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
看了这个文章标题,你是不是觉得好奇怪:面条怎么能做人呢?难道面条能扭曲做小人?嘿,别着急,我这就讲讲这奇怪的“面人”。
要想弄清面人是怎样子的,我就得带你咬文嚼字一下。面,不是你吃的那种面,这里指的是面粉,是面条未成条状以前的东西。人,那也不是会走会跳会跑的人,是假人,只是样子像人而已。现在该明白了吧?面人,就是面粉做的假人。
面人小巧可爱,瞧那面人师手中的面人栩栩如生,有的像孙悟空,那“孙悟空”穿着虎皮围裙,还穿了一家现代化的T恤,那模样,准能把一群人笑倒。还有的像张飞,瞧啊,那面人浑身炭黑,包着包头,手里挥舞着丈八蛇矛,双脚离地,好像要向敌军砍去,吓得我魂儿都没了。
“快来看啊!师傅要做蝴蝶样的面人了!”呀,现场制作面人啊!只见那师傅熟练的从抽屉里取出一团棕色的面团,三下五除二,那面团眨眼分离出一团锥子形的面团,师傅不知从哪儿变出一把雕刻刀,瞬间把面团刻上了纹路,然后放在了一个高温玻璃匣里待用,师傅又取出了白色的面团,
那雕刻刀把它裁成了一对大半圆, 剩下的面团被师傅捏成了小半圆,
粘在大半圆上,啊,原来这是蝴蝶的翅膀,师傅吧棕色锥形的`面团取出,把翅膀粘在面团上, 蝴蝶就初步成型了,师傅有手脚麻利地点绽了一下蝴蝶,啊 ,多么美丽的蝴蝶啊!
面人真有趣,下次一定要自己学习做面人。
专家点评:
这篇状物的文章,开篇直接点出“面人”,然后抓住面人的特征一一道来,描写生动而详尽,如“那面人浑身炭黑,包着包头,手里挥舞着丈八蛇矛,双脚离地,好像要向敌军砍去”,结尾点出它的有趣。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2
一、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分析
就当前来看,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其价值取向呈健康向上的状态。与所有受过一定教育的90后年轻人一样,他们追求民主、自由、公平、效率,法律意识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高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如在人生观上,有些学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从利己角度偏向于选择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物质利益,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动摇、困惑及焦虑。在价值观上,有些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将金钱和地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社会上一些人不择手段赚取金钱持赞赏的态度。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现代社会中贡献大小决定着收入高低”,与人攀比,不能正确看待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道德观上,有些学生的道德观念偏离了正规,导致道德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道德,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考试作弊、随便旷课、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有小偷小摸行为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并且已经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
一般认为,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比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顽强的再生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第二,“大统一”与文化的多元性并存。第三,以发达的政治伦理学说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秩序。四,实践理性和入世思想淡化了民族的宗教意识。五,重政治,轻科技。六,朴素的'整体观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很大的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分析,探寻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根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哲学的、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等各个方面的思想观念,有着儒墨道法释等众多流派,但其中对我们后世最具影响力的又莫过于儒家思想。
四、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现代大学生价值观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品格的形成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土壤中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当代大学生,其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为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所影响。
(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信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早期的诚信与宗教密切联系。《尚书·太甲下》中记载: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此处的“诚”主要是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在传统文化中,诚是“天之道”,是道德的本体和自然的规律,人们的道德修养必须遵循“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公民——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借鉴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坚守诚信,求真务实。
(二)以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事业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作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文言》中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拂违,后天而奉天时。”《象传》中则进一步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无休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敢于进取。《易经》所反映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终身奋斗。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刻苦学习、接受现实、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对大学生将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可以使大学生不屈服,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大学生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于教育当代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光大,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3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作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还可分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也可从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其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具有多民族内向凝聚力,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诗经·小雅·北山》中就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清史稿·陶彝传》中:“普天率土,欢欣鼓舞。”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称为“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就是说“儒”是旧时对学者、读书人的称呼。《后汉书·杜林传》也曾说道:“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首先是“理本气末”的理本体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其次,是“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要通过具体的物。他在知行关系上主张力行致知,“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讨得新意,乃为道问学。”朱熹特别强调“天理人欲之辨”,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即孟子所谓性善;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即荀子所谓性恶。二者是对立冲突的,主张“革欲复理”。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白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例如,它的天地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它的无为观,应用于西汉政治,成为历代之;它的玄德观,经孔子发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它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吴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它的柔雌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成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甚至中华武术、内家武功以及历代气功家,也无不从中受益。
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关于老子的姓氏与生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聃即是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是按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老子还有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关于对立统一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量变质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以“静观”、“玄鉴”为特征的直觉认识论。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佛教的一套心性修养途径也为唐以来儒家学者所吸取,并熔铸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佛教从出世的角度论述了孝的极端重要性,从人生解脱角度阐发了禁欲主义思想,还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相联系的角度提出了知、智慧是人心之体、人的本性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佛教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种道德训条和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相通,和我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历史上影响颇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参考书目:
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
王炯华、盛瑞裕、李思孟、何锡章《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年3月第1版
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马敏《中国文化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1版
骆自强《传统文化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
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4
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由音乐、表演、舞美、剧本相互交织而成。通过塑造、加工、提炼多种角色才能演绎出一幕幕动人画面,而旦行就是京剧元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本文从京剧旦行的分类出发,分析了京剧旦行的基本功,探究了中国民族文化中京剧旦行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京剧舞台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这四种类型,在创造人物个性的过程中会运用独特的表演手段,将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角色划分为不同的行当。“旦行”是戏曲舞台中女生角色的总称,按照女性角色的特点、年龄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分类成不同的角色。因此,在戏曲舞台中,旦角主要分为正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七大角色。
1 京剧旦行的分类
1.1 正旦
“正旦”又被人们称为青衣,在京剧戏曲中扮演端庄典雅、毓秀名门的正派人物形象,泛指戏曲舞台中的贤妻良母或是一些具有贞烈气节的女子,青衣以优美典雅的古装扮像著称,年龄多为青年到中年跨度不等,以长衫青褶子为主要服饰,故又称青衫。在戏曲演绎方面,正旦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步伐稳重、端庄,台词主以念韵白为主,这需要正旦具备较强的唱功能力才能将念白功、水袖功、台步圆场功倾情演绎出来。另外,正旦还要训练其形体身姿,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演绎功底,才能将妩媚大方,秀丽婉约,身姿优美的正旦形象展露无遗。在唱腔方面,正旦还要具备优雅细腻、甜美可人的流畅嗓音。
1.2 花旦
花旦指在京戏舞台中扮演活泼开朗、可爱天真且受过严格封建礼教约束的年轻女子形象,扮相俊美大方,唱腔清朗爽脆,表演风格自如洒落。例如,《西厢记》中活泼伶俐的红娘,《春草闯堂》中善解人意的春草,《拾玉镯》中的敢于追求幸福人生的孙玉娇,《金玉奴》中的具有强烈主观意识的金玉奴等正派花旦形象。[1]花旦以短衣裤袄为主要服饰,部分角色也会穿戴长袖,在演绎戏曲方面,花旦以念京白为主,同时兼并唱、念、做等多个动作,在表演风格中大多数花旦都蕴含着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的特色。
1.3 花衫
花衫是京剧旦行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角色,她不仅要集唱、念、做、打、表于一身,还要在演绎风格上有所突破。也就是说,她们既要有正旦的端庄婉约,也要有花旦的活泼开朗,聪明敏捷,还要兼备武旦的武打特性。早期的京剧戏曲只有正旦和花旦这两种角色,但随着京戏的不断拓展,花衫的鼻祖创始人王瑶卿老先生,逐渐发觉京剧之中应该要出现“花衫”这一类型的角色,表演时兼备唱、念、做、打等全套肢体语言病使其同步进行。[2]在往后的岁月中,花衫得到了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的发扬,他们为京剧花衫的角色演绎拓展了一个新的空间,塑造出一种文武兼备,“唱跳同步”的功力角色。例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所饰演的爱恨交织的虞姬,《天女散花》中的身姿轻盈、隽秀灵巧的嫦娥,《花木兰》中机智勇敢的花木兰等经典花衫角色。
1.4 武旦
武旦与刀马旦跟生行中的武生相类似,但从所属内容上划分她们又都属于旦行。武旦泛指武艺高强的青壮年妇女,她们在剧目中多扮演侠女、名将、仙女、女妖等形象。武旦与刀马旦的出场、表演都伴随有热闹、强烈的武场节奏,以此烘托强烈的表演气氛。与其他角色不同的是,武旦在戏曲舞台中以“武打”为主,表演为辅,一身短打衣衫,轻盈干练,重在扎实的功夫技巧和铿锵有力的唱白,以及一种特殊的技术——扔出手。另一方面,短打武戏不会太注重人物的表演与唱功。例如,《打焦赞》中武功不凡的杨排风,《虹桥赠珠》中威风凌凌的水母娘娘,以及《武松打店》中剽悍的孙二娘等“短打武旦”角色。
1.5 刀马旦
在戏曲舞台中,刀马旦的扮演者需要头顶盔甲、身穿大靠、武艺高强、提刀、跨马,这类角色通常都由女元帅、女将军或巾帼英雄所扮演。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还原故事情节,刀马旦在一般情况下都要骑着马,手持长枪或大刀,因此称之为刀马旦。例如,《杨门女将》中武艺超群、机智勇敢的穆桂英,《樊江关》中的英勇不屈、身手不凡的樊梨花,以及《扈家莊》中美丽勇敢、聪明机智的扈三娘等一系列刀马旦女性形象。[3]刀马旦在戏曲演艺方面,需要将唱、念、做、打同步进行,因此功架很重要。另外,在演绎过程中刀马旦必须要将人物气质、神韵以及威武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观众眼中展现出勇敢机智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这对女性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1.6 老旦
在京剧故事中老旦既包含了贫穷的老妇人,也囊括了富有的国太,甚至是迟暮老去的女英雄。因此,老旦是京戏舞台中老年妇女的总称。在演绎唱腔方面,老旦需要展现自己的真实嗓音,也被称为大嗓,但又不能像老生的嗓音一样平直、刚劲。这需要老旦演员具备坚固的唱念基础,将“音”与“衰音”相互结合,既要表现出老年妇女独有的声韵特色,同时又要与青年女性细润的嗓音有所分区。在表演风格上,老旦的肢体动作也与青年妇女略有不同,为了突出老年人的体态特点,老旦在行走表演的过程中,需要跨出“横八字步”的稳重步伐。
1.7 彩旦
彩旦属于丑行角色,在京戏中专门扮演滑稽、丑陋、风趣的女性角色,年纪稍大的妇女被称为“丑婆”,年轻姑娘被称为“丑小姐”“丑丫头”。在唱腔方面,彩旦需要运用自己的本嗓——大嗓,声音要洪亮、豪迈,不拘一格。在表演套路方面,彩旦以说白为主,以念京白为标准。在肢体动作上,彩旦必须要显露出自然、滑稽、洒脱,不融于形势的风格特点。在服饰妆容方面,彩旦一般以夸张的妆容和艳丽的服饰出现,表现出诙谐幽默与滑稽搞笑的特点。
