天值班都可以气质昂扬露出全部身子,暖洋洋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月亮在每年的365或366天都不能把全身展示出来,就这样,月亮渐渐的不值班了。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就到月亮宫里恳求月亮继续上班,月亮却说:“你们这帮忘恩负义的坏家伙,我辛辛苦苦给你们值班,你们只让我露一点点身子,但是,太阳每天值的班不多,你们还让它那么威风的露全身,天理何在啊!”玉皇大帝答应月亮可以露出全身,但是,又把太阳封为世大天神,是月亮的上级。太阳不想让月亮宏占自己露全身的威风,就去命令月亮:“以后你不许露全身出来。”月亮说:“为什么啊?这是三界主宰玉皇大帝让我露全身的,你敢违抗他的命令吗?”太阳不想再争辩了,就到王宫那说了一大堆让月亮露全身的坏处。玉皇大帝下了一道圣旨:不许让月亮露全身,但月亮不能不值班,如果月亮不值班或值班时露出全身的话就开斩。这样残酷的圣旨让月亮收到了,这道圣旨对月亮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而对太阳来说,这道圣旨让它一跳高蹦十公里。
月亮就是不遵旨意,就是不值班,太阳说要开斩,但是月亮仍然不在乎,玉皇大帝吓唬月亮说:“如果你再不上班,可要真的开斩啦。”月亮还是装作没听见,玉皇大帝当然是不能杀月亮的,因为如果杀了月亮,人们就会进行反抗,这样下去,人类就不会遵守玉皇大帝的旨意,就可能会造成三界大乱。
玉皇大帝无可奈何,就让月亮每天值班的时候露全身,但是太阳又缠着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只好把让月亮在全年中的'一天值班时露全身,但是这一天究竟要定在哪一天呢?玉皇大帝就把这一天定在人间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人间到八月十五的时候,人们看见月亮圆了。就欢呼了起来:“啊哦,月亮又能露全身了。”
可是,在八月十六那天晚,月亮又不圆了,八月十七的时候,月亮也不圆了,人类就知道每年只有一天月亮才圆。从此,人类就把八月十五这一天叫做中秋节,并制作了一种像月亮一样圆的厚饼,这种厚饼的中间夹着各种食物,饼面上刻着这种厚饼的出产厂家的名称。人类就把这种厚饼叫做月饼,年年过中秋人们都养成了吃月饼的好习惯。就这样,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民族习俗就诞生了,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 6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
我喜欢中秋节。中秋中秋,秋天之中。从古至今,中秋节有不少传说。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传说是朱元璋月饼起义。相传在朱元璋那个时候,有一次,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而信息无法送出城外,于是以互赠饼子的办法把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字条夹在饼中传递消息,因而俗称朱元璋月饼起义。后起义成功,朱元璋命下属把藏字条的饼子当做点心赠给民众,后称之为月饼。往后,月饼越做越小,越做越精细。于中秋之夜,把枣红色的月饼往白玉盘中一摆,煞是好看。
中秋之时,秋叶已尽数凋零掉落。即使还有坚持的'叶子,也已经黄透半边天。于中秋,月亮愈发明亮,世上所有的珍奇在明月面前都黯然失色。月,亮如东海龙宫之中的夜明珠,它的光亮仿佛被树叶托着,黄叶也变得万分可爱。
每当中秋团圆,不管多忙,一家人总会聚到一起。坐在外面,摆个桌子,桌子上白瓷盘放着月饼——枣泥总是比较先被吃完的,其次是豆沙……比较不受待见的是五仁月饼——常被我们这些小辈嫌弃,却进了长辈的口中……月亮和白瓷盘是多么相像,我们仿佛也能看到,在月亮上,嫦娥翩翩起舞,月兔就在旁边,雪白的绒毛像蒲公英一样,仿佛一吹就散……食月饼,伴清风,赏明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中秋,便是人欢合,月阴园。清冷的月光照在团圆的家人身上,仿佛也变得温暖起来。即使是不能回家的游子,看向月亮,也能想起家里的一切……
我喜中秋,喜明月,更喜团圆。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 7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极为重要且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尤其是秋夕祭月这一古老习俗。最初,“祭月节”的节期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一天,后来才逐渐调整到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这一调整,使得中秋节的日期更加固定,也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庆祝。
中秋节之所以成为如此重要的节日,与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古人认为,月亮是团圆和幸福的象征,而中秋之夜的月亮又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特别重视家庭团聚,共同欣赏明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这种情感寄托,使得中秋节成为了亲情和爱情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习俗莫过于祭月、赏月和吃月饼了。祭月是古代帝王和民间百姓共同遵循的一种习俗,人们会向月神祈福,祈求家人平安、团圆和幸福。赏月则是中秋节最为浪漫和温馨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月光下漫步、吟诗、唱歌,享受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而吃月饼则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它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也是人们互赠亲友、表达祝福的重要礼物。
除了这些传统的习俗之外,中秋节还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比如,有些地方会举行舞火龙、玩花灯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的由来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天象的崇敬和对团圆的渴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在这个充满温情和祝福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珍惜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祈愿家人平安、幸福、团圆。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 8
中秋节,又称为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极为重要且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源自古代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特别是对月亮的崇拜,由上古时期的秋夕祭月活动逐渐演变而来。
起源与演变
据史书记载,中秋节最初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一天举行祭月仪式,后来才逐渐调整到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调整可能与农历八月十五日的月亮特别圆满有关,人们在这一天更容易联想到团圆和幸福。在先秦时期,中秋节已有雏形,到了汉代逐渐普及,唐代则正式定型,并在宋代以后达到鼎盛。明清时期,中秋节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传说与典故
中秋节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渊源,还因为它蕴含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典故。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误食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之药,而被迫飞升到了月宫,与丈夫分离。从此,嫦娥在月宫中度过孤独的日子,并化身为玉兔,陪伴着月宫中的蟾蜍。这个故事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敬畏之情,也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和爱情的向往。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是“吴刚伐桂”。据说月宫中有棵桂树,吴刚因犯错被罚到月宫砍伐这棵永远砍不倒的桂树。这个传说为中秋节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人对月亮和中秋节的丰富想象。
节日习俗
中秋节自古便有诸多习俗,如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这些习俗流传至今,已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祭月:在古代,中秋节晚上,人们会在庭院中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等祭品,全家依次拜祭月亮,祈求月神保佑家人平安、团圆和幸福。
赏月:中秋之夜,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欣赏皎洁的明月,享受团圆的时光。赏月时,人们还会品尝月饼、猜灯谜、唱歌等,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它的形状多为圆形,寓意着家人团聚和完整无缺。
玩花灯:在中秋节期间,各地还会举行各种花灯展览和比赛。花灯的制作精美多样,既有传统的灯笼形状,也有各种动物、花卉等造型。
文化意义
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团聚、和谐美满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表达对家人和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同时也祈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综上所述,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故事,更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充满温情和欢乐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吧!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 9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秋夕祭月。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这一节日源自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特别是月亮的崇敬。在古代,人们相信月亮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因此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欣赏皎洁的明月并祈祷家人平安团圆。
中秋节最为著名的传说莫过于“嫦娥奔月”。相传在远古时期,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免受酷热的煎熬。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并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了一包不死药,但他不愿独自升天,便将药交给嫦娥保管。然而,心术不正的徒弟逄蒙得知后,趁后羿外出狩猎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无奈之下,吞下不死药,身体变轻,飞向了月宫。后羿得知后,悲痛欲绝,只能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摆上嫦娥最喜爱的食物,寄托对妻子的思念。
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和习俗。例如,吴刚伐桂的故事讲述了吴刚因追求仙道而被罚到月宫砍桂树,永远无法砍断;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则源于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当时起义军利用月饼传递起义信息,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秋节的重要传统。
中秋节的夜晚,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玩花灯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寄托了人们对家人团圆的深切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 10
中秋节,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心中重要的团圆时刻。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据史书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而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则是在唐朝初年。《唐书·太宗记》明确记载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宋朝,中秋节逐渐盛行,并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的风俗更加丰富多彩,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等节庆活动。
中秋节的起源与先民对天象的崇拜密切相关。古代人们观察天象,发现秋季的'月亮格外明亮圆满,于是便将这一天定为节日,以庆祝丰收和团圆。而“中秋”之名,则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恰好位于秋季的中期,故而得名。
除了对月亮的崇敬,中秋节还融合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是最为人熟知的两个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更让人们在赏月时多了几分遐想和感慨。
在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晚餐,其中月饼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其圆形的外观与中秋节的团圆主题相契合。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赏月、聊家常,享受这难得的团聚时光。
此外,中秋节还有许多传统的庆祝活动。比如,人们会点亮灯笼、放烟火、猜灯谜等,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更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份美好的情感永远流传下去。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04-01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10-10
有关中秋节的由来03-23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10-10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精选31篇)09-26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精选28篇)05-19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03-27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英语作文(精选40篇)10-11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通用23篇)10-11
中秋节由来作文600字(精选32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