2 京剧旦行的基本功
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唱、念、做、打,全都要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才能将漂亮大方的闺中小姐,或英勇机智的女将军演绎得活灵活现。京剧旦角演员的基本功主要是练习旦行身体各部位的基本运动能力。训练身体各关节、肌肉的运动状态和对基本功动作技巧的驾驭能力、表现能力。基本功包括从头部到脚部,从手腕部到颈部,从肩部到腰部,进行全面的力量、开合、柔韧性和关节灵活性重点训练。基本功包括腰腿功、翻打功、顶功等一系列基础功夫。
2.1 腿功
京剧旦行演员的所有形体动作和表演技术都需要有腿的'深厚功底。不仅武旦需要腿功力量,就是文戏旦行演员同样离不开腿功的练习。武戏对腿功的功底要求更加严格,以使腿部运动有足够的力度、速度和软度。既能掌握抬、踢、跨、控、转、砍身、探海、飞燕、铁门坎等快速敏捷的肢体动作,也可以在亮相跺泥时具有雕塑性的展现。[4]例如,武旦的“走边”表现夜建行走,秘密勘察等动作。常常多用腿部功夫,如旁腿、正腿、十字腿、片腿、盖腿等。在《八腊庙》中张桂兰的“走边”,《棋盘山》的“女起霸”,《挡马》中杨八姐表演的“马趟子”“扔出手”“圆场”和武旦的“控朝天橙”以及旦行的所有技术和技巧,这些都需要深厚的腿部功底的支持才得以完成,从而使角色姿态矫健,造型富有感染力。因此,腿功是基本功练习中最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
2.2 腰功
戏曲旦行基本功中的“腰功”在训练中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腰是人体上下身的中枢枢纽。舞台上形体表演的各种姿态都需要腰来控制和支撑,它在人物表演中起着与各种角色和身段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作用。任何武戏翻腾扑打动作都是以腰为中心进行跳跃翻转。“腰功”分软度练习、力量训练两种类型。在训练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旦行演员的柔韧性,教师一般都会把初学者的学生关节从自然状态解放出来,加强形体运动的幅度,增强腰部训练的灵活性和腰部韧性力量,从而进一步掌握腰部这个身体的轴心,在力量和力度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腰功”在京剧旦行的“武戏”“翻打”和“表演”中运用广泛。例如,《昭君出塞》中,王昭君表演的“马趟子”,《双阳公主》的“大漠盘鹰”俯冲式的台步,靠功戏《战金山》《刘金定》《大破天门阵》《破洪州》《杀四门》《竹林记》等戏中的旦角均离不开“腰功”的积极参与。
3 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旦行的继承与发展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四种基本模式的同步进行,但这四种艺术手法中,以唱为核心,只有唱才能将京剧的奥妙和精髓传播出来,也只有唱才能将温润细腻的京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唱腔是京戏演员陈述故事情节和内心感受的“白皮书”,因此古人将看戏称之为听戏。此外,京剧艺术家往往也是通过把握呈现不同的唱腔艺术,从而衍生出众多的京剧流派。
3.1 王瑶卿的继承与发展
京剧旦角是京剧各行中最引人瞩目、最为绚烂的角色之一,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旦角中的女性角色逐渐成为京戏中的美丽代表。因此京剧旦角的唱腔也逐渐显露出华丽多姿、流派纷呈的情景。王瑶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京剧表演家、教育家,更是京剧戏曲的鼻祖代表,其培育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张君秋等多位著名旦角表演大师,为我国京戏发展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同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5]在戏曲唱腔方面,王瑶卿继承与改革戏剧也是非常出色的,他师从谢双寿、陈德霖、田宝琳三位优秀的京戏教师,但又不拘于传统的唱腔表达,而是博采众长,在吸收京戏名家胡喜禄腔调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其他人的唱腔特点。王瑶卿创立的王派唱腔艺术,具有以声带情,深情并茂的艺术特点,他极力反对大幅度的翻高嗓音和无限制的拖腔,要求京戏唱腔应该符合人物内心和情节的发展变化,并通过来唱腔的节奏处理和强弱处理贴合故事情节,使听众觉得一切流于自然毫无违和感。除了继承王瑶卿老先生在创新改革方面的成就,还创造了大量的新腔,被京戏界誉为“创腔能手”。他擅长研究人物情感,观察人物情绪的细微变化。例如,在白蛇传《祭塔》一戏中有大量的“反二黄”,如果不能温顺处理,曲调就会变味。因此,王瑶卿认为如果主角白素质只是一味地哭泣傻唱,自然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同,若在唱腔中深切地融入白娘子的情感,那就能打动观众的心。
3.2 梅兰芳的继承与发展
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我国京剧行业的突出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京戏演绎方面,梅兰芳先生既吸收了众多前辈的腔调精华,又在其教师王瑶卿的腔调基础上做了诸多的创新和改进,为了将自己设计的旦角新腔推向台面,梅兰芳先生总是要反复试唱、练习,力求新腔唯美圆润。
以《穆桂英挂帅》为例,梅兰芳先生在剧中饰演“花衫”穆桂英,在《挂帅》一场中以[西皮慢板]唱道:小儿女探军情尚无音信,画堂内独自个暗地沉吟;怕得是奸佞臣又来寻衅,损折我杨家将历代英名。梅兰芳在戏曲中运用了慢板,营造出低缓沉郁的凝重氛围,加重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将穆桂英忧虑一双小儿女的心情和奸佞挑衅的忧国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唱腔方面,梅兰芳运用了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慢腔”和诸多华丽的高音以及细腻多变的小腔,既升华了深沉的意味,又能使朴素的腔调瞬间迸发出强烈的感染力。在京戏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梅兰芳在前人基础上,将唱腔特点集中在人物身份、性格、剧情表达上,并将多种戏曲元素融入梅派唱腔中,创造出诸多丰富的新段子和新腔调。
3.3 张君秋的继承与发展
在京剧旦行的继承与发展之中,当代京戏表演大师张君秋为了能更好地诠释张派唱腔的优势特点,张君秋不仅在前辈的唱腔技巧中溶了自己的戏曲特色,还吸取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各派旦行的优秀传统。从丰富的舞台艺术中寻找新的灵感,经过多方面的创作与加工最终形成了华丽多彩,独具特色的张派唱腔艺术。例如,张君秋在演唱《宇宙锋》《霸王别姬》《奇双会》《生死恨》等一系列京戏时明显地吸收了梅派唱腔中华丽大方的抒情特点。随着张君秋京戏事业的不断发展,他在之后的京戏《望江亭》的[南梆子][原板]诗文会的[四平调]中也同样吸收了梅派唱腔雍容华贵的风格,但此时的张君秋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演唱技法,构成了张派唱腔的雏形。除了兼容梅派唱腔的风格,张君秋又对程派唱腔那腔婉转迂回、细腻唯美的腔调做了大量的调整。例如,在京戏《楚宫恨》的[二黄慢板]中,张君秋在自己的演绎风格中,恰当地融入了程派唱腔中一唱三叹。若有若无,声断情不断,韵味深长的腔调特色,似伤情,似感怀,使听众在沉郁顿挫的节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变幻多端、情感细腻的演唱中。刚劲爽脆,直截了当,明快清晰、节奏灵活是张派唱腔艺术的一大特点,为了全面拓展张派唱腔的表演技法,张君秋也适当融入了荀派唱腔的艺术特性,增添其唱腔中感性柔媚的成分,使唱腔音色极富荡气回肠的魅力与韵味。例如,在京剧《西厢记》哭宴中,“斟满酒不由我离情百倍”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其中蕴含了诸多荀派唱腔的感性特点;再如在《状元媒》的[二黄原板]中“自从那日与六郎阵前相见后”无论是[原板]还是[四平调]的运用手法都合理地发挥了荀派唱腔的优势。张派唱腔往往能在原有的风格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创作,从而形成新颖别致、博采众长的旋律特点。
综上所述,京剧旦行是技与艺的结合,是京剧中特有的女性角色的总称,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行当之一。旦行各个角色的第一任务就是在剧目中演绎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好的舞台人物角色与形象能够为剧本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而剧目角色除了唱、念等要素之外,表演也是剧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京剧旦角行旦,通过自身的表现变化来调动情绪变化,以恰当的情绪变化来调动外在表现形式,所以想要表现得完美,这需要练习扮演的角色。因此,京剧旦行是在一出剧目中起重要的作用,她的人物形象是否有韵味关系到整部剧目的艺术效果。此外,需要将其反复渗透与琢磨,抓住精髓,掌握规律。同时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将京剧艺术更好地体现出来,并传承下去。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5
一、华裔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加快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我国各项事物的发展。文化交流也得了空前发展,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点的影响。社会进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文化知识结构。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现象,这对我们的传文化的传承是一大阻碍。文学作品还是应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文化的灵魂,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那么我们的华裔文学作品,也应该在体现他们各自的生活特点外,还应融入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的精神粮食。华裔文学作品重在体现现代感,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作品中还是要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做到传统文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作学创作的发展,现代文学创作方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如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对外国文化的吸收等,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尤其是华裔文学工作者,他们的文学作品,更多是反映所处环境的社会状况,文化特点,大多数作品都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彰显其族裔特色的手段,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改编。如果他们的作品中重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逐渐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写作思想,在作品中自觉地反映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将能更大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既是对母语的考验,也是对人生观考验。各国之间文学作品的交流,是各自文化及社会观的交流,对带动各国之间社会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有很大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华裔文学作品中反映,对文学创作者的跨文化创作思想要求较高。所谓跨文化创作就是熟悉了解其他国家及自有的文化内涵,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启源与发展有着较深的理解,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文字传达自己的思想,在作品中有着对不同文化的处理方法。华裔文学创作者的.作品内容、反映的主题思想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自身所处社会文化两者之间深度融合,吸收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带领读者深入体会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的价值理念,又可让所有读者进一步加深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华裔文学作品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是目前华裔文学作品的显著特色。因为华裔文学作品中不但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还有创作者所处的国家的文化意识。所以,华裔文学作品包含不止一种文化意识,不管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学者还是欣赏该类作品的读者都需要有跨文化思想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华裔文学创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其中中国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我国大多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对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的加工,而且我们的思考形为也很受神话及传说的影响。华裔后代,也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中国神话与传说的思想魅力,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加入一些经典的中国神话或传说,既是华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 例如美籍华裔谭恩美的经典代表作《喜福会》,对中国经典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文化思想意识作了更进一步的挖掘,该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作了很细致的描述。小说有关割股疗亲的描写,就具有很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另外如对一些民间传说中人物如王母娘娘及嫦娥等的引用,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人民认识世界的最初体现,也是我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这部作品对这些经典特色的神话故事做了很好的处理,作者并没有直接引用这些神话故事,而是通过描写小说的人物思想行为来达到的。作品中的四对华裔母女由于她们所受的思想不一样,所以她们各自的家庭遭遇也不尽相同。小说重点描写了四对母女思想生活的碰撞,为读者展示了各种不同中国女性的思想意识。如其中一对母女,妈妈是华裔,其思想意识中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在教育女儿时潜意识的就将这些思想传递出去,虽然她的本质是将女儿培养成适应现代生活的人,可事实上只是让女儿在重复自己的生活,没有自信不能勇敢的追求想要的生活。
(二)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我国的饮食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已产生了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我国的饮食种类、工具、养生方法等等这些经过长时间积累沉淀,已养成了特别的饮食氛围,独有的饮食文化。这种特有的饮食文化在华裔作品中也是一种创作表现形式,对饮食文化的创作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宣扬。如黄玉雪的代表作《华女阿五》,这部小说详尽的描写了中国饮食的丰富内容,使作品读起来既有特别的东方神采又不失异国风情。又如赵健秀的戏剧代表作《龙年》,对中国特有的饮食美味描写更加详细。其中关于唐人街的中国餐馆及杂碎店菜品的描写,更是让人身临其境。吃北京的特色烤鸭能让人做多彩的梦、吃上海的肉丁菜更是神奇,不仅可醒酒,更更重的是还可提高人的智力等等。这些对中国特色菜如品夸张描写,引起了读者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兴趣。另外如朱路易的经典作《吃碗茶》,重点描写了我国另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的特色。中国的茶文化也是历史悠久、也是独具特色。华裔作品中通过对茶文化元素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故事人物性格。《吃碗茶》中的主人公王宾来及李美爱的婚姻生活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茶,茶作为一条重要线索牵引着故事的发展。通过对茶叶泡茶喝茶等场景的描写,将人物性格中那种与世无争,内心宁静的性格特点通过茶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作品取名《吃碗茶》,重在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不管时下的生活环境如何,也要牢记祖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中国风俗习惯
中国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不管异国文化如何同化都能保持自己的特点而林立世界文化之林,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思维,并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民风民俗。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华裔文学创作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作品中也有较多的关于孝的描写。还是《吃碗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王宾来就是典型的孝子形象。他坚守父为子纲的原则,遵从父亲的心愿回到国内,并按其意思行事。还有关于王宾来的婚宴的描写细节,其中王竹庭举杯喝酒的祝词是,预祝他们早生贵子。这也是中国婚姻生活的固有观念的体现,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喜福会》中,四个华裔家庭虽然生活状态不同,但其中四位妈妈的相同点都是中国移民,她们的生活行为还是深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不易改变,为了适应当下的生活环境她们自己组建麻将活动,利用麻将活动组织聚会。共同探讨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人处世的方法。麻将活动不单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思想交流,所以麻将也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意识,在作品中有体现。
三、结语
华裔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思想很强,因为作者的移民身份,使得他们既受到所处国家的文化意识影响, 还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创作的作品大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表现,这些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让其作品更具有东风色彩,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宣扬也有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些华裔文学作品还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让作品更适合当地读者的品味,也让作品的包容性更好。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6
京剧舞台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这四品种型,在发明人物个性的过程中会运用共同的扮演手腕,将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角色划分为不同的行当。“旦行”是戏曲舞台中女生角色的总称,依照女性角色的特性、年龄以及社会位置的不同分类成不同的角色。因而,在戏曲舞台中,旦角主要分为正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七大角色。
1 京剧旦行的分类
1.1 正旦
“正旦”又被人们称为青衣,在京剧戏曲中扮演端庄典雅、毓秀名门的正派人物形象,泛指戏曲舞台中的贤妻良母或是一些具有贞烈时令的女子,青衣以漂亮典雅的古打扮像著称,年龄多为青年到中年跨度不等,以长衫青褶子为主要服饰,故又称青衫。在戏曲演绎方面,正旦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步伐稳健、端庄,台词主以念韵白为主,这需求正旦具备较强的唱功用力才干将念白功、水袖功、台步圆场功倾情演绎出来。另外,正旦还要锻炼其形体身姿,只要具备了扎实的演绎功底,才干将妩媚大方,秀丽婉约,身姿漂亮的正旦形象展露无遗。在唱腔方面,正旦还要具备文雅细腻、甜美可人的流利嗓音。
1.2 花旦
花旦指在京戏舞台中扮演生动开朗、心爱天真且受过严厉封建礼教约束的年轻女子形象,扮相俊美大方,唱腔明朗爽脆,扮演作风自若洒落。例如,《西厢记》中生动机灵的红娘,《春草闯堂》中善解人意的春草,《拾玉镯》中的勇于追求幸福人生的孙玉娇,《金玉奴》中的具有激烈客观认识的金玉奴等正派花旦形象。[1]花旦以短衣裤袄为主要服饰,局部角色也会穿戴长袖,在演绎戏曲方面,花旦以念京白为主,同时兼并唱、念、做等多个动作,在扮演作风中大多数花旦都包含着生动开朗、动作矫捷机灵的特征。
1.3 花衫
花衫是京剧旦行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角色,她不只要集唱、念、做、打、表于一身,还要在演绎作风上有所打破。也就是说,她们既要有正旦的端庄婉约,也要有花旦的生动开朗,聪明矫捷,还要兼备武旦的武打特性。早期的京剧戏曲只要正旦和花旦这两种角色,但随着京戏的不时拓展,花衫的鼻祖开创人王瑶卿老先生,逐步觉察京剧之中应该要呈现“花衫”这一类型的角色,扮演时兼备唱、念、做、打等全套肢体言语病使其同步进行。[2]在往后的岁月中,花衫得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的发扬,他们为京剧花衫的角色演绎拓展了一个新的空间,塑造出一种文武兼备,“唱跳同步”的功力角色。例如,京剧巨匠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所饰演的爱恨交错的虞姬,《天女散花》中的身姿轻盈、隽秀乖巧的嫦娥,《花木兰》中机智英勇的花木兰等经典花衫角色。
1.4 武旦
武旦与刀马旦跟生行中的武生相相似,但从所属内容上划分她们又都属于旦行。武旦泛指武艺高强的青壮年妇女,她们在剧目中多扮演侠女、名将、仙女、女妖等形象。武旦与刀马旦的出场、扮演都随同有繁华、激烈的武场节拍,以此衬托激烈的扮演氛围。与其他角色不同的是,武旦在戏曲舞台中以“武打”为主,扮演为辅,一身短打衣衫,轻盈干练,重在扎实的功夫技巧和铿锵有力的唱白,以及一种特殊的技术——扔出手。另一方面,短打武戏不会太注重人物的扮演与唱功。例如,《打焦赞》中武功非凡的杨排风,《虹桥赠珠》中威风凌凌的水母娘娘,以及《武松打店》中剽悍的孙二娘等“短打武旦”角色。
1.5 刀马旦
在戏曲舞台中,刀马旦的扮演者需求头顶盔甲、身穿大靠、武艺高强、提刀、跨马,这类角色通常都由女元帅、女将军或巾帼英雄所扮演。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复原故事情节,刀马旦在普通状况下都要骑着马,手持长枪或大刀,因而称之为刀马旦。例如,《杨门女将》中武艺超群、机智英勇的穆桂英,《樊江关》中的英勇不屈、身手非凡的樊梨花,以及《扈家莊》中美丽英勇、聪明机智的扈三娘等一系列刀马旦女性形象。[3]刀马旦在戏曲演艺方面,需求将唱、念、做、打同步进行,因而功架很重要。另外,在演绎过程中刀马旦必需要将人物气质、神韵以及威武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观众眼中展示出英勇机智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这对女性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1.6 老旦
在京剧故事中老旦既包含了贫穷的老妇人,也包括了富有的国太,以至是迟暮老去的女英雄。因而,老旦是京戏舞台中老年妇女的总称。在演绎唱腔方面,老旦需求展示本人的真实嗓音,也被称为大嗓,但又不能像老生的嗓音一样平直、刚毅。这需求老旦演员具备巩固的唱念根底,将“音”与“衰音”互相分离,既要表现出老年妇女独有的'声韵特征,同时又要与青年女性细润的嗓音有所分区。在扮演作风上,老旦的肢体动作也与青年妇女略有不同,为了突出老年人的体态特性,老旦在行走扮演的过程中,需求跨出“横八字步”的稳健步伐。
1.7 彩旦
彩旦属于丑行角色,在京戏中特地扮演滑稽、丑陋、幽默的女性角色,年岁稍大的妇女被称为“丑婆”,年轻姑娘被称为“丑小姐”“丑丫头”。在唱腔方面,彩旦需求运用本人的本嗓——大嗓,声音要洪亮、豪迈,不拘一格。在扮演套路方面,彩旦以说白为主,以念京白为规范。在肢体动作上,彩旦必需要显显露自然、滑稽、潇洒,不融于形势的作风特性。在服饰妆容方面,彩旦普通以夸大的妆容和艳丽的服饰呈现,表现出诙谐诙谐与滑稽搞笑的特性。
2 京剧旦行的根本功
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唱、念、做、打,全都要依托扎实的根本功,只要根本功才干将漂亮大方的闺中小姐,或英勇机智的女将军演绎得活灵敏现。京剧旦角演员的根本功主要是练习旦行身体各部位的根本运动才能。锻炼身体各关节、肌肉的运动状态和对根本功动作技巧的驾驭才能、表现才能。根本功包括从头部到脚部,从伎俩部到颈部,从肩部到腰部,进行全面的力气、开合、柔韧性和关节灵敏性重点锻炼。根本功包括腰腿功、翻打功、顶功等一系列根底功夫。 2.1 腿功
京剧旦行演员的一切形体动作和扮演技术都需求有腿的深沉功底。不只武旦需求腿功力气,就是文戏旦行演员同样离不开腿功的练习。武戏对腿功的功底请求愈加严厉,以使腿部运动有足够的力度、速度和软度。既能控制抬、踢、跨、控、转、砍身、探海、飞燕、铁门坎等快速矫捷的肢体动作,也能够在亮相跺泥时具有雕塑性的展示。[4]例如,武旦的“走边”表现夜建行走,机密勘察等动作。常常多用腿部功夫,如旁腿、正腿、十字腿、片腿、盖腿等。在《八腊庙》中张桂兰的“走边”,《棋盘山》的“女起霸”,《挡马》中杨八姐扮演的“马趟子”“扔出手”“圆场”和武旦的“控朝天橙”以及旦行的一切技术和技巧,这些都需求深沉的腿部功底的支持才得以完成,从而使角色姿势矫健,外型富有感染力。因而,腿功是根本功练习中最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
2.2 腰功
戏曲旦行根本功中的“腰功”在锻炼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位置。腰是人体上下身的中枢枢纽。舞台上形体扮演的各种姿势都需求腰来控制和支撑,它在人物扮演中起着与各种角色和身段互相配合、互相衔接的作用。任何武戏翻腾扑感动作都是以腰为中心进行腾跃翻转。“腰功”分软度练习、力气锻炼两品种型。在锻炼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旦行演员的柔韧性,教员普通都会把初学者的学生关节从自然状态解放出来,增强形体运动的幅度,加强腰部锻炼的灵敏性和腰部韧性力气,从而进一步控制腰部这个身体的轴心,在力气和力度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腰功”在京剧旦行的“武戏”“翻打”和“扮演”中运用普遍。例如,《昭君出塞》中,王昭君扮演的“马趟子”,《双阳公主》的“大漠盘鹰”爬升式的台步,靠功戏《战金山》《刘金定》《大破天门阵》《破洪州》《杀四门》《竹林记》等戏中的旦角均离不开“腰功”的积极参与。
3 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旦行的继承与开展
京剧考究唱、念、做、打四种根本形式的同步进行,但这四种艺术手法中,以唱为中心,只要唱才干将京剧的微妙和精华传播出来,也只要唱才干将温润细腻的京戏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唱腔是京戏演员陈说故事情节和内心感受的“白皮书”,因而古人将看戏称之为听戏。此外,京剧艺术家常常也是经过把握呈现不同的唱腔艺术,从而衍生出众多的京剧流派。
3.1 王瑶卿的继承与开展
京剧旦角是京剧各行中最引人注目、最为绚烂的角色之一,随着京剧的不时开展,旦角中的女性角色逐步成为京戏中的美丽代表。因而京剧旦角的唱腔也逐步显显露华美多姿、流派纷呈的情形。王瑶卿不只是一位出色的京剧扮演家、教育家,更是京剧戏曲的鼻祖代表,其培育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张君秋等多位著名旦角扮演巨匠,为我国京戏开展铺平了行进的道路,同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奉献。[5]在戏曲唱腔方面,王瑶卿继承与变革戏剧也是十分出色的,他师从谢双寿、陈德霖、田宝琳三位优秀的京戏教员,但又不拘于传统的唱腔表达,而是博采众长,在吸收京戏名家胡喜禄声调的根底上又交融了其别人的唱腔特性。王瑶卿创建的王派唱腔艺术,具有以声带情,深情并茂的艺术特性,他竭力反对大幅度的翻高嗓音和无限制的拖腔,请求京戏唱腔应该契合人物内心和情节的开展变化,并经过来唱腔的节拍处置和强弱处置贴合故事情节,使听众觉得一切流于自然毫无违和感。除了继承王瑶卿老先生在创新变革方面的成就,还发明了大量的新腔,被京戏界誉为“创腔能手”。他擅长研讨人物情感,察看人物心情的细微变化。例如,在白蛇传《祭塔》一戏中有大量的“反二黄”,假如不能温柔处置,曲调就会变味。因而,王瑶卿以为假如主角白素质只是一味地哭泣傻唱,自然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同,若在唱腔中深切地融入白娘子的情感,那就能感动观众的心。
3.2 梅兰芳的继承与开展
京剧巨匠梅兰芳在我国京剧行业的突出位置是显而易见的,在京戏演绎方面,梅兰芳先生既吸收了众多前辈的声调精髓,又在其教员王瑶卿的声调根底上做了诸多的创新和改良,为了将本人设计的旦角新腔推向台面,梅兰芳先生总是要重复试唱、练习,力图新腔唯美圆润。
以《穆桂英挂帅》为例,梅兰芳先生在剧中饰演“花衫”穆桂英,在《挂帅》一场中以[西皮慢板]唱道:小儿女探军情尚无音信,画堂内单独个暗地沉吟;怕得是奸佞臣又来寻衅,损折我杨家将历代英名。梅兰芳在戏曲中运用了慢板,营造出低缓沉郁的凝重气氛,加重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将穆桂英忧虑一双小儿女的心情和奸佞寻衅的忧国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唱腔方面,梅兰芳运用了若隐若现、断断续续的“慢腔”和诸多华美的高音以及细腻多变的小腔,既升华了深沉的意味,又能使朴素的声调霎时迸发出激烈的感染力。在京戏的继承与开展方面,梅兰芳在前人根底上,将唱腔特性集中在人物身份、性格、剧情表达上,并将多种戏曲元素融入梅派唱腔中,发明出诸多丰厚的新段子和新声调。
3.3 张君秋的继承与开展
在京剧旦行的继承与开展之中,当代京戏扮演巨匠张君秋为了能更好地诠释张派唱腔的优势特性,张君秋不只在前辈的唱腔技巧中溶了本人的戏曲特征,还汲取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各派旦行的优秀传统。从丰厚的舞台艺术中寻觅新的灵感,经过多方面的创作与加工最终构成了华美多彩,独具特征的张派唱腔艺术。例如,张君秋在演唱《宇宙锋》《霸王别姬》《奇双会》《生死恨》等一系列京戏时明显地吸收了梅派唱腔中华美大方的抒情特性。随着张君秋京戏事业的不时开展,他在之后的京戏《望江亭》的[南梆子][原板]诗文会的[四平调]中也同样吸收了梅派唱腔雍容华贵的作风,但此时的张君秋曾经纯熟控制了各种演唱技法,构成了张派唱腔的雏形。除了兼容梅派唱腔的作风,张君秋又对程派唱腔那腔婉转迂回、细腻唯美的声调做了大量的调整。例如,在京戏《楚宫恨》的[二黄慢板]中,张君秋在本人的演绎作风中,恰当地融入了程派唱腔中一唱三叹。若隐若现,声断情不时,神韵深长的声调特征,似伤情,似感念,使听众在沉郁顿挫的节拍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变幻多端、情感细腻的演唱中。刚毅爽脆,开门见山,明快明晰、节拍灵敏是张派唱腔艺术的一大特性,为了全面拓展张派唱腔的扮演技法,张君秋也恰当融入了荀派唱腔的艺术特性,添加其唱腔中理性柔媚的成分,使唱腔音色极富荡气回肠的魅力与神韵。例如,在京剧《西厢记》哭宴中,“斟满酒不由我离情百倍”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其中包含了诸多荀派唱腔的理性特性;再如在《状元媒》的[二黄原板]中“自从那日与六郎阵前相见后”无论是[原板]还是[四平调]的运用手法都合理地发挥了荀派唱腔的优势。张派唱腔常常能在原有的作风根底上进行二次加工创作,从而构成新颖别致、博采众长的旋律特性。
综上所述,京剧旦行是技与艺的分离,是京剧中特有的女性角色的总称,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行当之一。旦行各个角色的第一任务就是在剧目中演绎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好的舞台人物角色与形象可以为剧本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而剧目角色除了唱、念等要素之外,扮演也是剧目的重要组成局部,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影响要素。京剧旦角行旦,经过本身的表现变化来调动心情变化,以恰当的心情变化来调动外在表现方式,所以想要表现得圆满,这需求练习扮演的角色。因而,京剧旦行是在一出剧目中起重要的作用,她的人物形象能否有神韵关系到整部剧目的艺术效果。此外,需求将其重复浸透与揣摩,抓住精华,控制规律。同时还要不时地提升本身的艺术涵养,这样才干将京剧艺术更好地表现出来,并传承下去。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7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建构产生双向影响。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正视和解决的课题。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中国
应对人世,许多企业、企业家对产品、价格、关税、成本、技术等诸多客观因素作着最大化或最小化的研究,力图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利润的获得是硬件和软件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所谓企业的硬件,即是技术、价格等刚性指数;所谓企业的软件,则是管理、文化、伦理等柔性因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演变为技术和文化的双轨竞争,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努力实践的以价值观、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群体意识,日益成为企业硬件良性运转的持续推动力。中国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除了大力发展科技之外,还要积极创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历史,产生于封闭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甚至同一道德理念即是精华、糟粕的矛盾统一体。整体主义派生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又割裂了人格与权利应有的本质关系;义利之分造就了诸多清扬之士,却阻断了商品经济的探索;礼仪秩序使中国成为“道德渊薮”,但又被后人斥为杀人的匕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绵延了数千年,直至今日,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构建产生双向影响。汲取精华,摒弃糟粕,建立一套马克思主义、传统道德精神和现代管理理念三位一体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文化,是中国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整体主义
原始社会,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抵御风险,能够合群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迫切需要,进而逐渐形成了原始时代的氏族血缘关系。由于生活于亚洲大陆的中国先民很早就从事定居农业,这种依附于土地的稳定生活方式,难以破坏原始时代的氏族血缘关系,因此中国是在没有彻底破坏氏族血缘关系的情况下由野蛮进入文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这种由氏族而国家的路径使宗族组织得以保留,宗族制度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成为社会的基石。在中国上古的特殊社会结构中,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治家之道与治国之道是一致的,社会关系家庭化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和最佳状态,而由家族本位所引出的则是整体主义,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古代,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家族的地位决定的,个人是作为家族整体中的一部分存在的,因此,人们自然把家庭整体利益置于首位,因而不可能产生出以个人为本位的德治原则,只能是宗族的本位原则,即家国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社会伦理是由家族伦理推扩而成的,家族整体主义必然发展为社会整体观念,即由宗族、家族的群体意识发展为社会的群体意识。的确,人生在世,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是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的一员,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群体分子,是具有群体需要的互动个体,个人命运与群体未来息息相关。儒家从“人生不能无群”即人的社会性立论要求人们重整体,对于培养个体对群体的责任感、义务感、正确处理公私群己关系曾起了积极作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心忧天下、志在国家的中国人。他们以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为己任,仁民爱物,公而忘私,高扬了整体主义的大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在经历种种历史变迁之后仍然保持着庞大民族的统一,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和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研究的这些成果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在民主与法制的指导下获得最大利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都有自己迥异的个体追求,但少数企业为谋求一己之私,不惜损公害民.非法牟利,忘记了国家和整体的利益,背离公利的轨道,如何处理群己、公私关系,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法制建设之外,还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倡导的公而忘私、集体主义的高尚品德,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成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创建健康的经济环境。
但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等级制社会的整体主义又带有明显的忽视个体的倾向,随着儒家文化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潮,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定和阶级统治的长久,儒家的集大成者逐渐偏离了群体和个体关系的辩证轨道,将群体意识逐步发展为单向的服从主义,片面强调所谓“社会、“群体”的价值,否定、扼杀个体的尊严。在群体面前,个体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挫伤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整体主义在协调社会秩序的同时阻扼了个人发展从而阻扼了社会发展。实际上,独立人格是社会道德的`细胞,离开了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及其自主的活动,就不会有社会及其历史。因此,在不损害国家、群体、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社会应鼓励个人努力奋斗,自由地发挥自身潜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才能实现社会更大的进步。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众的关系,应当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研究的一大课题。市场经济同样肯定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经济组织的效率和活力源于此,但这种团队精神是建立在承认与保障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以及组织内部的契约性组合的基础之上。据调查,美国公司赢利的80%要让与股东,而日本公司只将30%的赢利分红,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对此的不同选择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迥异的实际操作。整体主义,使个体情愿牺牲个体的福利,因为只有群体的富强才有个体的发展,这是东方文化的必然逻辑。反之,西方文化凸显个体的价值,因为个体的满足是群体发展的一大动力。如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两大文化的交锋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最大限度地发展群体利益和满足个体利益,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课题。
二、义利之辨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义,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价值;利,则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中国传统的义利观积累了许多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价值。自从私有制产生以来,私利与公义就是一对矛盾。儒家以道德理性解决矛盾的探索,以道德准则节制个人利益的尝试,反映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其维护公义、弘扬道德的精神实质,对中华民族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前,虽然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等市场主体仍有各自独立的经济要求,虽然市场经济以利润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但一味放任人们对“利”的盲目甚至疯狂的追求,势必导致惟利是图,引发社会的混乱,社会需要教导人们在求利的活动中注入理性的精神,认清我利和他利、近利与远利的关系,批判对不当和失当之利的片面追求,使市场主体自觉消除尔虞我诈、欺蒙拐骗、非法交易等丑恶现象。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念,当前许多人片面逐利,见利忘义,虽获利于一时,却失信于一世.成为永远的失败者。儒家以义为重、批判见利忘义、以利害义的追求具有永恒的价值,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孔子所倡导的义利观被后世儒家继承和演变,孟子继承了孔子先义后利的主张,但较之孔子,其重义轻利的思想倾向更为明显,直到汉代,正统思想家对于义利问题逐渐由重义轻利演变为取义去利,甚至将利作为万恶之源。在义利之辨中,虽然混杂着一些不同的声音,但由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重义轻利、明理灭欲等观念借助官方的认可和社会舆论的宣传,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众人讳言利、耻言利,不能正视利益,基本否定个人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社会发展。传统义利观用于个体,引导人们片面追求君子人格,不屑言利,只图通过仕途实现君子之志,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单一。用于治国,成为唯心主义的道德决定论,统治者忽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兴利理财,富国强兵等大事,贱商意识十分浓厚,人为铸造知识与经济的鸿沟,商品经济在中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而导致中国社会的贫困。就一定程度而言,“功利”是经济、商业发展繁荣的动力,对个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的真正繁荣。当代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轨、‘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蜕变过程。“赢利”原则成为个人与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要使人们只关注“义”的道德价值,放弃对“利”的追求,既不可能亦与社会发展趋向相悖。实际上,据个体利益和社会公义的关系,可以将个体利益分为三类:应当的个体利益、正当的个体利益、失当或不当的个体利益。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和个体,坚决摒弃不当之利,理直气壮地追求应当和正当的经济利益。只有发展自身,才能保证国家财力增长,为自身扩大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保障职工个人收入,促进社会的大发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求利,也要循义,始终把以义制利、先义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作为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使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在求义和逐利中寻求最佳的契合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另一课题。
三、隆礼重序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王权旁落,诸侯征伐,伦常紊乱,民不聊生。针对这种残酷的现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礼制”之法。所谓“礼”,有明显的广狭之分。最广义的礼是浸透了伦理道德精神的仪规典章、一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仪式节文,而狭义之礼则侧重强调礼仪、礼则、礼貌、节文。“礼仪之邦”的称誉充分说明古代中国礼制的完备性和广泛的渗透性,其中恭敬和谦让是狭义之礼的基本精神。作为企业,无不希望“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礼”做起。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从仪表仪态上、从内心深处尊重、谦让他人,与人为善,是企业成功的第一步。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窗口,必须礼貌待人,增强礼貌观念,加强服务意识,这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广义之“礼”倍受推崇,礼的作用无所不在,人的活动,无不受礼的指导、约束。“礼”因传统习俗、社会导向、大众惯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具有他律性,因之,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强制性。古代儒家学者利用了这种强制性,以之克服伦理道德现实化的困难,对于社会风气的改良、个体品格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古代重礼,本是为了建立、协调社会秩序,因为秩序是社会运转的条件。就此而言,重礼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是,礼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总名”、“人之规范”,其宗旨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其根本精神、原则是“分”、“别”、“序”,即辨别、规定等级区分,命名等级关系有序化,“礼”逐渐成为一种绝对的、不可有任何违逆的伦理规范,发展到宋明已经成为一种严密而完整的宗法仡理之实施手段。但由于“礼”的政治性违背人性之自然,“礼”的等级性束缚人的手脚,人们习“礼”、践“礼”,完全失去了“礼”的内在精神,只是在尊长的督促下、在习俗的惯性下盲目遵从。人逐渐沦为“礼制”的木偶,丧失了民主和价值,窒息了生命活力。随着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它的负面影响也愈益明显,因此“礼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激烈的批判,但几千年来国人的盲从心理不可能一天完全消失,民主精神不会一天彻底诞生,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的文化维度说中指出,表征社会文化差距的关键因素是权力差距,即上下级间的权力距离,权力距离大,下级倾向于对上级的依赖和服从,反之,权力距离小,则更强调民主。中国的“礼制”文化权力距离较大,这是企业必须重视的事实。民主与集权是管理行为中经常发生的一对矛盾。在现代企业中,民主决策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和凝聚力。日本松下企业设立员工提案制度,一名员工平均每年提出议案26件,这是松下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也是其成功的一大秘诀,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劳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对于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深有启迪。现实生活中,确实只有一部分员工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对于很多人,仅仅求之于个体的道德觉悟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制订一定的规范体系,实现有序化,但不可矫枉过正。现在企业引入公司制、股份制,一些企业美其名日为集中管理,实际上由“一把手”说了算,随意处罚职工,职代会流于形式,缺乏民主化决策体制,忽视或否认员工的智慧,使职工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益得不到实施,限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同时,由于领导者个人能力的限制,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企业只能走向破产。实际上,职工需要理解和尊重,如果只将职工当作简单服从、完成生产任务的被动人,企业就不会有活力和凝聚力,失去职工之心的企业就会减弱抵抗风险和共渡难关的实力。市场经济是民主经济,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将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的精神实质相结合,所谓个人决策的精神实质,即领导者要敢于拍板、善于决断,不丧失企业的发展机会。所谓集体决策的精神实质,即充分尊重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存在价值,群策群力。同时,员工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自治的工作经验,自觉加强对自己职业行为的控制,保障企业顺利、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礼”,保留其行为文明、礼貌待人的精华,同时,坚决摒弃其尊卑差等、独断盲从的糟粕,在企业内部形成民主决策、上通下达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人类已经跨入了21世纪,新世纪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迅猛发展的新阶段。企业,作为现实社会生活的重要成员,其运作中的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与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相辅相成,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凝聚、粘合着企业的员工,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开拓力。企业文化成为未来企业博弈的重量级棋子,但企业文化的建构,不能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传统,是历史的继承和延伸,是现实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现实发展所肩负的重担,人类必须以每个时代的社会进步为尺度重新审视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奴隶社会、完备于封建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对于个人主义的抑制、对于物质欲望的遏制、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传统文化的某些特质像双刃剑,划开了中国的文明之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人追求文明的脚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国粹主义不可取,全盘西化更是痴人说梦,须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所言: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依赖于传统文化的支撑,另一方面,必须解放思想,联系实际,勇于和善于剔除传统中的糟粕,准确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使传统的伦理道德遗产成为今天企业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8
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
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要正确看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三、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杨与创新
1、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2、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3、传统文化发展中求创新
和平发展扬弃和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和睦相处思想。这一传统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以及“亲仁善邻”、“崇信修睦”、“和睦相处”、消弭战祸的理念。这样的扬弃和创新,汇融合了世界时代主题,它把自身发展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诚意;并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用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从而达到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目标。
可喜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理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升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新高度。弘扬中华文化,只有
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并列弘扬,对继承与借鉴同等重视,才能在文化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一,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这里的主要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思想。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四民”思想的基本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其核心内容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单就“全面发展”而言,我们过去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现在已发展到“五个方面建设”,即增加了“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显然,全面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
第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这里的重要思想是“和为贵”。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五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继承了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思想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四,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
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体会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编者:张英金舒年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编者:庞朴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编者:王玉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文化史述》编者:刘蕙孙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5.《明日之中国文化》编者:张君励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6、《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7、《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8、《论语》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9
摘 要: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标志无处不在,标示设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标志不仅仅传递着企业文化信息,而且还传递着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具有很强的民族情感,是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不管是题材、内容还是形式,它都是难以替代的,其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更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现代标志设计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赋予现代标志的民族时代感,丰富积极的生命力,使现代标志设计形式丰富,含蕴深邃,在平面设计内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现在标志设计;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璀璨文明的古国,在漫漫历史长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在我们生活中,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还都是受到它的影响,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髓。
二、现代标志设计的特点
标志,也称作LOGO。具有功能型、识别性、显著性、多样性、艺术性、准确性、持久性。是信息传达的一种独特方式,表现形式多样,一目了然,方便人们认知和记忆。标志最初的形式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的初始阶段,那时我们的祖先在居住的洞穴里、劳动工具上就开始以图形符号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后来有些符号被作为图腾成为战争和祭祀的标志,逐渐演变成为租旗、族徽。国家产生后,又将其变化成为国旗、国徽。如今标志设计也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不仅在社会企业气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于国家、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根本利益有着极其独特的独特功用。如: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等。
标志设计是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手法简练、概括。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文字或图形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通过特殊的图形表达出来。它以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含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吸引人们的视线,使人们在看到标志的同时,自然而然产生联想,从而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各个中华儿女的自豪。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至今,从未中断,这是一个奇迹。当世界四大古国中其他三个古国文化渐渐没落之时,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傲立于世界的东方,不得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独特之处,如果将这种具有深厚历史气息的文化完美的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之中,那将是中国现代标志设计能力迈入世界标志设计强国之列。在现代社会中,标志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更新.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厚重和博大精深的底蕴给现代标志赋予浓厚的文化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现代标志设计的理想境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因素的简单堆积或叠加,而是通过图形创意、文字编排、色彩冷暖等视觉元素的运用,使各元素之间以有机的整体性来呈现不同的视觉形式美感,同时也能够使它们更准确、有效的`达到为主题概念服务的目的。中国的传统美术最求意境美,有别于西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下面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分三方面介绍:
1、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
“图形化”及“符号化”是标志设计的原始形式,中国的标志设计不重视些事,而是看重传神,即具体又抽象,一般就是将几个传统图形提取精华,再把一系列元素进行变形、打散等形式从新组合成新的标志重组,使其既保持传统图形的形体特点,又含有现代设计的韵味,进一步表达出某种情感和思想。目前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的大量运用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崛起。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在火炬、标志、志愿者、礼仪小姐服装等都不同程度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具有传统文化的意蕴,又具有现代设计所具有的时尚感。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标志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
“太极图”也经常被设计师借鉴,这种互补的构想具有层次感和厚重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助于设计理念拓展延伸。
2、书法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
书法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现代设计师常常会用到文字的组合编排进行设计,书法字体运笔的轻重、虚实、强弱、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设计形式,在现代设计中也是非常有效的设计元素。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标志以及我们生活当中常吃的“康师傅”。
3、印章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
印章艺术是以汉字或图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包含的是民族的风格,还体现了文化与艺术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印章已经是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印章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不仅可以产生惊人的视觉效果,也可以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
小结: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璀璨文明的古国,在漫漫历史长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在我们生活中,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还都是受到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髓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视觉化现代化将使当前的世界潮流形式美感也趋于丰富和个性,也体现了国际化标志的发展趋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元素设计出具有文化性、社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成功标志,为现代标志设计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郭振山《标志设计》(设计改变生活)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0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历史长河沉淀出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集民族艺术之精华,汇民族特征、观念形态和思想意识于一体,结合西方现代派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将其注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赋予环境艺术设计以现代风格,而且使得人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了解传统、传承传统、弘扬传统。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环境艺术的内涵,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陶瓷;创新应用
0引言
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审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日益增长,依仗独特的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优秀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立足于世界环境艺术设计之林。借鉴西方设计理念而不靠拢,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创新和发展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1]例如,环境陶瓷作为陶瓷艺术应用于环境设计的理念受到人们的重视。陶瓷作为中国令世界瞩目的一项承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其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因独特的材料特性,陶瓷越来越成为现代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环境设计中运用传统陶瓷艺术,达到了生动传奇的艺术化效果。
1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
1.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被广泛运用于服装、绘画、建筑等中。其独特的民族风代表着民族形象和国家尊严。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行着讲究无为的道家思想和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学派。
1.2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环境行为学、设计美学、环境生态学等。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艺术形式,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达到依存环境、融合环境的艺术效果。环境艺术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进行艺术处理,运用各种布置和造型设计语言以及各类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随着传统文化的推动,起步较晚的环境艺术设计集艺术、科技、经济以及传统文化于一体,与时俱进,并实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统一。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
2.1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师们不断发掘自身的创新潜力,以良好的创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以体现,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例如,在日本美秀美术馆的设计案例中,著名的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就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陶渊明的诗作《桃花源记》,借助西方的现代设计手法和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机结合,并进行重组和重建,不仅给予现代人舒服的视觉享受,而且释放了传统文化。[2]以艺术设计的形式和手段,提炼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然后将其充分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2.2在显要位置突出传统文化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显效的位置,即在显要的位置突出传统文化,可以产生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独特艺术效果。如一个房间的设计,虽然到处充满着现代艺术设计元素,整体呈现的是现代艺术风格,但是如果在显要处恰到其处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便能传达出传统灵魂的思想。例如,南京诸子艺术馆内景的设计案例,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设计原则。从艺术馆的整体布局来看,不管是屋顶的圆形大灯池还是富有立体感的木皮地板等,都洋溢着现代气息。独具匠心的设计者将一个扇面形的硬景花窗样式的传统漏窗用于自然采光。在传统漏窗的陪衬下,室内充满着大量的现代环境设计元素,形成了鲜明的传统漏窗为主,现代环境设计元素为从的主从关系,并在古色古香的艺术馆内达到了和谐、自然、舒适的统一。
2.3融入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亦是博大精深。作为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中国文化也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适应于中国社会在思维方式、地理环境、民族心理、经济结构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殊性。例如,早已形成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伦理纲常的精髓就可以注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我国的设计师集思广益,以美学为标准,发挥审美的作用,采纳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恰到其处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3传统文化之陶瓷创意的应用于环境设计
陶瓷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形式,除了发挥着装饰和点缀环境的作用,还具有审美艺术价值,更是以实用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陶瓷艺术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传达着一种独特的美感联系。环境空间如室内空间,由诸多材料和设计元素组成,各种材料和元素之间既要彼此有联系,还要在整体布局上达到风格统一。陶瓷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品之一,它是一门古老而深沉的艺术,亦是一门现代而动感的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赋予了环境设计以生机和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之陶瓷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在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也凸显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艺术情趣和艺术思想。[3]通过对传统陶艺和陶瓷材料的研究,能够发现其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具有的应用优势。在生活节奏和工业化进程快速的时代,将陶瓷艺术应用于环境设计中,能够给人带来自然、原始的感觉。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是传统精髓的精神内核的自然反映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深厚情感的自然流露。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运用创造性思维,借助现代环境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重组或重建,最终设计出既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应不断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构思,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播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肖璇.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xx(6).
[2]郑曙扬.新旧碰撞的启示——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情结[J].装饰,1999.
[3]姚素媛.艺术瓷砖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及发展[J].佛山陶瓷,20xx(7).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1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而前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佛教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饱受文化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民俗文化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邻居文化被很多海外朋友欣赏的时候,但若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极佳地传承不能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短果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不仅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颇感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尽管对我们的传统触发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则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体育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失去倘若我们失去了宝库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恐惧欣慰的欣喜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人们传统饮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正当理由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闪耀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旧式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绍代艾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2
随着现代信息的爆炸式拓展,传播媒介五花八门,影视作品亦要与时俱进,探寻当下观众的审美心理,单纯的故事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审美文化,而需要将外在形式、故事情节、内在精神等多元素融合进行创新。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空虚,亟需具有精神内涵的作品来汲取养分,如果能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艺术的手法应用于影视文化中,让影视作品更加厚重,这不仅迎合人们的需求,更能增加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毕竟在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潮中,传统硬性植入的说教方式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抵触心理,达不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如果能够强调时代语境,创新表达方式,贴合当下生活,将传统文化元素毫无痕迹的注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影视作品,还可以助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性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其涉及范围极广,因此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内涵解释都存在着争论。本文所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性,指的是“从远古开始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譬如文化、道德、制度等。[2]这种习惯力量发挥着无形的控制作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继承性。因为传统文化范围极广,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所以在研究其传承与创新时,我们倾向于选取浩瀚的文化中的某一元素,以点带面。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工具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认识与情感,力求唤起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历代文学创作贡献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电影在起步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从文学宝库汲取了丰富的创作养分,甚至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即电影文学,而原本就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焕发了新的活力,借助电影这一现代传播手段被大众更加认可并熟知,故电影与文学彼此依靠、共同发展。中国当代文学与电视剧作品至今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电影也历经百年沉浮,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电视剧飞速发展,各种题材的作品涌现,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外获得巨大成功的影视作品,几乎全是根据已有文学作品改编而成。[3]
二、影视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去粗取精,展现时代性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撑,文学作为反映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改编为影视作品过程中要关注其时代性,从小处着手,去粗取精。说到时代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原著作者是香港小说家李碧华,影片围绕着段小楼和程蝶衣两位京剧伶人近50年的悲欢离合,用熟练的电影语言细腻剖析了人性,极富时代特色,展现了对特定时代小人物的生存环境及传统文化的思考[4],影片不乏对人性的拷问、对社会状态的反思,是中国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典。另外,《霸王别姬》之所以经典,除了演员们对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恰到好处的选材,还有即是电影以京剧艺术为载体讲述悲欢离合,影片中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歌功颂德,而观众在观影之后,除了感慨剧情外,还领略了一把京剧艺术的魅力。影片以中国国粹京剧艺术为核心,选取了京剧唱腔中的经典片段《霸王别姬》,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如此融入以京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影片的文化意蕴更加浓烈,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革故鼎新,提升内涵底蕴
如果没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支撑,再贴合实际、再新颖的表达也成就不了经典,五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经历大浪淘沙筛选出来的一定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字,这些文字中凝结的传统文化要素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是能够烙上中国印记的外在文化形象,也最容易引发大众的心理共鸣。毛卫宁导演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原著作者路遥,讲述了贫苦出身的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在艰难困苦中挣扎,面对各种压力、困难和挑战时,相互扶持,各自承受,虽历尽苦难,依旧秉承本心,坚守最初梦想,执着追求美好的爱情。《平凡的世界》为观众展现的不只是原汁原味的陕北文化,更展现着其深处潜藏着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儒家思想。这种对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灌输是通过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来塑造的,不仅提升了影视作品的文化底蕴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亦是一次传承。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由柯蓝散文《深谷回声》改编,影片中的大片黄土地不仅是故事情节铺陈需要,中华儿女素有炎黄子孙的称号,黄土地更寄托了国人的特殊情感。因此说革故鼎新,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元素、文化象征可以使影视作品增加文化底蕴与内涵。
(三)与时俱进,激发观众兴趣
某些文学作品因其独有的时代性而不容易被人理解,如果创制者能够结合当下社会实际,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则既可以激发观众兴趣,又容易引发共鸣。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归来》改编自著名作家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相对于原著,张艺谋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小说中68年里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情节,缩减到影片中的5年,蔡贻象在《“张艺谋电影”对文学资源的创意性运用》中认为张艺谋这是语境改编,电影取名《归来》虽然淡化了个人与时代背景,但通过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情感,反思当下。[5]即便没有正面刻画历史,但观众还是能窥见历史,还是能领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责任与担当。当前电影的受众越来越倾向于年轻化,在现实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如果还是一味地着力还原,那么将无法引发年轻受众的共鸣。20xx年火热上映的《大鱼海棠》主要人物选材于《庄子逍遥游》,而其他一百多个角色则是来源于中国古典神话传说和志怪古籍,如《山海经》《搜神记》等。《大鱼海棠》凸显了我国在动画电影方面取得的不俗成就,并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这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些的启示:有艺术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影片才是大众真正喜欢的,而中国的历史文化涵养了厚重的底蕴与内涵,把它们合理利用并辅之以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创作出来的电影,不仅可以获得大众喜爱,还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大鱼海棠》称得上是原创动画的用心尝试和良心之作,其美观与精良程度都让观众眼前一亮。影片在外在形式与内在思想上都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外在形式上,福建土楼无论从规模上还是造型上都是客家文化的生动反映;在角色设定上,影片没有对传统文化生搬硬套,而是在情节、主题等多方面进行结合,整个故事架构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与神话故事,皆是历经岁月变迁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电影中的主人公有着典型东方的审美,而灵婆的形象则是借鉴了面具文化。《大鱼海棠》除了在角色设定和叙事背景上体现传统文化,在主题思想表达上也充满中国味道,女主人公敢于冲破权威、面对自我真实内心;而电影中的对联匾额亦取材传统文化,反映佛教文化的“是色是空,莲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灭,香台慧炬启三明。”;灵婆大殿上的牌匾是“天行有常”,这句话出自《荀子天论》,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影片中处处显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观众在观影时非但没有违和感,反而觉得制作精良,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表达。
三、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对改编影视作品的意义
(一)传承与发展的载体
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才能对其实质进行把握,才能进一步的传承传统文化。这就要求创制者在改编文学作品过程中,要聚焦于作品创作的时代,分析当时社会语境下所聚焦的文化,然后与当今时代结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以传承宝贵的文化财富。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丰富多元,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愈加精细,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人的个性被压抑,面对这一社会问题,部分影视作品将镜头转向天然无污染、保持原始风情的村落,创新利用传统文化来吸引更多人回归自我,找寻个性。电影《红高粱》、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都是这一类作品。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和谐统一,所以有“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这种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融入到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去,“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是君子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电视剧《大染坊》《乔家大院》中的主人公都是商人,但都正直、坚毅,义利兼顾,心怀“经商济世”的伟大理想,将个人荣辱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相融合,把“五常”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标准,这些主人公将中华民族铮铮不屈的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潜移默化地激发大众强烈的爱国热情。总而言之,影视作品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传统文化是影视作品的精神支持与文化依托——两者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创新传统文化赋予影视作品“精气神”
中国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传统文化熏陶中孕育出来的,影视作品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传播途径,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有效介入也为影视作品增加了文化底蕴,使影视作品更加富有“精气神”。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文化领域“强势文化”的全球“霸权”,导致了“弱势文化”的边缘化,外来的影视作品让时下的年轻人容易忽视了本土文化、遗忘了传统文化。[6]国家的根与魂被漠视,长此以往危害不容小觑。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并被相继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比如《盗墓笔记》《琅琊榜》《老九门》等。从这些热播的电影电视剧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像《琅琊榜》这种体现忠义、信念等主流价值观、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收视率与口碑双丰收,原著中有许多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描写,电视剧则保留了这些细节,从而侧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琅琊榜》中霓凰得知梅长苏的真实身份后,两人见面行礼时,她不再抱拳还是致以万福,用礼仪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恰到好处的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
结语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过程中要保留底蕴,理应体现时代追求,弘扬主流价值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影片的创作之中,要注重融合的方式方法,如果改编中的融合仅仅局限于肤浅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实质层面,则不能体现出东方神韵,而如何将延续千年的儒家文化要义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主题情节故事中,才是深层次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核心价值观。改编影视作品想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保持自我特色,毕竟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立性和本土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华传统文化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都是一笔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并创新应用于影视作品中能够提升影视作品的内涵和魅力。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内涵的挖掘,培养本民族特色和个性,从传统文化自身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一定要讲求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将它们合理融入当代影视作品中会有画龙点睛的功效,《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有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影视工作者也应有这样的专注与信念,只有这样,影视行业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2]刘智勇.电影文化批评的符号学方法运用[J].丝绸之路,20xx.
[3]吴斯佳.与经典共舞还是游走于经典之外——论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学改编策略[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xx(12).
[4][5]蔡贻象.“张艺谋电影”对文学资源的创意性运用[J].浙江创美学院学报,20xx
[6]杨蔚,李冰洁.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xx.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3
一、现代企业需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然而,管理是科学,是艺术,管理更是一种文化,因此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有必要融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尽管翻遍中国古代著作典籍,并没有明确的关于管理的定义,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到处蕴含着深刻的管理哲学,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中庸”,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等等。这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其现实指导意义,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有选择地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积极 的部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或是已经过时了的管理思想,比如,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还有严重的平均主义思想,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学会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做到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真正的为我所用。我国的现代企业,需要西方的管理思想以规范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与之相结合,从而形成更适合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
儒家有四部经典之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都记录在其中。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叫赵普,他是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代名相。史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只用半部《论语》就把天下治理得一派开平景象了。由此可见,儒家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本文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孔子主张“和为贵”,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就是和谐统一。故宫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大殿的名称当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对于“和”的思想也同样十分重视,“和气生财”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在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与下属要“和”,整个企业才能上下一心,领导者下达的命令才能够更好的执行,整个企业才能高效运行;各部门的管理者之间要“和”,企业的管理职能才能顺利执行,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战略目标才能准确,企业的管理者协调合作,才能把握住企业在市场中的方向;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和”,在同一个团队工作,一定要讲究合作,和谐氛围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团队更快完成既定目标。在企业外部,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下游要“和”,唇亡齿寒,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与政府要“和”,这一点毋庸置疑,企业的存在首先要合法,另外,企业的发展方向符合政府的鼓励方向,将会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如减税、免税、补贴等,深圳特区从一个小渔村到大城市的崛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企业与竞争者也要“和”,竞争中存在合作,尊重竞争者。儒家思想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竞争者良性竞争,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和”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念,但是究竟如何达到“和”的境界,孔子提出了“中庸”,便是“和”的方法论。在儒家经典《中庸》一书中,开篇就解释了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并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没有主见,墙头草。“中庸”是一种状态,一种不走极端符合外在情势和内在规律的状态。“中庸”是达到“和”的方法论,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庸”是对度的把握与灵活运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想要达到“和”的效果,管理者要有“中庸”的态度,管理者的“中庸”要在企业日常管理事务中对自己的管理方法、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等有一个灵活的对度的把握。管理好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既不能放之任之,做甩手掌柜,更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对这个度的灵活把握,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孟子,孟子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无论是一个大的国家,还是一个小的团队,其中的领导者必须要从自己修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能够去影响他人,管理他人。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自己要有非常明确的管理理念,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拥有管理者必需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影响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在实践中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的核心文化。
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明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者必须重视“民本”思想,企业的成功并非只是依靠给员工制定严苛的管理条例,而是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在企业中存在的归属感,企业的管理者体恤员工,信任自己的员工,在员工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实质性的.帮助,管理者要把企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将自己融入企业中去,将企业的兴衰荣辱作为己任,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全力以赴。
(二)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师承荀子。在韩非子的思想中,管理者要从人的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管理的最优方式。韩非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理论。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法、术、势”相结合。“法”是指公开颁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法治的刑罚制度。现在的中国已经是法制社会,“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制定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术”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能授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根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下属合适的职位,也就是人尽其用,既不要埋没了有能力的人,也不能分配给下属力所不能及的工作。二是“循名责实”,这是术的主要思想。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待用员工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情况要互相统一,共同加以验证,必须综合来考察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这就是“法家”所谓的“形名之术”。三是“叁五之道”,这是法家考察员工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如果不分析成功的原因,员工就会逐渐对管理者产生傲慢的心理,也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不严厉追究过失,手下的员工就会松懈工作,相互勾结,做一些小动作,试图隐瞒过失,推卸责任。 五是在管理过程中,强调要“防微杜渐”。注意消除管理过程中的细节过失,防止发生质的变化。
韩非子在《内储说》提出了著名的“六微”。韩非子认为,在管理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妙细小的变化,这些变化管理者不易察觉,但是如果任由这些微小的变化进行下去,会对管理产生巨大的威胁。“六微”分别是:(1)“权借在下”,要防止权力分散和被架空;(2)“利异外借”,就是防备内外勾结;(3)“托于似类”,这是一种用相关的事情欺骗上级、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私欲的手段;(4)“利害相反”,就是好处和坏处总是同时出现,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所以如果下属受害也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通过这种审查利害就会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5)“参疑内争”,权力斗争不可避免,尤其小心内部斗争;(6)“乱国废置”,竞争对手插手本公司内部重要人员的任免,这一点要极力避免。“势”是法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广义的“势”指客观形势,狭义的“势”是指权势。
这里谈的势,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韩非子认为:得势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术驾驭局势,管理下属;二是靠制度权力,领导者只有牢牢把握赏罚的权力,才能确保势的稳固。从总体上讲,韩非子的法、术、势实际上就是告诉领导者,要管好一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的问题。法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术是权力的手段,势是权力的归属。要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清晰和强有力的奖罚措施。领导者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技巧和计谋,同时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懂得树立自己的权威,牢牢地把核心权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要善于利用环境去造势,然后因势利导,学会去管理员工做事,从而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
(三)道家思想。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的老庄思想是一种逍遥自在的自然哲学,强调凡事顺其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这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管理行为尽量要顺应自然、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度制定后,最好不要随便改动,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观点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观念不谋而合。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融合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提高企业对可持续发现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把企业建设成绿色环保型企业,自觉肩负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这样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才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在此只能列举一二。
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来自于西方,西方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性,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对炎黄子孙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的员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行为特点,如果管理者只是盲目地采用西方的管理制度,而不去考虑中国的传统国情,久而久之,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影响公司的管理工作。因此,现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管理思想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4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没有很好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进而导致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近年来,我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也作了一些尝试。下面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树立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主阵地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语文教学不管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是基本能力都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所要传授的内容和知识,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传授传统文化。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在教材的编排上,都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了突出的地位。编者的意图就是要让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这些年来,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按教材内容在程序和步骤上进行课堂教学外,还特别注意分类归纳传统文化内容,然后有目的地重点讲解。这样处理,有助于解决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容量不足的问题,也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传统文化,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上,对于古诗文的讲解和鉴赏,我不仅非常重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还非常重视学生对于意境的理解。高中生对于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作品的背景和思想内容往往不太了解。比如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学生对于作者长恨又歌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不太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对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前后)及作者感叹爱情悲剧、讽嘲重色误国的思想感情作了重点讲解。通过这样引导就可大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对课本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关注外,也促进了他们对课外相关内容的学习。
三、提高传统文化的课堂效率
要发挥语文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的课堂效率,营造课堂文化氛围,使学生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教室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教室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传统文化宣传专栏等,以此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堂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创设教学语言情境,铺垫蓄势导入新课,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音像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与美妙。
2.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中学语文教材不仅体现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和美好方面,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从课文主题入手,以作品的思想感情来感染和熏陶学生。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后,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诗人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来理解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
(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比如学习鲁迅的《祝福》,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引出封建礼教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以及这一文化现象的牺牲品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四、文化活动是学习和交流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文化活动是学生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平台。这类活动,不是一般性的寓教育于活动中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的拓展和延伸。近年来,我通过开展文化之旅家乡采风写作沙龙等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的责任意识。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5
[论文关键词]谚语 男性择偶观 女性择偶跣 原因
[论文摘要]谚语是产生于民间,活在广大群众中的百科全书,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民间谚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中国传统婚姻观和择偶观的,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对配偶以及婚姻生活的选择。本文以谚语为载体,试从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国中的男女择偶标准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引言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谚,传言也”。可见谚语来自民间,既是群众经验累积的概括,又是流传于民间、形象通俗而富于意味的语句,是我国民间园圃中的一支奇葩。颜语具有口语化、智慧化、普通化、规范化、化等特性,被称为精美的“哲理小诗”,“科学小诗”和“智慧的语中之盐”。谚语为广袤多彩的民问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和一份魅力。在浩瀚的谚语之海中,有很多反映恋爱、婚姻主题的民谚,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恋双,马恋群”等一些谚语折射出的婚姻观、择偶观,对现代人的婚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家庭历来十分重视婚姻,男女双方结为夫妻,不仅是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理需求,更是延续、繁荣的重要保障。婚姻的稳定和幸福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因此,在婚姻问题上,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是极其慎重的,对于男方来说,“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种不好庄稼一季子,说不好媳妇是一辈子”;对女方而言,“男怕进错行,女怕嫁错郎”,“梳头不好一朝过,嫁夫不好一世错”。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期望模式去寻求选择爱人,这种期望模式亦即我们平常所讲的择偶标准。在传统社会中,由于文化、性别上的差异,男女在择偶时的标准是不同的,各自有所侧重。谚语以自己灵活生动的表达方式,巧妙、全面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以及男女的各种择偶标准。
二、从谚语看男性的择偶标准
(一)品行准则
传统的中国家庭注重婚姻的稳定,强调从一而终,白头到老。而良好的品德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块基石,因此,男子在择偶时十分注重对方的品行。所谓品行好,按照中国人的人格模式,女子应该温良恭俭,勤劳善良,能忍会让,心灵手巧。聪明的男子在选择自己的终生伴侣时,往往看中女子的内在修养和高贵品质,这种在汉语谚语中得以集中反映:“家有贤妻,男人出息”,“娶个贤德妻,奠好孝子贤孙基”;“老婆不好夫遭殃,鞍不好马受罪”;“贤妻令夫贵,恶妻令夫贱”。一个善良的妻子,不仅能协助丈夫操持家务,更能子女,影响后代。如果择偶不慎,娶了德行不好的恶妇,则是婚姻生活的一大不幸。
(二)忠贞准则
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儒学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女子影响至深,它强调女性对感情贞贤不移,对男性惟命是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男子评价女性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能够坚贞专一。例如“忠臣不事二君,贞妇不事二夫”;“一女不吃两家茶”;“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而很多守寡的女人如果再嫁,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社会的歧视。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贞洁观念好似勒在古代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它既是对女性进行单方面禁锢的武器,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陋习在观念上的表现。
(三)容貌准则
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貌美可以赏心悦目,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易使男子产生爱慕之情。但在谚语中反映出的内容却是完全相反的:“丑媳妇家中宝,俊媳妇惹烦恼”;“莫图颜色妇,丑妇家中宝”。“媳妇娶的丑,能活九十九”。这种“反常”的择偶标准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记载:夏、商、周三代的亡国之源是由妹喜、妲己及褒姒造成的,从而使三女子落得遗臭万年的恶名。社会原因,一方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婚姻制度主要是嫔妃制,上层统治者从民间挑选年轻貌美的女子人宫做宫女或嫔妃,大多数女子人宫后便像藏品一样被埋进冰冷死寂的深宫后院,甚至终身享受不到正常应有的天伦之乐;另一方面,美貌的女子即使不被选人宫中,也是达官显贵、地痞流氓猎艳的对象,而一些俏女子,更容易遭受种种诱惑,有可能招惹是非,成为家庭不稳定的因素。为了保证家庭的稳定,婚姻的幸福,大多数男子情愿娶个相貌平常的女子,生儿育女,过安稳日子。
(四)年龄准则
在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年龄也是极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一般是男方年龄大于女方年龄。谚语说:“男大十岁不为大,女大十岁做妈妈”;“娶妻要小,嫁汉要老”;“男大女小,团圆到老”;“男大一,好夫妻,男大二,过一块,男大三,抱金砖”。因此民间择偶多是男大于女,这种男女婚龄差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男女生理的差异,《家语》中有:“男子十六通精,女子十四而化,则可以生民矣。”由此可以看出,女子比男子发育得早,在这种情况下,男子婚龄大于女子,符合人类生理发展的规律。二是由于、风俗习惯的制约,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男女婚龄做了规定:唐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婚嫁”;宋嘉元令“男十六,女十四,发婚嫁之期”。千百年的婚龄法律条款都是男比女大两岁左右,这不能不影响到人们的择偶观念。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人们即认为男大女小才是绝配,女大男小则是一种丑的不吉祥的现象,如“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屋脊坍;女大五,赛老母”。
(五)门第准则
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中,历来十分强调门当户对,即选择配偶时,双方家庭的门第要相等,条件要相当,个人条件要相当。正如谚语所说:“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穷来莫配富亲,矮来莫爬高墩”;“天上的月亮要不得,富人的姑娘讨不得”。在封建社会里,婚姻之所以重视门第、家世,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以及维护血统的高贵,特别是统治阶级,强调在本阶级内部为子女寻找配偶,是希望通过亲缘关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保持家族的荣誉和声望,巩固家族的世袭统治。而底层平民受条件所限,也大多在自己的'阶层里寻找配偶,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出经验:同一层次的人互为婚姻,除经济条件外,思想意识、水平、情趣等相似点也较多,在生活中更容易协调,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六)家教准则
为了选择人品可靠的妻子,男子在挑选配偶时往往非常慎重:“买匹骏马需考虑一日,娶媳妇要观察一年”;“买锅要敲打敲打,娶妻要了解了解”。在选择配偶时,还很注重女方母亲的品德修养,如“捉猪儿看母猪,说媳妇看父母”;“母要癫狂,女必轻贱”;“娶女看娘,种树看种”;“买屋要看梁,娶妻要看娘”。为什么人们把未来岳母的品德看得这般重要呢?因为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女儿的言谈举止受母亲影响最多,母亲常常是女儿生活品行的老师,这种对婚姻当事人家风家教参考的观念和做法,表明了传统社会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
三、从谚语看女性的择偶标准
(一)注重才能
几千年来,传统的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才能对于男子来说极其重要,男子可以凭借知识和才能进入上层社会,并且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才能是男子实现自身价值的凭借,男子以才而不是以貌来作为进人女性世界的资本,这是封建社会对性别的一种定位。因此对女性来说,理想的婚姻是“郎才女貌,一双两好”;“才子配佳人,瘸驴配破磨”;“郎才女貌,白头偕老”。女性在选择配偶时,“宁要才,不要财”,这里的“才”指的是“人才”、“文才”,而“财”指的是钱财,包括门楼、谷仓和田庄等家产。在女性择偶观的谚语中,反映这种要“才”不要“财”的占女方择偶观谚语的47%,比如,“会嫁嫁对头,不会嫁嫁门楼”;“会选的选儿郎,不会选的选家当”。
(二)注重感情
在封建里,大部分男女没有恋爱婚姻的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构建婚姻的基础,特别是女性更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一切由父母和兄弟做主。往往是两家门第相当,双方儿女的生辰八字经命馆审核,彼此不冲克,才可订婚事。及等拜天地,人洞房后,新人才初次谋面。这种包办的婚姻使婚后生活的幸福指数成为未知。另一方面,女性较之于男性,更倾向于浪漫,所以她们在内心里渴望爱情,渴望有感情的婚姻。在择偶时,对于情感的注重远超过对容貌的苛求,精神的相濡以沫更胜过相貌和财势的诱惑,所以谚语有云:“只要感情在,麻子脸上放光彩”;“宁嫁个投缘的,不嫁个有钱的”;“不求富家子,只爱如意郎”。
(三)注重人品
中国渊源于思想,可是儒家的开山鼻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下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定论。受此影响,统治者和思想家差不多都认为女性天性深处就有邪恶成分存在,如不严加管束,就会在男人的家庭和社会里酿成一种灾难,他们极力主张将难以驯服的女人置于父权社会权利系统的严密监控之下。因此一直在用双重标准要求男性和女性,这在婚姻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周公、孔圣人的法典中,女人必须从一而终,恪守节操;至于男人是不必在乎这些的,一夫多妻,三妻四妾是权势的象征,寻花问柳是男人的自由,谚语有云:“头妻嫌,二妻爱,三妻愿叫祖奶奶”。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女性在择偶时更注重男性的人品,人品好,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础。谚语有云:“不贪千担田,只求丈夫贤”:“宁嫁给好汉子拉马镫,不嫁给恶汉子当祖宗”;“不看穿,不看戴,单看男方人实在”。
(四)注重对方的职业
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所以读书、种田、对外交往联络、养家糊口是男人的职责;而生养孩子、伺候老人、照顾丈夫、洗衣做饭、织布纺线是女人的职责,女子婚后生活完全依赖于男方。因此女方在择偶时,就把男方的职业当作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与此相关的谚语有很多,比如:“嫁给读书郎,夜夜守空房”;“嫁人要嫁读书人,说起话来好斯文”;“嫁给种田郎,带泥夹污上棉床”;“嫁人要嫁种田郎,日同三餐晚同房”;“嫁给裁缝郎,布头布脑满棉床”;“有女莫嫁捞鱼郎,一年三季守空房”。以上谚语说明当时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心态。
从以上谚语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女在择偶标准上是有差别的,男子在择偶时重在选择坚贞专一,品行优良,家庭相当,容貌一般的女子;而女子在择偶上重在选择有才能,有品行,两情相悦的男子。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在择偶过程中比较倾向于实际,而女性较男性则更多浪漫情调,而且伴随着中国漫长的封建,谚语中反映出来的旧时期择偶标准带有强烈的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的色彩。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经过时空的转换,岁月的更迭,以及人们的实践,传统婚恋观既有吐故纳新,又有继承发展。因此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米贵老婆贱”之类的谚语很少有人使用,它们只存在于书本里,作为一种“活化石”来研究中国传统的婚姻关系。今天,通过谚语对它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使我们对中国传统婚恋观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婚恋观给予,提出了更多的质疑和困惑。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相关文章: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05-03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03-05
一个自信的我作文01-06
一个自信的我作文05-15
一个自信的我作文5篇01-07
一个自信的我作文(精选21篇)09-20
我是一个自信的孩子作文(精选26篇)06-06
自信的力量_自信的我作文02-15
关于自信的作文:我不自信02-20
我的自信作文02-09